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姜汉忠[摘要]翻译图书,必须把握好以下几.."/>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图书翻译到位的几个条件

图书翻译到位的几个条件

时间:2024-11-08 02:06:15


    口姜汉忠

[摘要]翻译图书,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表达充满韵味,准确理解原文,熟悉相关专业,掌握原文的内在逻辑,翻译习惯必须符合要求等。

[关键词]图书翻译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编辑经常会处理引进版图书,特别是从英文译成中文的书。处理这类图书时,有几个方面的事情需要把握好,一是表达是否充满韵味,二是对原文理解是否准确,三是相关专业是否熟悉,四是要掌握原文的内在逻辑,五是翻译习惯必须符合要求。如果编辑亲自做图书翻译,就更需要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要求。

一、母语表达地道

做翻译,尤其是将英文翻译为中文,精通中文肯定是首要条件。一说“精通中文”,很多人就以为会写会说中文就行了。在我看来,完全不是这样。精通中文意味着中文表达要地道。要想中文表达地道,就必须具有厚实的古诗文底子,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不寻根,不懂根,你的中文水平一定是高不到哪儿去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古诗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表达方式,不仅简练,而且意味深长。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过一篇著名的《论读书》,其开头几句是这样的:Studiesserve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ability.Theirchiefusefordelight,isinprivatenessandretiring;forornament,isindiscourse;andforability,isinthejudgment,anddispositionofbusiness.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王佐良的译文不仅经典,而且韵味十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如果我们用现代白话文来翻译,有可能是如下这个样子: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两个译文与原文对比,意思都讲出来了,然而就文采来讲,王先生的译文更有可读之处,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荷兰人高罗佩撰写了一系列中国古代探案的故事,结集后名之为《狄公案》,享誉西方,让中国古代的神探狄仁杰走向国际。想当年这本书没有全套译本时,中国人极少有知道狄仁杰是何许人也。在王来元等根据高罗佩原本翻译的《大唐狄公案》问世后,狄仁杰才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其后出现的电视剧更是让这个福尔摩斯式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一本外国小说为何会产生如此效果?依我之见,主要是王来元等人的译本味道十足。阅读之中不仅能让读者领略狄仁杰的机智神断,还能了解公元7世纪中国的风情。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译者的神来之笔。更为可贵的是译作语言带有明代小说的意思,让人读起来很有历史感与沧桑感。如果不加以说明,读完之后,将其当成中国明代小说家的作品也未可知。由于我手中没有译者翻译时依据的原文,所以无法举出具体例子说明。

不论是《论读书》的译者王佐良,还是《大唐狄公案》的译者王来元等,相信其中文语言功底,特别是古诗文功底应该都是很深厚的。正是他们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们得以为读者奉献了如此经典、耐读的译作。

当然,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些与其比肩或者成就更大的翻译家,比如苏曼殊、鲁迅、郭沫若、梁实秋,无一不是在古诗文方面颇有造诣的人物。甚至还有翻译家根本不懂外文,然而仰仗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娴熟掌握,居然在翻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便是著名的翻译家林纾。看来,中文修炼得如何还真是一个做好翻译的关键因素。

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位译者都按古典风格从事翻译工作,但是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让译文更简洁、更有味道。请看下面几个例子,是不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IwantamanwhowillthrowhishatovertheChindwinandleadhistroopsafterit.我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决心在钦敦江(缅甸的河流)破釜沉舟,然后率领部队前进。

“Hewaspoliteandalwaysgaveadvicewillingly.”sherecalled.她回忆说:“他彬彬有礼,总是诲人不倦。”
    “破釜沉舟”“彬彬有礼”“诲人不倦”无一不是来自中国历史上的典籍。如果你对古诗文没有研究,估计你是很难在此时此地使用这些词语来翻译这两个句子的。如果你改用一般语言,估计翻译出来的句子不仅冗长,耐人寻味之处也荡然无存了。

二、原文理解透彻

说到做英中翻译,肯定离不开对英文原文的理解。像林纾那样完全不懂英文,在现代社会肯定不行。别说完全不懂,即便是一知半解,也是无法胜任翻译工作的。不过,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很多人自以为读懂了原文,可是拿到行家面前一看,就露了馅。那么,怎样做才能判断对原文的理解没有重大失误呢?

先要看原文之中有没有习惯表达方式。如果有,就要小心,望文生义一定会弄错的。如上文例句中的throwhishatover就是一个习惯表达法,这类表达法在一般英文词典中都能找到。

如果习惯表达法都搞清楚了,还是有些地方理解不通,就要请教作者。如果请教作者不方便,也可请教身边的高人。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就只好结合上下文,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想这句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一旦描绘的情景想出来了,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Presumablyyouareinthisbusinessbecauseyouhavesomeenthusiasmforsomethingthatcanbefoundinbooksgenericallyandintheparticularbooksyouarepublishing.Inmyofficialroleasyourmarketingguideforthedurationofthisbook,Ineedtopointoutthatyourenthusiasmisnotenough.Youneedreaders-andmorespecifically,bookbuyers-whosharethatenthusiasm.也许你来到出版业,是因为对图书通常存在的东西以及某些在编图书存在的东西抱有热情。我是你阅读这本书的营销指导,为此我要指出只有你富于热情还是不够的。你需要读者,具体来说就是图书购买者同样富有热情。

Thismethodoftitlingandsubtitlingiseffectiveforthebookstore,whereabookwillbeshelvedbycategoryandthebrowsercanquicklymakeoutthetitle,subtitle,andevenseverallevelsofsellcopy.给书起主副书名的这种方法放在书店很有效,因为书店中的书是按类上架的,读者会很快看见主副书名,甚至还能看见几行广告语。

上面这两个句子来自一本讲出版营销的专著。这两个句子按说难度都不大,没有什么习惯表达法,可是有两个很不起眼的词成了陷阱,翻译时,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问题。一个是yourenthusiasm中的your,另一个是forthebookstore中的for。我可以告诉各位读者,即便你把词典翻烂了,只要你不结合上下文想象,这两个词你肯定是翻译不对的。

如果结合上下文还解决不了,就要继续扩大思考范围。想一想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什么样的,受过什么教育,行文风格如何。也可以回顾一下整部作品产生于什么时代,时代特点是什么。如有必要,还要想一想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前一阵子我读《论语》,遇到实在读不懂的地方就看名家的注释或者译文,可是读过译文之后并不是盲目信服,而是联系作者的风格、作品诞生的年代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去判断,这么一联系不要紧,很多段落的翻译似乎都有问题。检查对原文的理解是否正确也是这个道理。阅读原文时一定要随时想着作者的行文风格、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去思考,这样理解出来的原文意义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下面有两个句子,不算长,也是来自讲出版营销的专著。如果不问作品所处时代背景,如果不结合书中表达的思想,我相信这两句话还不是那么好翻译的。

Asthesechangescontinuetotakeplace,thebookpublishingindustrylooksoveritscollectiveshoulderattheworldofelectroniccommerceandinformationexchangeandtriestoreadthefutureofthebook.变革在继续,整个图书出版业都在战战兢兢地注视着电子商务与信息交流世界,借此发现图书出版未来何在。

Withitsoptimistictitle,thisbooktriestoofferathoroughintroductiontobasicbookmarketingtechniqueswithinourchangingworld.尽管书名很“全”,让读者大有如获至宝之感,可实际上本书深入介绍的还是这个巨变行业中的基本营销手段。

当然,要提高对原文的理解能力与准确性,根本之法是广泛阅读原文。这个“广泛”是有特别意义的,那就是不能什么都阅读,一定要多阅读与你经常翻译的图书类型一致的原文作品。经常、广泛阅读这类书,你对这类书的行文风格、表达方式等就比较了解、熟悉,进而对原文作者的思维方式也更加了解。一旦对原文的内在行文方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你对原文的理解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三、相关专业熟悉

做翻译,只要稍微有点篇幅或者难度,那一定会涉及专业。如果有人请你翻译“Ihadmycarrepaired”,那一定是很容易的:“我的车送去维修了”。如果取车的时候,维修工详细介绍维修过程,翻译起来就难了,因为维修工说的话中含有大量的汽车维修专业用语。专业问题对很多翻译是个难题,这是因为“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

如果你本身有专业,那就进一步发展你的专业,你翻译的题材也应该局限于你的专业,这时候你的翻译就比较有把握,也不容易出现重大失误。有一家出版社委托我帮助购买日本一家出版公司的图书版权。条件谈妥了,海外代理商将合同发给我,合同译本只有日文。没有办法,我只好自力更生,利用周末将合同译成中文。我的日文水平有限,想找人把一下关。找了位在日本留学七年的朋友,对方回答不懂合同,又找了位对版权有所了解的朋友,对方审阅了两天,给我回复,说我的译本还可以。我的日文并不很好,可是翻译出来的合同为什么会“还可以”呢?我想只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我在版权合同方面是行家。即便有些地方我看不懂,但我知道合同通常如何表述,我仍然可以将其译成中文。这个例子说明,透彻掌握专业有多重要,能起多大作用。

有时候还会遇到另一种专业问题,那就是一部作品的整体内容在翻译掌握的专业范围之内,可是零星出现的问题涉及其他领域,这个时候就要请教相关人士。比如,前文提到的severallevelsofsellcopy,有人将其译成“读物的等级”。从上下文来看,这个译法令人不知所云。细查之下,发现sellcopy是“销售文案”的意思,“severallevelsofsellcopy”便是“几行广告语”。

有时候,“专业”并不是通过专门词汇或者表达方式来表现。这个时候,普通词汇往往大派用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格外小心,翻译时绝对不可使用普通词汇。

Ifacomputerweredeliveredwiththestorecompletelyempty,wecouldnotuseit,foritwouldnotknowhowtotakeininstructionsornumbers.计算机交付之后,如果其存储器是空的,便无法使用,因为计算机无法接收指令或数据。

上文中的“store”是个普通词汇,在这里意为“存储器”,“takein”也是一个普通词汇,在此则当“接收”讲,“numbers”在此要理解成“数据”。

再看两个例句:Thiswillnaturallyvarywiththekindoftitleathand.Mostfictiontitlesrelyonasimpledescriptionofthesettingandplot.

上面这个句子中的“kind”在此有点专业味道,切勿按照普通词汇翻译。全句可翻译成:“这(在此指封面文案)自然会因你拿来的题材不同而不同。多数虚构类图书的封面文案则仰仗着对故事背景与故事情节的简单勾勒。”请注意“kind”译成“题材”比较妥当。

Yourblack-and-whitecopymachinewilllosealotmoredetailthanaprintedphoto,anditwillprobablysmudgecontrastinghuesmore,too...

这个句子中的专业词汇也不多,不过译成中文可要注意使用专业词汇:“经过黑白复印机复印,打印图片会失真不少,对比度也会很差……”这个句子中的“losealotmoredetail”译成“失真不少”比较妥当。

还有时候,遇到一些句子也知道该用专业方式来翻译,可是限于知识储备不够,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个时候,除了咨询专业人士,还可以采用查找相关专业文章的方法,看看别人撰写的专业文章中有无类似场景描写,以便从中得到启发。

四、逻辑思维缜密

除了语言和专业问题以外,翻译还有逻辑思维问题。翻译大家为什么会翻译准确?我以为,很多情况下他们靠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靠缜密思维。一方面,逻辑思维能弥补语言修炼的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时候原文并非完美。遇到原文“有病”的时候,逻辑思维的优势就会大显身手。要在逻辑方面把握原文,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看文字与意思之间。有些文章从文字角度分析理解起来没有问题,可是从逻辑角度考虑就有不通之处。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原文中的很多句子成分译成中文往往变成另一种句子成分。

Beingneitherinclinednorequippedtolayoutaestheticprinciplesforcoverdesigns,Iwouldliketoofferafewpracticalconcernsthatpublishersshouldkeepinmindwhenworkingwithdesigners.我对封面设计,既不想也无法给出审美原则,不过我倒愿意提出实际上人们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供出版者与设计人员合作时参考。
    “Beingneitherinclinednorequippedtolayoutaestheticprinciplesforcoverdesigns”在原文中处于附属地位,译成中文时则成了句子中的主要部分,否则就会文义不通。

其次看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文曾提到过上下文问题,当时重点在意义上的联系。这里我们要谈的是逻辑方面的联系。逻辑联系比意义联系可能更难发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训练。下面的两句话都有“effort”,但是指代却完全不同。

Thesameistrue,ofcourse,withyourpublicrelationsefforts.公关营销同样如此。

TheproprietorofTheTimesandtheDailyMail,thetwomostinfluentialnewspapersinthecountry,haddonehispatrioticbest-ashesawit-tosupportLloydGeorgeandthewareffort.作为英国最具有影响的两家报纸——《泰晤士报》和《每日邮报》已经尽了作为一个爱国者应尽的力量,支持劳合·乔治以及在扭转战局方面采取的行动。

这两个句子中的“effort”在英文中属于抽象概念名词,然而却有复数形式。这类名词经常用于一些特殊场合,这个时候,翻译effort就要灵活机动,故而在前一个句子中译成“营销”,在后一个句子中译成“采取的行动”。英文中还有一些词有这样的功能,比如difficulty,burden,place,material。这类词汇特别需要注意。

再次看主题与文字之间。主题与文字之间经常具有不可忽略的联系,这种联系只有顺着主题与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搞清楚。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Small-andmedium-sizedpublisherstendtobespecialtypublishersalmostbydefinition,stakingoutanindividualnicheorafewnicheswithsharedcharacteristicsandoverlappingaudiences.中小型出版商往往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出版商。这类出版商虽然有一个乃至数个自己的擅长领域,可是却特点相同,读者重叠。
    从词典上看,bydefinition是“从定义上讲”的意思,如果照此翻译,就很别扭。如果我们从全书的主题——营销来分析,我们就知道这应该是指那些很传统的出版社,故而译成“传统意义”。另外,“niche”原本是“suitableplace”的意思,在此处就要收窄其意义指代,从而译成“擅长领域”。

最后看潜在逻辑之间。潜在逻辑关系更不易发现,这需要揣摩。有时候一次揣摩不出来,可以先搁置一旁,几天后再揣摩,兴许就能有所收获。

Possiblythehottestconceptinpublishingtoday,“branding”isneithernewnortheexclusiveprovinceofthecorporategiantswhoareleadingthecurrentchargetowardnamerecognitionfortheirbooks.在当今的出版业中,“品牌”也许是最炙手可得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既不新鲜,也不是大公司的专利,尽管大公司在图书品牌认可方面奋力前行。

上面这个句子中的“leadingthecurrentchargetoward”到底指什么意思,靠词典、上下文都不行。此时只有一条,那就是整个章节以及整本书的潜在逻辑在这个句子中的体现,这样兴许会得出上面这个短语比较接近实际的意义。

这个部分讲的缜密逻辑分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进一步准确理解原文,另一方面是为接下来的意思以及句子组合作准备。一旦我们的逻辑分析得出结论,我们对原文的理解便有了着落,对译文的组织也就有了基础。

有些读者会觉得如此翻译太复杂了,太难做了。但是,既然我们要把翻译做好,既然我们不是生活在英文社会中,很多一手材料和感受我们没有,我们所能做的就只剩下上面提到的这些辅助手段。综合运用这些手段,用古人的话讲就是“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五、翻译习惯正确

最后一个问题是讲习惯,这个部分也是为了保证译文质量不走样的一个条件。如果我们前面都做得不错,只因最后没有遵守应该遵守的习惯或者程序,质量依然无法保证。

第一,弄清作者和作品出版背景。领到翻译任务,先不要急于下手翻译,而是抓紧时间搜集有关作者和该书出版的资料,尽量详细。如果能搜集到相关评论则更好。如有可能,还可以搜集作者此前出版的一些作品的信息,这对全面掌握作者风格有极大好处。当年我翻译《镜厅——巴黎和会内幕》时就是这样做的。

第二,弄懂图书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再加上作者介绍和作品出版背景,基本上可以为一本书的风格与特点确定基调。了解了这个基调,会为我们从大方向上掌握这本书中的一些细节翻译提供极大的方便。英文中有不少词汇,意义庞杂,如果没有方向,缺少限制,确定意义就很难,尤其是两个意义相差不大,从上下文讲都讲得通的时候,尤为如此。

第三,翻译重组。翻译不是逐字逐句进行,而是先将句子分解成若干部分,再从中找出核心词汇,将这些核心词汇的意思弄清楚,根据逻辑关系进行组合。如此组合出来的句子也许与原文结构大为不同,但只要意义和逻辑上恰当,译文就站得住脚。不过也要小心,有时候逻辑上通,但是意义上不通。所以要从多方面考虑、判断才能让译文经得起推敲。组合之后,将原文放在一边好好念一遍,念完之后再对照原文读一遍,看有无遗漏或者错误,以保证译文完整、通顺。

第四,翻译完成后搁置数天再读。翻译完成后不要急于交稿,而是要放置几天。几天后再读你的译文,说不定你会有新的想法。此时再去修改,说不定会锦上添花。

第五,检查文风是否一致。译者对译文基本满意之后再次进行检查,看看有无错译或者漏译。还要检查风格是否前后一致,尤其在用词与造句方面。如果是很正式的问题,就要注意用词的严肃性;如果是小说,就要注意语句的简短和味道。

可以这样说,养成良好习惯是保证翻译作品质量的最后一个关口。这个关口守得住,译文质量便有了更有力的保证。

(作者单位:新世界出版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