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寻找文化艺术上的心灵契合

寻找文化艺术上的心灵契合

时间:2024-11-08 08:39:30

图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张百新(左五)、台湾中华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袁天明(左六)及著名书画家欧豪年(左七)及本文作者康守永(左二)等为展览开幕式剪彩。6月4日至10日,应台湾中华新闻记者协会邀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大陆媒体新闻文化专题访问团访问台湾。访问团在书记处书记张百新的带领下,在深圳集合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晚报、新华日报、湖南日报社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一同经香港飞抵台湾桃园机场。我受经济日报社领导指派,代表中国书画杂志社参团同往。

在台湾,参加了邀请方主办的“华人新闻界艺术创作联展暨两岸名家邀请展”。此展自2011年创立迄今已第8届,参与的书画家越来越多,在两岸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本次展览展出两岸160位创作者的作品逾300件,类别涉及书法、中国画、水彩、油画、摄影、雕塑等。

6月5日的开幕式在台北孙中山先生纪念馆举行。张百新书记在开幕式上即席致辞表示此:次展览是两岸新闻界书画爱好者沟通交流情感、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次盛会。两岸同胞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亘古未变。联展以书画会友,将两岸新闻交流与文化交流融为一体,非常有意义。他也表达了中国记协致力推动两岸新闻界交流与合作的意愿。台湾中华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袁天明先生致辞表示,要让展览活动不断办下去,展现艺术风貌,促进华人新闻界艺术界文化交流,让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承更加发扬光大。

开幕式之后,两岸艺术家共聚一堂,现场挥毫,让热烈的现场气氛达到新的高潮。自此,也开启了台湾之旅美好的第一天。本次旅行以与媒体交流为主,如台湾的教育广播电台、中视电视、正声广播公司、联合报系集团、云嘉广播电台等,在传统文化传播及媒体运营和融合发展方面听取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这里撷取几个访问片段,以期从书画及传统文化交流的角度,记录下这段走进台湾的心灵之旅。

邂逅欧豪老

在展览开幕式现场掀起波澜的是欧豪年先生的到来。83高龄的欧先生,在两岸艺术界颇具影响。1994年,欧先生以周甲之龄,荣膺韩国圆光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和美国印地安那波里大学艺术学博士,被推崇为“坚持东方人文精神的代表画家”。他的经历、学术和创作影响是现场掌声的缘由。据悉,先生几乎每届都前来捧场这一媒体人主导的艺术展览,本次展览又如约出席。楼外酷热难耐,先生依然西装革履,严谨不苟。现场发表讲话,大赞中华传统文化,大赞两岸文化艺术交流。

其实,欧先生也是两岸艺术交流的实践者。他多次到大陆举办个展。2018年3月2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还携笔墨向高丘—欧豪年八十回顾展”,前言如此写道:“欧豪年先生在个人艺术实践中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上的根脉相系,这深藏于岭南画派笔尖腕底的文化根蒂,在漫长岁月的洗练中,幻化为一颗对中华文明的赤诚之心。”先生也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无论在大陆、台湾、香港或是海外,海峡两岸的艺术家同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在中华传统艺术上往往有着同样的理念,表达出同样的心声。

欧先生和《中国书画》杂志也是老朋友了。在抵达当天的欢迎晚餐会上,欧豪年先生也到现场。在餐桌上得便与交流,我刚自报家门,先生便粲然一笑:“我知道,2009年你们访谈过我。”当年《中国书画》杂志“名家访谈”栏目的题目是《岭南一脉有薪传》,9年过去了,先生依然清楚记得。我与先生聊起月前在北京与于右任之子于中令先生相见聚谈的情况,他顺手拿过一张自己的名片,在上面写道:“于中令先生:康先生向我道及至慰。当年攀交于右老,字我舍有,请临教也。”先生提前退席,我陪同送到楼外。此时,正星月隐蔽,只有楼宇灯火在亮。

遇先生不易,表达对先生在两岸艺术交流中不懈努力的敬意也不易,兹以小诗奉上:“欧公豪年有豪情,艺坛多采自成峰。丹青墨语波澜壮,绘事诗文世士惊。年过八旬岂谈老,身行两岸更筹耕。中山馆里风云会,道范后学作慧灯。”

再会陈教授

陈教授乃陈维德。以先生的学问人品,朋友们都多称他陈教授。抵达台北,不巧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的会长庄汉生兄突然有事到北京,原来聚会约定也取消,他便安排了陈教授接待。教授不断通过短信追问到达宾馆的时间,到了马上要到房间看望。为避免教授劳顿,我们确定在展览开幕式现场见面,并约定晚上同去黄尝铭先生处茶叙。

陈教授1944年生于福州,是台湾政治大学的文学博士,也是于右任先生和南怀谨先生的得意弟子。他先后受教于多位渡台大儒,又卓然有所自立。自1971年起,历任台北教育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文学系及研究所所长、教务长、教授等职。陈教授学养深厚,著有《墨学研究》《墨子教育思想研究》《孔墨论衡》《楷法梁津》等书,于书法用力更勤,曾获得过台湾标志性的中山文艺奖、台湾文艺奖、吴三连奖等三大奖项。他对大陆的情感很深,近年常常受邀到内地参展交流。他说“两岸文化中最容易交流的就是书法。因为双方有大致相同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的创作理念”。

陈教授博学睿智但低调谦和。那天晚上在黄尝铭的真微书屋会面,先生不吝笔墨,为我的同伴每人手书一幅作品相赠。教授说今年秋天将在中山纪念馆举办个人书法展,我在想能为教授做点什么。有感教授在台北辱临相见并畅叙,且以拙句寄赠遥祝展览,句曰:“今世憾未沐德辉,我仪芳名作溯洄。飞达台北才神定,便请先生共举杯。聊过诗书聊两岸,国学传统俱巍巍。曾师右老与怀谨,德艺双馨奋起追。义理探究从孔墨,挥毫捻管眷帖碑。讲台授业传书道,墨宝幽光映晚晖。此夏正期秋日展,再邀高士论精微。”

拜访黄尝铭

在台北第二日晚餐过后,拜访了著名的篆刻家黄尝铭先生。黄先生的工作室坐落在台北市中正区杭州南路一段的一座大厦内。我和同行的书法同道走进了大楼。

见黄尝铭先生是由他的经纪人傅玉芳女士安排的。还在北京的时候,就联系了傅女士,约定找个时间餐叙或喝茶,最后确定在黄先生的真微书屋。

先生的屋子比较大,成“L”形布局,分出书法创作、视频观赏、休闲聊天几个区域。休闲区在窗口,进去时见黄先生与傅玉芳及中华篆刻学会第十四届理事长李清源正就着小菜、品着红酒,聊天,等待我们的到来。入座后,从敞亮的玻璃窗口向外眺望,正好看到不远处的台北地标性建筑—101大厦。窗外众多楼宇建筑多可以俯视。这样的高度、方位、视野中,大家聊的兴致和惬意可想而知。

黄尝铭的作品已经多次登上《中国书画》的版面,所以我对他是有所了解的。黄先生字子昭,斋名为真微书屋。1954年生于台北市。逢甲大学土木系毕业。从事书法篆刻印钮创作数十年,获奖无数,名至实归。亦曾任中华篆刻学会第十二届理事长、西泠印社社员。

黄先生将中山王铭文引入书法和篆刻,打造出黄书的独特魅力。中山王铭文是中国古文字中精品,其字体修长匀称流美,有极强的装饰意味。黄先生对这种文字情有独钟,他临习吸收研究,2007年曾出版《东周中山王国器铭集成》,至今凡增订三版。与作品的风格比较起来,黄先生要显得沉稳敦厚。席间言谈不多,偶然谈到自己的创作心得,点到即止,更似乎愿意让作品说话。看他的印作多是传统文化的思想浓缩:“反求诸己”“适意为美”“和乐且耽”等等。

欣赏过他的篆刻作品集,把自己写给学会的“方寸大世界”和黄先生本人的“笃实辉光”两幅作品作小礼送上以就教于黄先生。没想到先生亦回我一幅金宣小联:“师古为道,游心载美。”字体是他擅长的中山体,内容用词“师古”“游心”之语甚入心坎。正可谓:“中山古风韵味长,篆铭适意济柔刚。真微书屋见真艺,取尚会通子昭黄。”

欣赏“伪好物”

造访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首先听取了该院参事王士圣女士对故宫的总体介绍,张百新团长代表访问团一行表达了谢意。

出访之前,我社编辑部整理了一本“《中国书画》刊发过的台湾美术”,与《中国书画》同样开本的形式速印了几本。在故宫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请访问团张百新团长代我作为小礼赠送。同时,我也以自己拙书“海纳百川”的横披赠予留念。我想此四字当契合博物院藏纳古今包容精神。

随后是参观收藏,我们来到了一个特别展览现场:“伪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纪‘苏州片’及其影响”。我曾于2011年访台时在这里参观,并在散氏盘毛公鼎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前细细地驻足过。而“伪好物”作为主题展览,在一个严肃的场所展出显示了几许新意。

“伪好物”一词是北宋米芾的创造。他当年在评价锺繇(151—230)《黄庭经》时,认为虽然是唐代摹本,但临写得极其好,便以“伪好物”称之。伪即非真,好即指有艺术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此为主题,呈现十六至十八世纪与苏州风格相关的高水准的伪古书画作品,是颇有些文化创意的。我们不作道德评判,只站在艺术史的角度观照,作伪造假是一个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为后人留下的是值得一看或研究的东西,且因为时间而修成“正果”。

随着讲解员走进展室。没有摩肩接踵的情况,使我们能从容观看。作品以明代“仇英”为多。如《清明上河图》《桃花源图》等等。前者传世不下20卷,布局相仿,都摹自仇英粉本。书画鉴定家考证出了这一现象的理由:仇英曾做过“苏州片”的画工。据说,“苏州片”居然在清宫院体风格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且乾隆皇帝对“苏州片”的母题和风格也爱不释手,还让宫廷画家大量临仿。可见,“好物”是“苏州片”现象的存在前提。而当时苏州具有文化的、物质的、市场的土壤,所以集中成“片”就不足为怪了。

能够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睹真的“伪好物”,也是大家的一大收获。可惜时间匆匆不能久留。为了在“故宫”走过留痕,特撰小诗以为纪念:“雅筑不违旧岁苍,宝珍依旧放光芒。散盘毛鼎名天下,寒食溪山亦称王。曾有富春携两岸,还期新咏续一章。正逢展示‘伪好物’,回望苏州似望乡。”

访问佛光山

走进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时已近中午。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內,首先体验了素食餐,菜品精致可口不在话下。让我没想到的是餐饮服务区内的服务内容之丰富,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餐饮种类,不同的料理风格,给游客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有餐饮,到内在的其他服务,让星云大师的“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信条传导于无形。我们看不到传统庙寺那种常见的香火缭绕、叩头拜佛场景,让你领略的是一种正能量的文化,一种生活的情调,一种做人的理念,一种向善的引导。多个地方可以看到星云大师对修持的解读—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这是可以超越教派和信仰的对人的基本道德的呼唤和倡导。

一圈走下来,最大的感受,首先是佛光山的文化创造性。这里是星云大师的一件杰出的文创产品。大者从建筑看起,馆舍前后分别为礼敬大厅、本馆、八塔、四圣塔等建筑,其中佛光楼内设有玉佛殿、4D电影院、佛光山宗史馆、普陀洛伽山观音殿、金佛殿的佛光楼等。整座馆舍布局庄严肃穆,宏伟而静谧。小者除前述的餐饮和各类专卖外,还有让人颇感温馨的“佛化婚礼”,有珍藏记忆的“时空胶囊”,让人感到会心而叫绝。比如“时间胶囊”,实际是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建立的48座地宫,放入当代物品,有珍贵的佛教文物,也有当代生活物品,所珍藏的是当今这个时代人类共同的生活记忆,让佛馆成为一座重要的文化地标。而且按规则,地宫每百年开一座,当48座全部开启时,已经是4800年后了。何等恢弘博大的策划!

全体访问团团员在参访中合影。作者与陈维德教授(左一)及黄尝铭(右一)餐叙。

团长张百新与作者向台北故宫赠送报道集。

作者向慧传法师赠送书法作品。其次是对星云“人间佛教”的了解。在佛光山以各种方式呈现的星云大师的书法墨迹,鲜明地强调着“人间”精神。有人问他“人要不要成佛”,他说“不要成佛!有菩萨心肠,帮助人,服务社会就好”。大师不要成佛,但是有大境界,由“人”出发思考及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认为在“大中华圈子里面,大家要团结。都是兄弟姐妹,大家都不分你我。……两岸团结之下,奉献自己的力量,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些思想正是他“不要成佛”而成“佛”的原因。

在办公区,见慧传法师其人,谈笑风生,阳光爽朗,他和他的故事是生活版的“人间佛教”。他说,他们年复一年地帮助当地农民推广农产品,让凤梨、荔枝入菜,利用自己的通道把凤梨、荔枝等水果推广至全世界。

随后我们给慧传法师赠送了访问礼品。我的礼物是行前在北京的办公室写就的一幅书法作品:星河无极,云水三千,人间福报。

其实,我与佛光山及星云大师之缘始于2015年。是年,《中国书画》杂志社与台湾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举办“星云华盖九秩暨中华两岸书画交流展”。我们邀请大陆部分书画家参加本次展览。在送展作品的同时,我还与李奇茂、蒋孝严、庄汉生及洪秀柱等几位共同为作品集撰写了序言。对此次参展览的意义,我以“月印万川”为题的序言表达:《中国书画》杂志存在的价值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全球热爱书画艺术的华人或其他人种共享这文化精粹,进而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此行到访佛光山,再回味“月印万川”四字,更感觉星云大师有这样的精神光辉。当然书画艺术追求的目标也一样,也期待有可以辉耀大江南北的人文光芒。这样的解读,也导入大师的精神轨迹,如同大师的诗句—“夜晚,有美丽的星星;白天有飘动的白云”。站在艺术之巅,两岸共同仰望这样的天空该是怎样的襟怀!于是访问归来,将参观感受凝炼如次:拜佛当拜佛光山,人间教义斯大观。佛祖有知应乐此,菩提无意笑何拈。人生修励唯“三好”,智慧通达只四禅。但愿生民少苦难,月星朗朗印千川。■

责任编辑:刘光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