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从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看桑弘羊的知识积累

从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看桑弘羊的知识积累

时间:2024-11-08 11:06:15

桑弘羊(前155-前80)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理财家和政治家。他的“运筹”能受到众多史家的赞许,便大多得益于其青少年学习。

《史记·平准书》载:“(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从这条记载看,桑弘羊的青少年学习可以“年十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由于家境富裕,桑弘羊应从小就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这突出表现在他对算术的精通上。一般来说,在两汉时期,人们计算数字都要用一种被称为“筹码”或“筹算”的计算工具。这种筹码或筹算多数是用竹子制作,长六寸,上面刻有不同的数字符号,以便于计算。如《汉书·律历志上》:“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而桑弘羊的计算因已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在计算时则可以不用筹码,只要“心计”即心算,就能够准确地得出答案。桑弘羊的心算实际是把筹码或筹算的计算规律都背诵下来,在大脑里进行默算,这与现代速算把算盘的各种计算都记在大脑里的原理完全相同。可以肯定地说,正因为桑弘羊具有这种特殊的心算技能,所以他才会被征召入宫,也为后来盐铁官营等等“运筹”奠定了基础。汉代的小学主要学习语文和算术,桑弘羊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应该很强。

除了学校教育,桑弘羊还受到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浸染。他的商人家庭对其学习的内容曾产生很大影响。这使桑弘羊不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商业的作用,而且也初步了解了商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环节。在大概七十年后的盐铁会议上,老年桑弘羊竟把商业的作用提到富国足民的高度,甚至宣称“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盐铁论·力耕》),可以说最早即渊源于他的家庭教育。桑弘羊还自夸理财有方,通过经商而使得家庭致富,所谓“奉(俸)禄赏赐,一二筹策之,积浸以致富成业”(《盐铁论·贫富》),也表明他特别精于此道。这与其少年时期就了解经商的过程和方法亦不无关系。

桑弘羊的家乡是号称为“天下冲扼,汉国之大都”的洛阳。洛阳始建于西周初年,是一个以商业著称的都会。“周人以商贾为资”(《史记·货殖列传》),其中特别著名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白圭。他善于观察时机,以贱买贵卖为经营原则,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大富商。《史记·货殖列传》称:“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蚕出取帛絮,予之食。”白圭还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比喻为“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并把其中秘诀概括为“智”“勇”“仁”“强”。由于白圭经商取得了极大成功,因而当时的商贾都纷纷效法,“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即尊为经商的祖师爷。这对于年少的桑弘羊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仅以白圭为例,在桑弘羊的经济理论中,便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其薪火传承的踪迹。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曾明确提到白圭说:“夫白圭之废著,子贡之三至千金,岂必赖之民哉?运之六寸,转之息耗,取之贵贱之间耳!”(《盐铁论·贫富》)

除了以上所说,洛阳人文荟萃,许多先贤对桑弘羊的少年教育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现有资料来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苏秦和贾谊。

苏秦,战国中期著名的纵横家。据说他早年曾师从鬼谷子学道,自认学成后到秦国游说,未被采纳。在经受了几次挫折后,苏秦贫困落魄地回到家里,没想到竟受到他的兄嫂弟妹甚至妻妾的讥笑。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苏秦发愤读书,掌握了兵家谋略和纵横家理论。后来游说燕昭王成功,而一举成名,至五国合纵攻秦时,他兼任齐、赵、燕三国之相(一说并相六国),并被三国同时封为武安君。苏秦的这些经历或传说给桑弘羊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他对苏秦执完全肯定的态度,包括“刺股”的求学精神。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就把苏秦尊称为“天下名士”,认为苏秦“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盐铁论·褒贤》),并强调“尊荣者士之愿也,富贵者士之期也”(《盐铁论·毁学》)。可见他完全服膺苏秦的做法,对所谓“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史记·苏秦列传》)的看法也是有同感的。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前期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为了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贾谊曾多次上疏,提出了诸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驱民而归之于农”、抗击匈奴等等颇具远见的建议(参《汉书·贾谊传》),对制订西汉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政策起到了导向作用。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刘向曾这样评价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尹)、管(仲)未能远过也。”(同上)其子刘歆更高度评价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汉书·楚元王传》)可以说,贾谊的思想曾影响了西汉几代政治家。桑弘羊当然也不例外。他反对和亲政策,主张统一货币等,便明显受到贾谊的影响。

在十三岁就担任侍中后,桑弘羊又作为伴读,接受了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宫廷教育(参晋文《桑弘羊入宫原因蠡测》,《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学习:

首先,在桑弘羊入宫不久,武帝便逐渐实施“独尊儒术”的政策,这对于桑弘羊的知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从当时的宫廷教育看,武帝在学习上对经学曾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尤其是研读《公羊春秋》,他更是倾注了许多精力。武帝时期的重大举措一般都征引《春秋》为据,即说明他对《春秋》大义已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不仅如此,根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武帝还曾经师从王臧学习过《鲁诗》,并曾就《尚书》与倪宽讨论说:“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足见对武帝来说,经学确已成为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作为武帝伴读的桑弘羊,他的学习也自然会大致相同。另一方面,从社会教育来看,随着“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经学已经被奉为官方文化,它不仅成为衡量知识分子的唯一标准,而且更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个特别突出的表现,就是许多人都对经学趋之若鹜,所谓“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史记·儒林列传》)。倪宽就是一例。史载他治《尚书》,在选为博士弟子后,发奋苦读,乃至“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汉书·兒宽传》)。因此,对桑弘羊来说,在全社会都尊经读经的情况下,他的学习也势必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在几十年后,桑弘羊仍评论倪宽等人说,“自千乘倪宽以治《尚书》位冠九卿,及所闻睹先举之士,擢升赞宪甚显”(《盐铁论·刺复》),可见其印象之深。尽管从以后的思想轨迹看,桑弘羊的政治立场还偏重“霸道”,但他在“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的影响下曾熟读经书,这却是毫无疑问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在辩论中便多次引用过《五经》。例如:“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盐铁论·本议》)其中即征引了《周易·系辞》。再如:“君子节奢刺俭,俭则固。昔孙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秣粟。孔子曰:‘不可,大俭极下。’此《蟋蟀》所为作也。”(《盐铁论·通有》)乃是征引了《论语》《春秋》和《诗经》。还有征引其他经传的事例。

当然,桑弘羊大量征引《五经》还与经学至上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这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原因。翻翻《史记》或《汉书》,便可以清楚看出: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所谓《五经》不但在思想界已具有最高的权威,而且在政治上也成为汉王朝赖以统治的主要依据。仅就《春秋》而言,司马迁便高度赞扬说: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者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汉书·司马迁传》)

因此,为了证明自己所提主张的合理性,不管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包括皇帝在内,人们都尽可能地称引经义,并成为论辩的一种固定模式。由于汉武帝特别尊《春秋》(参晋文《汉武帝尊〈公羊〉的原因》,《历史教学》1995年第7期),故当时即主要是征引《春秋公羊传》,如董仲舒、公孙弘、严助等人的《贤良对策》,韩安国与王恢关于匈奴的和战之争等。桑弘羊的做法也同样如此。陈直先生便总结说:“汉代盛行公羊春秋。桑大夫、御史、丞相史及贤良、文学所辨论,多引公羊事例,在当时为普遍学说。”(陈直《盐铁论解要·前言》)但从中亦可看出桑弘羊研读儒学经典的造诣。

其次,经学“霸王道杂之”的特点,以及在皇宫伴读的优越条件,都使桑弘羊得以广泛涉猎儒学以外的其他学说。在盐铁会议上,他的下属御史就明确指出,桑弘羊的财政政策是借鉴了先秦齐国的成功经验,所谓“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盐铁论·轻重》)。从有关记载来看,桑弘羊也的确对“太公、桓、管之术”颇为欣赏。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立国后,“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在经济上主要是发展齐国所具有优势的渔盐业。至春秋桓公时期,管仲相齐后,也采取了“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的政策。而盐的专卖则恰恰是桑弘羊“运筹”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了更加说明盐铁官营的重要性,桑弘羊便引证太公说:

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盐铁论·禁耕》)

具体来说,桑弘羊对管子的学说非常熟悉。他在盐铁会议上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管子》,例如:

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盐铁论·本议》)

管子曰:“不饰宫室,则材木不可胜用;不充庖厨,则禽兽不损其寿;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则女工不施。”(《盐铁论·通有》)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盐铁论·力耕》)

毫无疑问,在激烈而且难以预料会议进程的辩论中,桑弘羊还根本不可能都做好准备。但即便如此,他也能够几乎原文不变地引用《管子》,可见他不仅服膺管子,早年对《管子》也肯定曾下过苦功。

桑弘羊对商鞅的事迹更加熟悉。在盐铁会议上,他曾高度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并把商鞅视为应当效法的政治家和理财家。为了申明其治国必须重刑的观点,桑弘羊便特别征引商鞅的事例说:“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盐铁论·刑德》)在《盐铁论·非鞅》中,他更是全面、集中地赞扬了商鞅的历史功绩。例如:“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馀。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割地,兵休而国富。”“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既然桑弘羊对商鞅的评价如此之高,也就说明他对商鞅曾作过反复研究,并钦佩或心仪商鞅的“致利”和“尚法”,所以才能在思想上对这些做法产生强烈的共鸣。

桑弘羊对李斯也非常钦佩。他向往和羡慕李斯的位高权重,并把李斯的尊荣、富贵与包丘子的贫困潦倒相比,甚至为推崇李斯,竟宣称其“功侔伊、望,名巨太山”云云。“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据万乘之权以制海内,功侔伊、望,名巨太山;而包丘子不免于瓮牖蒿庐,如潦岁之蛙,口非不众也,卒死于沟壑而已”(《盐铁论·毁学》)。桑弘羊还高度赞扬李斯是“龙升骥骛,过九轶二,翱翔万仞”的典范,认为“鸿鹄华骝且难同侣,况跛牂燕雀之属乎”(同上)。可以说,他已经把李斯完全视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当然,桑弘羊的这些看法并不可取,他的悲剧结局即根源于此。

桑弘羊还肯定熟读过历史。从《盐铁论》的记载看,桑弘羊的发言曾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以上古和三代为例,桑弘羊便直接谈论过黄帝、蚩尤、唐尧、虞舜、丹朱、象、商均、许由、夏禹、后稷、伯益、桀、商汤、伊尹、葛伯、太王、纣王、箕子、比干、周文王、周公、召公、周昭王、周宣王、仲山甫和徐偃王等。再如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齐桓公、管仲、孔子、孟子、荀子、白圭等人,桑弘羊还谈到了曹沫(曹刿)、宋襄公、楚庄王、华元、墨子、长沮、桀溺、猗顿、弦高、百里奚、由余、公输班、欧冶、尾生、柳下惠、盗跖、公孙寮、子路、季孙、子贡、颜回、原宪、冉求、宰我、子羔、晏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崔杼、庆封、田常、齐简公、蒯聩、鲁穆公、子思、子柳、伍子胥、阖闾、专诸、夫差、陶朱公(范蠡)、文种、勾践、魏文侯、吴起、楚悼王、楼寄、景监、子臧、乐毅、燕昭王、苏秦、张仪、范雎、王稽、赵武灵王、燕惠王、鲁仲连、邹衍、庄蹻、乌获、聂政、靳尚、楚顷襄王、屈原和荆柯等,几乎涉及到了各个领域。秦汉时期,对桑弘羊来说是近现代史,并有着阅读皇家档案的便利条件,桑弘羊的历史知识则显得更为丰富。仅就武帝时期而言,我们便可以找到大量例证。诸如:

赵绾、王臧之等,以儒术擢为上卿,而有奸利残忍之心;主父偃以口舌取大官,窃权重,欺绐宗室,受诸侯之赂,卒皆诛死。东方朔自称辩略,消坚释石,当世无双,然省其私行,狂夫不忍为!(《盐铁论·褒贤》)

类似事例还有许多,可见其历史知识的广博。诚然,桑弘羊的丰富学识乃是长期研读的结果,所谓日积月累,但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和勤奋学习,却显然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

总之,桑弘羊之所以能成为西汉著名的理财家和政治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教育。尽管很多人并没有桑弘羊的优越条件,但从小就接受正规教育并刻苦攻读,却是每个人成才的基本要素。桑弘羊的青少年学习就是历史上的一个典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