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一、从中央美术学院走出的专业设计师
新中国成立后,邮电部邮票发行局成立了邮票设计室,专门从事各种邮票的设计工作。1985年以前,邮票设计工作绝大多数由设计室完成。而邮票设计室的专业设计师多数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或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他们是:刘硕仁、邵柏林、董纯琦、卢天骄、韩象琦、李为、李大玮、李印清、黄里、邓锡清、邹建军、叶武林、任宇、杨文清、李德福、许彦博等。这些设计师不仅成为中国邮票设计工作的中坚力量,而且由他们设计的很多邮票在历次的佳邮评选活动中,被广大集邮者投票选为最佳邮票,并且一直被广大集邮者津津乐道。
刘硕仁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师,他设计的《蝴蝶》《菊花》《丹顶鹤》《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奔马》《东北虎》《西厢记》等邮票及小型张被评为最佳邮票。
邵柏林也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师,他设计的《牡丹》《齐白石作品选》《中国绘画·唐·簪花仕女图》《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曾侯乙编钟》等邮票及小型张被评为最佳邮票。
卢天骄是新中国第一位女邮票设计师,他设计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邮票及小全张、《牡丹》小型张、《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第四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逝世一周年》《吴昌硕作品选》等邮票被评为最佳邮票。
此外,邓锡清设计的《工艺美术》邮票及小型张、许彦博设计的《全国科学大会》邮票及小全张、任宇设计的《云南山茶花》邮票及小型张、李大玮设计的《西游记》邮票、黄里设计的《中华全国集邮展览1983·北京》邮票、李印清设计的《中国人民之友》、杨文清和李德福设计的《长江三峡》等都在历届佳邮评选中折桂。
在这些邮票设计师中,也不乏勇于创新者,他们将新的造型和色彩理念融入到邮票设计中,丰富了新中国邮票的表现方法。例如,许彦博1978年设计的《全国科学大会》,黄里1981年设计的《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1984年设计的《中国保险》等邮票,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尤其是黄里的设计风格在创新方面最突出,2001年发行的《水乡古镇》风格还在变化。
二、这些美术家参与过邮票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或任教的美术家参加邮票设计由来已久,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直接担任邮票设计工作
1949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设计者之一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仃,1982年发行的《壬戌年》邮票也是由张仃设计的;1959年发行的《“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纪念邮票由钟涵设计。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自1985年起,邮电部对邮票设计进行了改革,采取专业设计师设计图稿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邮票图稿的方法。此后,有很多邮票设计出自社会美术家之手。在他们当中,就有多位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例如,1985年发行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邮票由伍必端采用版画形式设计;1986年发行的《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小型张由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采用油画形式设计;1987年发行的《中国古代神话》特种邮票由楼家本以装饰画风格设计;1988年发行的《农村风情》特种邮票由吕胜中以民俗画形式设计。
2.社会美术家设计邮票
从中央美术学院走出的美术家设计邮票,这种情况在1985年以前并不多见。例如,1979年发行的J.4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运动会》,由擅长速写的体育媒体美术编辑法乃光设计;1986年发行的《贺龙同志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由中国画研究院的杨力舟、王迎春以素描形式设计;1988年发行的《泰山》特种邮票由中央美院附中教师张济平采用中国画形式设计;2009年发行的《古田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由北京画院画家王路以油画形式设计。
1985年以后,还有多位曾经毕业或进修于中央美院的美术家设计过邮票。在这些邮票中,设计数量最多的当属范曾。还有沈尧伊、祖天丽、朱振庚、黄木、俞宏理、马泉、刘继彪、刘秉江、郭华卫等艺术家设计的邮票。
3.与专业邮票设计师合作
邀请社会美术家绘制图稿,再由邮票专业设计师再加工。这种情况更为多见,而且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1961年发行的《西藏人民的新生》特种邮票由潘世勋绘制素描稿,刘硕仁设计邮票;1980年发行的《庚申年》特种邮票由黄永玉绘制图稿,邵柏林设计邮票;《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由范曾绘制图稿,邓锡清设计邮票;1981年发行的《石林》特种邮票由詹建俊以油画形式绘制图稿,任宇设计邮票;1982年发行的《益鸟》特种邮票由田世光以中国画工笔形式绘制图稿,李印清设计邮票;1983年发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由刘凌沧以中国画小写意形式绘制图稿,李大玮设计邮票等。这种由美术家与专业邮票设计师合作的方式,产生了一大批令人爱不释手的佳作。
三、这些美术家的作品被搬上邮票
多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讲师等艺术家的作品用作邮票图案,为新中国邮票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4
图23
图25
图26
图271.画作用于邮票图稿
1955年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原画由蒋兆和绘制;1958年发行的《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第2图原画由李斛绘制;1959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第五组)》原画由董希文绘制;1960年发行的《遵义会议二十五周年》第3图为张漾兮绘制;1965年发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第4图为王式廓绘制。出于邮票设计的需要,或因为制版及印刷条件所限,这些画作搬上邮票后,只保留了原作的画面结构,但没有还原原作的色彩。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图402.为画作而发行邮票
中国画主要是以反映作品本身而出现于邮票上。1980年发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绘画艺术展览纪念》第2、3图是于非闇、吴作人的作品;1989年发行的《当代美术作品选(一)》分别是叶浅予、李可染、吴作人的作品。此外,为画家个人作品发行的邮票有:1978年发行的徐悲鸿的《奔马》、1980年的《齐白石作品选》、1996年的《黄宾虹作品选》、2007年的《李可染作品选》等。
油画作品主要用作表现某个主题:李宗津的《强夺泸定桥》、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光荣参军》、彦涵的《八路军东渡黄河》、赵域的《红军长征到陕北》、尹戎生的《夺取全国胜利——毛主席和老帅们在一起》、靳尚谊的《送别》《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画作以不同主题出现在邮票上。
与油画相同,雕塑和版画作品也是为表现不同主题出现在邮票上。例如,傅天仇的《武昌起义》、王朝闻的《刘胡兰像》、滑田友的《五四运动》、司徒杰的《白求恩塑像》、曾竹韶的《虎门销烟》、古元的《回忆延安》等。这些作品搬上邮票后,基本上保持了原作的画面结构和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还有多位参与了邮票设计,或有作品与邮票相关。例如,陈之佛为《丹顶鹤》邮票绘制图稿,徐悲鸿的11幅奔马图被发行邮票,吴作人的大熊猫、牦牛出现在邮票上;古元设计的邮票,靳尚谊设计的邮票以及多幅画作出现在邮票上,潘公凯设计的邮票。这些对新中国邮票的艺术水准和历史地位,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