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汉代画像石上的儿童形象

汉代画像石上的儿童形象

时间:2024-11-08 11:15:18

汉代画像石主要为墓室构件、墓上祠堂和墓前石阙等,均与墓葬关系紧密,画像石图像中也有一些儿童形象,但大部分表现的不是儿童玩乐嬉戏的自然天性,而是包含了不同寓意。这些身份各异的儿童因出现的场景不同,在构图、造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在画像石上的存在可能有一定背景,代表了不同内涵,通过对这些儿童形象的归类探讨,对于了解汉代画像石本身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汉代画像石上的儿童形象分类

汉画像石上常见的儿童形象有四种,即“周公辅成王”中的成王、孝子赵循与孝孙原穀、“孔子见老子”中的项橐及一般儿童形象,如“骊姬计杀申生”中的奚齐、列女故事中的鲁义姑儿、梁节姑姊中的姑姊儿和前妇儿、南阳许阿瞿墓画像石中的儿童等。

(一)成王

“周公辅成王”是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反映西周初年的政权实况:武王崩,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不顾众人猜疑,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尽心竭力稳定周室政局,七年后为成王加元服而致政。在汉代画像石中,有大量此类历史故事,表现周公为成王行冠礼即王位的场景,以山东嘉祥县满硐乡宋山村出土的小石祠西壁画像最为典型。画像中间一小儿头戴山形冠,正面站立在矮几上,此为成王,其身边一人侧身前趋手举曲柄伞盖罩于成王头顶,对面一人双手托举王服侧面跪地,为周公。外侧数人手持笏板侧面躬身站立,一人回头与后面人交谈,反映出当时臣僚对周公辅政的质疑。

此类构图在汉代画像石中最为普遍,核心人物相同,一般成王居中,大臣人数略异,以山东嘉祥画像石上最为常见,如武氏祠、孝堂山、蔡氏园、刘村洪福院、城南南武山、城东北五老窪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上均有,莒县东莞村、陕西榆林子洲淮宁湾画像石等亦有出现。在嘉祥纸坊镇敬老院出土的两件画像石上均带有榜题,一件刊刻四人,中间袖手而立的少年右侧题“太子”二字,另一件仅刻三人,居中小儿题“成王”,右侧执伞盖者题“周公”,左侧拄曲杖之老者题“召公”。

另外,有少量图像构图中成王略有差异,如嘉祥县城东北五老窪出土的另外一件画像石,图中成王头顶无伞盖;嘉祥武氏祠西阙子阙画像中仅有四人,成王非居中而在最右,左边第一人执曲柄伞盖,另二人相对交谈。

(二)孝子赵循、孝孙原穀

汉代画像石上刊刻有孝子故事,其中与儿童有关者主要有两个:孝子赵循和孝孙原穀。二者均不见于汉前文献,但已刻于武梁祠画像石,据《太平御览》和《初学记》所引师觉授《孝子传》记载:“赵循,幼有孝性。年五六岁时得甘美之物,未尝敢独食,必先以哺父。父出,则待还而后食。过时不还,则倚门啼以候父。至数年父没,循思慕羸悴,不异成人。哭泣哀号,居于冢侧。乡族嗟叹,名闻流著。汉安帝时,官至侍中。”画像中一男人坐于矮塌上,面前一小儿正向其喂食,榜题残。

《太平御览》记载,孝孙原穀,“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穀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穀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穀云:‘恐后父老,不能更作,是以取之尔。’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侍养”。武梁祠画像中共三人,中间一小儿右手举起一小舆,转头向左与一站立男子说话,其右边一老人坐在地上,三人各有榜题:“孝孙”“孝孙父”“孝孙祖父”。图1“周公辅成王”画像典型构图(蒋英炬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66页)

图2带榜题的“周公辅成王”画像(赖非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07页)(三)项橐

“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中最常见的题材,亦可释为“孔子问学”,画像中孔子往往拄鸠杖或拿雁,其身后有一行弟子持笏板跟随,老子拄曲杖。山东嘉祥齐山画像石上带有榜题,分别为“老子也”“孔子也”“颜回”。而大部分这样的画像组合,在孔子和老子中间有一个手推独轮车、两轮车或风车,面向孔子的小儿,应为项橐(图5、图6)。孔子师项橐与孔子入周问礼并非同时,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轻时(或言十七岁)得到鲁君支持,与南宫敬叔到周朝国都洛邑问礼于老聃。孔子自周返于鲁,弟子稍益进。后孔子带众弟子周游列国,于宋国遇项橐。《战国策·秦策五》:“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汉代画像石上往往将此两个场景组合在一起刊刻,主要是为了表现孔子虚心问学之品行。

(四)奚齐之类

汉画像石中还有一类儿童,他们自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见诸画像石场景中往往因其他历史故事需要而成为配角。如奚齐出现于其母骊姬之乱的画像中。据《左传》等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攻打骊戎获胜,骊戎国君献其二女骊姬、少姬以求和,晋献公宠爱二姬,并分别生下儿子奚齐、卓子。骊姬为让其子奚齐能够承继君位,谋害晋献公前妻所生太子申生,迫使公子重耳、夷吾逃亡,改立奚齐为太子。奚齐即位后却被大臣所杀。骊姬干政造成晋国近二十年诛杀迭起,动乱无休,四世乃定。

图3孝孙原穀画像([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三联书店,2006,313页)

图4孔子见老子画像(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齐鲁书社,1982,图179)

图5陕西绥德刘家沟墓门画像石(汤池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5卷《陕西、山西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39页)山东嘉祥县满硐乡宋山村一号、二号墓出土汉画像石上均刊刻骊姬以计杀申生场景:骊姬告诉太子申生晋献公梦到其母齐姜,让他速去祭祀,申生祭后将祭肉献给其父晋献公,骊姬在肉中下毒后阻拦献公食肉,喂狗以试,狗被毒死,申生惊恐,伏剑而死。画像中间为一只仰躺的狗,左侧三人惊恐指向右侧,第一人为晋献公,中间小儿为奚齐,后为骊姬。右侧第一人双膝跪地,一手握短剑刺向咽喉,为太子申生,右第二人可能为申生师傅杜原款(或里克),右最后两人可能为公子重耳、夷吾。在此画像中,核心人物是申生和骊姬,图像以死狗或以肉喂狗为典型标记,奚齐仅为陪衬。山东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带有榜题三条,被释为:“此晋沙(献)公贝(被)离(丽)算”“此沙(献)公前妇子”“此后母离(丽)居也。”另有学者认为1956年肥城滦镇出土的一块画像石第四层亦为此图像,典型标记为画像中有一人正以食物饲犬,右前方一女人坐于砖台上,为骊姬,面前小儿为奚齐。

汉画像石中一些列女、节义故事中出现的儿童与奚齐类似,都是为了反映故事的完整性而出现,如武梁祠画像中的列女鲁义姑,其在将被齐军追上时舍己子抱弟子逃亡;列女梁节姑姊家中发生火灾,其进入火场本欲救兄子却误救出己子,于是跳入火海以示其诚。义士朱明在兄弟与妻子之间选择兄弟抛弃其妻,妻子离家时儿子扯衣挽留。鲁义姑子、梁节姑姊子与兄子、朱明子均为与奚齐类似的儿童,他们在画像中皆非主要人物。

图6山东嘉祥满硐乡宋山出土画像石(赖非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汉画像石》,92页)

图7骊姬计杀申生画像(蒋英炬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66页)

图8梁节姑姊画像([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279页)此外,在南阳汉画像石中有一幅特殊画像,即许阿瞿墓画像石及题记,《文物》1974年第8期公布发掘内容。从画面来看,帷幔低垂,一小儿坐于左侧矮榻上,左前榜题“许阿瞿”三字,右边一侍者执扇站立,面前三小儿分别拿物、牵鸟戏耍,或为家童取悦小主人许阿瞿。左侧竖刻题记:“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随就长夜……父之与母感□□□□壬五月……冀子长哉……立起□□,以快往人。”该画像与题记是目前所见唯一为儿童而刊刻、表现儿童生活情境的内容,体现当时家庭对儿童的重视及其夭折后家人的哀痛心情。

图9许阿瞿墓画像石及题记(王建中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河南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165页)二汉画像石上的儿童形象特点

汉画像石图案中所刊刻的儿童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原因主要与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密切相关。

(一)画像石上的儿童年龄共性

以上画像石上儿童的最大共性就是年龄相仿。成王加元服时的年龄史书无载,从成王初立而在襁褓之中推测年幼,周公旦负王以朝诸侯,代理天子职权,辅佐成王。“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后世言三岁社君,谓在襁褓而主社稷,曾以成王、汉昭、平帝为例。由《汉书》可知,昭帝即位时年八岁,平帝即位时年九岁,言其始免襁褓,故推测成王应在八岁以下。周公辅政七年为成王加元服而致政,正常行冠礼应在二十岁,但幼帝为了执政之需往往不及成年已冠,《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推测画像石上成王加元服时年十二以上。

赵循五六岁已知孝,后数年其父没,则赵循哺父即在十岁左右;孝孙原榖年十五,属于年龄偏长者;项橐为孔子师时年仅七岁。奚齐年龄由《史记·晋世家》所载推断:晋献公“五年,伐骊戎,得骊姬、骊姬弟,俱爱幸之”,“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二十一年,“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由此可知,至骊姬设计谋害太子申生时,奚齐年九岁。其他鲁义姑子、梁节姑姊子与兄子、朱明子等年龄均不详。许阿瞿年五岁。

画像石上的儿童年龄基本在五岁至十五岁之间,都属于未成年人,应该有更多的共同天性。

(二)画像石上的儿童形象特性

虽然画像石上的儿童都在十岁上下,年龄相仿,但因身份地位不同,在位置、构图、造型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周公辅成王”中的成王绝大部分都位于画像中间,因体型偏小,有的还站在矮榻上,但却是整个场景的中心,且都是正面,旁边的周公、召公及其他大臣则都是侧面,分居于两边,围绕成王跪地或躬身站立,体现成王身为国君的特殊地位。其头上的伞盖、头冠都起到烘托作用。

孝子赵循、孝孙原穀在画面中也处于主位,为了突出赵循孝行,画像将其父设为坐姿,赵循站立其前,既符合年龄身高的实际需求,也达到画像彰显儒孝的目的。孝孙原穀将故事的焦点集中于原穀与他拿的小舆上,画面中也处于正中,把其祖父、父亲放于两侧,既均衡又合乎情理,显示出原穀在事件转化中的作用。

在“孔子见老子”画像中,两人中间总有一小儿,尽管手中推着小车显示儿童游戏天性,但其介于两位智者之间,显示神通超出常人的特殊秉赋,画像有意将不同时间地点的故事情节置于同一场景,正是为了突出幼儿本身。

至于列女、节义画像中奚齐之类的一般儿童,其位置、神态等都相对弱化,儿童仅为表现故事的完整性而存在,没有特殊目的。许阿瞿墓画像是唯一立足于儿童的画面,所表现的才是真正的儿童生活场景,但在汉代画像石中极为罕见。

汉代画像石上大量儿童形象的出现,可能与汉代不同时期幼帝即位直接相关。西汉武帝生前就曾以周公辅成王壁画托付霍光,西汉末年昭帝、平帝登基后王莽以周公自诩而篡政,东汉中期之后幼帝更多,以冲、质等帝最典型。汉代为了幼帝在位的社会形势需要,在画像石上刊刻周公辅成王、神童项橐等内容,都是为了表现重臣与幼帝的才智。孝子孝孙、列女故事则大约是受到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只有许阿瞿墓画像石上的儿童形象才真正体现儿童的自然天性。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