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时代重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上产生影响,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文艺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扎根生活,才能拥有永不枯竭的文化源泉,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文梁定东
中华曲艺源远流长,曲艺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植根生活,面向社会;体现平民情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历来曲艺堪称文艺“轻骑兵”,具有讽刺、颂扬、娱乐、教益、审美的功能。
一、曲艺讽刺功能的文化价值
“讽”有一种委婉的规劝含义,这种委婉的规劝是曲折含蓄的;“刺”,刺者,达也!尖锐像针一样,一针见血,直刺要害。“讽刺”则以比喻、反诘、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以刺世事;但它是善意的、说理的、轻松的、机智的、含蓄的。
曲艺的精髓在于讽刺,曲艺艺术擅长通过讽刺手段,善于通过发掘和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丑态丑行丑事,挟着弘扬正气的批判锋芒,赢得了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品格。
回眸一下经典的曲艺名段,大都以讽刺见长而留传至今。如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连升三级》讽刺的是骄奢的皇帝,唯诺的百官,不学无术的官场;相声《关公战秦琼》讽刺霸道的军阀;《买猴》讽刺“马大哈”的人物;《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之辈;快板书《糊涂县官》讽刺的是官衙的昏庸,太平歌词《酒色财气》劝谏人们正确对待酒色财气,鼓词《小俩口抬水》讽刺封建婚姻。弹词《珍珠塔》讽刺了嫌贫爱富的世态炎凉,说唱《跑落难》讽刺了民不聊生的旧社会,独脚戏《调查户口》嘲弄了愚昧的伪警察等等。讽刺对象是多元化的,但是不论是官场上的还是市井中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鞭笞腐朽、邪恶的势力;另一方面,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发出警示和规劝。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和进步意义。
十年动荡后,讽刺的曲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尤其是相声,马季的《白骨精现形记》、常宝华的《帽子工厂》、姜昆的《如此照相》,黄永生的说唱《古彩戏法》《狗头军师》等作品犀利讽刺了“四人帮”,大快人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曲艺讽刺题材再次焕发生机,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优秀之作如相声《不正之风》《如此推销》《吹牛》《巧立名目》《虎口遐想》等及南方独脚戏《高价征求意见》《官迷心窍》,评弹《老子、折子、孝子》,说唱《狗眼乌珠传奇》等段子广受欢迎。作品以辛辣的手段,幽默的语言,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了无情揭露、讥讽和批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向生活中不良现象开火。既能逗笑,又能解气,以批评反面典型的方法来树立一种健康有序、遵纪守法的文化价值观。
继后,曲艺开始大踏步地全面进入电视,进入春晚,相声小品风靡荧屏。《打扑克》《送礼》《釆访》《如此包装》《卖拐》《不差钱》等一批讽刺小品轮番亮相,颇受好评。然而电视对曲艺是把双刃剑,电视给曲艺造就了传播平台,插上了带电的双翼;同时又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曲艺的创作和表演规律,曲艺为了适应电视晚会不得不“削足适履”,电视节目时间的掌控和严格的审查制度又使曲艺难以充分发挥其讽刺性。
进入21世纪,文化格局更为开放和多元,在泛娱乐化和商业市场双重包围下,曲艺除了逗乐之外似乎不需再承担其他功能。东拼西凑、包袱叠加、无病呻吟、插科打诨、肆意恶搞、迎合低俗,使曲艺退化了其讽刺功能,失去了精神产品的固有品格和感人魅力。当曲艺不再讽刺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讽刺曲艺。有识之士说得好:曲艺在讽刺功能上失去了话语权,就像瘸了一条腿,步履蹒跚。
曲艺的讽刺犹如蜜蜂尾巴上的刺,如果蜜蜂没有了刺还釆什么蜜?讽刺是最尖锐的批评,通过艺术形象手段使大家看清楚我们拥护什么和反对什么,时代需要它,人民需要它。讽刺如匕首,势必刺痛一些人,但讽刺是及时施行手术,刮骨疗毒,目的是治病救人。中国是个民主的国家,民主代表着一个国家监督机制的完善,正因为讲民主,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我们才需要讽刺,才能充分体现讽刺功能的文化价值。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属于大众文化的讽刺曲艺不会消沉,它犹如灼灼桃花、萋萋芳草,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羊年春晚出现的反腐题材相声《这不是我的》《圈子》及小品《投其所好》等作品诙谐幽默,直指官场腐败等负面现象。辣味有了,锋芒有了,虽力度仍显不足,但却为曲艺讽刺作品拓宽了公共舆论阵地。
曲艺是幽默表演艺术,讽刺是曲艺不可缺少的元素。从理论阐述,讽刺乃是揭露社会生活和世间万物里的矛盾,发挥警示作用和诓谏价值,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曲艺的创作要求高,难度大,既需顺天时、又得接地气、更要得人心,这是曲艺艺术百年不衰、深受欢迎的制胜秘笈。
让我们的曲艺多一点讽刺,多一点幽默,它应该是有棱角的,有锐气的,不仅要让观众笑起来,还要像针刺一样令人警醒。讽刺要有水平,更要有文化。
二、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价值
讽刺无疑是曲艺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不是惟一的功能。曲艺不仅擅长讽刺,而且可以歌颂,可以幽默,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正能量,突出思想性、艺术性,引领导向。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是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时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冠以“正能量”。正能量体现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
人类生命的依托,道德精神的传承,无不需要正能量,从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正能量,即为正面、积极的,可持续地传递、迸发的内在品质。当正能量被发现,它就会散发出无尽的光辉,温暖人心;当正能量被传播,它就会迅疾微小的善意散发出光亮;当正能量把人同化,一种文化人格将被重塑,一个更和谐、更光明的社会环境就在眼前……
作为一个曲艺工作者,要有责任、有担当,讴歌正气,颂扬真善美,赞誉好人好事新风尚,做到“正、实、活、效”,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接地气,摸“活鱼”,注重社会效果。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好人民的意志,展现当今时代的主流意识,传播向上、向善、进取的正能量,寓教于乐,提升全民素质。
在这里要强调“活”字,必须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活鱼”。众所周知,唯生活才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深入生活,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鲜活的素材,创作出有血有肉的楷模人物,弘扬道德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反之片面强调曲艺艺术的歌颂功能,与所谓“演中心,唱中心”挂钩,为了歌颂而歌颂,就会淡而无味,空洞说教,冲淡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当然曲艺艺术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它的娱乐作用,歌颂也好,讽刺也罢,都是艺术手段,目的还是要达到愉悦。人们听一节鼓词说唱,看一段相声滑稽,或明事理,或知故事,或得欢笑,悦愉身心。滑稽大师杨华生总结说:“笑分三种,一种是无害的笑,能逗乐观众;一种是有益的笑,能回味无穷;一种是有害的笑,笑后感到受到愚弄。我们欢迎第一种笑,追求第二种笑,反对第三种笑。”曲艺艺术需要笑声,但笑声不能是廉价的,不能是低俗的。一味“去政治化”和“纯娱乐化”,曲艺则变成了丝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贫嘴、滑稽、胡闹、恶搞。我们要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正能量的认知、教化、传播和审美功能与作用。在给受众提供娱乐的同时,引领受众,即要有所担当、有所追求、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三、充分认识讽刺亦是传播正能量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歌颂真善美是正能量,针砭假丑恶也是正能量。不惧批评,才能体现今天社会的自信和胸怀,艺术本身的力量才能得以爆发。”
长期以来,舆论总认为讽刺不是正能量,其实这是最大的谬误。
在中国文化中,正面是阳光文化,或称之为显文化,传播中国主流文化中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勇”,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反面即阴暗文化,或称之潜文化,传播人情世故、功利主义、鄙视和漠视人类的美好价值真善美背面的形态。
显文化和潜文化并行不悖地构成中国文化。“潜”文化形态的“潜”,与“显”相反、相对立。它又真实的存在,且不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社会作用,我们必须正视它,揭示它,让它浮出水面,再剔除它的负面作用。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事物皆存在两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繁荣、富有的背后,浮躁、贪婪、虚伪、戾气等等五味杂陈。潜文化易使人混淆视听,负能量被无限传播和放大。当代充满着诸多问题,从生态问题、资源问题到社会问题、现实问题,以及文化问题、精神问题。从食品安全、反腐倡廉、道德风尚、离婚、养老、家暴、吸毒、内耗、排挤……这不能不说是对显文化的挑战。
所以讽刺是必须的、必要的。釆用讽刺幽默的艺术手段展开说理的批评,幽默中不乏思考,尖锐中不乏善意,这对我们建设先进文化是有所助力的,对树立主流价值观有所帮助的,是值得提倡鼓励的。我们对践踏法律、行私舞弊者的无情嘲讽,对腐败分子的大胆抨击,就是对社会正气的激情讴歌;对跳梁小丑、社会丑态的辛辣批评,就是对正人君子、慷慨高尚的真诚传播。“言为民声”,艺术才更有生命力,更有艺术感染力。应该让讽刺艺术喷薄而出,少一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艺术的一团和气”,多一些“治病救人,引起疗救的注意”的艺术责任感。讽刺就是弃恶扬善的正能量,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如今,我们的时代越来越进步,文化生活越来越自由,伟大时代既为曲艺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抱负、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也对曲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曲艺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时代重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上产生影响,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扎根生活,才能拥有永不枯竭的文化源泉,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作者:上海东方电视台高级编导)(责任编辑/朱红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