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元人七君子墨竹图卷故事

元人七君子墨竹图卷故事

时间:2024-11-08 09:33:44

[清]吴昌硕题七君子墨竹图卷元代画史上涌现出许多画竹名家,乃是名家辈出的时代,出现了像赵孟頫、李衎、吴镇、倪瓒、柯九思、顾安等墨竹大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名家的作品能流传至今的,都堪称稀世珍品。苏州博物馆藏元《七君子图》就是元代墨竹名家的集锦卷,堪称一部元代墨竹简史,可谓元代墨竹之无上神品〔1〕

《七君子图》,高36厘米,长10米有余。卷中将元代画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所画墨竹裱在同一长卷中,其中柯九思墨竹两幅,故称为“七君子图”。打开画卷,可见引首前方隔水处粘有两枚题签:一为清嘉道间海宁著名藏书家蒋光煦(1813—1860)所题:“六君子图,宜年堂世藏神物。”宜年堂是蒋光煦藏书楼之一,收藏甚丰。二为清末苏州大收藏家吴大澂(1835—1902),所题:“元人六君子图真迹神品,苏邻主人藏,大澂题。”苏邻主人指的是李鸿裔(1831—1885),同治年间网师园的主人,因网师园与宋代苏舜钦所建名园沧浪亭相邻,两人又同为四川中江人,故李鸿裔就将网师园更名为“苏邻小筑”,内设有“万卷堂”,藏书万卷,亦收藏大量书画名作。其次引首三段,依次是康熙时收藏家乔崇修隶书题“六逸图”、嘉庆时金石学家张廷济(1768—1848)为蒋光煦隶书题“六君子图”,以及近代画家吴昌硕为顾麟士篆书题“七友图”。

随着画卷的缓缓展开,首先第一幅是赵天裕的墨竹图,图中绘水渚坡岸边,丛竹参差错落,枝叶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呈现出一幅笼罩在烟雨蒙蒙之下的江南景致。左上角题五律一首:“渭川川上竹,收拾一图看。密叶藏深碧,虚心隐碎竿。远笼烟气淡,低拂雨情干。舒卷无穷已,相忘度岁寒。赵天裕。”这是一幅诗画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唯可惜作者赵天裕在绘画史未见记载,生平无从考证,生卒年亦不详。这件作品笔墨技法上颇有宋人法度,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赵葵的《墨竹》中的墨竹画法相近,构图又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管道升《烟雨丛竹图》十分相似,从而可以推断赵天裕大概是宋末元初时一位画家,这件是他目前仅见的唯一作品,属于墨竹题材中有山水背景的精品之作。

第二幅和第三幅均是柯九思所画墨竹。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浙江天台人。工山水、花卉、竹石,尤精墨竹。墨竹师文同,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为湖州竹派的继承者。前后两幅墨竹造型颇为相似,画法亦皆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将竹叶的浓淡变化和前后关系真实地表现出来。不同的是前一幅自称仿文同笔意,右上先题曰:“右石室先生文公所画枯木,笔意简古,破墨清润,天趣飞动,真逸品也!又有元章至能鉴赏于上,可为宝玩。但欠墨竹一枝,故为补于其后,后学柯九思题。”左后又题:“九思旧于京师见先生墨竹,并题如此,今不敢用己意继先生之后,故全用古法也。”并在墨竹后仿文同落款书“与可”二字。据此可知,此幅是柯九思为文同枯木所补的墨竹,唯文同之作已被割移。又因文同是墨竹的宗师,后世写竹者对他都非常敬仰和崇拜。故柯九思亦称不用己意,全用文同画法。这就是此幅看上去显得格外古拙的原因了。后一幅柯九思为古山作,左题“敬仲为古山作”,出枝挺拔圆浑,竹节分明,枝叶疏朗,将书法用笔融入到写竹中,表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与前一幅墨竹相比,用笔更为挥洒自如、飘逸自然,是柯九思具有典型面貌的墨竹作品〔2〕

第四幅是赵原的墨竹。赵原(约1325—1375),又名赵元,元末明初画家。入明后避朱元璋讳改为原,字善长,又字丹林。原籍山东莒县人,随其父赵云迁居苏州。山水初学董源,后受高克恭、王蒙影响,兼善画竹,画法多变,有龙角、凤尾、金错刀之称。此图向右横向构图画出似龙角的竹笋一根,于纤细的竹梢上用浓墨撇出几片竹叶,似寓荣枯之意。落款为“龙角,赵原”。从署名“赵原”来看,此画应是他入明以后所作。令人扼腕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明之初,赵原等一批由元入明的画家奉诏成为宫廷画家,但最后因所画不称旨,而惨遭杀戮。明王鏊等撰《姑苏志》:“明初召天下画士至京师,图历代功臣,原以应对不称旨,坐死。”系洪武八年(1375)左右,赵原被朱元璋杀死在南京,下场十分悲惨〔3〕。第五幅是顾安的墨竹。顾安(1289—1373后),字定之,号迂讷居士,淮东人,家昆山,以善画墨竹名世,喜作风竹新篁,运笔遒劲挺秀。此图以“S”形构图向左横向贯穿全图,一枝形态扭曲的纡竹弯曲而上,竹干淡墨飞白,竹叶刚健如箭。落款:“至正乙巳孟夏一日,定之作于支山小隐。”考画纡竹亦源自文同,文人之喜欢画纡竹,乃常借弯曲之竹的宁屈不折来抒发自己顽强的心声。

第六幅墨竹画家张绅,生卒年不详,字士行,一字仲绅,自称云门山樵,号云门遗老,山东济南人。洪武时,官至浙西布政使。工书法,善写大、小篆,又能画墨竹。精于赏鉴,法书、名画多所品题,著有《法书通释》。此为对角线构图的推蓬竹,向下撇出的老叶和树梢上向上冒出的嫩叶形成鲜明对比,落款:“门山道人齐郡张绅为无相敬山主写推蓬竹枝于普贤寺,乙丑正月二十有七日。”按:乙丑当为洪武十八年(1385)。目前可见张绅的绘画作品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他和顾安、倪瓒、杨维桢四人合作的《枯木竹石轴》中画古树外,其余传世所见都是为他人书画上或题诗或留题,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中的楷书题画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中《写生花鸟轴》中的题跋。此《七君子图》的墨竹是张绅仅见的传世绘画孤品〔4〕。[元]七君子图卷(赵天裕部分)36.5cm×1000cm纸本墨笔苏州博物馆藏

[元]七君子图卷(柯九思部分之一)36.5cm×1000cm纸本墨笔苏州博物馆藏

[元]七君子图卷(柯九思部分之二)36.5cm×1000cm纸本墨笔苏州博物馆藏

[元]七君子图卷(赵原部分)36.5cm×1000cm纸本墨笔苏州博物馆藏

[元]七君子图卷(顾安部分)36.5cm×1000cm纸本墨笔苏州博物馆藏

[元]七君子图卷(张绅部分)36.5cm×1000cm纸本墨笔苏州博物馆藏

[元]七君子图卷(吴镇部分)36.5cm×1000cm纸本墨笔苏州博物馆藏最后一件是吴镇墨竹,吴镇(1280—1354)为“元四家“之一,字仲圭,号梅花道人,自署梅道人,浙江嘉兴人。精写竹,远宗文同,近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为文同后又一大家。该图写新竹两枝,竹干细劲而挺拔,竹叶细长而上仰,若迎风之状,以草书入画,画风苍劲简率,盖其晚年所作。落款草书自题:“梅道人戏墨。”在吴镇的其他作品题跋中也常用“戏墨“二字,意为一时之兴的随意之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竹谱册》,是吴镇墨竹画的代表作,墨竹用笔与构图与此幅似有相似之处。此图曾被经多人收藏,钤有多处收藏和鉴赏印,特别是在右下方写有千字文编号“两”字,说明此图曾是项元汴旧藏。

以上六人七幅墨竹即组成了元《七君子图》,其中柯九思、赵原、顾安、吴镇都是元代画墨竹的名家,名重一时。赵天裕、张绅的作品又是仅存的传世孤本,极为难得。这件汇集了多位元代画家的墨竹真迹,何时被集成一卷,虽难定论,但自明末清初以来即是流传有序的名作,现考证如下:

最早可查的著录是清雍正癸丑(1733)缪曰藻《寓意录》,书中著录原有七件,是最完整面貌,其中柯九思、顾定之各为两幅,赵天裕、张绅、赵原各为一幅,称为“竹林七友”〔5〕。而在道光庚子年(1840)徐渭仁辑校《寓意录》〔6〕中首尾又多了两处小注:“竹林七友,徐守和所藏,以四字名其卷云。”徐守和,明末收藏家,据此可知这是“竹林七友”目前可知最早的藏家;又“右竹卷张见阳所藏,今归吾友乔介夫矣,介夫性嗜古收藏颇富,以此卷为其珍赏甲科”。张见阳,字纯修,书画诗文俱佳,富收藏,精鉴赏,是清初“竹林七友”的收藏者,在卷中每幅墨竹上都钤有“见阳子珍藏记”“见阳图书”和“子安珍藏记”收藏印等。乔介夫即乔崇修,引首有其乾隆癸亥(1743)题“六逸图”并跋:“诸公笔墨可称逸品,而竹实卉木中逸品也,因取《竹溪六逸》之义以名斯图。”此时“竹林七友”已缺失一幅,故题为“六逸图”。那么此卷被改装的最迟时间应该是在乾隆癸亥(1743)年,同时被截去的应该还有卷名“竹林七友”。道光年间藏书家蒋光煦(号生沐)得此卷,不仅请吴大澂写题签还请解元张廷济道光二十五年(1845)为其写引首,在每幅墨竹上钤上“蒋光煦审定”朱文收藏印,还将其录入《别下斋书画录》。该书第六卷中将《六君子图》的尺寸、落款、题跋和钤印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其中记载:“《六君子图》,合装作卷,故长短不齐,内缺一家则文与可也。”〔7〕对照《寓意录》与《别下斋书画录》中内容,可知从乔崇修时缺少的一幅应该是卷末顾定之作于“至大二年四月”的墨竹。而墨竹卷中本无文同墨竹又何来缺失,此处应是著录偶误。此外,在清中期陈仲遵《西昀寓目》卷三记录中,顾安画于至大二年(1309)四月的一幅墨竹已逸,故称为《六友图》〔8〕。此处也已证实。[清]蒋生沐题墨竹卷跋尾海宁市博物馆藏颇有意思的是,另外《别下斋书画录》中还著录有一段八人题跋:“以下另接裱题咏诸家”云云。这诸家题咏是指卷后盛麟等元代八位文人的题跋,根据其中倪瓒的一段长跋可知,是为俞倬的私园水竹居而作,虽同属一个时代,但与前半卷内容并无关系,并非原配。后来的收藏者也将这不相配的元人题跋连同卷名“竹林七友”同时截去,如今这段题跋接在另一幅绘画后,名为《元倪瓒等行书题跋水竹居图卷》,收藏于上海博物馆〔9〕。而在八家元人题跋后,原还有蒋生沐的一段跋文:“右墨竹卷,向为徐氏守和所藏,题为《竹林七友》,转入张见阳家。本七幅,不知何时失去卷末顾定之一幅。鬻古者遂併去题首四字,以掩残缺之迹,而取不全《水竹居卷》八人题咏羼入为跋,多易售地。及归宝应乔氏,则仍其原装,易名《六逸图》。案缪南有《寓意录》编于雍正癸丑,是卷当无恙也。而卬须老人题在乾隆癸亥,相去仅十年,顿尔改观,名迹零落,致足惋叹。张绅一幅,旧在赵原前,今移置第六,当亦改装时所为。余于前年冬得之,重加装治,以图名未协,更为《六君子图》,请张叔未丈正书其首。而存乔题于后,水竹居跋不忍去,仍附缀焉。而于顾定之所作一帧,不能无望于龙剑之合也。(定之脱至正二年四字)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八月十二日古盐官籁庵居士蒋光煦识。”蒋生沐在跋文中讲述了《六君子图》的传承情况,还交代了此卷收藏的时间为“前年冬得之”,根据题跋落款时间推断,具体时间应该是道光二十年(1840)。这段题跋之前未曾发现,更没有人著录过。应是在元人题跋被裁时成为一纸散页流落别处,最后被著名大收藏家钱镜塘所收藏。钱镜塘,浙江海宁人,以书画收藏蜚声江南,在他收藏的作品上都会钤上他的收藏印鉴。这件题跋卷中,卷前有钱镜塘“海宁蒋生沐文翰真迹数青草堂乡贤文物”题签,卷后有钱镜塘题写《海宁州志稿.艺文志》中蒋生沐的生平介绍。卷上还钤有“钱镜塘印”“数青草堂”“海昌钱镜塘五十以后所得乡贤遗迹记”等收藏印,按钱镜塘的生卒年(1907—1983)计算,此件收藏于“五十以后”,那就应该是在1960年左右。70年代末钱氏将这段名为《道光壬寅蒋生沐题墨竹卷跋尾》捐献给海宁市博物馆,这个最新发现为蒋生沐收藏《六君子图》增加了一份重要史料。

咸丰末年至同治三年(1864)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江南各家收藏书画、古籍等大半散落,直到同治年末,《六君子图》又出现在李鸿裔的《苏邻日记》〔10〕中,书中记载在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初三,李鸿裔托友人以二百五十元购得《六君子图》,日记中这样写道:“重看一遍,幅幅精妙,盖元人墨迹中之神品也。”至光绪初年《六君子图》最后转入友人顾文彬的手中,在光绪八年(1882)顾文彬撰《过云楼书画记》〔11〕中著录此卷为《元贤竹林七友卷》:“此即缪文子《寓意录》所载《竹林七友》也。凡画竹五家:……然视张见阳旧藏,已非完璧。适新得梅道人橫幅,尺寸悉合,取以配入,仍名《竹林七友》云。”顾文彬将吴镇墨竹配入,使《六君子图》终于又恢复了“竹林七友”的原貌。之后《七君子图》一直被顾氏后人所珍藏,其孙顾麟士还曾请吴昌硕鉴题之。2008年过云楼的后人以有偿捐赠的方式捐赠给苏州博物馆而永久收藏。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注释:

〔1〕范景中《历代墨竹图精选集》序,《历代墨竹图精选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5—10页。

〔2〕薛永年《元代墨竹与<七君子图>》,《苏州文博》总第2辑,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3〕万君超《被朱元璋杀害的画家们》,《中国文化报》2012年1月6日,第7版。

〔4〕陶喻之《<六逸图>底说张绅》,《苏州文博》总第2辑,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页。

〔5〕(清)缪曰藻《寓意录》卷二,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901页。

〔6〕清道光二十年徐渭仁校缪曰藻《寓意录》四卷。按:其中“乔介夫”误作“高介夫”,径改。

〔7〕(清)蒋光煦《续修四库全书》之《别下斋书画录七卷补阙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0页。

〔8〕范景中《历代墨竹图精选集》序,《历代墨竹图精选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6页。

〔9〕按:此卷现裱于张大千仿作竹石图后,2015年吴湖帆纪念展展出,感谢凌利中先生惠告。

〔10〕(清)李鸿裔《苏邻日记》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1〕(清)顾文彬《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之《过云楼书画记》卷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79页。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