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台湾王心心及其现代南音艺术理念形成与实践

台湾王心心及其现代南音艺术理念形成与实践

时间:2024-11-08 07:34:14

文曾宪林

1986年王心心获“通美杯”全国盒式磁带银榜奖传统南音,作为中国古老的乐种之一,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遭遇到现代艺术的侵袭。传统南音命运当何去何从?这一话题倍受政府、学者、南音人、社会听众的关注。虽然,有相当部分的南音人希望原封不动地传承古老艺术。但像王心心这样的局内人,却认为与时俱进才是传统南音应有的特质。这种认知,有利于王心心与国际艺术家进行跨界艺术的尝试,将心心南管乐坊的南音新作推向国际领域。

王心心,是台湾当红现代南音艺术家。她的艺术理念源自青少年时代的活动演出。从小敢于演唱新曲的她,希望通过创新来获取非南音人的青睐,拓展南音在海内外的受众。

一、王心心的南音艺术经历

1965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王心心,父亲是南音与梨园戏的爱好者,母亲是做手工琵琶的。王心心从小就浸润在南音的世界里,很早就展露过人的音乐天份。

(一)青少年时期

在王心心四岁时,父亲开始一句句教她南管曲,为她学习南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岁就登台演出的她,其实并不是特别要学南管,而是自小生长在南管的故乡,耳濡目染下,自然就学会了。在王心心的记忆里,小时候没有其他娱乐,以至于她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其他音乐。当时每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或点着油灯或借着月光唱南管,就像是她的摇篮曲。①

王心心学南音的时候刚好处在“文革”中,公开场合不能唱传统的曲子。最开始是父亲深夜窝在棉被里教她,因为怕别人听到。父亲唱一句她学一句,一首曲子两三天就能背下来,《雪梅教子》《听门楼》都是那时学会的。

1981年,王心心十六岁,她开始了第一次专业表演。当时她跟着宣传大篷车沿村演出,演唱《计划生育好无比》《我爱农村大寨生活》《送哥哥去参军》之类的新南曲,宣传计划生育政策。②

(二)艺校期间

1984年,王心心在面试时演唱新南曲,以术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福建艺术学校的南管专科。入校后,她师承南音名师庄步联、吴造与马香缎等人,精研指、谱大曲及各项乐器,尤其擅长歌唱。在学期间,因长久缺乏自信,文科成绩差强人意,使得王心心更加专注于南音乐器与唱功等术科的训练。课后同学在玩耍时,她选择把时间花在背谱练唱上;寒暑假时同学大多选择回家,王心心却自愿留校,继续请老师指导。她认为勤能补拙,一直琢磨,一直练习,才能取得一点点成绩。③在学期间,她曾获“全国曲艺新曲目”三等奖。

1985年,学校挑选了王心心等同学出唱片。“当时学校挑选了几个同学,录制了八张唱片,我唱了两张半,其中一张是唐诗专辑《送友人》。是陈华智老师创作的。另一张是传统的曲子《阿娘听(娴)》。”④王心心回忆,“唱传统曲子的那张卖得很好,但是《送友人》很差,根本没有人要买,这样的创作当时根本不被接受。”⑤

两张唱片出版后,虽然传统曲子卖得好,新曲子卖得不好,但是结局却让王心心欣慰不已。由福建省送评的四十多盘卡带参评中国音像出版社主办的“通美杯”全国盒式磁带大赛,只有两盘获奖,其中,《送友人》获得银榜奖。同年,她被邀请到北京演出。

(三)泉州南音乐团时期

1987年,王心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顺利分配到福建泉州南音乐团,并于当年参加华东六省“红灯杯”歌曲大赛并获得最佳演唱奖。同年,泉州市政府从永春、德化、晋江、安溪、南安、惠安、石狮等八县市遴选出十一位南音菁英,组成参访团赴菲律宾交流。当时大陆对出国的管制极为严苛,王心心又是生平第一次出国演出,因此,她对这场难得的演出充满幻想与期待。实际演出时她才发现与此前想象的完全不同。原来这一场演出只是作为喜爱南音的华侨们交际饭局与娱乐的一种点缀。演出者与观众之间隔着一层厚玻璃,玻璃外的观众并不专注于欣赏玻璃内的南音艺术家的表演,而是打麻将的打麻将、划拳的划拳,完全不尊重玻璃内对着麦克风用心弹唱的乐师。亲历南音沦为连麻将都不如的地位,王心心第一次对南音艺术的存活灰心到极点,她一回到泉州就和同学说三十岁就要功退了。虽然1988年她还获得“福建南音广播大选赛”第一名。但无法改变她对自己未来的质疑。直到1989年遇到陈美娥与其兄陈守骏。

1989年,台湾汉唐乐府艺术总监陈美娥与她的兄长陈守俊(时任乐府行政总监)赴泉州交流,并寻访一位色艺双绝的台柱来拓展南音艺术创作。作为资深南音艺人,陈美娥自1983年起成立汉唐乐府推动新南音,遂与王心心成为知音。此时,王心心需要一个更大的表演舞台来实现自己的南音梦想。陈美娥邀请王心心赴台教学,但那时大陆人到台湾很不容易,尤其是专业人士。这时,同行台大中文系曾永义教授半开玩笑的说,娶过来不就好了!1990年,王心心为了实现南音梦想,以“下嫁南音”的心情嫁给比自己大16岁的陈守俊。

(四)汉唐乐府时期

1992年,王心心正式定居台湾,接任汉唐乐府音乐总监。神似明星吴倩莲的娟秀面容与扎实的南音专业,让王心心一加入汉唐乐府即备受瞩目。

随着汉唐乐府巡回世界,王心心轻扫琵琶,低吟浅唱的动人演出,超越语言隔阂,博得各国媒体的高度好评。1996至1999年,王心心参与汉唐乐府梨园乐舞《艳歌行》《俪人行》《荔镜奇缘》的海内外巡演。期间还汉唐乐府赴韩国、荷兰及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演出。1999年中法合作案《梨园幽梦》,她于法国沙布雷艺术节演出(世界首演),并至荷兰乌垂克艺术节、法国爱弗立艺术节巡回演出。2002年王心心受邀于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演出《艳歌行》等,使她声誉鹊起,南音之路愈走愈开阔,她的南音艺术理念也得以拓展。

由于与汉唐乐府艺术理念的差异,加上夫婿陈守俊骤逝,王心心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汉唐乐府,重新展开自己的南音生涯。

(五)心心南管乐坊以来

2002年,在早年音乐传统艺术的积淀、汉唐乐府期间艺术理念的实践以及在一批学生和粉丝的拥护下,王心心创办了心心南管乐坊。此后,王心心从原先单纯的工作演出者,转变成张罗大小事的团长,虽然一方面更容易实现自己的艺术理念,但反过来也让自己陷于团里的各种琐碎的具体事务中。她说:“以前觉得演出是最累的,当了团长才知道要考虑灯光、服装、曲子的安排、是否分配平均,这里面有太多东西。”⑥过去在大陆,南管是生活的一部分,主人邀请乐师至家中演出,曲目也很随意。如今台湾的表演艺术却已是企业化经营,需要写企划案、申请场地等,事务相当繁琐。

自2003年以来,心心南管乐坊专注于南音指、曲、谱的传承与淬炼、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南音源流、知识、美学诚恳研究,并经常延聘专家进行文化讲习,搜罗南音学术信息、建立资料库。同时,每年或创作、或制作、或打造一出剧目,在海内外上演,有的剧目深受喜爱,连续演出数年。此外,乐坊还广收学员,期望通过南管课程培训,将古老乐种的根植于台湾这片土地。王心心还在小区大学、紫藤庐、中山堂堡垒厅等地开课,还曾任教于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系等。跟王心心学习南管的学员有在校的学生,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王心心对前来拜师学艺的学生在音乐基础上没有要求,只要求学生有一颗淳美、恬静、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心。⑦

二、王心心的现代南音艺术理念及其形成

王心心的现代南音艺术理念是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萌芽、产生,在不断的创作、表演中发展、成熟。她的现代南音艺术理念为心心南管乐坊的国际传播、推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现代南音艺术理念

王心心认为,音乐无国界,就算语言不通,也能够靠音乐沟通。南音音乐特有的定、静、慢,像是一种修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为了表演而表演的音乐。不论什么形式的创新,原则是一定要守住南管音乐的曲牌特色,并以传统南管曲唱字头、字腹、字尾的方式演唱,即便是跨领域合作,仍以南管曲牌音乐为核心。

(二)萌芽产生

自16岁伊始,王心心接触并演唱创作的南音新曲,是用传统曲牌填上新词,也开启了她创作南音的念头。在校期间被邀请至北京表演,极大地激发了王心心独立创作的欲望,以至于她希望有一天能把唐诗三百首写完。王心心认为,将唐诗谱上南管曲牌来演唱,可以让人迅速掌握唱词的意义,更好地推广南音。她说:“南音有大部分的曲目都是戏曲的片段,所以很多都是男女情爱,如果在中学生当中去推广,你很难更深入地解释。但古诗词本来就是他们常学习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大家比较熟悉,而南音是一种内在的艺术,也比较适合呈现古诗词的美。”⑧

(三)发展

王心心创立心心南管乐坊后,一边投入南管教学推广工作,一边致力于南音与当代艺术跨领域的合作,希望用创新的风格吸引从来没有听过南管音乐的新生代,让乐团能够永续经营。

她在薪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播自己的艺术创新理念。她着手创作、录制、演出《静夜思》、《园内花开》(再版)、《昭君出塞》(新版)等,把南音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结合,为南音艺术开拓了一个新天地。她创作了《葬花吟》《琵琶行》及李清照的《声声慢》等经典作品。在她看来,南音的艺术是空灵的,其魅力就在于它的静和定。她倡导用书法的审美去演绎南音,在演唱时需要留白。真正要享受南音,是要欣赏音乐里面的静和定,它是一种很内在的,是一种心与心的互动,并不在于听懂语言。⑨

她认为,每个人对乐曲的阐释都是自由的,唱出来都是不一样的。拿一首曲子来讲,作曲家的创作很重要,演唱者的再创作同样重要。不同的演唱者,不同的情绪,都会有不同的解读。

她认为,传统艺术不一定要原汁原味,主要是学习精髓部分。好的传统需要坚守。这就是为什么记载的都只有骨架(骨干音)。古琴还能标记一些装饰音,南管就只有骨架,起音结束音都没有,空间很大,很自由。所以,每一次的创作都觉得有无限宝藏。

但是,唯有创新才能给南音新生命,而这也与南音的定位有关。如果把南音定位成牢不可破的传统遗产,它就走不出去,如果把它定位在世界,它就需要不断创新,就可以和不同的音乐融合。创新是为了把传统最美的东西呈现出来,把老祖宗的东西发散出去,使南音成为世界的音乐。

(四)成熟

近年来,她的心境发生由外而内的转变,她希望自己未来在南音音乐的探索上,能够像佛经所说的“以心传心”,与观众之间,再也毋需有过多的外在装饰,即使用最朴素的方式,几个琵琶单音、几声洞箫低吟,让听到她音乐的人,回归到最真实、最纯净的身心状态。为了呈现不一样的南音,王心心致力于让南音和舞蹈等各种艺术结合,并尝试将南音中的乐器独立出来,不仅在音乐创作上突破窠臼,更在视觉和舞台艺术上丰富南音艺术。她认为南音曲调散发出一种禅意,这样的宁静也是身处喧嚣繁杂的现代社会的人所需求的。她将继续把闽南各种戏曲元素融合进南音的骨架里,把闽南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南音这种古老的音乐。

三、王心心的现代南音艺术创作理念实践

十多年来,王心心所管理的心心南管乐坊先是在演出样式上加以突破,而后王心心自己也主动参与创作。在创作、制作、演出实践中形成五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

(一)新编唐宋诗词的时代演绎

2003年,王心心出于内心音乐创作的冲动与需求,将南管音乐的空灵乐性与古典诗词的意境相结合,邀请陈华智先生为李白的诗重新编曲,录制出版了南音《静夜思》专辑。这为心心南管乐坊以唐诗宋词入南管音乐的作法打开了一条通途。

(二)当代艺术跨界

2004年10月,新舞台与台北越界舞团合作演出现代舞《天籁》。2005年,以曹雪芹《红楼梦》为题材,采用了【锦板】【寡北】【生地狱】【中滚】【北青阳】等曲牌创作南管乐舞《葬花吟》。

(三)跨国艺术家合作

早在汉唐乐府担任艺术总监之时,王心心就以《艳歌行》《俪人行》等演出风靡海内外,被世界媒体誉为最具东方古典美的演唱家,她的表演也为国际艺术家所了解并认可。

1、2008年舞剧《马可波罗神游之旅》

2008年,舞剧由法国时尚大亨皮卡尔登投资制作,法国重要的编舞家玛丽克洛德·彼得拉加拉(Marie-ClaudePietragalla)编导、王心心编曲。

2、南管现代歌剧《羽》

2009年法国歌剧导演卢卡斯·汉柏斯提议合作一出南管现代歌剧,他的基本要求是剧情一定要设定在当代,这与台湾当代社会与南管之间有相当大的隔阂的现实不太相符,让剧中角色自然地唱出南管曲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跨乐种音乐会《琵琶X3》

2013年,为纪念心心南管乐坊成立十年,她邀请苏州弹词丽调传人周红,日本萨摩琵琶鹤田流传人岩佐鹤丈,制作了这场跨乐种的音乐会。

(四)跨唱法的南音禅唱系列

2007年,王心心改编制作《以音声求》时,怀着一种无比虔敬的宗教信仰。作品是以南音《普庵咒》原曲牌为原型,把四管合奏的乐器及南管习惯演奏演唱所加的装饰音以最单纯的单音呈现并加上低沉的男声梵唱,衬托祈神赞神女声的高音咏唱,在男声与女声之间回荡着似有似无的泛音。

(五)新编现代诗系列

2013年,王心心首次尝试与现代诗结合,为台湾文学馆10周年馆庆“南管音乐会”新编余光中现代诗《洛阳桥》及《乡愁》。2014年,将余光中现代诗集选取组成《诗意南管》,2015年在各地推广。

小结

王心心的南音修为与现代南音艺术理念养成于泉州,发展成熟于台湾。作为当下台湾现代南音艺术的代言人之一,王心心所主持的心心南管乐坊制作团队立足于南音曲牌传统,其艺术创作经历了传统向现代表演艺术转型,从传统馆阁模式向现代专业剧团演变,从纯粹的南管音乐向小剧场舞台艺术、大型歌舞剧艺术进行跨界、跨领域的艺术拓展。

注释:

①2015年11月在台湾心心南管乐坊采访王心心本人的口述,结合她提供的材料。

②韩见《王心心:给中国最古老的音乐注入生命力》《外滩画报》2013年3月25日。

③王怡叶《让林怀民着迷的南管园丁—王心心》《远见杂志》2005年10月号,第232期。

④泉州网记者郭巧燕《泉籍知名文化人访谈系列之十六〈王心心:静下来是一种前进的力量〉》。

⑤⑥同④。⑦王和勋《悠扬清音传四海—略述台湾南管音乐家王心心为发扬南管艺术所作的贡献》,《科技风》2008年第16期。

⑧⑨同④。(责任编辑/张茵)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