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集邮联会士李秋实先生编著的《中国普通邮票图鉴(1950-2013)》(以下简称《图鉴》),2016年4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图鉴》收录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邮政发行的包括全国通用、东北贴用、旅大贴用、加字改值等系列的全部普通邮票,总计48套345枚邮票(含小型张、小全张、小本票)。同时,较全面而又有选择地收入了每套邮票印制过程中产生的组外品、变体票以及目前所见到的邮票画稿、印样、未发行票等。该书面世后受到集邮界的关注和好评,并在2016年12月南宁亚洲邮展上获得文献类大银奖。
《图鉴》问世后便承蒙作者相赠,作者再三嘱我写篇书评。我对普票缺乏研究,本无发言权,而这倒成为我虔心研读本书的“动因”。权威的评价留给研究普票的专家,我只能不揣浅陋,以阅读笔记的方式,记下粗浅而且未必恰当的感受和认识。
一、从“图鉴”二字说起
本书书名中的“图鉴”二字,表明了它的属性和特色。“图”,是本书整理研究的对象——新中国普通邮票;“鉴”,有鉴别、鉴定、审视之意。本书“内容提要”称:《图鉴》“是一本目录形式的新中国普通邮票研究专著”。由此可见,本书与通常编纂的普票目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都具有新中国普通邮票工具书的检索功能;其区别在于:“图鉴”既有普票目录的基本要素,又有一般普票目录所不具备的研究和鉴别的内容。
集邮家邵林先生在评价马佑璋先生修编的2009版《中国邮票图鉴(18781949)》时,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邮票目录是重要的集邮工具书,也是基本的集邮文献,但与邮票图鉴相比,邮票目录就像是普通中学上音乐课时候使用的简谱,邮票图鉴才是大师级艺术家谱架上的曲本。”由此可见,邮票图鉴比之邮票目录所具有的分量,而《图鉴》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正是“受其启发触动,我才萌生编著新中国普通邮票图鉴的意向”。
这本《图鉴》的特点容后分析,先用两段话来说明其学术价值:一是对普票有较深研究、被作者尊以为师的集邮家唐无忌先生在本书《序语》中的评价:“这部具有重要集邮意义和邮史价值的专业邮学力作,填补了普票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能让已经集有所成者获得更多的邮学资料,又能使尚未起步者从此多一本引领入门的集邮文献”;二是本书出版方在“内容提要”中的评价:“本书是一部融资料性、知识性、研究性为一体的新中国普通邮票专业目录,是集邮工作者、集邮爱好者、特别是传统集邮专项收集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二、“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新中国普通邮票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邮政发行的最基本的邮资凭证。一方面,它具有邮票的基本属性,是最为常见、使用面最广、通常发行量也最多的邮票种类;另一方面,普通邮票不普通。它面值设置多、出售时间长,往往按需增印,因而版别多,版式变化也多。除正票外,产生若干组外品、变体票、样票、未发行票等集邮者感兴趣的品种。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普通邮票可供人们研究的课题相应增加许多,除了研究其发行背景、印制工艺、用纸、刷色、齿孔外,还要研究其版别版式、组外品、变体票、错体票等。正如唐无忌先生在《序语》中所云:“对普票的研究是集邮学术的微观研究,需要相当的集邮功底,也需要敬业精神,更需要丰富的藏品和对各种邮票的熟悉和了解”。
有道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在目标既定、方法得当的前提下,一个人所下的功夫和收获的大小成正比。本书作者对新中国普通邮票情有独钟,早就把主要收集研究的对象锁定在新中国普通邮票上,数十年来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不菲的资金,先后编组了《中国普通邮票(1950-1954)》旧币值邮集和《中国普通邮票(19551975)》新币值邮集,参加全国、国际和世界邮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此同时,他把编著出版一部较为完备而又有史料和学术价值的新中国普通邮票图鉴作为自己的夙愿,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其间,他得到了括唐无忌、瞿百顺、胡不为、陈国成、夏晓明、道文进等集邮界诸多师友同仁的指导和帮助。
三、“俱收并蓄藏焉修焉”
在《图鉴》卷首,印有已故著名集邮家、邮学家吴凤岗先生为作者题写的“俱收并蓄、藏焉修焉”的条幅。这是1989年作者首度编组的普票邮集参加黑龙江省“建国四十周年集邮展览”时,吴凤岗先生题赠的。在《图鉴》首发式上,作者即兴赋诗,句曰:“飞来墨宝壮吾魂,秉训辑书二十年”。作者认为:“俱收并蓄、藏焉修焉”这八个字,对他“在普邮天地里几十个年头的遨游,无疑是个可贵的引领和坚实的奠定。”
“俱收”方能“并蓄”。作者在广泛收集或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必要收入书中的票品资料,以图录的方式“俱收并蓄”,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编排。《图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全国通用普通邮票35套260枚;第二部分为加字改值普通邮票10套55枚;第三部分为东北贴用普通邮票2套23枚;第四部分为旅大贴用普通邮票1套5枚,总计48套345枚(含小本票、小型张和小全张)。作者还尽可能地收录除正票外的组外品、变体票、错体票、样票、未发行票等,并辅以文字说明或图表。此外还收入一些反映邮票史的实寄封和珍贵史料。其中已故著名邮票设计家孙传哲的普16革命纪念地邮票设计手稿乃是孤品。总之,《图鉴》力求信息完整,资料翔实。从而既给人们查阅和对照带来方便,也对这些票品的存世给予确认和记载,凸显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藏焉”乃可“修焉”。作者吸纳了60多年里集邮界对新中国普通邮票的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不仅以翔实的资料佐证,简明阐述某一套或某一枚普票的印制、发行、使用情况以及其版式变化,而且以大量邮政实物及资料对于新中国普通邮票印制、发行与使用的邮史、轶事做了深入的探讨。即使对于票品的文字说明,也不是简单罗列基本资料,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各套(种)邮票附有比较详细的研究内容,如邮票背景资料、发行状况、当年邮资、邮票版式版模特征,以及珍品的流传等。
四、匠心独运力图适用
作者在尽可能增加《图鉴》的信息量和学术价值的同时,从方便读者的角度考量,匠心独运,努力提高其规范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图鉴》对每一套、每一枚普票提供的套名、票名、设计者、雕刻者、图幅、齿孔度数、邮局全张枚数、印刷厂家、加盖厂家、版别、发行日期等资料,都力求规范和准确。而对于作者简介、书名、前言、序语、套名、后记及部分组外品、变体票、样票、未发行票图之下的注释,附有相应的英文,以利国外读者的阅读。
《图鉴》对收录的正票、组外品和变体票等,按三个星级标注其珍罕度,并且对收录的珍罕邮品,尽量注示其源流,这既是反映其传承有序或流转有脉,也是对收藏者的尊重。
《图鉴》在内容和文字分布上,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详略有别。其中,对于不同系列普票发行的总体介绍,言简意赅。如介绍人民币旧币值全国通用普通邮票发行背景不足百字,却交待出所有关键点——发行时段、发行目的、发行方、发行品种和数量、发行的历史作用。然而,对于某些需要详细交待的内容,所用篇幅则较长。如对于“普8”邮票的介绍就用了约2500字左右。鉴于“普8”是1955年在国家币制改革背景下,邮票相应改为新币值后的第一套全国通用普通邮票,故《图鉴》除了循例介绍外,叙述了新旧币值交替时期特定的邮史环境因素形成的普8邮票售用情况,普8冶金工人图北京版8分票与上海版8分票在版式及版模特征上的区别,普8邮票在售用中所产生的较为珍罕的邮品等。
对于普票的微观考察和辨伪方法的介绍贯穿于书中。如介绍普2天安门图案普通邮票时,将4000元未发行票列入,并在附图下面注明一行文字:“4000元未发行票较为珍罕,近年市场上出现赝品,几可乱真,区别真伪,必以版模特征辨识。”其下还印有正票与赝品版模特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这对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适用的。
《图鉴》的实用价值还体现在对新、旧邮票市场参考价标注。其中,正票以单枚计价标示;组外品、变体票和列入附录的邮票画稿、样票、未发行票,一律以图录所含枚数整体(如单枚、双连、方连、大连等)计价标示,孤品则未予标价。唐无忌先生认为:“本图鉴的编著者对邮票定价的火候掌握得很好,基本上做到‘八九不离十’,可以说是紧跟邮市脉搏,不仅把绝对价格定得比较合理,就是相对价格的拟定也是经过仔细的市场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难能可贵的。”
《图鉴》的编纂和出版,体现了作者的眼光、毅力和创新精神,成果斐然。但事物难以尽善,《图鉴》也肯定有美中不足或值得商榷之处。我对普票认识肤浅,只能从“表层”谈点拙见:一是书中对邮票发行背景和研究成果的介绍,体例欠统一;二是书中语气和句式欠统一;三是存在错别字。瑕不掩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图鉴》都是一部值得收藏和赏读的集邮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