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会通六艺

会通六艺

时间:2024-11-07 10:35:43

马一浮(1883-1967)

1931年冬,马一浮与姐姐(右一)一家在杭州延定巷寓所合影

1957年5月,周恩来总理陪苏联元首伏罗希洛夫拜访马一浮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后以字行,号湛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他生性聪慧,好学深思,秉承儒家正统,生于乱世而不弃文艺。其为学,儒释道会通一气,为一代儒宗;其为书,儒家气象、道骨仙风、禅心佛理融会一炉,为书法大家。

清光绪八年(1883),旧历二月二十五日,马一浮生于四川成都,乳名锡铭,学名福田。父亲马廷培,原籍浙江会稽,时任四川仁寿县知县。母亲何恭人,出身于陕西丏县望族,家教优良。幼时,马一浮在慈亲长姐的呵护下,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马一浮5岁时,随退隐的父亲返回浙江会稽老家。9岁时,马一浮父亲聘请举人郑墨田来家里教他读书。可没过多久,先生就坚决请辞。父亲以为儿子不听教诲。仔细一问,才知道他天赋异禀,才智过人,老师自愧无法胜任,不想耽误学生前程,自动辞教。此后,父亲偶尔亲自教导马一浮读书。马一浮就开始了自学生涯。

天赋超人的马一浮很快有了突出表现,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在绍兴县试中名列榜首。民国时期浙江省第一任都督、交通总长、浙江名士汤寿潜读过马一浮的文章后,大为赞赏,便把长女汤孝愍许配给他。光绪二十五年(1899),马一浮娶汤孝愍为妻。结婚当年,他与谢无量一起到上海同文会堂学习英文、法文。谢无量早年亦受业于汤寿潜,因与马一浮志趣相投,遂成终生知己。

然而命运无常,马一浮幼年丧母,父亲病亦加重。1900年,马一浮返乡服侍年迈体衰的父亲。次年春天,父亲病逝。料理完后事,马一浮再度赴沪游学,与谢无量、马君武一起创办了《二十世纪翻译世界》。然而,厄运再度降临,马一浮忽然接到妻子病危的电报,他昼夜兼程,却依然未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亲人接二连三离他而去,使马一浮对世情日渐看淡。妻子汤氏病逝之后,马一浮一直未娶,孑然一身,继续他漂泊的游学生活。

1903年,20岁的马一浮当选清政府驻美国使馆留学生监督公署秘书,来到美国圣路易斯。文牍之余,马一浮根据自己喜好读书,涉猎甚广。他所购的《资本论》是被携入中国的第一部。1903年,清政府任命溥伦亲王为团长,率团参加1904年的第12届世博会,马一浮兼任中国馆秘书,曾赴英伦三岛及德国游历。就在世博会开幕前一天,他被迫返国,途中取道日本。在日本,他跟乌泻隆三学习日文和德文,阅读各类著作。11月,马一浮终于再次踏上故土。

从西方归来,马一浮与谢无量一同隐居在江苏镇江焦山海西庵,开始认真总结与消化西学理论和西方文艺。他翻译了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题为《稽先生传》,刊登在《独立周报》上。此后马一浮便完全专心于国学研究,意欲将西学与本土文化作一番彻底对照。1905年底,马一浮到杭州,寄居广化寺三年,日日到文澜阁读《四库全书》。

1912年,马一浮29岁,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特邀马一浮为教育部秘书长。他勉强上任,因办学理念上的分歧,不足三周就提出辞职。去职之后,马一浮便赴南洋考察,看到当地华侨以儒学为国教,不废经学。回国后,他愈发埋首国学,并开始涉猎佛学典籍。

1916年,马一浮33岁。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再次邀请马一浮出山,任北大文科学长,被马一浮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而婉言辞谢。

从广化寺搬出后,马一浮隐居杭州陋巷,布衣蔬食,不求闻达。许多文人雅士都与之交好,其中就有苏曼殊、李叔同。除了谈佛论道,他们在书法、琴艺方面也多有来往。马一浮对李叔同书法十分赞赏,认为“精严净妙……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李叔同出家前的某一天,曾带学生丰子恺到陋巷拜访马一浮。此后,丰子恺也渐渐成为他的常客。当马一浮得知李叔同受戒的消息后,曾到灵隐寺看望他,并赠给他明代藕益大师的《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和清代见月律师的《宝华传戒正范》。

马一浮静心读书,待人真诚,所以朋友众多。1929年,熊十力来到杭州,想结识马一浮,听说马一浮不轻易见客,就把自己的《新唯识论》寄给他,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正在熊十力犹疑不定的时候,马一浮来看望他了。他告诉熊十力,假如只有一封信,他自然可以马上回信。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没有回音,是因为他既然把著作寄给他了,就只好等看完作品之后再给答复。由此可见马一浮待人之真诚。此后二人书信频频,相交甚笃。

当然,慕名而来者也有位高权重的军阀官僚。对于这种拜访,马一浮从来都毫不客气地拒绝。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迫于形势,他背井离乡,踏上艰难的避寇之路。在弟子姜心白帮助下,马一浮携万卷藏书离开杭州,避兵桐庐。丰子恺收到马一浮的来信,也率领全家,投奔马一浮。然而迫于战事,马一浮与丰子恺先后离开桐庐。丰子恺于1938年3月13日抵达长沙,马一浮则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到江西泰和讲学。原来,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提出要帮马一浮运书,他感于校方尊师重教,遂答应出山讲学。

1938年,马一浮先后在江西泰和与广西宜山为浙大学生开设国学讲座,后来讲稿分别辑为《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他开设这个讲座,“其意义在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他以宋代张载的“横渠四句教”来鼓励大家,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大家“竖起脊梁,猛著精彩”“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难”,力图以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唤醒民心。

1938年6月,丰子恺应聘桂林师范。不久,马一浮也来到桂林,后来因创办复性书院又去了四川。马一浮一直向往能在山清水秀的桃源胜境作古典式的书院讲学。对马一浮仰慕已久的蒋介石得知后,很快就以行政院的名义向他发出办学邀请,并划拨了一笔办学基金。

马一浮给书院取名复性书院,意欲通过书院讲学,以“六艺”统摄一切学术,恢复学术、人心的中正平和。马一浮还提出,书院学制不受任何限制,为纯学术团体;其经费除政府适当资助外,主要由个人捐资解决。蒋介石采纳了他的意见,在重庆亲自接见,并设宴款待了马一浮。马一浮诚恳地告诉蒋介石:“国事万机,要在宽简。宽则民附,简则易行。法峻则散,政烦则民惑”“唯诚可以感人,唯虚可以接物。”

1939年9月15日,书院举行了开讲礼,马一浮以“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为学规,印发了《复性书院开讲日示诸生》,明确讲述了办学目标。马一浮担任主讲,并邀请熊十力也作为主讲人之一,但两人办学理念不同。马一浮要的是传统古典式书院,他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学生自愿选课听课,没有考试、文凭之类的实际问题。他希望书院培养读书种子,培养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人。熊十力更关心一些实际问题,如书院规制、用人以及学生文凭等问题。因此,这年十一月初,熊十力辞去书院讲席。

抗战时期是马一浮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的主要学术著作都是这一时期发表的,讲稿辑为《复性书院讲录卷一》,此后又有卷二、卷三等,共六卷。因痛感连年战火之后文化萧条,经籍散落,书院停讲后,马一浮开始“鬻字刻书”,既刻自己的著作,又刻古代经典著作,意欲保存传统文化遗产。马一浮计划刻印一百一十四家六百二十七卷古书,使后来有志于此学者,不至于无书可读。

马一浮己卯改定复兴书院简章稿纸本1943年,马一浮开始编刻自己历年诗词之作,最后编成《蠲戏斋诗前集》《避寇集》《蠲戏斋诗编年集》《芳杜词剩》等。诗歌一向是最能表达马一浮情感的载体,诵其诗,可见其人。他曾说过“后人有欲知我者,求之吾诗足矣”。不论和平还是战乱,他诗兴不减,以此记录他的心路历程。马一浮是20世纪一代理学大师,在他的诗歌中,经常会有说理的作品。风俗事物皆可以剖析入理,与古为新,理境通脱,引人入胜。

1946年5月20日,马一浮乘飞机由重庆至上海,然后回到杭州,暂时借西湖葛荫山庄为临时书院院舍,继续以书院主讲兼总纂的名义卖字刻书,以维持书院。此时的马一浮虽然生活拮据,却不想结束书院,中止刻书。直到政府币制改革失败,导致金圆券大跌,书院已无法维持。为“存先民之矩镬,贻后学之津梁”,马一浮将书院改作智林图书馆,负责保管流通,纂辑丛书。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马一浮。1952年,上海市市长陈毅专程到杭州拜访马一浮。马一浮应聘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第二年又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他曾作诗赠陈毅:“不恨过从简,恒邀礼数宽。林栖便鸟养,舆诵验民欢。皂帽容高卧,缁衣比授餐。能成天下务,岂独一枝安。”之后两人遂成知己。1956年冬,陈毅视察西藏归来暂住广州岭南温泉,马一浮应邀前往,回来后作《游岭南归书所感答湖上诸友问》。此后陈毅数次到蒋庄探望,有时一谈就是大半天。

1957年,周恩来陪同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问杭州,特意到蒋庄访问马一浮,并介绍说:“马一浮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是我国唯一的理学家。”伏罗希洛夫问马一浮:“您在研究什么?”马一浮说:“读书。”又问:“现在做什么?”回答说:“读书。”简单的回答,概括了马一浮一生的追求。读书,读书,不求闻达于外,但求无愧我心。

马一浮一生淡泊,无欲无求。他把死亡看作“委形而去兮,乘化而游”。1958年,马一浮曾为自己写下《自题墓辞》:

孰宴息此山陬兮?谓其人曰马浮。老而安其茕独兮,将无欲以忘忧。学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道不可谓苟悦兮,生不可以幸求。从吾好而远俗兮,思穷玄以极幽。虽笃志而寡闻兮,固没齿而怨尤。惟适性以尽命兮,如久客之归休。委形而去兮,乘化而游。蝉蜕于兹址兮,依先人之故丘。身与名其俱泯兮,又何有夫去留。1963年,周恩来拨一万元作为马一浮颐养天年之资。是年冬,马一浮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将自己历年所作书法精品357件献给国家,并于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马一浮书法展览会”,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为此摄制了短片。后来,马一浮又将自己珍藏的唯一一幅宋画捐献给国家。

1964年,马一浮81岁,他再次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大会,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陈毅的接见与宴请。他题联赠与毛泽东、周恩来:“使有菽粟如水火;能以天下为一家”“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一浮被赶出蒋庄,避居安吉路,终日瞑坐。心累令他胃病加剧,1967年,马一浮胃部大出血,后诸病皆发,于6月2日在杭州逝世。逝世前,他在枕边写下最后一首诗《拟告别诸亲友》: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马一浮淡然赋归,如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圆融会通,遨游于千古,修身以伺命;和谐居世,超逸于浮生,任运而顺天。这样的人生,似乎别无遗憾。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马一浮临欧阳询《佛说尊胜陀罗尼咒》32.5×59cm纸本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