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渔家女儿刘建华,人们啧啧称赞,说她是个好演员,爱岗敬业,德艺双馨;说她是个好媳妇,孝敬公婆,和睦邻里;说她是个热心的志愿者,心系贫弱,甘愿奉献,大爱无疆。
爱是感动
刘建华,长海县文化馆支部书记,是海岛小有名气的文艺工作者。在浩瀚的黄海深处,在葱茏的长山群岛,连同刘建华的家庭,以服务海岛渔民、奉献爱心为宗旨的“刘家文化大院”,在长海城乡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或许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或许是文艺工作者的敏感,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件小事,情绪上不易察觉的一丝变化,都会触动刘建华敏感的神经,让她心如涟漪,心生感动,直至生发开去,为她钟爱的海岛红十字事业,投入全身心的力量。这是渔家女儿的执著,也是共产党员的修为,是刘建华无怨无悔的选择。
2014年3月,春寒料峭,北风渐紧。刘建华第一次参加红十字志愿服务,也是她带领长海县“守望夕阳”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第一次集体亮相。事过四年,彼时的情景,刘建华历历在目。
长海县养老中心,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一向安静、寂寥的院落,一下子涌进来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青年男女,让老人们着实高兴。他们知道,这些年轻人是志愿者,利用周六休息日,为他们理发、修脚、剪指甲、拍照片,陪他们说说家常。这份情意,这份关爱,是久旱中的甘霖,久违了的温暖,如同家人般的呵护,老人们除了感激无以言表。
此时,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刘建华又有了新的发现。摄友们给老人拍照,竟然引起了老人们格外的关注,这让建华颇感意外。老人们摆出各种姿势,争先恐后地拍照。有的奶奶把压箱底的衣服翻出来,郑重地换上,在镜子前面捯饬一番,她们是要把最美的一瞬亮出来,展示老人们不为人知的风采,生怕错过了机会,留下遗憾。
刘建华一下子醒悟了,她看得出来,老人们的内心是寂寞的。此时,老人们最幸福,因为有人倾诉,被人关注。
在县养老中心,每到周六,老人们知道刘建华她们要来,就坐在大厅里等候,用大连话说,生怕挨不上帮,错过了交流的机会。一位聋哑老人十分有趣,他总是围着这群年轻人转。一会儿摸摸头,一会儿拍拍肩,不时还伸出大拇指。刘建华理解聋哑老人的喜悦,知道聋哑老人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内心的赞誉。
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这些孤寡老人,每天面对的都是同龄人,交流的信息不多,与外界对话的机会很少,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但与他们关系都不大,老人们内心的寂寞与苦楚,又有谁能读得懂?刘建华暗下决心,要借助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平台,尽自己所能,为这些孤寡老人做点事,用爱心去温暖他们枯寂的心,让老人们远离寂寞,活出幸福与快乐,更活出做人的尊严。
小事不小
在长海县养老中心,鲜花环绕的四层小楼,颐养天年的老人们,他们或健身、或打牌、或看报,不时有悦耳的笑声传出,这是久违了家的味道。
刘建华嗅到了这醇厚的味道,咀嚼到了这温馨的滋味,她知道,这是老人们独有的味道,独享的滋味。它由寻常小事连缀而成,平淡而无奇,但毫无例外地都镌刻着幸福二字。
王文章,养老中心的老人,2015年离世。老人家曾是县农行的干部,退休后进了县养老中心。王文章与其他老人不同,他是个性鲜明的人。也正因如此,才引起刘建华的格外关注。坦率地说,在县养老中心,老人们文化水平都不高,但王文章却是个例外。他善于思考,喜欢读书看报,还向志愿者请教一些前沿问题,志愿者们一时回答不了的,就回去查资料,下次来时告诉答案。
正像他的名字,王老对写文章情有独钟,闲暇时,他总是读读书,看看报,有了感想,就写篇短文;有了诗兴,也吟几句诗。遇有机会,还不忘给报刊杂志投投稿,不管发表与否,总是自得其乐。
刘建华很快注意到了王老的“个性”,每次志愿服务时,刘建华总找机会和王老攀谈,鼓励老人家多写海岛的今昔,多写家乡的变化,并把王老创作的诗歌,推荐给《长山岛文艺》,让老人家的诗情变成铅字,留在人们不变的记忆中。
2013年春节刚过,王老因病住院,病势凶猛。在王老弥留之际,他还让人捎信给刘建华,打听年前给《长山岛文艺》的稿件发表没有。不巧的是,那几天刘建华出差在外,没能及时探视老人家,便委托别人把新出版的刊物捎给老人家,让王老不留遗憾地离去。
为了弥补遗憾,刘建华还赶到殡仪馆为老人送行。王文章的稿费不多,共计210元,记在红十字捐款的账单上,时间是2015年3月18日。捐款是老人家的遗愿,也是古稀老人对长海志愿服务的期望,每念于此,刘建华都心生感慨,内心也颇感欣慰。
台上台下
刘建华出身于海岛渔家,演艺是她的职业,志愿服务是她的最爱。刘建华家居海岛,她的家是有名的刘家文化大院。别小看了这文化大院,它以“舞台上审美,舞台下教化”享誉海岛,曾荣获“全国五好家庭”、辽宁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口碑极佳的民间文艺团体。逢年过节,文化大院就会主动请缨,参加县内各种公益演出,建华作为大院的主要成员,自然是公益演出的推动者。
在县养老中心,为了过好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给老人们以家的温暖。刘建华带领的“守望夕阳”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用尽了心思,终于想出了高招。
电视节目丰富了,老人们却不太爱看;好吃好喝多了,老人们生怕消化不了。刘建华灵光一现,想到了刘家文化大院。要是给老人们演上一场节目,老人们一定高兴。心动不如行动,刘建华立即组织家人,写脚本,搞排练,双管齐下,一台精彩的节目,展现在老人们面前。
看着渔家人自导自演的节目,听着略带海蛎子味的乡音,老人们甭提多高兴了。演出结束后,他们久久不愿离去。一位古稀老人眼含泪花,攥住刘建华父亲刘玉刚的手说:“大兄弟,你们的节目太好了,我们都愿意看。”
刘建华是位好演员,文化馆演出她唱主角,文化大院演出她也得扛大梁。刘家大院的“家和万事兴”被誉为“长海春晚”,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刘建华在小品中塑造的顽劣媳妇形象,给海岛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舞台下的刘建华是好媳妇的典型。平时工作很忙,志愿服务又牵扯精力,刘建华有些顾不上家。丈夫理解她,多有担待。儿子年龄小,颇有微词,说妈妈关心的是老人,不是他。刘建华心有歉疚,也多有无奈。尽管脚打后脑勺忙,儿子的成长,她不敢懈怠,有空就多陪陪儿子。公婆年老体弱,刘建华时刻挂在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古训,别人是从内到外,推己及人,刘建华是从外向内,先人后己。
早春三月,杂花生树,映山红开得正艳。刘建华和她的“守望夕阳”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正走在通往县养老中心的路上,除了为老人理发、修剪指甲、帮厨之外,刘建华还带了老人们爱看的“小人书”。想象着与老人们见面时的喜悦,刘建华心里顿时暖呼呼的,脚步更快了。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耿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