“密沙华”酒见载于《宋史·层檀国传》中。层檀国,又名层拔国,位于东非海岸①。书中在介绍这个“海道便风行百六十日”、距宋遥远的异国物产时说道:
谷有稻、粟、麦,食有鱼,畜有绵羊、山羊、沙牛、水牛、槖驼、马、犀、象,药有木香、血竭、没药、鹏砂、阿魏、薰陆。产真珠、玻璃、密沙华三酒。(《宋史·层檀国传》)
《宋史》中的这段记载应该采自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有稻、粟、麦,食有鱼,畜有胡羊、山羊、沙牛、水牛、槖驼、马、犀、象,药有木香、血竭、没药、鹏砂、阿魏、薰陆。产珍珠、玻璃、密沙华三酒。(《文献通考·四裔考九·层檀》)
由于二书文字有脱漏,文中的“密沙华”酒,一度被误会成密酒、沙酒和华酒等三种酒(参许永璋《层檀国试探》,《世界历史》1993年第5期)。许永璋先生的上述看法,应该是从冯承钧先生的相关论述中引申出来的。冯先生《诸蕃志校注》云:“波斯语名蒲萄酒曰mei,殆为密字之对音,波斯语及阿剌壁语名果酒曰Sharab,殆为沙字之对音。”(冯承钧《诸蕃志校注》,中华书局,1956,55页)又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大食国”条记载:“果实皆甜无酸,取蒲萄汁为酒,或用糖煮香药为思酥酒,又用蜜和香药作眉思打华酒,其酒大暖。”于是许先生认为:这样看来,“密酒”即葡萄酒,“沙酒”即果酒(或为思酥酒),再加上一种“华酒”(或者是以蜜和香药制成的眉思打华酒的简称),合起来故称“密、沙、华三酒”。
实际上《宋史》的编撰者因袭《文献通考》之误,在这里漏掉了葡萄、千年枣二物。关于层檀国物产的记载最早见载于宋周煇《清波别志》:
有稻、麦、粟,胡羊、山羊、沙牛、水牛、驼、马、鱼、犀、象,薰陆、沉水香、血竭、没药、鹏砂、阿魏、苏合香、真珠、玻璃,葡萄、千年枣、蜜沙华三酒。(《清波别志》卷二“层檀”条)
经过比勘可以发现,《宋史》中的“密沙华”又写作“蜜沙华”,自可不论,但其前脱漏“葡萄、千年枣”五字。李焘修《续资治通鉴长编》时两度转载了《清波别志》中的相关内容,系于11世纪下半叶,初见北宋熙宁四年(1071)秋七月戊子条,又见元丰六年(1083)春正月己丑条①,均作“葡萄、千年枣、密沙华三酒”,亦可佐证。《文献通考》《宋史》所载,几经转抄,已失其真。确如张星烺先生认为:“《宋史》此处当然有脱误。仅密沙华一物不能称三酒也。”(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册,中华书局,1978,258页)即密沙华是一种酒,与葡萄、千年枣合称“三酒”。
那么,密沙华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酒?新近有观点认为“密(蜜)沙华酒”就是蜜糖酒(参周运中《宋代交通中国的层檀国考》,《海交史研究》2014年第2期)。作者把层檀国蜜沙华酒的“蜜”字去掉,把麻离拔国思酥酒的“酥”字改成“龢”,进一步推断“沙华”即“思龢”,就是阿拉伯语中的“糖”,从而得出结论:蜜沙华酒就是用糖煮香药做成的蜜糖酒。考据最贵直接,这样弯子绕得太大,有“削足适履”之嫌,令人生疑。
我们认为,层檀国的密沙华酒是麻离拔国的眉思打华酒。《宋史·层檀国传》称“人语音如大食”,无独有偶,文献记载同一时期的阿拉伯半岛还流行一种“眉思打华”酒。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大食之麻离拔国:
地少稻米,所产果实甜而不酸,以蒲桃为酒,以糖煮香药为思酥酒,以蜜和香药作眉思打华酒,暖补有益。(周去非《岭外代答·大食诸国》)
上引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大食国”条记载即转抄于此。既然“密沙华”酒与“眉思打华”酒,同一时期同样作为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名酒而盛名远播,且同为阿拉伯语而读音相近,我们认为二者所指实为同一种事物,即东非海岸层檀国的“密沙华”,来自阿拉伯半岛麻离拔国的“眉思打华”。
密沙华酒的性质是蒸馏酒,而非普通的发酵酒。我们可以利用外国人编写的阿拉伯语词典加以证明。已知“眉思打华”酒以“蜜和香药”合成,其特点是“大暖”或“暖补有益”。阿拉伯语misṭâr:newintoxicatingwine(F.Steingass.Thestudent'sArabic-Englishdictionary.London,W.H.Allen&co.,1884.P.1000),新酿制的醉人的酒。Intoxicating,醉人的,令人陶醉的,使兴奋的。用于酒类,特指蒸馏的而非发酵的。波斯人也从阿拉伯语中借用了这个词,mistār:headywine(F.Steingass.AcomprehensivePersian-Englishdictionary,includingtheArabicwordsandphrasestobemetwithinPersianliterature.London:Routledge&K.Paul,1892.P.1237),意思是“使人易醉的酒”,显然指蒸馏酒。“眉思打华”与阿拉伯语misṭâr音义相合,可以勘同①。“密沙华”则是“眉思打华”之外,对阿拉伯语misṭâr的另一种音译。
综上所述,“密沙华”,是“眉思打华”的异写,非指“密、沙、华三酒”,乃是阿拉伯语misṭâr的音译。密沙华酒的原产地并非东非海岸,而是阿拉伯半岛,是11世纪下半叶产于阿拉伯半岛如麻离拔国等地的一种蒸馏酒,用蜜和香药合成。由于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所以具有“大暖”“暖补”“易醉”的特点。该酒在东非海岸的层檀国,与葡萄酒、千年枣酒合称“三酒”,闻名于宋代中国。层檀国由海道入贡于宋,“经勿巡逻、古林、三佛齐国乃至广州”(《宋史·层檀国传》)。由此可见,北宋时期中国人已经知道了阿拉伯蒸馏酒,不排除其时有实物从海道由南亚传入广州而至中国的可能。关于中国蒸馏酒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元代说和宋代说长期相持不下,这类史料或可作为宋代说的佐证。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凡两见:一见卷三三二“元丰六年春正月己丑”条:“有稻、麦、粟,胡羊、山羊、沙牛、水牛、驼、马、鱼、犀、象,薰陆、木香、血竭、没药、鹏砂、阿魏、苏合油、真珠、玻璃,葡萄、千年枣、密沙华三酒。”一见卷二二五“熙宁四年秋七月戊子”条,但漏掉“粟”字。
①杨武泉先生疑“眉思打华”为拉丁文Mistura之音译,意为“合剂”,诸合成药剂,皆冠以此名(见《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103页)。本文不取。
①何芳川先生认为,层檀国即层拔国,在东非海岸。阿拉伯语称地区为“巴尔”,而波斯语中,则常称某某地区为某某“斯坦”,故东非僧祇地区(黑人之地)称为“僧祇斯坦”,译作“层檀”;又称为“僧祇巴尔”,译作“层拔”。见何芳川《层檀国考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