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陈良飞[摘要]文章结合习近.."/>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澎湃新闻内容建设的“变”与“不变”

澎湃新闻内容建设的“变”与“不变”

时间:2024-11-08 02:36:23


    囗陈良飞

[摘要]文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采编体系、媒体内容、表达方式、媒体定位四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了澎湃新闻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其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媒体融合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媒体融合公信力影响力澎湃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上述指导意见正是包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的新媒体进行媒体融合发展探索的一个基石和方向。近一年来,围绕这一方向,澎湃新闻在媒体内容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有了几点启示。

一、采编体系:变的是流程,不变的是稿件质量

在与母体东方早报融合发展过程中,澎湃新闻积极探索中了双品牌战略和中央厨房式采编体系。这一做法或可以作为其他媒体融合发展的参考。

其一,双品牌战略。在澎湃新闻筹备之初,报社内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主张依托东方早报的品牌,包括新闻个人计算机(PC)网站和新闻客户端都采用东方早报的名称;另一种就是独立创制一个品牌。后一种第二种声音成了主流。

澎湃新闻名称的由来,源于英文paper的音译。《东方早报》创刊于2003年7月,定位于上海的一份日报,集中在上海发行,而澎湃新闻则是一个新闻PC网站和新闻客户端的新媒体产品,全球都可以访问。这一定位使得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在内容定位上会有所差异,比如《东方早报》更侧重本地新闻,而澎湃新闻则会主打国内新闻。

澎湃新闻从一开始就植根上海,放眼全国。一年多来,各地报业都在探索融合发展议题。有一部分报业集团经营状况良好,至少在几年之内完全没有生存的压力,但他们也都在思考转型的问题。

这其中,他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主打什么?本地新闻,还是中国新闻,或者其他新闻?

做全国性还是做区域性新闻PC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并无高下之别,主要看媒体自身和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

其二,中央厨房式采编形式。应该说,《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的报网融合是非常彻底的。澎湃新闻从一开始创办的时候就是举全报社之力,而不是成立一个新媒体中心来负责筹备。目前《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的运作模式是一个采访团队(本地新闻稍有区别)、两个编辑团队,也就是所谓的中央厨房式的采编形式。

澎湃新闻采用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澎湃新闻(《东方早报》)记者根据新闻发生发展的情况写出稿件后,先在澎湃新闻上即时发布,到了夜班时《东方早报》编辑团队会根据各种情况选稿或者进行补充、整合。

《东方早报》的原创内容绝大部分源自澎湃新闻内容的精选,两者在编辑方针上既保持方向上的大体一致,也展现不同媒介载体的各自风格。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既能够把握两种媒介载体不同的时效性要求,又能极大节约采访成本,减少媒体融合发展的成本问题。

在审核把关上,《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共同执行“三审签发制”,不会因为抢速度而降低审核标准和要求。

二、媒体内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内容深度

2015年4月,传媒业界曾有过一场“学新闻的到底应该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开始第一份工作”的讨论。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媒体报道的基本属性几乎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依托的介质和传播渠道。

澎湃新闻首席执行官邱兵曾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做过一个比喻。在邱兵看来,凡是没有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的媒体,不管是报纸、杂志还是互联网,应该都属于传统媒体之列;同理,凡是经过了激烈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媒体,也不管是报纸、杂志还是互联网,它们都是新媒体。按照他的理解,一些号称自己是新媒体的新闻PC网站、移动客户端没有经历激烈市场竞争,即使现在活得还很滋润,如果不追求创新,很快会有走向衰落的一天。相反,一些已经被唤作“古典媒体”的报纸,如果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创新精神,应该还会存活很久,甚至比大多数新闻PC网站、移动客户端还久。

内容翔实、文笔优美的深度报道,显然是一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属性上来看,深度报道和一般新闻并无差别,它一样是在试图说清楚一件事情、贴近一个事实真相。不同的是,深度报道在选题判断上的要求更高、操作周期更长、成本投入更大、对于记者的能力要求更强。

在澎湃新闻一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招募尤其是培养一个深度报道记者是几乎所有工作之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一个新记者入职,起先需要提供各种选题让他尝试,也会派他出差,注意观察该记者的长处和短板,继而分类。适合做一般新闻报道的就去做一般的新闻报道,适合做深度报道的,给空间给时间。深度报道记者遴选是最难的,很多试图把新记者培养成深度报道记者的努力往往以惨痛的失败告终。

深度报道对于一个记者的要求相当高。这个人需要强大的体力支持时间较长的出差;还要足够“聪明”,能够在“绝望”的时候又找到一个“希望”;知识面广博的同时,语言表达还要无碍;最后,讲故事的能力还要强,能把一个事情讲得清楚而动人。

对于一个新记者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媒体有责任去做这样一件非常吃力而不一定讨好的事情,更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如果说采编是一个以内容驱动的媒体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深度报道记者就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一年来,媒体界和读者对于澎湃新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某一篇传阅较广的深度报道,来自澎湃新闻对于某一重大事件的持续跟进。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稿件字数问题也是一个业界相当关心的问题。在移动互联时代,有一些人认为,读者已经看不进去一篇长报道了。一些讨论甚至给移动互联时代的读者最大容忍度设定为1500字或者更少。

这样的一个字数设定对于一般报道是成立的,但对于深度报道而言,字数从来不是其跻身热门新闻,或产生重大影响的障碍。这一点也能从澎湃新闻,文章访问量排名获得证明。统计显示,一年多来,“盘踞”澎湃新闻文章阅读量排行榜的文章有不少是深度报道,在总排名前十的文章中占一半以上。

三、表达方式:变的是呈现形式,不变的是价值追求

从媒介载体上看,澎湃新闻已经不是传统的报纸和杂志,它是一个由新闻PC网站、新闻客户端和手机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构成的一个网络媒体平台,是一个可以在两个朋友微信之间分享,或者转发到朋友圈的信息提供者。

信息的独家性和实用性当然会是澎湃新闻的追求。在兼顾读者阅读习惯之后的文章字数安排也是澎湃新闻的重要考量。当然,更大的改变还是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在纸媒时代,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但在网络媒体时代,无论是深度报道还是一般报道,更多的表现形式,比如超文本标记语言第五次修改(H5)、制图、视频等齐上阵,和文字一起构成了新闻报道的“大家庭”。具体到澎湃新闻,原来由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构成的采访团队新加入了视频记者、交互产品经理、相关开发技术人员等。

以前的操作模式是文字记者写稿,摄影记者发图,但在新媒体时代,文字记者们写完稿,或在写稿全过程中都要和其他交互产品的同事密切沟通,与文字稿同一时间推出相关的产品。这对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工作量比以前大得多。

除了采用音视频技术和适用于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客户端和网站的一切技术外,澎湃新闻还采用360°技术,在屏幕上360°全景展示新闻现场和局部细节,并在界面设计上不断收集用户体验,改进方式,力求完美。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初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曾用“剜心之痛”来形容甲午战败。澎湃新闻非常重视这一纪念活动的宣传报道,在组织编排时,除了使用多种形式客观地呈现历史外,着重突出报道当下感和现实感。

2014年8月1日建军节这天,澎湃新闻以《让习总不再有“剜心”之痛:多媒体全景重现甲午海战》为题,推出了一个数据驱动型的多媒体新闻产品,通过历史图片和博物馆船舰模型提取细节,从史籍记载中提取数据,三维工程师逐一还原了中日参战的24艘船舰,制作了360°对比观看的展示,融合三维动画和影视后期的方法制作了战况还原视频。由于“甲午海战”的场景栩栩如生,相较文字表达更清晰、直观,并可以在PC上和手机上阅读,符合现在移动阅读的潮流,因而引起了大量网友点赞和转发。

四、媒体定位:变的是领域侧重,不变的是公器意识

澎湃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紧扣“时政+思想”的定位,这也是一年多探索的启示之一。

目前,澎湃新闻拥有40多个栏目,日发稿量100多篇共20余万字,原创新闻占比不少。以《打虎记》栏目为例,该栏目契合了澎湃新闻“时政+思想”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契合了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反腐倡廉的总体形势。

《打虎记》在绝大多数时候访问量排名靠前,澎湃新闻也致力于将它打造成“反腐倡廉第一平台”。首先,我们配备了澎湃新闻实力最强的调查记者。其次,要闻中心在抓取稿件时,对反腐新闻做重点关注。再次,注重反腐报道的覆盖性。我们对上至副部级以上、下至科级以下的腐败官员都进行曝光,并且注重曝光的典型性。另外,我们在事实的探究方面加强了力度。以前,仅泛泛地报道一件事情,现在要把每个人、每个事件,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做,做细、做透、做深,这是一种操作改进。

相对而言,国内目前的时政报道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而且有一个固定的阅读群体。在短时期内实现时政报道的突破,是澎湃新闻内容建设的一个探索方向。跑国家部委,和各级各类机构建立固定联系,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这当然是常规时政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只依靠这些手段肯定是不行的。澎湃新闻从管理层级上看,还只是一个地方新闻媒体,在权威信息的获取上无法和中央媒体相提并论。

在实践中,澎湃新闻摸索出了一套“立体式监控体系”。第一,中央主要媒体和31个省份的党报、重要报纸和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全覆盖,它们头版或者要闻版经常会有一些重要文章披露或者重要人事变动。有些会被新闻门户抓取,有些则很容易“沉”在信息的汪洋里。第二,已经公开报道出来的新闻,你能看到,别人也能看到。光是“监控”媒体肯定是不够的,很多官方机构和单位的信息是一个大“富矿”,媒体挖掘得还远远不够。第三,前面两种的“监控”方式都是面上的“监控”,费时费力,非常辛苦,目的性不强,属于“逛超市”型“监控”方式,而关键词检索更有效。设定一些常见关键词,在搜索引擎里进行定向检索,往往会发现一些很重要的新闻。这些关键词又分为常见关键词和特定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具有“永远”的魅力,有些关键词只在特定时期很火。

以澎湃新闻的《人事风向》栏目为例,目前该栏目主要关注党政官员、军方人事和外交人事。这三类人事报道的“监控”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经济网的人事频道和人民网组织人事频道基本上是两个比较全面的党政官员人事变动频道,信息内容一般较短,澎湃新闻会根据他们的信息进行一些人物跟进报道。但是这两个频道也无法做到全覆盖,澎湃新闻会进行一些关键词“监控”。在关键词的选取上,除了特定人名和职务,动词往往是最有效的。在党政官员人事变动上,当选、不再担任、另有任用、干部任前公示、兼任、拟任、提拔、表决通过等关键词的选取往往是最有效的。但是外交人事变动的关键词又不是这样的。在实践中,澎湃新闻探索出这样一个规律:抵达、递交国书、履新、饯行4个关键词基本上能够涵盖驻外大使的调整情况。

总之,积极探索各种采编方式和结构、尊重新闻规律、凸显新闻专业性和清晰定位是澎湃新闻在内容建设上的几点启示。

注释:

[1]李雪昆,赵新乐.《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引业界关注媒体深度融合热潮将至.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8-20(01).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