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殷晓蕾
自近现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美术品为欧美世界所广泛认知,一些学者也开始对中国古代画论展开了相应译介和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下半叶的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还先后形成了研究热潮,不仅涌现了喜龙仁、孔达、索珀、艾威廉、宗像清彦、卜寿珊等大批优秀学者,学术成果也层出不穷。
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欧美国家对于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是以翻译开始的,早期的研究者几乎都是汉学家兼翻译家。
1903年,由于冈仓天心在伦敦出版的《东方的理想》(TheIdealsoftheEastern)中对于谢赫“六法论”的介绍,使得西方人第一次认识了谢赫及其理论,不过,当时,冈仓天心只是翻译了其中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他将“气韵生动”译为“Thelife-movementofthespiritthroughtheRhythmofThings”,将“骨法用笔”译为“ThelawsofBonesandBrush-Work”。而“他将中国画学概念里的‘气’和‘韵’对应于‘Spirit’和‘Rhythm’,这一译语后来成为众多西语译者的基本依据”〔1〕。
至于冈仓天心未译出的其余“四法”,则是由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tAllenGiles](1845-1935)所完成。他曾长期担任驻华使馆翻译,在中国客居生活二十余年,这为他从事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5年,他出版了《中国绘画艺术史导论》(Ani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ChinesepictorialArt),该书译介了从远古至明末(1644年)的中国艺术评论家、画家的著作和作品。在书中,翟理斯将谢赫的“六法”全部译成英文,同时,这一翻译也修正了冈仓天心的译法。由于此书在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大受欢迎,1918年。翟理斯将其修订扩增后又推出了该书第二版。
在该书第二版中,翟理斯的“六法”译文为:1.rhythmicvitality2.anatomicalstructure3.conformitywithnature4.suitabilityofcolouring5.artisticcompositionandgrouping6.copyingofclassicalmasterpieses〔2〕,除了谢赫“六法”外,与古代画论有关的内容,书中所涉及的还有王微(p25)、姚最《古画品录》(p28)李嗣真(p28)、沈括(p51、p121)、王维《画学秘诀》(p61)、张璪(p79)裴孝源《画史》(p78)、朱景玄《唐朝名画录》(p7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p79)、李成《山水诀》(p97)、董羽《画龙辑佚》(p105)、郭熙《林泉高致》(p115116)、苏轼的画论(p119-120)、韩拙(p152、p153)、郭若虚《图画见闻志》(p154)米芾《画史》(p155)、李廌《得隅斋画品》(p155-157)、邓椿《画继》(p157)、《画史会要》(p168)、《严氏书画记》(p168)、饶自然《绘宗十二忌》(p170、p171)、夏文彦《图绘宝鉴》(p172)、陶宗仪《辍耕录》(p17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p194)、陈继儒《书画史》(p197)、高濓《遵生八笺》(p197)、张庚《国朝画征录》(p198),王翚“论画”(p200),此外,还有《宣和画谱》、汤垕《画鉴》也被多次提及。
其实,早在1897年,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Hirth](1845-1927)就曾编译出版了《中国绘画史基本文献》(ÜberdieeinheimischenQullenzurGeschichtederchinesisichenMalereivondenältestenzeitenbiszum14.Jahrhundert,München:Hirth,1897)德译本,该书介绍了“自谢赫至14世纪,包括‘六法论’和《历代名画记》在内的十余种中国绘画典籍”〔3〕。
1911年,法国汉学家、《芥子园画传》的研究者佩初兹[RaphaelPetrucci,1872-1917]出版了《远东艺术中的自然哲学》[LaPhilosophiedelaNaturedansl'artd'ExtrêmeOrient,Paris:H.Laurens,1910]。他将中国画学的重要论述表述成法文,并在注释里附上了夏德和翟理斯的“六法”译语〔4〕。
由于夏德、翟理斯、佩初兹等对于中国画学文献分别从德语、英语和法语上的译介,使得中国绘画论著在欧美国家获得了进一步的传播,也大大推进了此后相关研究的进程。虽然,他们的译介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像翟理斯《中国艺术史导言》同希特尔(即夏德)的《纂辑家摘录杂抄》(即《收藏记笔记片段》)一类的书,虽然有用,然而只算初步的撰述。所取材料,滥不鉴别,略微审核,即须摒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