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青灯有味忆儿时 二二、花云

青灯有味忆儿时 二二、花云

时间:2024-11-07 10:35:52

在读私塾的年月里,最为畅怀惬意、赏心悦目的,莫过于春秋两季的郊游了。

印象最深的那次春游,是在结业那年,恰值梨花开得正闹时节。先生带领我们来到闾山东麓一处丘陵地带,整个向阳的一面坡,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叠叠层层,到处泛滥着、奔涌着浩荡的花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好似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呼啦啦地浮荡在头顶上。仰望天穹,蔚蓝而高远,雪白的云朵,像羊群、棉絮一般,舒卷着,游荡着,转瞬间就变换一个模样。远处的山峦罩着烟岚晴雾,仿佛蒸腾着热气,青松翠柏间欹侧着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充满了泼辣的生意。

归来后,先生让我和嘎子哥以这次郊游为素材,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既要纪实,把眼中的所见写出来,又要把心中所想也呈现在纸上。他说,高明的画师总要在图像之外给人留下一些可供思索的东西。

化境。

当时,很费了一番脑筋。后来琢磨出一个思路,用现在的话讲,运用了联想(其实,这里面也有思辨)。我把郊游中看到的梨花景观,同我外祖父家的梨园作了比较。我讲,外祖父家的梨园是在平地上,我进入里面,感觉像是穿越花海;而郊游中看到的梨园,却是在一个丘陵坡地上,站在下面往上一望,仿佛是一片花的云霞浮在头上。所以,我的题目叫作《花云》,写了大约有五六百字。卷子交上去后,我就注意观察先生的表情。他细细地看了一遍,摆手让我退下。第二天,父亲请先生和“魔怔”叔吃春饼。坐定后,先生便拿出我的作文让他们看,我也凑过去,看到文中画满了圈圈,父亲现出欣慰的神色。

原来,塾师批改作文,都用墨笔勾勒,一般句子每句一圈,较好的每句双圈,更好的全句连圈,特好的圈上套圈。对欠妥的句子,勾掉或者改写,凡文理不通、文不对题的都用墨笔抹去。所以,卷子发还,只要看圈圈多少和有无涂抹,就知道作文成绩如何了。

席间,父亲请先生为我另起个名字。早前,父亲按照辈分,并参照我的两位兄长“庆学”“庆贤”的名字,为我定下了“庆良”二字;结果未出四年,他们先后谢世,迷信很深的父亲,一直觉得这个名字不祥。后来,因为嘎子哥叫“庆槐”,“魔怔”叔说,那就叫“庆沂”吧——古代王氏家族,有过“三槐堂”和“沂国公”的显赫名头。可是,用过之后,邻里、亲戚都说“沂”字不好认,有的念“斤”,有的念“芹”。所以,这次请老先生再起一个。

荣也’。”

付的。

这年除夕之夜,按照老先生的要求,我曾写过一篇纪实文和一首纪事诗,题目是《灯笼太守记》。

灯笼太守者,除夕灯官之谑称也。我村之太守不知其名姓为何,亦未审其身世。以平日未曾谋面,推知其原非本村人氏。

古制:“嘉平封篆后即设灯官,至开篆日止。”嘉平为腊月之别称;篆者官印也,封存官印为封篆,官印启封称为开篆。官府衙门于腊月二十前后封存印鉴,公事告辍;乡村设置灯官,由民众中推选一人充任,俗称灯笼太守,暂摄民事。一俟翌年元月下旬,官府之印鉴启封,乡镇署员各就其位,灯官即自行解职。

闻之父老,此俗积年已久,渐成定例。里巷习传:充一月之灯官,将三载沦于困厄。众皆目为不祥,愿承此差事者甚少。然亦非人人皆能胜任,故灯官之遴选,颇费周折,终以乡曲之游侠儿居多。其酬金、职司、权限,由当事人与村中三老议定,各村之间类同。

丁亥之岁,冬日奇寒,除夕阴暝尤甚。薄暮初临,百家灯火已齐明矣。少间,窗外锣鼓声喧,爆竹轰响,步出庭外,见秧歌列队款款而来。灯笼太守着知府戏装,戴乌纱亮翅,端坐于八抬大轿中。健夫二,摇旗喝道于前,旁有青红皂隶护卫,赫赫如也。

巡察中,遇有灯光不明、道路不平者,倾置粪土、乱泼污水者,太守辄厉声叫停,下轿喝问,当众施罚。如户外无缺隙可寻,即径入院中。鸡鸣犬吠、婴儿啼哭者,辄以“聒噪老爷耳鼓”受罚;而如冰雪致滑,则以“闪折太守腰肢”问罪。诚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受罚者均乡间富户,俗称“土财主”者。赤贫之家固无油可揩,而巨室高门亦未敢轻启衅罅。凡所承罚者,均由事先圈定,届时深文周纳,务求捉定口实而后已。所获无多,以足用为限,一以酬恤太守之劳,一以应年关不时之需。而乐民娱众,固所期也。

灯笼太守出巡之夜,师尊刘汝为先生亦携杖往观,于引人发噱处,辄掩口胡卢而笑,三数日内犹屡屡话及;并以“灯笼太守”为题,命我们作一文一诗,借督课业。遂泚笔为文,以纪其实。

纪事诗是一首七绝,用的是“七阳”韵:

声威赫赫势如狂,查夜巡更太守忙。

毕竟可怜官运短,到头富贵等黄粱!

老先生看过文章,在题目旁边,写下了“描摹实事,清通可读”的评语;对这首七绝,好像也说了点什么,记不清楚了。

我从六岁到十三岁,像顽猿箍锁、野鸟关笼一般,在私塾里整整度过了八个春秋,情状难以一一缕述。但是,经过数十载的岁月冲蚀、风霜染洗,当时的那种凄清与苦闷,于今已在记忆中消融净尽,沉淀下来的倒是青灯有味、书卷多情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