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相声创作和表演中的一些技巧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相声创作和表演中的一些技巧

时间:2024-11-08 06:58:34

博弈论又叫对策论,是研究人类互动行为系统的理论——即己方做出的决策过程会受到他方决策的影响——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考虑到相声创作和表演是紧紧围绕着“垫包袱”“抖包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与相声文本中的内在矛盾性、演员之间的斗智交锋、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分不开的,这正与博弈论中对互动行为中的冲突的解释不谋而合。因此,使用博弈论的相关方法,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相声创作和表演中的一些技巧,对于拓展博弈论的应用领域,更好地分析相声文本、理解包袱、梳理表演风格,都有着一定的益处。

一、博弈论与策略行为

豪尔绍尼在其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辞中是这样定义博弈论的:“博弈论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就是说,它是关于社会形势中理性行为的理论,其中每个局中人对自己行动的选择必须以他对其他局中人将如何反应判断为基础。”简言之,博弈论研究人与人之间“斗智”的形式和后果。任何一个博弈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参与人、参与人的策略和参与人的得益[1]。

所谓参与人,是指在博弈中进行决策的主体。博弈中的参与人,受到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约束。“理性人”的行动,始终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决策原则[2]。所谓参与人的策略,是指参与者的行动准则。所谓参与者的得益,是指在所有参与人都选择了各自的策略且博弈已经完成了之后,参与人所得到的结果,如效用和利润[3]。博弈论中的基本模型,是探讨在两人博弈中,能够指导博弈方必胜的策略问题。博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就是双方对抗的过程,是博弈双方不断产生认知和行为偏差又不断修正这种偏差的过程。而幽默的产生,是与逻辑上的认知错位有关的,而这也正是相声中“包袱”设置的基本方法,即相声中的认知错位,可总结为一句经典叙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4]。

二、相声中的“博弈”

相声的“逗”,从根本上分析,是来自捧哏、逗哏之间的逗,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表达见解、阐述观点,或相互帮衬、或彼此拆台,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让观众觉得妙趣横生。此外,相声的“逗”还有另一重含义,即“引发”[5]。其意是指要将观众的热情“逗弄”起来,通过演员的表演带动观众的思维发展,使观众沉浸在相声叙事的构架之中;或通过舞台上下的互动,营造幽默的氛围,使观众也成为形成这个幽默氛围的参与者。这也体现了相声表演在形式上与博弈论的主体构成是非常相似的。

同时,相声文本中的内在矛盾性构成了博弈的基础,即为了某种情节中设置的“利益”或“口实”而产生的竞争。建立在矛盾基础上的高度夸张集中反映“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的基本规律[6]。例如在相声《打灯谜》“小孩醒来要撒尿”中,演员均要维护自己的正确性,“我也别说是‘把’,你也别说不是‘把’,咱们俩现场成样成样,怎么样?”这样的竞争性就构成了博弈的基础,而接下来情节发展中无论是逗哏演员的胡搅蛮缠,还是捧哏演员的坚持己见,几个回合的交锋,来言去语间,均是博弈过程的具体展示。

从相声表演的形式上来说,多数情况是捧逗两个演员之间完成表演的过程,即便如群口相声,在观察其具体结构时,也是以二人之间的交流为主,相声《五官争功》即为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同时,从相声演出实践的完整性上来说,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必不可少。由此,我认为在相声演出中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参与者构成的博弈,即捧逗演员之间的博弈,以及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博弈。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单口相声来说,在表演形式上并不存在多人之间的博弈,但总结单口相声的规律,可以发现其所叙述的故事中必然存在着角色之间的博弈,即相声文本中的内在博弈。

相声中的博弈,不论是相声创作中的博弈——相声文本中的内在博弈,还是相声演出中的博弈——捧逗演员之间的博弈、演员观众之间的博弈,对于其博弈中参与人所采用的策略和得益的展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引人发笑,即通过一些演出技巧得到良好的演出效果。从构成博弈的角度,对相声表演和创作的技巧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新颖而有趣的角度。

三、相声角色与理性人假设

在博弈论的模型中,参与者应当满足理性人假设。对于相声中的博弈参与者,也应满足这样的假设。对大量的相声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是从理性的角度进行编排的,但由于艺术地夸张,往往会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即相声中塑造的人物是滑稽的、变形的、非理性的,这实际上是为节目效果故意设置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正如在传统相声《口吐莲花》中,捧哏演员为了学锣音,要用扇子打自己的脑袋,甚至有一种表演套路中是捧哏演员自己要求打自己脑袋。以生活逻辑来判断,这种艺术形象是非常不合理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捧哏演员这样“决策”的前提,是获得更大的收益。《口吐莲花》中的捧哏是为了学会“口吐莲花”的技巧而获得百万酬金才选择合作的,对于角色来说,其收益是要远远大于其损失的。由此可知,相声中的角色是符合理性人假设的[7]。

以上分析说明,相声角色的塑造,原本就是应该以理性人的角度去进行表演的。通过观察发现,当下一些年轻相声演员,在相声表演过程中,仅仅注重对于“抖包袱”技巧的练习和细化,而忽视对于“垫包袱”过程的学习和反思。“垫包袱”的过程,恰恰是将角色塑造为理性人的过程,是将角色塑造得真实感人的过程。虽然相声中的人物形象是应与生活中的形象有所间离的,但这种间离应是建立在对日常逻辑的夸张加工基础上。如果在表演过程中因为铺垫不够,造成逻辑感较弱、人物行为动机不足,纯粹依靠提高调门、滑稽夸张、添加噱头等外在因素制造包袱,正如在《口吐莲花》中忽略对捧哏得利的交代而直接“开打”,这顿“打”就显得来由不足,就会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丧失掉部分相声的趣味和韵味。在相声的角色塑造中,保持“理性人”的概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表演技巧。

四、博弈模型与相声技巧

前述分析阐明,相声中的博弈,包括相声创作中的博弈——相声文本中的内在博弈,也包括相声演出中的博弈——捧逗演员之间的博弈、演员观众之间的博弈。对这些博弈过程的展示,即是“垫包袱”“抖包袱”的过程,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技巧,值得思考和总结。

1.相声文本中的内在博弈

相声文本中的内在博弈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内在博弈,是故事的发源与结果之间的强烈反差,而结合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的保持和夸张。相声文本中的博弈,在单口相声或偏重叙事的相声中,表现尤为明显,如《连升三级》《日遭三险》《山西家信》《金龟铁甲》等。以相声小段《画扇面》为例,从美人到张飞、从张飞到怪石、从怪石到黑扇面,极尽夸张渲染,而吹牛画家眼高手低又护短的形象却始终未变,并得到加强。

在一次一次剧情地反转中,其实就是画家为了给自己圆上大话而采用的博弈策略,从而维护自己“画扇面”的正当性和主动权。对这个过程的展示,可以明显看出,即是相声演出中最为常用的技巧——“三翻四抖”[8]。

2.捧逗演员之间的博弈

捧逗演员之间的博弈是普遍存在的,毕竟这是相声表演的最基本模式。然而,捧逗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其人物心理随相互间的“交锋”而变化的过程,因其微妙而又务必精确,这成为相声表演中非常难以把握的一个部分[9]。捧逗演员之间的博弈,可以明显从一些“子母哏”作品中体现出来,如《老老年》《论捧逗》《百吹图》等。以传统相声《蛤蟆鼓》为例,捧哏演员不停地为了逗哏演员的问题而解释,而逗哏演员却不停地在捧哏演员的解释中找到漏洞,反复质问,形成了无休止的动态博弈。在动态博弈过程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情绪,都将随着博弈的深入而产生微妙的变化[10]。

仍以《蛤蟆鼓》为例,捧逗二位演员如果在表演过程中演员的状态一成不变,显然会让观众越听越疲惫,没有高潮。在这里,逗哏演员可以越说越从容、从谦恭到取闹,捧哏演员越说越气、越解释越急躁的变化体现出来,而这种渐变的情绪,正是相声节奏和幽默感的体现,也是“垫包袱”必不可少的过程。

3.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博弈相声讲究“把点开活”,意思是先看什么样的观众,再决定使什么样的活,在开场时以垫话投石问路。再根据观众情趣入正活,可见观众也是完成相声演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相声演员在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能得到很好的演出效果,以相声《对春联》为例,在表演中可以通过设问、提问等方式,引导观众对“上下联”进行思考。在实际演出中,每每演员对答出工整有趣的下联,观众都会报以钦佩的掌声。

在这里,就要注意把握语言的节奏感。演员在表演时,需要给予观众一定的反应时间,对相声内容进行思考。但也不能时间过长,让观众思维偏离表演内容太远,就会导致观众注意力不在演出上。必须在观众有所思考,有所构思而还未得下联之时,演员将下联说出,使观众有恍然大悟之感,才能收获满堂彩。

由此可知,演员与观众间博弈的得益,就是争夺对观众思维的控制权。演员应始终领先观众思维一步,这样才能始终让观众有新鲜感,感受趣味。演员与观众博弈的技巧,在于演员要引导观众的思维和情绪,使观众沉浸在相声内容所营造的情境中。

五、结语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应用博弈论对相声创作和表演中的一些技巧进行分析,是有着一定参考价值的。例如,可以在塑造人物时注重“理性人假设”,注重人物内在矛盾性的设置和情节的反转,注重捧逗二人间的相互配合和情绪流动,以及对观众的引导等。

总而言之,本文认为博弈论对于相声演出和创作的主要应用路径可总结为三条:首先是分析,博弈论的一般原理为相声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点,相声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在博弈论的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其次是重构,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重构出作家的思路,也可以补充创作中忽略的某些可能,重构的作用在于我们可以在前人的积累中拓展新的思路;最后是建议,在表演实践中,无论是相声人物之间的博弈、捧逗二人之间的博弈、还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博弈,对于这种戏内戏外的艺术性把握,博弈论综合而系统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1]。

参考文献:

[1]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297-299.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方博亮等.管理经济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孙绍振.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崔琦、徐德亮.相声三字经.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6]许秀林.相声那些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7]洪玲.基于经济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利益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1584-1587.

[8]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相声溯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9]陈建华.相声艺术的捧逗与其文体.泰山学院学报,2014(01):103-108.

[10]邬锐.博弈论在戏剧冲突中的应用研究.上海戏剧学院,2013.[11]王戈.艺术实践与博弈.鲁迅美术学院,2013.

(责任编辑/马瑜)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