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集大成与法古变今

集大成与法古变今

时间:2024-11-08 09:11:09

张大千龙泉寺检书图卷32.3cm×92.8cm纸本设色193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款识:《龙泉寺检书图》戴文节公所作,数十年来题识甚众,百川大和尚因以时贤诸作另装成卷,索予补图于上。是日同集者张君佩卿、巢生章父、何生海霞、许君芝亭。丙子十月朔,蜀人张爰大千氏并记。钤印:张爰(朱)大千大利(白)两到黄山绝顶人(朱)张大千先生之所以成为画史上对传统用功最深的画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他受了董其昌“集大成”思想的影响。虽然大千本人以及一般人,都一再强调石涛、八大对他的影响,好像张大千走的路线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这一派,但事实却不然。大千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自己对收藏古画的兴趣,以及对古人宗派渊源的研究,渐渐扩展了他临古、仿古的路线。这一条路线,其实与董其昌的画论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由于他从石涛、石溪、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中,看出他们从董其昌上溯黄子久和王蒙,而黄、王的根源则是董源、巨然的这一条脉络。〔1〕

大约在这段期间,大千对董其昌曾下过不少功夫,以他熟读董其昌的书画论为例,不时在他题画的辞句中,以及显示的画论观点方面,都反映出董氏的影响。再者,大千曾在丁丑(1937)年春日,临仿董氏书画的作品《巢云图》,书、画均极为逼真〔2〕。同年除夕又据此图的章法,画了一幅小青绿山水,题了唐寅《庐山高》的诗〔3〕。此外,还有他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效董氏笔法所作一幅山水。从以上几件作品都看得出大千对董氏书画的熟悉〔4〕。但以直接引导大千追溯古人渊源的因循路向而言,影响大千最大的,当然不在于董氏的笔墨形式,而是董氏的宗派论,对大千的仿古路向具有引导的作用,尤其是董氏“集大成”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他一生的创作观念和努力方向。例如董其昌《画说》第十七条云:

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及郭忠恕《雪景》;李成画法有水墨小帧及着色青绿,倶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机轴,再四五年,文沈二君不能独步吾吴矣!

这是董其昌摘取历代各家精华,融会而成自己风格的一种方法,形成中国画史上最具体的折中主义。因此,凡是董其昌在他的宗派论里,曾经推崇过的大家,大千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或收藏到他们的真迹或传本,他即千方百计加以临仿、从中学习。大千不但勤奋,且贪多不厌,凡是他不曾尝试过的笔法、结构和造型,他都有兴趣学习,而且学得很快、很准。他也以此法教导学生,萧建初对此印象深刻,记其所述云:

他常说学习传统极为重要,我国有悠久的绘画艺术传统,有历代大家遗留下来的名迹,他们在不同的社会里,用了一生的精力,积累了许多经验,我们要把这些丰富的经验学到手,在艺术实践中运用,加以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生的事,不下苦功是不行的。〔5〕

从大千对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大千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师古,他教导学生是要“学古人要能取其长,舍其短”〔6〕。

绘画理论方面,大千虽然大体都追随董其昌宗派论的观点,但他绝非亦步亦趋、毫无己见。他曾经批评董氏对马远、夏圭的偏见,同时,一些不列入董氏宗派论中的画家,只要他认为有其长处,也一样加以学习。尤其在人物画方面,大千从他自己仿学古人的经验里,发展出他自己的宗派论,而且脱离向卷轴画的学习范围,扩及以唐人为主的壁画。因此,他虽受董氏画论影响,然而他非但未受其囿限,反而是据以扩展、延伸,甚至自创论点。

在大千先生的仿古作品中,比较早期并且最集中的一组作品,是他在1937至1938年春,为天津范竹斋所作仿唐、宋、元三代大家的十二条山水屏〔7〕,所仿者有唐代阎立本、王维、杨昇、李昭道,宋代范宽、马夏、米友仁、沈子蕃,元代赵孟頫、盛子昭、倪瓒、王蒙。

大体来说,大千先生的山水仿古路线,从此屏可以略见端倪,即其中并未包括江南地区流行的“清初四王”、文徵明、沈周这一派的作品。待大千归自敦煌,其仿古的路线更为扩大,而人物、走兽、花鸟尚不在其中。在实践董氏画论的画家群中,“四王”当为代表,但是除了王翬以外,其余三位比较局限,只有王翬怀有“集大成”的企图心。可是若以王翬与张大千相较,两人用功的程度或许不相上下,但是在天分、魄力以及观赏古画的机会方面,再加上张大千用到现代印刷品照片和交通的便利性,王翬是万万无法与大千相提并论。因此,从“集大成”的表现而论,张大千毋庸置疑是超过王翬的,更何况王翬仅着力于山水一项而已,人物、花卉皆非其所长。事实上,在大千心目中,也并未将王翬置于眼角,这可以从他自题《仿郭恕先画》中明显地看出:“尝见石谷子临本,浅装不用金碧,极少士气,终嫌味薄,盖元明以来大都无此胆识。”〔8〕张大千西康纪游图册之一62.7cm×33.4cm纸本设色1947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飞仙关。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另一位画史上“集大成”式的人物是赵孟頫,以当时而言,赵孟頫的书画成就极高,大千难于比较,但就视野所及的见识层面而言,虽然子昂早生六百年,多见古代名迹,但是,因为大千于敦煌得见并临摹北魏、隋、唐的壁画,又增多见识并学习明、清诸家的机会,反倒是子昂难以与大千比拟。

张大千与王翬、赵子昂他们,都诞生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面临改朝换代的大转变时代,都是在旧秩序衰微甚至被破坏时,而等待重新建立新秩序的过程里,变乱中促使许多古代名迹收藏的转移,而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已被遗忘甚久的古代名家作品,因而激发了他们探讨古代绘画、广泛学习和吸收的兴趣。不过比较起来,张大千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在学习的家数和时间的跨度上来说,也更为广阔许多。若就与张大千并时的许多传统派画家而论,虽然时代和机会相同,但是很显著地,无一人能望大千项背,能兼具古今百家的广度和深度。

大千先生的一生中,尤其是前半生,临古和仿古的作品占了很重的比例。前述的“集大成”思想,促动他大量从事临古与仿古,而这些临仿的作品,无疑在他个人艺事的成长,以及画风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作用。所以,肯定大千此一重要的画历过程,以及此类作品本身的价值,是认识张大千艺术创作的基础。

大千自己对临摹的看法,曾说:“要学画,首先应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由临抚的功夫中,方能熟悉勾勒线条,进而了解规矩法度。”又说:“讥人临摹古画,为依傍门户者,徒见其浅陋。临摹如读书,如习碑,几曾见不读书而能文,不习碑帖而能善书者乎?”〔9〕

从以上话语,可以明白大千把临摹当作学画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并解释临画一如读书与习字,其间的关系是相同的。由于书法本身是人造艺术,不论中外,学习书法除临摹之外别无他法,而临摹名家范本是最快的捷径,读书对学习作文亦复如是。由于中国画经过长久历史和众多画人的努力,与书法、诗文一样,累积成为一种高度精练和形式化的人为艺术,因此,必须先通过临摹,习得掌握传统的优良技法后,才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创作。况且临摹名家作品,可以较快学习到高水平的绘画表达词汇,远比自我摸索更便捷,一旦储备足够的高水平绘画语汇可供运用时,渐渐便能够形成水平较高的风格。比之登山,舍前人之路而不由,一定要披荆斩棘,自辟新路,其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必定有限。此与读书、作文并无二致。张大千西康纪游图册之二62.7cm×33.4cm纸本设色1947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两河口瀑布。钤印:张爰之印(朱白相间)大千鉥(朱)

张大千的学生胡俨记得张氏如何教他临摹:“把画挂起来,分三个步骤进行,先是按原作缩小,继之按原作放大,最后按原大对临,以能与原作套得住为准。”〔10〕

这是张大千自己在实践中,所领悟的独到、有效的训练方法。笔者认为这种临摹,除了是在学习古人的绘画语言,同时还兼有西方素描训练的效果,使学习者在短期内掌握原画的比例,因而在旅行对景写生时,不但能运用训练有素的线条,而且能准确地抓住物象本身的形状和比例。大千仿古时,也曾将古画放大,不过不单纯是临摹,而是借古人的章法作自己的画。

因此,临摹不仅适用于初学,而且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提升自己欣赏与表达水平的演练,既丰富了自己的意境,也充实了自己表达的能力,正如同诗人必须经常熟读古人名作一样,在本展目中也选择了多件临仿的范例。

但是临摹出来的作品,并不等于抄写一篇名家的诗文,因为诗文的品质取决于文字的组织和内涵,而不在于抄写者的书法素养。若举音乐为例,临摹好比演奏,一幅成功的临摹作品,犹如名家的演奏。演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演出者表达、诠释原作的技巧与能力,因此临摹者的地位不妨比照演奏家。演奏家以高度的技巧表达他们对作曲家作品的体认;成功的临摹者,一样以纯熟高雅的笔墨技巧,为原作重生一次。行为虽然都是复制,却都不是多余的影子。而且,同一首名曲,会因为演奏家不同的表现与诠释,出现优劣的差异性。不论演奏或者临摹,由于各家不同的擅长,也就有各自不同的发挥,其实不可能产生完全一模一样的复制结果。

所以,每一个人临摹的态度、方法及深入的程度,必然有相当差别,有的只是浮面或局部的临摹,也有巨细无遗的临摹,小而至于一点一画、笔墨设色,大而至于布局经营,甚至于意境、气度的培养,都需要潜心体会,尽力将自己往上提升,向古名家靠近。因此,这样的临摹,是一种剖析性的、有效率的、全面性的学习方法。张大千西康纪游图册之三62.7cm×33.4cm纸本设色1947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二郎山。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鉥(朱)然而最重要的,张大千只是把临摹当作一种学习并吸收前人良好技法的手段,却不是目的。他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自己的风格,他说:

习画应先审选一家……打定根基;渐次参考各家,以扩境界;……最后要能化古人为我有,创造自我独立之风格。〔11〕

纵然有人将张大千归属于传统复古派,但是,笔者认为,大千先生绝非欠缺己见、随波逐流、一成不变的仿古画家,他更不是没有个性、缺乏创意的商业画家。特别是与大千同辈的画家及批评家,陈定山对他的看法是“大千多变,变无不兴”。他指出张大千不但不是一位保守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嬗变的画家。

张大千成长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画坛在山水方面,“四王”一派的余风仍是大江南北的主力,大千却弃“四王”,偏走石涛、梅清、石溪等的路子;在花卉上是任伯年、吴昌硕海派风行的时期,他却走八大、青藤、白阳的风格;在人物画方面,他很快地放弃了清末的改琦、顾洛和任伯年的路线,而取冷隽的华喦及张风的风格。其后,随着功力的增进与识见的增广,大千随时挑战并改变自己,他历年的画展常常令人一新耳目,因此为他赢得广大的观众群及画人的期待。

当大千的绘画进入第一个高原期之际,他别出心裁远走敦煌,将唐、宋的敦煌壁画引介给国人。从此,他将士大夫的文人画,与石窟、寺壁的职业画风,拥集于一身。于是,他由清、明、元而及宋、唐,由水墨、浅绛至工笔重彩和金碧青绿。他也以此教导学生:“不应只学文人画的墨戏,要学画家之画。”〔12〕

当大千步入第二个高原时期,则顺应他的年龄日高,以及世界潮流的趋势,由工笔白描一跃为泼墨,由青绿工笔发展成泼彩。每当大千向国人介绍那些已经被遗忘的古传统,却同时一再赋以新奇的观感,剌激国人新鲜的感受。这是大千先生所力主、力行的“以古为新,以因为创”的作画方法。1964年,正值大千努力突破自己的年代,重观早年临仿石涛的一幅山水,有感而题其上:“此予三十余年前所作,当时极意效法石涛,唯恐不入,今则唯恐不出!”可见他最后能够从古老的传统中,翻变出最新的泼墨和泼彩画,是因为他洞察画史新陈代谢的演变规律:“中国绘画都是每一个时代最新的东西才流传下来。”〔13〕所以,虽然在表面上看大千各阶段画风的演变,无不是水到渠成,自然演变而成,其实都是他求新求变的苦心作为动力,自我挑战而突破成功的。

由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教导学生的一段话,总观他对临仿古人的看法:

不论古今,对名作眼观手临是对的,但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每人的笔触天生有其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对他人所长都应该吸取;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自己的理智聪慧来领会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14〕

大千云“不可专学一人”,这就是董其昌的“集大成”思想。“领会名作的精神”,不在于求得“形貌之似”,其最终目的是要“转变它”,也就是开创出自己的面目,得以自成一家。而此所谓成就的“一家”,比之于音乐家,即是要兼具“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双重素养与身份。想要两者兼擅且都能成家,其难度则不言而喻。

因此,世人不当以大千先生前半生的临古、仿古作品为例,而诟病大千只是一位仿古主义者。其实,张大千正是在中国艺术转承的关键时代里,不世出的枢纽人物。但由于时代与思想的剧烈转变,资讯传播的快速发展,在未来的中国绘画史上,似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产生类似张大千的另一位集传统大成于一身的画家。因此,张大千的一生,不仅力行、实践了董其昌“集大成”的理论,同时也为中国绘画“集大成”的传统,完成了光辉的大结束。借此,奠定了大千先生在画史上,由千年的传统转进20世纪现代的关键地位。

注释:

〔1〕《四僧画展》序,1978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又见于《张大千诗文集》,第129页。

〔2〕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3〕〔4〕据徐佩赓所藏画作之照片。

〔5〕〔6〕萧建初,《植根传统,不断创新》,《张大千纪念文集》,第171页。

〔7〕〔8〕佳士得拍卖目录,第140号拍品,1989年1月。

〔9〕高岭梅《大千画说》,第4条,1967年。

〔10〕包立民《张大千年谱》,1925年条。《朵云》总19期,第102页。

〔11〕同注〔9〕,第2条。

〔12〕丁翰源《缅怀大千先师》《张大千生平和艺术》,第164页。

〔13〕冯幼衡《形象之外》,第142页。

〔14〕刘侃生《回忆张大千先生》《张大千生平和艺术》,第118—119页。

责任编辑:宋建华

张大千西康纪游图册之四62.7cm×33.4cm纸本设色1947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瓦寺沟。钤印:张爰印信(白)三千大千(朱)

张大千西康纪游图册之五62.7cm×33.4cm纸本设色1947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五色瀑。钤印:张爰之印信(白)大千(朱)

张大千西康纪游图册之六62.7cm×33.4cm纸本设色1947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御林宫雪山。钤印:张爰(朱)大千居士(白)

张大千临摹凉国夫人轴215.1cm×128.4cm布本设色1941-1943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敕令凉国夫人浔阳翟氏一心供养,女小娘子延鼐。

张大千临摹南无观世音菩萨像轴189.5cm×84.8cm绢本设色1941-1943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南无观世音菩萨。莫高窟初唐造像。蜀郡清信弟子大千敬摹。

张大千巫峡清秋图轴124.8cm×35.5cm纸本设色1939年四川博物院藏款识:逝波也带相思味。总付与消魂眼底。千愁唤起秋云媚,绰约风鬟十二。过朝两眉消梦翠,顿减了襄王英气。人生头白西风里,况此千山万水。调倚《杏花天》。写呈山腴仁丈教正。戊寅十二月朔,后学张爰青城山中。钤印:迟秋簃(白)人间乞食(朱)张爰(白)三千大千(白)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白)

张大千临摹晚唐劳度叉斗圣变图轴345cm×925cm纸本设色1941-1943年四川博物院藏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