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杜鹃握手 二条

杜鹃握手 二条

时间:2024-11-07 10:24:49

1.日军士兵装备齐全,标准负重三十公斤:一百二十发子弹,两枚手榴弹,四日份口粮,三个罐头,一日份食盐、鱼干和梅干,另外还有被服日用品、子弹盒、钢盔、肩包、防毒面具、圆铲、饭盒、水壶与军鞋。

这次的任务是突袭,因而只带着最基本的携行装备:枪、子弹、手榴弹和水壶。老范是医护兵,不配发步枪,只带着水壶和急救箱。在坳口圹的混战中,又临时捡起一支阵亡军官的手枪,用以防身。

事后回想,老范一直不承认自己是逃兵,是主动逃亡。他认为是自己在夜色中迷失道路,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是他早已想好的说辞,万一碰上部队,或者被他们抓住,就这样回答他们的质疑。

然而有两个问题就像鸡公山,它一直在那里,你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作为中国通,他在信阳当地生活多年,怎么会迷失道路;白天还报告没有防卫的坳口圹,怎么到了晚上,他领着突击支队前去突袭时,就有了埋伏?

其实逃亡的决心,是一点点地增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脱离部队的时间越长,归还建制后的风险也就越大。时间越长,他领路的这次行动就越像是陷阱。而且这不是他想象中的征服,更不是他想象中的拯救。完全是屠杀。作为医生本来要救死扶伤,但他却杀了个手无寸铁的孩子,孩子啊。

到哪儿去?以天下之大,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他本能地想起了家,想起了妈妈。他很想扑到母亲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求得母亲的原谅。似乎那样他们便能谅解自己,他也能自我谅解。

要想回家只有向东,沿着他们的攻击路线,原路返回。然而上海离日本太远,最好能跑到山东半岛的顶端,从那里乘船。那就必须向北。

眼下最大的麻烦,是这身黄皮。以此着装穿越几个敌国的省份,不可想象。若被自己人抓住,不是枪毙,就是逼自己切腹;被中国军队发现,恐怕就是远远的一枪。然而假如脱掉,换上平民服装再落到中国军队手中,那就不是战俘,可以按照间谍处理。战俘可以不死,间谍则难以存活。通行规则,是审问清楚,便可一枪崩掉。

老范犹豫不决,跌跌撞撞地朝前走。日军的坦克火炮与辎重车辆离不开大路。翻山越岭抄乡间小道,便可避开。那天夜里,他遥遥经过好几个村庄,但都没敢进去。他必须尽快逃离案发现场,越远越安全。那些村庄无一例外地没有光亮,是狗叫提示了它们的遥遥存在与模糊方位。

连日来的隆隆炮声他们想必都已经听到。甚至还能闻到随风飘去的硝烟气息。或许他们全都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但依旧令此刻的老范无比羡慕。他渴望有那么一个小村庄,人迹罕至,与世隔绝。他不必考虑振兴亚洲,或者大东亚共荣。天皇,圣战,救护,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能像餐桌上残剩的鱼刺,被随意但是不容置疑地排除在外。或者,让它们把自己排除在外。他只需要一个深山更深处的小村庄,在那里终老一世,闭门思过。

然而,这又如何可能。

2.老范走了一夜,丝毫没觉出饿,只是觉得渴。还有累。两条腿里似乎被人安装了倒刺,动一动都会酸痛难忍。胃里发热,口腔干渴。摇摇水壶,带子上的金属片敲击壶身,发出沉闷的回声。他很后悔,出发之前没有多灌点水,多吃点东西。

想起水和食物,又是一阵恶心。仿佛他又被带回惨案现场,命运旋涡的中心,老村长和他的女儿以及那个无辜的孩子,眼神如剑一般不停地戳他。

中午时分,饥饿终于抵达麻木的神经末梢。他决定休息片刻,寻找水源。这里属于淮河流域,水应该不难寻找。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很快便看见一条河。当河水的反光映来时,他感觉口腔几乎要冒火,赶紧加快脚步,直奔而去。

河面很宽,河水清亮,倒映着周围的群山。他下到河滩,趴在地上,直接探头喝水。仿佛用手捧起来,会耽误很长很长的时间,增加很远很远的距离。但是刚喝了两口,便呛了鼻子,只好调整身姿,用手捧着喝。

他其实是一边喝水,一边洗脸。那种凉爽的感觉,让他忘却一切。突然,他的动作咯噔一下停住,就像饭团里突然嚼到一粒沙子:那是一具敌军军官的尸体。

年轻的少校戎装整齐,枪犹在手,仰面躺在水上,飘飘悠悠地由远而近。伤在前胸,军装上有四个破洞,其中之一在胸前的符号上。那上面清清楚楚地表明,他属于三十六师。

老范立即意识到,这条河一定就是军用地图上的史河,淮河的支流。少校阵亡已久,虽然漂流很远,血已流干,伤口处已无异常,但尸身剧烈膨胀,面目变形,引得老范一阵反胃。

尸体慢慢流走,抬眼看看,上游再无类似的漂流物。老范意识到,自己走错了方向。从这里过去,最终会到淮河。而淮河两边,一定是双方交锋的战场。他赶紧漱漱口,再喝点水,然后灌满水壶,折转方向,继续逃亡。

天擦黑时走近一处村庄。房屋背靠山脚的一泓清碧,前依收割在望的金黄稻田。炊烟飘在空中,令他饥饿难忍。他握着手枪,躲在树丛后面,犹疑不决。

此时进村,他能看得见别人,别人也能看得见他;夜晚进村,别人看不见他,但是狗能看见。而一条狗看见,整个村子也就全能看见。

想来想去,老范扔掉军帽,解去腰带,扯掉肩膀上的军衔符号,然后朝村子走去。以他对信阳农村的了解,老百姓未必能从服装上辨别出国军与日军,他又会说汉语,应付场面应该不难。唯一的遗憾是好几年没有实用,有些方言他已经不那么熟悉。

老范握枪的右手插在军裤兜里,小心地摸进村子,进入第一户人家。正巧,这家没有养狗,院墙上爬满紫色的喇叭花。推开院门进去,发现他们正在吃饭。没有围在桌上,每人神态各异:有的蹲于门口,有的坐在门槛上,也有人坐着椅子背靠着墙。

双方都吃了一惊。大人全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共有成人四,孩子三。最年长的是个老头,头顶绒线帽,穿一身蓝布衣服,脚蹬黑色的圆口布鞋。他把右手的筷子交到左手,横放在碗面上,迎上来说:“来得稀客哟。你吃饭地啵?”

老范心里一紧,然后又迅速放松:“先生,打扰你们了。我是国军的信使,要送一封急信。你们村里过过鬼子没有?”鬼子这个字眼,他说起来颇有些心理障碍。

“没有,没有。从来没有。不过这两天老是打炮,听说富金山一带打得很凶。”老者满脸堆笑,热情而又拘谨。这或许还是此生的头一次他被人称为先生。

“我就是从那儿来的。”

“你的衣裳,咋这颜色?”

“兵种不同,服装也不一样。战斗兵是一个颜色,辎重兵、医护兵和通信兵是一个颜色。要不战场上认不出来。还跟官职大小有关。这话太长,一时说不清楚。”

“嗯,嗯,国军规矩大,我晓得。你吃饭地啵?”

“没有呢,我正想吃点东西,好继续赶路。”

“老婆子,老婆子!国军里来了客,你还不快打鸡蛋!”

几个人把老范围在中间。老范不时扭头看看身后的院门。老者说:“不要紧,我们这个村偏,老辈人说,当年闹长毛,都没来过。你就放心吧。富金山那边打得咋样?”

“打得很凶,很苦,也很漂亮。鬼子打了七八天,死了很多人,都没过去。”

“打得好,打得好!”

“不过国军伤亡也大。三十六师恐怕快打光了。刚刚过史河,我还看见一具国军尸体,是个少校,肯定是从那边漂过来的。”

“咱们的人?”

“国军少校。”

“那我赶紧叫人去捞。哎,这些孩子,真是可怜!”

“史河离这儿不远?”

“不远。再往前就是淮河。”

老范闻听,心里暗自叫苦。这说明,他的方向还没调整对。此时女主人已经打好鸡蛋,同时端来饭菜。饭菜是现成的,跟他们吃的一样,不过是普通粗茶淡饭:萝卜缨子腌的咸菜,炒芸豆,与很稠的稀饭。

鸡蛋是打的鸡蛋包子。这是信阳叫法,正规称呼是荷包蛋。老太太看来是要实诚待客,打了八个。这在信阳农家,是最高礼节。

老范吞进两个鸡蛋包子,然后大口大口地嚼饭。虽然不是日式的饭团,却同样的香甜。或者说,更加香甜。他从来不知道,萝卜缨子咸菜竟然是如此美味。

女主人心疼地看着老范:“慢点,别着急。饭菜都还有。”老范含义模糊地摇摇头,含混不清地说:“我得赶路。”

吃饱喝足,老范放下饭碗,便欲起身离开。老者说:“再吃点吧。你们打鬼子辛苦。”老范说:“谢谢先生,我吃饱了。”老者说:“咋还作假呢?再吃个鸡蛋吧,跑路累呢。”

作假?老范心里一惊。莫非老者已经看出破绽?他赶紧起身,连连摇头:“谢谢,我吃好了,该赶路了。”说到这里,他下意识地摸摸裤兜,忽然想到里面的票子是日元。军部发过中国货币,但都是赝品。

“对不起,我走得急,没有带钱。将来再想办法还给你们吧。”

“看你说的,你们打鬼子命都能豁出去,我们还舍不得一碗饭?既然有军务,你就赶紧走吧。路上小心。”

后来老范才意识到自己当时是神经过敏。信阳人所谓的“作假”,意谓客气,并非字面的直接含义。说到底,他只是信阳过客,而非归人。

3.当夜老范栖身于路边的一个小庙。那庙极小,将庙这个字眼反衬为典型的大材小用。其实就是个非露天的祭坛,后面树个神像,前面容人祭拜,没有前门。好在上面有顶,多少能提供点可靠感。

天还没亮,老范便活动活动腿脚,准备动身。空间狭小,他的腿伸不直,此时已经麻木。走出老远之后感觉才恢复正常。他没头没脑地走着,发现前面有个比较大的集镇。他不敢贸然过去,登高瞭望,只见那边耷拉着熟悉的军旗,偶尔风起,便有气无力地飘荡一下。镇子前面有哨卡,等待通行的百姓,排成稀疏的队伍,一一接受检查。

通行是不可能的事情。老范很后悔没换身平民服装。但即便换上也得有证件,这可哪儿找去?他试图找个农民,打听打听能绕过去的路线,但是那农民抬头看看,脸上立即露出遭遇雷击的表情,扔下担子转身就跑。

农民挑的是一桶粪。稀汤滚出来臭气荡漾。老范赶紧捏起鼻子,转身逃离。

大路无法通行,而小路总要通向大路,就像溪流必然入河,江河必然汇海。想来这一带已被日军占领,是补给线,必然会有军队保护。只有向北穿过大山,才能避开昔日的同伴。

山上荒无人烟,这一路必须自备食物。傍晚时分,老范找到一处村落,如法炮制,又混了进去。但是这一带显然有日军经过,屋里的百姓一见他的服装立即缩进角落。老范站在门口,主人一家负隅而立,彼此不过三五米的距离,但却是咫尺天涯,是敌我分隔,终此一生难以逾越。

老范说:“你们别怕,我只要买点饭吃。”说着话就开始掏口袋。

主人随即一阵惊叫:“军爷,别,别,你要什么,只要我有,全都给你!”称呼军爷,可见戏曲话本的流传与影响。

老范的手指触到裤兜里的手枪,才意识到主人为何如此惊慌。他掏出钞票,没有掏枪。主人看见那张日元,连连摇手:“不用不用,你要啥只管开口,我这就给你。”

老范侧身坐在门口,这样既能监视屋外的动静,也能掌控屋内的局面。期间有邻居从门口经过,探头朝院里看了一眼便信步离开,就像报丧的使者。

经历过战争洗劫的集镇和百姓,都蒙着无边的死亡气息。那是惊恐悲伤与无望混杂之后,经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新物质。它不能挥发,不可分解,也不溶于水,极度稳定,沉甸甸地稳定。老范看着忙碌的男女主人,以及一句都不敢吭的孩子,有心开口劝慰,但哪里还有力气。他很清楚,经历过那一切之后,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徒劳。

老范饱餐一顿,用头巾包了几个鸡蛋和馍馍捆扎起来,起身欲走,想想又要了几件衣服换上,指着地上的军服说:“咱们换换。”主人连连摇头:“军爷,您这军服肯定好,压风。您还是带着吧。我不要。”

老范想想,还是带上了军服。留在这里百姓会视为祸患。自己带着夜晚也可以御寒。山上的秋夜逐渐落凉。他掏出日元和几张法币,微微鞠躬致意:“对不起,真是打扰了。谢谢关照。这是日本钱,也能买东西。这些中国钱都是假的。能不能用,看你们的运气。”

主人哪敢伸手接钱。老范没再多说,顺手朝椅子上一撂,又鞠个躬,便匆匆离去。

4.老范向北的脚步越来越慢。他感觉自己真的已经迷失方向。山东半岛早已被日军控制,日军若不从青岛登陆进攻临沂,也不会有张自忠的翻身之仗,以及台儿庄的荣光与耻辱。即便这条道路不被控制,人生也是不可逆反的,无法回头。他不能想象,如何面对苦苦等待的恋人。即便她能原谅,还有严酷的环境。日本男人要服四种兵役:年满二十岁体检合格,便于当年十二月入伍,服现役两年;退伍后再服预备役五年零四个月;后备役十年;补充兵还要服十二年四个月的补充兵役。

就这么说吧,日本四十岁以下身体合格的男子,基本上都在服兵役。差别只是在不在军营。大学生也不例外。这样回到国内,慢说可能的刑罚乃至死刑,即便能苟活,那巨大的耻辱也会将家庭压垮。

老范绕了许多圈圈,耽误了好几天时间,方才拿定主意。不回日本,还是先躲在中国,等待战事结束。既然是大哥教训小弟的战事,就必定不会长久。躲在哪儿呢?肯定得选熟悉的地方。而他最熟悉的中国城市,除了信阳就是武汉。信阳太小,很难守住,熟人也太多,不利于藏身。还是武汉吧。

到武汉,就得掉头向南,沿着日军的攻击方向,但要抢在他们的前头。

虽然耽误了好几天时间,所幸此地民风淳朴,多数百姓未见过日军模样,老范总能勉强果腹。山里随处有泉水,也有山洞可以容身。他甚至还能找来枯枝,用水壶烧点开水。打定主意,他忽然又有了方位感,目标直指武汉。“武汉”是军用地图上的说法,在他心目中,还是更习惯于汉口这个字眼。

没有指南针,只能自己辨别方向。树墩南面的年轮稀疏,北边的茂密;独立的大树,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枝叶稀疏,树皮粗糙,地面相对潮湿,而且多生青苔;庙宇或者房屋一般都面南背北。

这些标志物都不好找。山里人迹罕至,少有房屋庙宇,也就很难找到树墩。若有独立的大树,又何来森林一说。好在老范还带着手表。若是晴天,用时针指向太阳,此时十二点钟方向便是北。这一招很管用,但受天气和时段限制,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最有效。可眼前森林密不透风,抬头皆是树叶,哪有太阳的影子。

还好,掉头向南之后,很快便走出山区,又进入了平原丘陵地带。但与此同时,他再度听到了隆隆的炮声,在潢川一带。他赶紧向东,避开战场,然后再向南。

就这么一路逃亡,不知时日。逃着逃着,有样东西突然绷紧了他的神经。不是一个中国军人,就是一具军人尸体。老范的本能反应是迅速逃离,但想想这一路南行都没见到部队,又放松下来。他左看看右看看,确认没有危险,便拔出手枪,摸了过去。

不是尸体,也差不许多。那人浑身是血,只有他才能找到伤口所在。他试图将那人翻个身,军服上干结的血块随即发出崩裂的声音。翻过来一瞧,是个少尉,腰带上别着一把驳壳枪,胸章上有59A字样。支那的五十九军。这个番号他们都很熟悉,因战报上屡次提及,是从北平潜逃的张自忠的部队。当初十三师团企图北渡淮河,经永城直扑黄口,截断陇海路。本来已经打退于学忠的五十一军,攻陷要地临淮关,眼看就要得手,此时张自忠突然率领五十九军抵达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激战收复小蚌埠,将十三师团赶回淮河南岸。战局稍一稳定,他便马不停蹄地北上临沂,与庞炳勋联手击退第五师团,造成日军的台儿庄之败。古来名将,也不过如此。

毫无疑问,这是正儿八经的敌人。但此时这个陌生的敌人已非五十九军的少尉,只是他手下的伤员。

老范微微摇头,轻声叹气,为少尉检查伤口。伤势极重。头上和肋部有刀伤,大腿有贯通的枪伤。伤势如此之重,他还能爬出战场,已属奇迹,十有八九活不下去。但尽管如此,医生还是得施救。他打开急救箱,用现有的条件,尽力为少尉清理包扎。初步的战场救护,也只能做到这些。

本想拔出那把驳壳枪,想想又没了兴趣。他放下少尉,起身继续逃命。当然不能走大路通衢,只能沿着基准方向走小路,慢慢又进入山区,中午时分在半山腰上发现了一处独立的房舍,便直奔而去,想讨口饭吃。近前一看,门画的图案新颖无比:一个日军士兵,在中国士兵的脚下瑟瑟发抖。他心里不由得一激灵,本能地摸了摸手枪。

还好,完全没有危险。这家只有三口人,女主人带着一双儿女,没有成年男子。儿子还小,看样子不到三岁,老范走到跟前时,他还吊在母亲胸前吃奶。发现来了人,女人立即放下儿子,用衣襟遮住乳房。

这荒野之家简直是老范的福地。他收获颇丰。女人不仅竭尽所能做了一顿好饭,临走时还给他煮了六个鸡蛋。因老范不仅是有功的国军将士,甚至还可以说是信阳故人。

女人起初说:“国军都穿你这样的衣服?我记得十六混成旅不是这样的。”

十六混成旅也是个熟悉的番号。在信阳的童年记忆中,有隆重的一笔。他们在信阳驻扎不久,但故事很多,如同传说。而他们的指挥官冯玉祥将军,自始至终对日本满怀敌意。老范说:“十六混成旅我在信阳也见过。但那是将近二十年前的旧事,部队的装备编制肯定不会还是老样子呀。否则怎么打日本?”

二十年前旧板桥,老范心里无限感慨。揣着六个鸡蛋上路时,他告诉女人附近不远有个国军的伤号,算来也是十六混成旅的人,他简单包扎过,但来不及做进一步的处理。随即留下一些绷带和抗感染药品,将注射方法教给女人,便再度上路。

5.山势越发陡峻,有些地方只有光秃秃的石头,缝隙间杂以矮枝小草,不再有大树。那些黄色的石头,外面毫无棱角,表面曲线光滑,不知已经几多风雨。避开山崖,继续前行。第三天终于遥遥看见一处村落。到了跟前,发现是个寨子,围有石墙。

此时食物已经吃光,必须进寨寻求补给。老范刚刚接近寨门,门楼上就传来一声断喝:“站住,什么人?”

“我,我,我是过路人。想进去讨杯水喝。”

两个背着火枪的看门人出来,看看老范:“过路人?你要去哪儿?”

“我要去汉口。”

“什么汉口?一定是土匪的探子!”

“别跟他废话,押着去见苏二爷!”

寨里的房屋错落有致,背靠大山,周围用石头垒成围墙,开有两个寨门。房屋都很古朴,最中间最堂皇的那排房子,便是苏二爷的住所。然而谁也想不到,这所谓的苏二爷,竟然是女流之辈。年龄看不出来,估计在三十五六岁上下,相貌倒是很漂亮,只是眼神格外锋利,满脸都闪着纪念碑上青铜一般的寒意。

老范看着女人,无法确定她到底是不是苏二爷。手枪已经被人搜出来,药箱也被打开。苏二爷扫一眼搜出来的东西,盯着老范道:“哪条道上的?”

“夫人,我不懂您的意思。”

“我不是什么夫人。我是苏二爷。来句痛快话,替谁踩点?”

“我只是路过,请不要误会。”

苏二爷首先怀疑他是土匪的探子。但是她也清楚,附近的几股土匪,彼此相安无事多年,不会突然滋事。不是土匪的探子,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逃犯。

“说吧,犯了多大的事?”

“杀了人。”

“看不出来,你还有这股心气。他该杀吗?”

“不该杀,但我没有办法,是被逼的。”

苏二爷叹了口气:“唉,这世道。我一看就知道你不是平凡人。那好吧,别报假名糊弄我,康家寨不问你姓甚名谁。你可以在寨里住一夜,吃饱喝足,上路继续逃亡。”

老范正要跟人下去,有人突然抱个孩子从里屋出来:“二爷,你看看少爷,只怕不行了!”

苏二爷看了那人一眼,那人立即点头道歉:“我糊涂!可是少爷……”苏二爷顺手接过孩子,低声喝道:“混账东西,大惊小怪!”

那时老范已经走到门口。他本能地转过身子,只见苏二爷他们全都黑乎乎的。从门口过去,光线一点点衰减至无,无法穿透黑暗。他立即走上前去:“我是医生。让我瞧瞧。”

孩子用棉被裹着,还不住地哆嗦。老范打眼一瞧,就知道是疟疾。不过染病已久,又没得到正确医治,情形比较危急。他赶紧打开药箱,取出唯一一支奎宁。那段时间豫南疟疾流行,中日双方军队都深深为之困扰。因是突袭,本来不必带奎宁,这支是漏网之鱼,他给女人留下药品绷带时才发现的。不意此时恰恰派上用场。

服侍孩子的女仆作势欲挡,老范看看苏二爷,苏二爷也看看他,略一犹豫,便点了头。

6.疟疾好治,只要有药。

老范手到病除,立时成为苏二爷的座上宾。他这才明白,康家寨里面的四十多户人家,全部姓康。绝大多数土地都是康二爷的。康二爷是老民党,就是参加过同盟会的老革命党。民国建立之后,他不满政权的腐败,在报纸上公开批判,骂当局违背总理遗志,曾被羁押。经同志疏通出狱后,立即离开是非之地回到家乡。

康二爷本有官职。离开之前,当局跟他达成君子协定:蒋介石赠送程仪两万元,此后政府不再给他津贴,他也不向政府交税。康家寨的四十多户居民,照老规矩继续向康二爷缴租,以弥补他毁家纾难赞助革命的亏空。反正这里本来就是鄂豫皖间的三不管地界。

土匪老洋人作乱,中原大战,闹红……这些年来山外战乱不断,几乎没有消停过,但因为路远地僻,康家寨丝毫未受影响。苏二爷本是康二爷的二太太,娘家姓苏。她嫁过来时尚且年幼,而康二爷一心革命,并未注意到她。等革命失败回到康家寨,这才发现她的好。这个胳膊上跑得马的女人,立即成为康家寨的核心,人称苏二爷。前两年康二爷病逝,苏二爷也就成了寨里顶天立地的第一人。

起初,苏二爷以为老范也是被政府通缉的革命党。那身土黄色的军装,她并不陌生。康二爷在革命军中南征北战时,也穿过类似的戎装。只是革命军都戴着大盖帽,而老范没戴,如此而已。儿子转危为安,她非常高兴:“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咱康家寨就缺个医生,有个头疼脑热,只能用土办法对付。对付不过去,就是个死。你留下吧,我们付你工钱。”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慢说此去汉口绝非坦途,即便能到,也难以顺利容身。他立即点点头:“夫人,我看你们这里不光缺医生,还缺学校。平常病人少,我还可以教孩子们读书。”

“我不是夫人,我是苏二爷。教书完全没有必要。识文断字,在康家寨没有意义。他们只要身体硬实,有碗饭吃,还要求什么?”

“少爷也不必学习?”

“学不学,一般大。老爷倒是学问大,还去日本留过洋,结果咋样?还不是回到康家寨。咱康家寨的水土养人。虽然偏远,但是平安,我看挺好。”

“我还是教教孩子吧。教书不另要工钱。”

“只要你愿意。当年老爷倒是也有这个愿望。”

老范不由自主地点头致敬。苏二爷看了他一眼:“到底是读书人,懂得礼节。不过你不用老是这样。我们知道你知书达理,不是粗人,也就够了。”

这番话是在酒桌上说的。苏二爷摆答谢宴席,老范喝了山寨自酿的米酒。本来他最喜欢“忠勇”酒,产于兵库县的滩,俗称滩酒。比起滩酒或者其他牌子的清酒,米酒虽然味道偏甜,但口感还不错。老范酒足饭饱,又解决了出路问题,心里立即被强烈的饭后心理弥漫:在那个瞬间,他无比愉快,可以把任何人当朋友。当然也包括苏二爷。

老范突然觉得,苏二爷作为女人,其实很是妩媚。

7.小少爷叫康宝财,九岁。老范对他悉心照料,仿佛这样就能弥补自己的罪过。然而他总不敢跟宝财对眼。似乎他的眼神是利剑,而自己浑身上下毫无防护。

老范组织寨里孩子念书识字。教室设在祠堂门口的院子里。视野开阔。念书是假的,根本没有发蒙的课本;识字是真的,老范写好后一笔一画地教给他们。

老范教的第一个字,是“日”。他指指天上的太阳:“那是什么?”

“大阳!”

“不对,是太阳!”

“是大阳!”

“好好好,大阳就大阳。但它实际上是太阳,外面的人都这么叫。太阳就是这个字。”

“明明是一个字嘛。”这个字宝财认识。苏二爷闻听,不觉莞尔。

“是一个字,意思就是太阳。”

教完这个字,又教了个“本”字。他说:“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国家,叫日本。”苏二爷闻听,很是不满:“怎么先说日本?应该先教中国。”

“如今日本已经打进中国,先介绍强敌,让孩子们知道,还不应该?”

“什么强敌,老爷说过,日本起初是中国的藩属国。唐朝的时候,经常有船运载日本女人,在海上跟中国男人交配,称为度种。这样生出来的孩子,在日本地位很高。”

冷不丁被苏二爷击中了要害。那要害似乎正好主管语言功能,老范半天才接上来话:“度种一说,不过小说家言,不足为凭。日本从来都不是中国的藩属国,未曾进入中国的朝贡系统。明治以前,日本和中国只有经济文化交流,从无正式的国与国关系。《隋书》上记载有公元607年推古天皇致隋炀帝的国书,开头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次年隋朝遣使陪同日使回国,日本史书记载有推古天皇答隋炀帝的国书,首句是: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一直持分庭抗礼的态度。唐朝曾派高仁表到日本答遣唐使之礼,太宗试图让日本进入朝贡系统,也被舒明天皇拒绝。此事《新唐书》上有记载,说是争礼不平,空手而归。如果还盲目抱着天朝大国的思想,那恐怕只能坏事。”

“那明朝的争贡之役,又作何解释?”

“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那是各个藩主的个人行为。就像前些年中国各地的军阀。”

“东汉时期日本曾经来朝,被光武帝刘秀赐予汉倭奴国的名分,同时颁赐金印一枚。《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枚金印乾隆年间已经出土,你不能否认吧?”

“但日本学界对此并不认可。他们认为那枚金印是伪造的。”

“乾隆年间,中国人会到日本去伪造这样一枚金印吗?”

“反正学界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中国跟日本即便不是主仆,也有师生关系吧?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之后,何至于欺师灭祖?”

“日本学习中国,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如今他们已经强大,而中国早已衰落。”

“小日本是怎么强大的?还不是因为《马关条约》,从中国抢劫了两亿白银?再强大,它也是小辈儿!你怎么老长人家志气,灭自家威风?老爷当年就很讨厌这一点。尽管他曾经留学日本。”

“实话难听,你别误会。如今人家都快把中国灭了,如果还抱那种天朝大国的老思维,岂不误国?我们必须正视对手的强大。”

“算了吧,康家寨地处偏远,咱们不谈国事。”

已是秋天,周遭的山野色彩绚烂。老范无奈地一仰头,一记光亮随即从遥远的高空,冷不丁地滴落到他的眼睛里。那是秋天的色彩,大雁南归,游子思乡,正在此时。

8.康家寨属于河南省,归第九督察区的潢川县管辖,但离安徽的立煌县更近。他们无论卖粮还是买布,都会上立煌赶集,而不到潢川。

鬼子来犯,苏二爷当然知道。康家寨偶尔也听到过遥遥的炮声。尽管断定鬼子不会前来滋扰,苏二爷也并未掉以轻心。鬼子打到安徽以前,她已经卖掉一批粮食土产,买来几条快枪和子弹。当然,她没有想到,鬼子其实已经进入寨子,以医生的身份。

那年冬天,康家寨大雪封山,寸步难行。大约是房间密不透风的原因,宝财出了水痘,情形颇为凶险。老范寸步不离,守在跟前。他怜惜这个孩子,也喜欢康二爷生前的藏书。仓皇出逃至此,随身行李一点都没带,书籍更不用提。他生性喜欢读书,可以不闻饭味,但不能少了书香。以往只是借阅,现在则可以使用康二爷的书房。那里有许多的藏书,还有些日文原版的,比如《竹取物语》,以及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这些书籍,足以令老范暂时忘忧,乐不思蜀。

书房空着,水痘又传染,暂时成了病房。老范坐在通红的火炉跟前,看得忘却一切,连苏二爷的脚步都没能听见。苏二爷旁观良久,忽然上前拍拍老范的肩膀:“范先生,别看了吧,免得看成书呆子,就像我们老爷。好端端的日子不过,非要去闹革命,最后革命成功,他又成了反动派,气出一身病,何苦呢。”

老范放下书本站起来:“不看书,可怎么活呢?我一个大活人整天不做事,身上会发霉的。”苏二爷含笑道:“医生兼老师,你不是一直在做嘛。”

苏二爷身上散发出淡淡的香气。隆冬时节,山上当无花草,不知道香气的来源。老范看看她,只觉她的眉眼柔和了许多,就像房檐下的冰凌进入室内,被火盆融化。

老范心里不觉微微一颤。

苏二爷翻出康二爷的许多东西。文件,手迹,相片,勋章,等等,传示老范。老范接过来一看,立即嗅到了时间的气息。有张照片尤其吸引眼球。那是张合影,上面有六七个人,其中就有他的舅舅,阵亡在武昌城内的步兵大尉金子克己。他站在康二爷后边。

“啊?这是我舅舅呀。他跟康二爷熟悉?”

“那当然,很好的朋友,过命的交情,在日本就认识。不过他后来战死在武昌。”苏二爷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是日本人?”

老范的话一出口,便意识到了失言。然而话已至此,无法回头,只得硬着头皮承认。苏二爷闻听变色:“怪不得我一见面,就觉得你很奇怪。你是鬼子兵,侵略军,对不对?”

还是只能承认。苏二爷冷冷一笑:“有种!来人!拿下!”

老范放下手中的照片,苦笑道:“苏二爷,就我这样子,还需要兴师动众吗?”苏二爷看看旁边的病床,挥挥手又止住下人:“看你也是条汉子,那就好好说说,你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康家寨是何目的。”

得知原委后,苏二爷要求老范投降,老范不干:“那不行,我不能向女人投降。”苏二爷一拍桌子:“我是苏二爷,不是女人!”

“那也不行。我是军人,不能向平民投降,只能向军人投降。”他以为这会激怒苏二爷,结果却没有。苏二爷缓缓道:“这话倒还有点男子气。这样吧,你先老老实实待在康家寨,等开春化冻,我派人押你出去,向政府军投降。是死是活,由他们决定。”

老范没有被上绑,但从此以后,身后多了两个保镖。当然,手枪也被没收。他可以在康家寨内任意活动,只是不能出寨门一步。苏二爷的命令是,敢出寨门一步,守卫立即开枪。

老范的两个保镖,一个是中年木匠兼猎人,人称“木匠头”,有点武艺,善于使斧;另外一个年轻些,除了猎枪在背,腰间还常备一支横笛,人称“小喇叭”。虽则如此,老范在康家寨的生活待遇并未受到影响,有热饭吃,有棉衣穿,有炭火烤。他还像往常那样,教孩子念书识字,碰上有人生病,照样出诊。他跟苏二爷之间也是客客气气。至于宝财,他已经跟老范交上朋友。他喜欢这个老是点头的老师。

9.雪化一分,春近一寸。

山高春来晚。没有等到春暖花开,苏二爷便派出两个人下山进潢川,打探国军下落。他们多年不与政府来往,可以想象,没有良民证,也不知道有日军的哨卡。经过时一人被抓,另外一个腿脚伶俐,侥幸逃脱,回了山寨。

逃回来的这个人,半路上偶然获得一张《告全省民众书》,是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鄂豫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安徽省主席廖磊将军发布的。苏二爷接过来一看,内容涉及九个方面:征辟地主绅耆,延揽人才,共济时艰;妥筹难民生计,成立难民救济会,设立难民工厂;蠲免沦陷区域田赋;推行农村合作贷款,改正农村经济,活动金融流通;保障法币流通;扑灭汉奸及伪组织;重新整编民众武力,寇来大家出击,无事各自归农;铲除贪污;肃清盗匪。

布告的最后是对民众的三点希望:坚定必胜信心;协助军队作战;帮助政府锄奸。

苏二爷一声赞叹:“有条有理,好!”老范接过来看看,微微摇头:“只怕做起来难。”苏二爷一把抢过布告:“那也得做!”老范说:“你们不是跟政府有仇吗?他们亏待过康二爷。”苏二爷说:“那是家事,这是国仇,你不懂吗?”

原来廖磊将军已经开府于立煌县,在康家寨以东,比潢川还要近。苏二爷沉吟片刻,左右为难。河南省府已由开封移往洛阳,路途遥远,半月也未必能到,而且道路十有八九已被鬼子占据,处处豺狼。但若不快点送走,鬼子得知消息,肯定会兴兵来抢。放他回去,以免祸患?苏二爷从来都没想过。此人对于政府和国军一定有用,说不准能提供什么机密。

康家寨初建于明朝,家谱上记得清清楚楚。为防兵祸匪患,建造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防御能力。里面有粮食,也有独立的水源,适合长期坚守。寨子背后还有个隐秘的山洞,可以通到外面。对付一般的毛贼问题不大,但鬼子毕竟是穿洋越海打到这里的,南京上海都没守住,何况小小的康家寨。

师爷和几个老人都想交出老范避祸,但苏二爷坚决不肯:“交出去就能免祸?想得倒美。留着他,山寨或许还有条活路;交出去,只有死路一条。鬼子都打到了家门口,他们能善罢甘休吗?”

这些事情,苏二爷并不避讳老范。在她眼里,他似乎主要还是儿子的救命恩人。老范说:“放我出去,你们肯定不会有事。这一点我可以保证。康家寨又不是交通要道,他们兵力不够,不会来的。”

“放你出去,你会回到部队?”

老范想了想,只能摇头:“恐怕不会。我到中国军队手中是战俘,没有性命之忧,但是回到部队,只有死路一条。”

苏二爷鼻孔里哼了一身:“你倒是能说实话!”

10.不过迟疑两天,枪声便响到了康家寨。

山路陡峭,曲折难行。从发现鬼子到真正打响,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时辰。还好,辎重无法行动,他们没有派来火炮,只有七八个人,押着被抓住的那个探子。

鬼子没有上来就打。他们先派那个探子回来传口信,声称只要交出老范,他们便和平撤兵,绝不侵扰山寨。

探子人称康老幺,明显受过刑,脸上带着伤疤,腿脚还不利落。苏二爷盯着他,老半天不说话。康老幺突然咕咚一声跪倒在地:“苏二爷,他们打我呀,还要用狼狗咬死我。你是知道的,我上有老母,下有幼子,我实在没办法呀。”

“你都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山寨的防御要点,小路,你说没说?”

“没,没有,绝对没有!我不能亏良心!”

“当真没有?”

“我以家人的性命担保!”

“你为什么不说?”

“他们没问。”

苏二爷抄起水壶,对着壶嘴喝口茶,半天后淡淡地说:“你去告诉他们,就说范医生是我的客人,也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我不能交给带枪来的人。”

“二爷,你派别人去吧。我不想去!”

“康老幺,我这是给你条活路,你还不明白?你这样带着鬼子打到山寨,今后还能在寨子里生活?眼神也得把你剜死,唾沫也得把你淹死。你去吧,你的家人,我们会看顾。康家寨有康家寨的章程,这你都知道。”

“二爷一定要我去,那我就去。我会带着他们走水清沟。”

康老幺给苏二爷叩个头,转身一瘸一拐地离去。苏二爷一直低着眼睛,等他出门,这才看着他的背影,微微叹气。老范说:“苏二爷,请你下令,瞄准了再射击,不要乱动。日军的枪法都很准,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千万别当了靶子。”

“你真能自吹!康家寨别的没有,就是猎手多。到时候会让你见识见识的。”

从谷底爬到康家寨有三条路,水清沟最好走。老范上来时曾经走过。虽然最好走,但也有道险关。末尾处有个急转弯,转过弯后,两峰对峙,道路狭窄,旁边是深深的溪水。这就是水清沟名字的由来。经过这段长约百米的山路,前面豁然开朗,正对着康家寨,可以一步一步地沿着石磴朝上爬。

康老幺领着鬼子,直奔水清沟而来。寨子里的猎手与护卫,悄悄埋伏在水清沟顶端的崖壁上。从上面看下去,那七八个鬼子身影如豆,时隐时现。他们很想等鬼子全部进入沟里再开枪,但是没能成功。他们把散兵线拉得很长。康老幺领着两个鬼子走在最前面,他们已经开始爬坡,最后两个鬼子还没进沟。

苏二爷率先开枪。只听啪的一声,康老幺身后的一个鬼子便应声而倒。放完枪,她扭脸看看老范,刚要说点什么,却被老范伸手一把摁下。随即嗖嗖两声,两颗子弹相继射来,击中她身边的寨墙,溅起的碎石粉落在他们的耳朵上。

这边枪声一响,沟顶也立即噼里啪啦一阵弹雨。鬼子们要么中弹倒地,要么趴下寻找支撑,只有康老幺依旧呆立原地。他睁着眼睛,双手捂在耳朵上。仿佛对他来说,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声音。他不怕子弹射击,只怕弹雨呼啸。

剩下四五个鬼子仓皇退出水清沟。他们沿着另外的道路攻击一阵,丝毫没占到便宜,只能丢下三具尸体,天黑之前逃了回去。

康老幺一直站在石磴起步处,双手捂着耳朵。在那期间,苏二爷枪口的准星里,几次闪过他的身影,但最终还是没有扣下扳机。

战斗结束,苏二爷带着大家下去打扫战场。来到康老幺身边时,他还保持着那个姿势。苏二爷淡淡地看他一眼,他立即放下,转身垂手,前头带路。

第一具尸体是苏二爷的战果。她看看老范,老范赞道:“好枪法!”苏二爷不置可否地过去,试图用脚将尸体翻开。

正在此时,尸体突然如同诈尸一般翻身跃起,双手挺枪朝苏二爷刺去。原来他并未被击中要害,一直躺在这里,寻求最后的击发机会。

当时苏二爷在最前面,旁边是康老幺。别人都落在身后。水清沟不是狭窄嘛。眼看悲剧即将酿成,老范猛地向前,把苏二爷朝旁边一拉,康老幺则本能地冲上去,挡住了刺刀。

老范随身的两个保镖也没闲着。小喇叭冲上来,开枪击倒日本兵。康老幺被步枪撑着,还没有倒下,但口鼻已经流出污血,看来伤在肺部。木匠头举起板斧正欲砍鬼子的脑袋,鬼子突然使劲抬手,用最后的力气挣扎着对老范说:“请不要砍头。”

老范制止住木匠头,回身告诉苏二爷。苏二爷道:“小日本这是怕疼还是怕死?”老范说:“不是怕疼,也不是怕死。他不想让你在他还活着的时候砍掉头颅。日本人认为这样的魂灵来世不得托生。要不二十九军的大刀片,能有那么大的震慑力?”

苏二爷点点头:“那就可以成全他吧。”

有此教训,剩余两个他们搜索得很是小心。还好,这两个全部死透,没再诈尸。

11.老范建议埋掉鬼子。就埋在山下的路边,前面树个墓碑。苏二爷说:“你是不是还想说,每人准备一口上等的柏木棺材?活着践踏我们的国土,死了还要穷讲究!”老范说:“不是这个意思。日军向来重视战亡者尸骨的收集。撤离之前,能火化的一定要全部火化,带走骨灰,每人一口小坛子。实在来不及,也要砍掉一只手,或者一根手指,火化后带回去交给家人。这既是维持士气,也想掩盖失败。他们不希望看到日军暴尸荒野。”苏二爷说:“那就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别到处惹事。”老范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他们肯定还会再来找我,也是收集他们的遗骨。你把他们埋好,给予基本的人道礼遇,或许能减少他们对山寨的报复。”

苏二爷略一沉吟:“不用你说,我们也会埋掉。人已经打死,难道还能看着他们喂野狼野狗?几具尸体摆在那里,随意腐烂,还会传播瘟疫。”

诈尸袭击的那个鬼子已经断气。木匠头跟康老幺是朋友,还要砍掉他的脑袋,被苏二爷制止住:“算了吧,他已经为他的错误付出代价。”

三具尸体埋在一起,随便堆个土包以便识别。前面插块木牌子,上面刻了两个字,用墨蘸过:鬼子。书写的师爷本来提议,要写四个字:鬼子之墓,但苏二爷没有同意:“不光这里是鬼子之墓。整个中国,到处都是鬼子之墓。只要他们不滚蛋,就会有这一天。”

这番话突然让老范肃然起敬。敬意过后则是淡淡的悲伤与哀叹。在他的要求下,苏二爷同意在下面增加几个日文字。老范说意思也是鬼子,但其实不是。真正的意思是四个字:大和勇士。

除了康老幺,山寨死伤各一。人赚了一个,枪赚了三条,但康家寨并未因此而欢欣鼓舞。忧虑像层浮云,笼罩在人们心头。苏二爷想尽快送走老范,就像急于送瘟神,但老范不干。他要求训练大家使用这几条三八式步枪:“我现在不能走。他们一定还会再来的。等他们过来,我们再跑,把他们引开。当然,你们要事先探好路,别被他们追上。事是我惹起来的,我不能一走了之。”

老范向苏二爷反复强调鬼子的射击精度。熟练的士兵差不多人人都是狙击手。因为他们土地局促,国力匮乏,浪费不起弹药,所以射击训练十分严酷,强调“每发必中”和“白刃主义”。对新兵的基本要求,是在三百米的距离上对伏靶五发全中。伏靶的大小基本相当于趴在地上的单兵的头与双肩。全部命中还不够,至少有三发要集中在拳头大的面积上。基本要求过关之后实行限秒射击:先在四秒以内,击中三百米外突然露出来的靶子;其次是两秒,最后一步要求他们头戴防毒面具跃进三十米,再开始限秒射击。成绩达不到别想休息吃饭。尽管人人都有狙击手的潜质,日军编制中还是有专门的狙击手。每个步兵中队十五名,每小队五名。第一分队两名,后面三个分队各有一名。按照那天的日军规模,很可能有一名狙击手。上次打伏击可以占点便宜。如今已无战术突然性,必须小心应对。

其实不用老范细说,苏二爷也好,男人们也罢,对于鬼子的枪法已有深刻印象。如此不利的仰攻地形,他们还能击中寨中的两个人,不是神枪手,肯定做不到。苏二爷想想,只能点头同意。于是老范就带着几个男人,训练他们射击。他尽管是医护兵,但有三个月入营军训垫底,外加平常的预备役训练,单兵素质并不差。

训练成人,也要教育孩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枪声更像年节时的爆竹,令他们兴奋。直到最后埋葬山寨的死人,他们才感到一丝恐惧。当然,他们无法理解死亡,不知道其具体含义。他们只知道那些人一旦装进名叫棺材的木匣子埋入地下,便无法钻出地面,像往常那样干农活,种地打猎。老范看着宝财的眼睛,内心柔情涌动。如果日军果真攻入康家寨,那么他的下场,早有前车之鉴。他绝对不能容忍这种局面的发生。

宝财的水痘早已痊愈,但老范还是照常出入苏二爷的大门。他喜欢康二爷的书房。在那里,他也教宝财写大仿。中日文化的关系,就像藤缠树树绕藤,或者就像两根极近的毛细血管,再精密的手术,也无法将之彻底分开。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所难免,可还有很多日本人从未到过中国,照样也能写汉诗、精书法。

老范教宝财,苏二爷旁观。她的眼神越来越柔和,被母性的慈爱润泽着,宛若庭院里被濡湿的草木丛中反射出来的夕阳一般的晚霞余晖。这眼神一点点地湿润老范,湿度令他警醒。他抬头看看苏二爷,不自觉地眯缝起眼睛,仿佛那样就可以在情感的表面镀层金,屏蔽其中的尴尬气氛。

“你知不知道,你舅舅是怎么死的?”

“不知道。我们接到的通知,只是战死。”

“他当时和我们老爷在一起。他们几个一起攻击机枪阵地。我们老爷要冲锋,你舅舅不让。他说他是大尉,有实战经验,应该他上。他一冲出去,没跑几步,便中了弹。”

“真正的日本军人,都会这样的。”

“昨天你也几乎救了我。”

“你根本就不该去一线。”

“你什么意思?我苏二爷哪儿不能去?”

“不不,你误会了我的意思。司令官都不该去一线。”老范灵机一动,立即拐过弯来。

“你为什么要逃亡?”苏二爷的语气,也缓和下来。

“我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天皇的圣战,而非屠杀平民。”

12.十天之后,鬼子杀了回马枪。不知道这期间发生了什么。那时新四军尚未开进至此,或许是廖磊将军给鬼子制造了新的麻烦,他们一时没有顾上。

这次增加了兵力,来了三十几个。不过不都是鬼子,真正的鬼子还是七八个,以伪军为主。他们到达之后,首先挖开坟墓,找来枯柴垫底,把尸骨摞在上边,泼上汽油,准备火化。同时又派伪军打着白旗,上了山寨。当然,这个和平使者依然没得到好脸,被苏二爷一阵斥骂,灰溜溜地滚了回去。他们是刘桂堂的部下,虽然当了汉奸,照样得卖命,而且从绥远热河奔波到此。

苏二爷微笑着说:“你回去告诉鬼子,他们是鬼子,那人也是鬼子,我谁都不偏,谁都不向。我已经把他放出去,他们有本事,就自己去抓,抓着抓不着都是小日本的事情,跟中国人无关,别来烦我们康家寨。滚吧!”

敌军人数虽然多,但受地形限制,依旧得不到火炮支援,连重机枪都没带,只有几挺班用轻机枪。老范已经仔细训练过山上的男人,使用三八式步枪瞄准还击。日军攻击一阵,除了留下几具尸体,在房屋和寨墙上抠出些许枪眼,再无收获。手榴弹呢?手榴弹扔不上来。有了上次的经验,这回大家以打冷枪为主,很少有人露头,所以也基本没有伤亡。苏二爷看看旁边的老范:“他们的枪法,似乎不如上回嘛。”老范扫一眼苏二爷,没有吭气。这时两个伪军在长官的斥骂下开始冲锋,跑几步卧倒一回。老范一把抓过小喇叭背后的三八式,将枪托紧紧地顶在肩膀上,眯眼盯着准星,张网以待。那个伪军刚刚起步,他一扣扳机,那人随即栽倒。

苏二爷说:“你怎么不打日本人?”老范没看苏二爷,转身把长枪交还给小喇叭:“这是医护兵的枪法。我打的也不是中国人。好吧,我们该走了。你多保重。”老范说完起身,弯腰跑到射击死角,规规矩矩地冲苏二爷鞠了一躬。

苏二爷盯着老范的脸,片刻之后才回复道:“等打完仗两国讲和,有空再来山寨,我们随时欢迎。”

木匠头对这一带的地形道路十分熟悉,早已设计好几条逃跑路线。除了他和小喇叭,护送的还有一个人。他带着苏二爷的书信以及二百大洋,准备交给廖磊将军,作为抗日捐税。

大家都带着武器,老范也佩带着自己的手枪。在木匠头的带领下,他们抄隐秘的小路,很快便跑上对面的山梁。老范一手持枪,一手持纸卷的喇叭筒。木匠头他们冲鬼子的方向打了几枪,老范随即用日语喊道:

“我已经离开康家寨。既然是军人,既然要圣战,那就不要骚扰平民。要想抓我,就跟过来!多有打扰,实在对不起!”

老范说完,小喇叭开始吹笛子。

如此流利的日语,鬼子只能相信。他们随即调整方向,向南追去。与此同时,尸骨也开始火化。从康家寨上面看过去,看得最清楚的是上面的黑烟。苏二爷手里紧紧捏着几张日元,扭头盯着声音的方向,老半天没回过神来。

日元是老范临走时留下来的:“这是日本钱,也能买东西。请你转交给伤亡者的家属,向他们多多致歉。”苏二爷起先不肯收:“这是什么话,在康家寨,还用得着你抚恤?山寨都有成规定例。”老范又鞠个躬:“请务必收下。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惭愧的是,我只有这么多。就我现在这情况,命都未必能保住,要钱还有啥用?还有一些法币,不过都是上头发下来的伪钞。你叫人烧了吧。”

苏二爷略一思忖:“干吗要烧掉?下回到潢川找日本人买东西,就用它们!”

13.从康家寨往东,道路难行,所幸一直没碰上鬼子。公路上有鬼子的铁甲车来回巡逻,他们在当地人的引导下避开那个时间段,顺利穿越,抵达立煌。安徽省政府设在县城里面,衙门毫无气派,甚至失于简朴,小院一座而已,只是门前的哨兵提示着不同。然而到门口一打听,廖磊平常并不在此办公,省主席职责由民政厅厅长代行。将军本人常驻二十一集团军司令部,在城南十多里的傅家湾。

只好再去傅家湾。老范没有想到,廖磊将军会出面接见。中将与一等兵,距离何止千里。见面之前,他们听见里面有人发怒,似乎在训斥谁。不久办公室打开门,一个穿草鞋打绑腿的青年垂头丧气地出来。后来才知道,廖磊将军体恤时艰,生性朴素。有些人便投其所好,穿草鞋打绑腿前来钻空子。廖将军也确实委任过这样假朴素真贪腐的县长,但是一经发现,立即查处。这就是一例。

副官随即传见老范他们几个。进去一看,里面的陈设也很简朴,几张桌子,几排文件柜,如此而已。里面还有个大办公室,从敞开的门里可以看见,墙上遮着绿布,估计下面有军事地图;桌上摆着巨大的沙盘。

老范进去之后,规规矩矩地立正敬礼,算是正式投降。在此之前,手枪已经缴给副官。

将军身材健硕,国字脸,眼睛大,耳朵也不小。两撇眉毛前浓后疏,对比突然而且鲜明。他脸上微露笑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也算勇士。希望有更多的日军官兵迷途知返。坐吧。”

“不敢,将军驾前,没有一等兵的座位。”将军满口广西官话,老范听得有点费劲。

将军没有勉强,转身回到座位,对老范说:“你可能已经知道,国府已经迁往陪都重庆,准备长期抗战。你对时局怎么判断?中日军队,有何优劣?”

“报告将军,我对时局了解甚少,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刚到中国时我信心十足,觉得很快便能解决问题,但现在已经改变观点。中日之战,恐将旷日持久,两败俱伤。”

“噢?原因呢?”

“日本军队纪律太差,对平民妄加杀戮,无法赢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地域如此狭小,还妄图鲸吞中国,贪心不足蛇吞象嘛。你们最终的失败无法避免。大战刚起,你们叫嚣速战速决,三个月结束中国事变,现在呢,就连口号都不得不变:利用现地有资源,树立百年战争;整肃重于进攻、建设重于破坏、开发重于封锁、长期建设战争。你们建设,我们难道不会建设?我可以告诉你,连我这个省主席都没有想到,如今安徽的财政收入,比起和平时期竟然不降反升。可见我们努力改善的空间有多么巨大。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胜利是必然的。”

“那也未必。据说贵省有个民谣,生了儿子是老蒋的,生了闺女是老广的,打了粮食是保长的。你的财政收入,与此有关吧?这恐怕不能持久。”

“都是共产党别有用心的宣传,不值一提。现在举国一致全力抗战,势必要付出一些代价。这是难免的。”

老范没再开口。廖磊接着问道:

“你如何评价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抵抗一直顽强,从上海到富金山,我们都付出了惨重代价。不过士兵训练不够,单兵素质差。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嗯,我们的武器配备,也不如日军。这不是什么秘密。”

“最主要的还是单兵素质。在上海作战期间,你们有些部队比如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八十八师,无论火炮还是近战武器,实际上都优于日军。我们常有子弹卡壳、手榴弹和炮弹哑火现象。尤其是你们从德国引进的大炮,火力比日军要强得多。”

廖磊沉默片刻,微微点头:“还有呢?”

“虽有作战意志,但缺乏主动进攻精神,习惯于被动防守。”

“是吗?三个月之后,你回头再看,我们究竟有无主动进攻精神。长官部来电,要求将你解送过去统一安置。你休息几天就出发吧。你放心,日军虽然残暴,但国军乃仁义之师,不会难为你的。”

看了苏二爷的信和大洋,廖磊十分高兴:“这才是我中华大节!省府近日要召开全省临时参议会,虽然康家寨不在安徽地面,我也要邀请苏二爷与会。”

廖磊吩咐副官将大洋登记入库,另取十五块银元作为奖赏。木匠头把钱递给第三人:“将军,我们来之前苏二爷已有吩咐。我和小喇叭参加国军,让他回去报信。”

廖磊点点头:“也好。这样吧,你们两个也跟随他,到了长官部,就在那儿参军。”

14.从廖磊的办公室出来,副官安顿他们住下。第二天,一个少尉带着二十几个骑兵,护送老范他们向西开进。小喇叭问道:“长官,咱们这是往哪儿去?”少尉鄙夷地看他一眼:“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长官部在哪里?路程多远?”少尉用刺马针刺了战马一下,挥鞭便走:“不要啰唆,军事机密!”

小喇叭气哼哼地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嘟囔。他和木匠头都是猎人的底子,习惯于自己行走,在山岭里健步如飞,真正骑马反倒觉得累。这也正常,骑马需要点技巧。一般人突然上了马背,不但累,两条腿和胯裆还会颠得生疼。偏偏少尉跑得飞快。可为何要赶这么急,他已经碰过钉子,不敢再说。木匠头呢,又向来没话。

两人的和解是在休息时刻。在公路上疯跑一阵,他们骑入旁边的树林,安排好岗哨,打尖休息。小喇叭张开双腿,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刚刚调匀呼吸,便抽出笛子开始吹奏。

乍一进入树林,顿觉眼前昏暗,老半天才适应。早已入春,林间花朵还少,但树叶已是一片葱茏。杨柳枝头的嫩芽急于发展,已经露出绿黄色的帽顶,让人无端遐想她的相貌。老范也累得够呛。这一路西行,虽然不经过富金山,也不过坳口圹,但依旧是他的伤心故地。笛乐如同溪水,此时流过疲惫的身躯,是难得的抚慰。但是渐渐地,他又心生凄凉。凄凉其实也并非由心而生,而是音乐播撒下的种子,似乎谁也想不到,它能如此快速地生长。

少尉起身过去,黑色的马靴立在小喇叭跟前。他没有打扰“小喇叭”,默默地在旁边坐下,等他吹完,才开口问道:“你吹的曲子叫啥?真好听。”“小喇叭”没有起身:“我也不知道叫啥。老辈儿人传下来的。”少尉拍拍他的胸膛:“再吹一曲吧。吹完咱们继续赶路。到达长官部,有时间限制。这一路下去,可别碰上打仗。你是不知道,最近鬼子调动频繁,很可能又要进攻。要不咱们这一路,会这么安静?”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已经由潢川、襄阳一路移往老河口。他们得取道商城、光山、罗山,经过信阳,沿桐柏、唐河一带进入湖北。这一路上国军的兵站不多,主要还是游击区,敌我双方犬牙交错。

突然下了雨。雨点如豆,砸在脸上生疼。大家立刻浑身湿透。老范尽可能地一动不动,以便捂热身上的水,同时杜绝新的水从屁股下面或者脖子里流进去。而被雨水彻底洗礼的战马,鬃毛倒伏,马脖子变得纤细许多。次日雨住风停,他们快马加鞭,到达罗山南部的重镇周党畈。一年多前鬼子进攻信阳,南路便由此经过。

正想继续前进,突然遭遇敌兵。

这是场遭遇战。他们正在飞跑,突然枪声四起,几匹战马一阵嘶鸣,仆倒在地,将背上的士兵甩出老远。大家本能地抽出刀枪。少尉一声喝令,他们纷纷勒住马缰,就地寻找掩护;少尉转头冲上旁边的一个小山坡,登高望远,判断敌情。

强行冲过去,是本能的想法。但是对面有敌人的机枪阵地,战马再快,也快不过子弹。迅速脱离敌人,是最佳选择。少尉用望远镜仔细搜索观察,发现东西两边都有敌人,而南北两线毫无动静。往南是湖北大悟地界,离武汉越近,敌兵势力越大。武汉会战期间,在小界岭、沙窝一带完成阻击任务的宋希濂,率部到达这一带后,认为无法执行西撤的命令,当机立断掉头向北,越过信阳至潢川的公路,经过息县转道驻马店附近越过平汉线,才得以全师而归,最终被军委会通令嘉奖。少尉在集团军总部工作,曾经看过这份战报。

少尉决定如法炮制,迅速向北突进。他下令成战斗队形,老范、木匠头和小喇叭殿后,全力向北冲击。跑出两百米,他才明白那里已经张好大网。然而事已至此,弓箭射出,无法回头。他们一边射击,一边使劲刺马,狂飙突进。

子弹扑扑地射来,不断有战马倒地,也不断有人落马。落马者都是缺乏经验的骑手。真正训练有素的骑兵,即便在中枪的瞬间,也会本能地低头贴紧马身,因而短时间内不会落马。

空马继续飞奔,仿佛主人还在背上,它腰间还能不时感觉到刺马针。老范弯腰低头伏在马背上,压根儿就没有掏出手枪。他决心不向日军开一枪。如果就此被日军打死,那算得上最好的结局。直到最后,他发现有戴大盖帽的伪军为止。

等冲到日军的机枪阵地跟前,二十多人的队伍已经折损大半。七八个鬼子骑兵冲出来接战。一个鬼子挥刀纵马,直奔老范而来,但老范并未举枪射击。一阵寒光带着尘土气息,扑面而来。老范闭上眼睛,低声诵佛。然而最终他的脖子并未等到冰凉的刀锋,耳朵跟前却有兵器相格的沉闷声响。原来就在鬼子的刀锋快要掠到老范的脖颈时,少尉从斜刺里杀出,挥刀抵住,在格斗中将鬼子的右胳膊砍落在地。

木匠头使用板斧,就像狼用牙齿。狼能用牙齿咬住皮毛中的虱子,他也能用板斧雕花。他挥舞着斧头左挥右砍,虽然尺寸短,但却并未吃亏,先后砍了两个鬼子。此时少尉的军刀已经破口。他们不敢恋战,冲出包围圈,便打马狂奔。

15.冲出重围后,二十多人的队伍只剩了七个。除了老范和他的两个保镖,少尉身边只有三个兵。

这里的地形老范熟悉。他引导大家钻山越岭,直奔他童年的久居之地鸡公山,准备从那里穿越平汉铁路。

一路征战,人困马乏。大家找个树林休息打尖。“小喇叭”朝身后一摸笛子,却发现只剩下一半,下面带着斜斜的光滑切口。鬼子的军刀的确锋利。他骂了一声,起身折断一根树枝,将表面弄干净,使劲揉搓一阵,然后挤出白色的树肉,将空心树皮含在口中,又开始吹奏。

这一路上,少尉基本没怎么搭理老范。此刻听着小喇叭的奏乐,他冷冷地质问老范道:“你为何不开枪?子弹打光了吗?”老范摇摇头:“我不能向他们开枪。”少尉说:“鬼子就是鬼子。告诉你,我救你不是因为喜欢你,只是服从命令。我要把你活着交给长官。”

老范没有吭气。

奔波至此,脚也想放松。少尉脱下马靴,用清水洗去征尘。他们正在说话,谁也没有注意到,一条蝮蛇悄然爬到少尉的光脚旁边。有个伤兵发现之后,本能地一声惊叫。少尉一打哆嗦,正好踩在蛇身上。蝮蛇受此惊吓,立即抬头攻击,咬中他的大脚趾。

木匠头一言不发,起身过来,一斧头剁掉蛇头,然后破开蛇身,掏出蛇胆。老范捧起少尉的脚掌,查看伤情:“糟糕,这是毒蛇,药箱里没有抗蛇毒血清。”

当然是毒蛇,谁都能认出来。信阳土话,称为土狗子。老范招呼木匠头切开少尉的伤口,木匠头立即提起斧头。少尉大惧,本能地伸手意欲阻挡。木匠头面无表情地说:“怎么,国军军官也有害怕的时候?你放心。别看咱斧头大,但活儿细。说砍几分就是几分。”他盯着少尉的眼睛,不看伤口,但已经按照老范的要求,在那里切开小小的十字形。

老范摁住伤口,一边挤压,一边用嘴朝外吸。吸一口血水,吐掉,然后再挤,再吸。

不一会儿,老范的嘴巴就开始肿胀。他赶紧用溪水漱口,然后叫人摁住少尉的大腿,点着火棍,将伤口烙住。

少尉两眼茫然地看着老范:“我刚才说过,我救你不是因为喜欢你,只是执行命令。”老范没接少尉的目光,只顾忙活着处理伤口:“我救你也不是意图报答,只是尽医生的职责。没有中国人也没有日本人,只有病人。”他的嘴巴红肿着,说话有点变调,显得怪声怪气。气温一天天升高,少尉的脚被马靴包裹着,长途行军至此,气味可想而知。然而老范毫不在意。他也不在意少尉的态度。相反,他甚至为此而感觉心安。

人员折损殆尽,少尉又被毒蛇咬伤,这可怎么办呢?正巧,走着走着,他们被一群穿着灰土布军装的士兵拦住。后来才知道,这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部队。当年闹红的那点老底子。

老范一行人被带到指挥部。少尉需要紧急医治。指挥官说:“你们就别走了吧。日军已经对第五战区展开攻击,主攻方向应该是襄阳一带。我们突然开进到这里,主要目的就是策应国军正面作战。信阳的日军主力已经西出桐柏,要不你们怎么能顺利冲出来?从调动的兵力上判断,这场战事短时间内恐怕不会结束。前方道路肯定不通。”

因找不到抗蛇毒血清,只能按照土法医治。少尉虽然保住了大脚指头,但二十多天后才能真正走山路。

二十多天,足以发生很多事情。比如日军所谓的襄东攻势、国军口中的随(县)枣(阳)会战结束,鬼子的攻势终被挫败;比如少尉决定加入新四军;老范虽然不同意参加新四军,但愿意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前提是,他不以任何形式直接与日军交战。

刚刚碰到新四军时,老范对他们几乎就是不屑一顾。他们服装不统一,武器装备也很杂乱。很难相信这是军队,而非土匪。这个态度激怒了给他做思想工作的干部。他随手抓过旁边一个战士手中的三八大盖:“不是正规军,不能打仗;不能打仗,我们能缴获这样的武器吗?这是哪儿出产的,你不会不认识吧?”

此时外面进来一高一矮两个人。高个子走在前边,矮个子在侧后,两个人都背着斗笠。给老范做工作的干部一见,立即起身敬礼:“司令员!”

走在前边的,就是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司令员李先念。最终做通老范工作的,与其说是老范,还不如说是李先念背上的斗笠。老范在南京听几个在华北打过仗的尉官说,他们不怕别的,就怕那些背着斗笠的部队。那都是老共产党。他们从南方过来,习惯背着斗笠,打起仗来是真不要命。

廖磊属于桂系。安徽也是桂系的天下。众所周知,桂系跟国府素有隔阂。有句俗话大家都知道:国民党是蓝的,共产党是红的,广西是紫的。少尉能在二十天之内同意加入新四军,与之不无关系。相形之下,木匠头和小喇叭倒是有点犹豫:“跟着你们打仗,立功政府承认不承认?”李先念爽朗地一笑:“如今国共合作,新四军也是政府军呀。你们不是刚刚见过廖磊将军吗?他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集团军,我们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他在立煌召开临时参政会,都要邀请共产党代表呢。不必顾虑,放心参军打鬼子吧。”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