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沈红茶先生其人及画艺

沈红茶先生其人及画艺

时间:2024-11-07 10:22:39

在20世纪浙江画坛,沈红茶属于画家中的另类。30年代已经成名的他,抗战时被军事学家蒋百里(1882-1938)称为“浙之光”。抗战八年,丹青载道,传播艺术传播美育,名倾东南。沈红茶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民众教育者,曾担任中央大学民众教育学院教席,出任杭州第三民众教育馆馆长;在流寓绍兴期间,与友人创办孑民美育院,担任讲席教授,延续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国民政府倡导的普及民众教育的职志。他一生的身份在画家与教育工作者之间转换。作为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小传载录194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本《中国美术年鉴》;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成绩斐然,门下英才济济,国内许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出自他门下。沈红茶去世前,回顾平生,慨然自叹:一生两足茧皮厚,老来犹然作画师。

沈红茶1902年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二)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汉西门,取名寿朋。祖籍浙江吴兴,曾祖沈丙墀,字辛楣,在京担任廷试主考,名状元张謇、王仁堪、王欣甫等均出其门下。年老退休,择居苏州柳巷,建有采愉堂,娶妻四房。祖父沈应钟为沈丙墀次子,早逝。父亲沈源澍,字楣孙,从事盐政。沈应钟无出,从别房领幼儿为嗣,取名源澍,字楣孙,教之尤严,初蒙童即教读《易经》。沈楣孙九岁,沈辛楣去世,家道中落,幼年被送往南京典当行做学徒,后与苏州张府(曾任保定知府)第九女张毓秀成婚。沈红茶为其成年自取名,其名之来历,沈红茶自叙:“有人问我,何乃取名‘红茶’?曰:原名寿朋,某日大雪,游杭州花坞,特见茫茫白雪一片,远处一树红山茶,大红大绿,不怕寒风,我仿佛似之,遂易名红茶。”

沈红茶青少年时常跟随父亲南北奔走,最远到过黑龙江的呼兰,生活过的地方有拜泉、南京、宝应、天津、营口、扬州、盱眙等地。在频繁迁徙中接受启蒙教育,在行旅中接触自然之美,萌生艺术之心。13岁那年,沈红茶因其三姑嫁海宁王家王稷堂(即沈丙墀的学生王欣甫之子)、七姨母嫁海宁陈家陈振九,来到海宁,居住在陈阁老宅。次年进入达材书院(海宁县高小),接受较完整的教育。后来全家搬迁至陈阁老宅。在陈家居住期间,得以时常观摩陈家历代书画珍藏。在达材书院读书的第二年,时年16岁的沈红茶,开始研习笔墨,课余临颜体、《龙门二十品》及清“四王”绘画作品。海宁县图书馆管理员蒋氏指导其临摹古画,用笔用墨,敦嘱多读书。在蒋氏辅导下,沈红茶书画成绩优异,显示出艺术天赋,时常得到师长们的称赞。从此他愈加努力,书法作品曾获得过全县第一名。17岁从达材书院毕业后,投考浙江工业学校及笕桥农业学校,均被录取,因家贫未就学。居家期间自学《广艺舟双楫》,并根据书中用笔之法苦练书法。

沈红茶(1902-1985)

沈红茶自制的牛皮纸信封

沈红茶自制的白板纸信封

沈红茶示范古文字写法和应用课徒稿

沈红茶古文字画33.5×23cm×2纸本设色1919年,18岁的沈红茶认识周承德。周承德(1877-1935),字佚生,号轶翁,观无居士,浙江海宁人。周承德早年留学日本,曾入日本成城学校、早稻田大学,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擅长书法,自成一格,被康有为誉为“浙省第一人”,亦能画兰竹。据沈红茶后来回忆,周承德对其影响甚深,不仅表现在书法理论上,同时也反映在书法实践上。后来沈红茶到上海纺织公司当学徒,周承德带着他参加南社的雅集活动。工作之余自学《金刚经》《论语》《孟子》,并随手为之配些插画小品。

1921年至1925年先后在上海、武汉、无锡等地工作。1926年3月,沈红茶应海宁县高级小校(原达材书院)校长周季恕聘请,担任国文兼美术教员(原先为钱君匋)。教书之余埋首于佛经、古书与素描写生之中。1927年任职于绍兴海关,4月至6月回母校海宁达材书院任教。1928年,跟随金华禁烟局局长夏舫孙(为红茶姨夫)任职于金华禁烟局。这一年娶安徽汪素一女士为妻,婚后赴无锡中央大学民众教育学院任职,结识教育家戴伯韬及画家陈之佛。1929年4月至江西,任军政部驻赣陆军医院中尉军需官。1930年重返无锡,任职于国学大师唐文治任校长的私立无锡中学。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民众学校办法大纲》后,全国掀起民众教育热潮。民众教育馆根据民众实际生活施行补习教育,是推行民众教育的中枢机构。作为实施民众教育的主要场所,民众教育馆具有多种功能,如出版各种通俗民众读物,举办和指导当地民众教育活动,组织民众教育成绩展览会,成立民众联络组织等。沈红茶立即投身这一教育工作。抗战前后,他的不少精力都用于民众教育。1930年至1933年间先后任职于海宁民众教育馆及杭州市第一民众教育馆,出任宣传部、康乐部主任。在杭任职期间,与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叶舟、画家丰子恺、收藏家朱孔阳等名流交往甚密。1933年至1934年,任杭州第三民众教育馆馆长,期间与画友丰子恺相约回海宁看潮。1936年沈红茶受国民党上将管荣德之邀,在首都南京警察厅担任一等办事员、会计出纳等职。在南京与陆维钊、诸乐三订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大举侵华。在攻占南京前,他辞去警察厅职务,开始流亡生涯,由浦口至徐州,经郑州、汉口、九江、南昌至萧山,一路逃难一路写生,最后流寓绍兴下方桥。流亡途中,仍不忘民众教育初衷,于1938年初在绍兴下方桥开办戊寅学塾,招收因日军侵略而失学的学生。参与创办绍兴孑民美育院,担任绍兴商报馆《绍兴商报》编辑。与旅绍及绍籍文艺界政军界人士交往,如贺扬灵、张天汉、徐生翁、印西和尚、赵雪侯、李鸿梁、朱秋农、商苼伯、郦荔丞、孙福熙、鲍亚白等。绍兴绅士中的书画名家,差不多每逢星期日必去张天汉(1893-1940)家雅集,那时常去张天汉家的书画家有徐生翁(18751960)、朱秋农、商苼伯(1869-1962)、郦荔丞(1881-1942年)、赵雪侯(1879-1954年)、李鸿梁(1894-1971)、沈红茶、孙福熙(18981962)、鲍亚白和印西和尚。绍兴书家沈定庵,藏有1938年春沈红茶、徐生翁、赵雪侯等八位画家雅集城西小云栖古刹所合作的《九友图》。1938年红茶短暂离开绍兴,自萧山经南昌、九江至汉口,又从汉口经武昌、汨罗、衡山而至广西。他一路写生一路办画展,同年8月在衡阳举办个展,蒋百里适在衡阳,欣然为红茶题字:“红茶笔墨无蹊径,完全超然天地外。其画留传,为浙之光。”1939年任绍兴县政府助理秘书,并加入国民党。同年成立的“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绍兴分会”,为战时江南重要的美术组织之一,沈红茶是主要发起者及参与者之一。由蔡元培倡导的绍兴孑民美育院创建于1938年末,沈红茶任孑民美育院讲师。蔡元培1940年专门为美育院撰写《绍兴孑民美育院铭》:“美术之作,肇自初民。积渐进步,温故知新。醇化职业,陶养精神。天才好学,成己达人。”旅绍期间多次举办个人展览,载誉东南。而与徐生翁的交谊最深,抗战时徐生翁特地写荷花、梅花,寄赠流寓中的红茶。

1940年至1943年随当时国民浙江省地方政府转辗于永康、温州、舟山、临安等地。1943年春来到抗战时浙西行署所在地西天目山。浙西天目山为抗战时期浙江大后方,汇聚众多学界及艺术界精英。1940年3月,浙西行署邀请考古学家张天方、蒋大沂在太子庵筹建天目书院,6月1日正式成立,张天方任院长,吴寿彭、曹天风为副院长,书院设导师研究学术,设干事管理事务。天目书院采用讲会制度,对经学、史学、哲学、文学、艺术、考古等领域进行广泛研究,开展学术交流,讲解、讨论、研究气氛活跃,编辑出版《抗战史事略》《天目诗录》《文史》《半月刊》《天目考古录》以及《学术之诞生—天目书院讲录》(院刊)等书刊。在西天目山,沈红茶与张天方、蒋大沂、曹天风、蒋兰平、吴昌硕嫡孙吴瑶华等结识。沈红茶的到来为浙西画坛生色不少。流寓西天目期间,在昌化农场种植蔬果、研制草药,筹建并加入天目学会,研究金石书画、考古及甲骨文字,受聘担任浙江省通志馆浙西办事处分纂,编撰《浙西通志》。目前我们还能看到的沈红茶在那时留下的考证文字“鲁王之玺跋”(原载2003年6月26日《海宁日报》,陆子康标点注释),现已成为珍贵的抗战文献。沈红茶创作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文字画即发端于此。沈红茶课徒稿25.5×35cm纸本

沈红茶花卉蔬果册之五25×32cm纸本设色

沈红茶朝夕相处69×45cm纸本设色1945年,沈红茶友人留法博士张天方倡导将西方的工读实践与中国的耕读传统相结合,提出耕读和工读并重,这种理念得到浙西文化界人士的响应。沈红茶在昌化龙岗边种地边作画,称自己的工作地为“昌化农场”。绘画其实是这种理念的投影。1945年末,沈红茶在昌化举办第二次个展,适逢浙江省主席黄绍竑视察浙西,黄绍竑看过展览,非常赏识红茶的才干,后提议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名义邀沈红茶担任杭嘉湖地区七县接收大员,被沈红茶婉言谢绝,又以子女上学不便为由,拒绝国民党嘉兴市委安排全家居住烟雨楼的特殊待遇。后应海宁县中之邀,于1946年应聘,返回海宁教书育人,直到1955年。在抗战胜利后的十年中,沈红茶曾在杭州、绍兴、嘉兴、湖州、桐乡、硖石、崇德、平湖、嘉善、崇明等地举行画展,成为江南名画家。当时媒体评价:“以冷隽之笔,大胆落墨,不落前人窠臼,不染时人恶习,自出新意。以篆以隶,写出山水花卉,放笔纵意,布局新奇,设色不多,以少许胜多许,一纸之传,人争宝之,其造诣之深,绝非偶然。”同行、名画家赵雪侯赋三绝句盛赞沈红茶之绘艺:“十年前记写藤笺,为济嗷鸿结墨缘(十年前绍地饥馑,余创议集同人合作画幅义赈,适君随贺培公来绍亦合作也)。今日沧桑逢旧雨,惭余霜雪无盈颜。多君画笔擅豪雄,万象都能汇幅中。五尺松枝三尺石,石田机杼溯宗风。虫松鸟篆有先河,甲骨文员一臼科(君以殷墟文字取象作画)。图画别开生面出,象形会意取材多。”

1947年,沈红茶国画先后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浙江省名人画展等重要展览,成为浙派重要画家。1948年,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中国图书杂志公司总发行的中国第一本《中国美术年鉴》内收录沈红茶小传。传曰:“国画家沈红茶,生于1902年,浙江省人,曾任孑民美育院及高初中学校美术教师。沈氏孜孜好学,诲人不倦,于国画研究有年,惟不轻易示人,人皆得其寸缣尺幅为荣幸焉。”

新中国建立后,沈红茶积极投身新中国文化建设中。1950年担任浙江省文联文艺通讯员,加入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积极联络教育界、文艺界旧友,如戴伯韬、陈新甫、余任天等,创作了大量漫画、宣传画。1951年被推选为海宁县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主席团成员。受时代的感召,沈红茶在建国初期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绘画、教育之暇,涉猎随笔、宣传画及历史戏创作等。期间还自学凯洛夫著《教育学》,希望在教学上有更大的作为。1953年,已是52岁的沈红茶收集古代金石图案和各种工艺品,开始撰写《古图案今饰》。此书卷首语:

中国图案装饰画,远在几千年以前,早有精美的制作。不但说明了我们祖先在辛勤劳作中已具有艺术的修养,也说明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是有无比的优越。仅就青铜器时代而言,式样既错综变化,花纹也细致精巧,辉煌富丽,世罕其匹。他如历代之石器、玉器、碑刻、漆木、雕塑、陶瓷、针织等,也无不精美绝伦,为世所称。其灿烂瑰奇,朴茂华好,都实足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美、造就之深。今日祖国正在大建设,百花齐放、万物初新,一切建筑工艺制造上,均亟需要中国的优美图案作装饰,才足以表现中国之伟大、中国之美丽、中国之真正可爱。因就平日留心所及,集中国古代图案若干式,为之点金敷彩,装订成册,以翼贡献给建筑工程与美术工作者之参考。唯中国古代图案浩如星海,这里斑管之见,不过例举一二,其广征博引还有待大家努力。册中一部分图式承冯健亲同学等钩金敷色,附此致谢。当年为著《古图案今饰》一书,沈红茶征引考古新发现的美术资料,与考古学家张天方等频繁通信。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部分插图由学生、后来担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的冯健亲绘制。

1954年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机关刊物《美术》(月刊)创刊,作为画家的沈红茶注意到这本刊物的重要性,在日记里记有“有利于提高我国美术工作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一语。在教学、创作之余,沈红茶把大量精力放在本土古代文物的调查和保护收集上。他曾致函硖石镇政府,呼吁对海宁县境内所存唐代石刻经幢采取保护措施。海宁存有唐石刻经幢六座,都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四座在旧城址盐官,唐代会昌咸通年物),硖石惠力寺门前的两座,为874年(唐懿宗咸通十五年,是年僖宗立,改元乾符)余宗厚所书,相传经幢上有诗人白居易题名。两幢莲花结顶,座下浮雕飞走,奕奕生动,风雨剥蚀,垂垂已一千多年,为爱护古代遗物,应该予以保存。

1957年3月,沈红茶作品入选浙江省首届国画展览会。5月,赴嘉兴参加中共嘉兴县委宣传工作会议,与陈恒力先生谈有关研究沈氏全书问题。沈氏全书载在清代桐乡杨园(张履祥)全集之中,书中多有关农事知识。7月29日至8月9日,参加省教育工会组织的莫干山疗休养。莫干山之行获得画稿不少,从中可以看出沈红茶对国画写生和笔墨关系的深入认识及实践。8月,莫干山风景水墨十幅曾作为阶段性代表作参加杭州相关画展。这组从写生演化而来的作品充满生机,遗憾的是这种创作趋向刚刚展开,就因1958年被划为“历史反革命”而中止,此后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沈红茶失去了创作发表权。在漫长的劳动改造学习期间,沈红茶不废初衷,依然著述不断。1959年编写《笔墨色》《三国志、三国演义地名今昔对照地图(附考证说明)》,1966年编写《草书谱》。《红茶草书编》的附识文字最能表达他的心迹:“我发心编写这部草字谱,是从今年春节之后开始,二月十日解放日报有一篇《书法绘画篆刻要为社会主义服务》,我这样做是做对了,应该鼓足勇气,继续收集,一旦有机会出版作为我对人民的贡献。”1960年沈红茶在日记中自记:“我的笔墨终有一天,遇有识者会发出光来,贡献于世人。”从中可看出他的自信。

1977年沈红茶历史问题得以解决,撤销原审查结论,恢复公民身份,重返画坛,其心情可从其写赠美术史学者侗瘘题画诗见一斑:“枝头鹊噪向晨昏,拂拂东风细与论。忽见山茶红烂漫,春光一线透紫门。”

随着“文革”后文艺政策的解禁,沈红茶恢复了与老友诸乐三、陆维钊、余任天、戴伯韬、沈本千、许志行等人的联系,互通音问,交换作品。文艺界同仁往来亦多,沈侗瘘、许明农、徐东皋、沈民翔、刘雪樵、沈定庵、周瑞深、冯鹤龄、严在宽等先后来访。更多的关注来自各地收藏家和美术爱好者。沈红茶创作热情日趋高涨,作品不断参加省市美术作品展览,显示其旺盛的创作才情。他晚年与学生、天津大学教授章又新书信频繁,探讨艺术,交流心得。章又新经常外出写生,把从各地写生所得的画稿寄给老师沈红茶,使年迈不便外出的老师有机会通过卧游领略江山真趣,并激发创作欲望。章又新当年和沈红茶的书信真实记录了画家当时的状况:

自承德返京,见到画幅三卷,感激不尽。三幅画各有特色,用笔既凝重又洗练。先生在国画上造诣极高,特别是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春在人间》一幅,在我脑中展开了无限广阔的弛想,欢腾的花朵,反映幸福的心情,歌颂了“四人帮”完蛋后的新生景象,又似饱经风霜、历尽千难万险,重见了胜利的曙光。一幅幅细看,顿觉精神振奋,喜气洋溢,大有返老还童之岁,也像老前辈看到了自己培植的后代幸福生活时的喜悦心情。因此又是对我们小辈的期望、一种祝愿、一种广如浩瀚大海的慈爱。苍劲的用笔、饱满的用墨、绚丽的色彩、丰满的篇幅,都表明您老是胸怀激情,并对未来抱有不可动摇的信念。

—1977年章又新致红茶函承德避暑山庄五幅速写收到,勾栏雕栋,金瓦红墙,一一逼真。吾试画普宁寺大乘阁一幅,将棒锤峰从远处移近,以挹取景色。病中承寄方糖,谢谢。前寄画三张,承称赞,惟望将别人的批评语寄来,吾所望也。

——1977年红茶致章又新函

沈红茶同时期写的诗也表达了“老骥伏枥”的雄心:“夕阳已老渐黄昏,岁月无情谁与论。难得春风许入室,敢将布鼓过雷门。”(寄左原诗)

沈红茶晚年曾有两次旅行写生:一次是1980年2月,在探访建德女儿时参观新安江大坝;另一次则是同年7月赴莫干山疗养。在江南避暑胜地莫干山,他遇到许多昔日老友,如谭建丞、刘雪樵、张苍生、杨彦和、沈祖义等。莫干山之行作画30余张,分别藏于嘉兴市文化局、文管会,此外分赠湖州铁佛寺、文化馆以及嘉兴师专等。在莫干山休养期间,沈红茶诗情勃发,留下不少诗篇。如和湖州国画院院长谭建丞:“车行渐入画图中,池剑高台日出红。旧诗往矣感培育,东风借于笔头功。”答杨彦和诗云:“一即是佛佛即一,处处无家处处家。偶然莫干与相遇,红彩舞飞美双霞。”答丁仲康诗云:“万缘无尽借东风,事事不辞争一红。多谢劳人闲不住,长忆江南一丁功。”

沈红茶茶初熟92×33cm纸本设色

沈红茶严怪本名戴清115×42cm纸本设色1981年沈红茶有三件国画作品参加浙江中国画展。1982年浙江《经济生活报》介绍沈红茶的古文字画。1983年浙江《东海》杂志封三介绍沈红茶的国画。1985年沈红茶病逝于海宁。生前自作挽联:一生两足茧皮厚,老来犹然作画师。

沈红茶和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老画家一样,从自学起步,一生致力于学习。其风格的形成,有几个重要的来源:书法功底、来自图案画的秩序感、概括能力以及对中国画经典文脉的尊崇。沈红茶是受到过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一代,却对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感情,他说:“中国的语言、音乐、绘画,都有自己的规律,过去说中国画不好看,都是没有把中国画研究透。以为必须用西洋的画法,这是妄自菲薄。中国的东西有中国的规律,外国的东西非不可学,但总要有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自己的特殊风格,今日有一些画家,画出来的东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而曰吾之画新也,不知其新在何处。”“中国画基础以临摹入手,西洋画抄录眼前现象入手;中国画写生注意剪裁取舍,各人表现各人的思想感情,笔随心到,生命力充沛。”(1979年9月11日沈红茶日记)因此,在笔墨上,沈红茶承袭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吸取海派将金石用笔融入创作,又得写生之助,其画内观意蕴充沛,外观高简浑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有关沈红茶的绘画成就,上海大学教授徐建融在其所作《海派与浙派》一文中指出“沈红茶是1928年至1978年五十年间的浙江画派画家中,杭州地区外不容我们忽视的重要中国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徐冰对沈红茶的古文字画予以重视,认为“其画空间感超越同时代画家”;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曾撰文探讨沈红茶与古文字画,认为“沈红茶先生的这些探索,或可被视为当时的中国画家对抽象艺术的一种回应”……越来越多的学者、评论家已深刻意识到沈红茶艺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或许这应合了沈红茶1963年写下的自评:“我的笔墨终有一天,遇有识者会发出光来,贡献于世人。”

责任编辑:陈春晓

沈红茶欲化云烟106×42cm纸本水墨

沈红茶屋静无人97×36cm纸本水墨

沈红茶柳溪寻诗98×40cm纸本设色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