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城市,在我年少的时候,是更充满人情味儿的。一句“北京欢迎你”,唱遍五湖四海大街小巷,胡同里的大爷、大妈逢人便是满脸笑容。而现在,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北京确实已经是一座有点儿“陌生”的城市了。每一天,都发生着“优胜劣汰”,而在这背后,是多少人曾经的壮志凌云和当下的尽敛锋芒,甚至是一腔孤愤——对于离开的人,最痛苦的或许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第一话:婚姻
北京人结婚要么特别早,大概在20岁出头;要么特别晚,晚到“不计上限”,中间这段几乎是“断层”的。结婚早的大部分都是大学甚至初高中“早恋”的小情侣,而结婚晚的就是这批“早恋”的人群中,没有终成眷属的那一撮人。
北京“老炮儿”张叔就是后者。张叔和大学初恋女友相恋5年却未修成正果。北京家庭大部分还保有“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既不攀高枝儿,也不愿委屈低就,普遍希望家里孩子找个本地对象。年轻时的张叔扛不住父母的压力,迫于家庭原因,与初恋女友分手了。直到现在,张叔都没有一个合适、稳定的伴侣——最长的也只不过在一起6个多月。张叔年近40岁,却越来越不想结婚。每每和他谈起,张叔都是简单的一句“再说,再看”。而他的初恋女友早已回到家乡,结婚生子,两人早已断了联系——就像一把斩马刀,手起刀落后便是一刀两断。然而,张叔还是会时不时地念叨“他与她”的当年。
老话说得好,人生亦苦何妨,良人当归即好。可如若良人归已无期呢?又如若已遇良人而不识呢?
而我比较幸运,是前者。高一就早恋,自然不是“好学生”,但如果是从高一一路走到谈婚论嫁呢?那必然是人人艳羡的好姻缘、好福气了。可我依然焦虑。
我18岁赴美求学,再算上工作实习,满打满算在美国漂泊了6年。在我看来,在国外念过书的北京人就跟“北漂”一样。可能很多朋友会说,你根本不懂北漂的迷茫,不明白漂泊的痛苦。不是的,我很懂。
在美国6年,陌生的环境和语言,无论你来自哪里,找工作、找房子都不容易。在这段日子里,我租的房子着过大火、出过车祸、被枪顶过脑门……在最难过、最想回家的时候,我拥有了此生的第一个文身。它是一个被梅花包裹着的指南针,上面刻着我这辈子最爱的经纬度,N39°E116°(北京经纬度大致位置)所以,当我留学第一年暑假回国,看到T3航站楼的横幅“北京欢迎您回家”时,抑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泪,因为这里有家乡和我爱的女人。我和女友经历了近10年爱情长跑,双方父母都觉得是时候结婚了。虽然工作尚未稳定,但我也不敢一口拒绝——虽然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是在“啃老”,并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提供的种种帮助。直到现在,这份焦虑也并不能释怀,因为我终究没有完全靠自己做到“成家”的一切。
第二话:事业
老话说“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大部分北京人确实是这样。但是现在“业”是真的比较难立,这一点不论北京人还是北漂,都是一样——北漂买房不易,很多北京土著也一样;北漂买车得摇号,北京土著也需要摇号……
往大了说,“立业”意味着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这几年“成功学”相当流行,白手起家、直至巅峰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不识妻美”强东哥,又或是“悔创阿里”Jack马——人人都希冀这份荣耀或者说是富贵。我觉得这种情况就像是在“吃鸡”,100个人中每个人都坚信自己能吃到鸡,可规则只允许一个人享此殊荣。在“样本无限放大”的情况下,“吃鸡”和“成功”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成功的概率远远低于“吃鸡”中的百中选一。(编者注:吃鸡,网络流行语,最早来源于电影《决胜21点》,随后因在游戏《绝地求生:大逃杀》中出现而火遍网络。当你在该游戏中获得第一名的时候就会有一段台词出现:“大吉大利,晚上吃鸡!”)
说实际点儿,“立业”就是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有发展的工作。不过,据我了解,现在有些用人单位不太喜欢招北京本地人——北京人不愁吃穿住,离职成本很低,工作不顺心了就离职,反正也渴不着饿不死。好友老曹总跟我抱怨,单位领导因为他是北京当地人,认为他吃喝不愁(没上进心),所以工作上没有那么努力,更没什么拼命精神,所以老曹只能接到一些不疼不痒的“边角料”工作,不被重视,他收到的评价也大多是“没什么上进心”一类的话。其实老曹工作能力很强,工作态度也很端正,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切都按规矩办,不搞歪门邪道的”。
老曹的这份“守规矩”是几乎所有北京人都格外在乎的一个理儿。规矩之内怎么来都可以,但是出了规矩这个圈儿,那是绝对不行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不是一句嘴上客气的“片儿汤话”就能了事儿。不过,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成功的人都是那些“打破规则的人”,所以,规矩是应该“遵守”还是“打破”?北京土著很迷茫,也很焦虑。
(编辑·张子乐)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