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现代1

现代1

时间:2024-11-07 10:02:40

所有的事情,黄山松都是全权委托姜川出面做的。和碧沙湾乡取得联系,请碧沙湾寨子上出工出力,姜川说他只是顺路拐到碧沙湾来,一趟就谈成了,举手之劳。。

r没有人晓得,捐建这座石桥是他黄山松出的钱。

r对姜川,黄山松说得很坦率,捐建碧沙河上的这座桥,是怀念他插队落户在碧沙湾寨子上的女友齐雁雁,发大水时,雁雁涉水过河,被突发的山洪卷走了。这事儿当年传遍了碧沙河周围的村村寨寨,姜川是知道的。姜川说他是条汉子,事隔这么多年,齐雁雁的兄弟姐妹都把她忘了,黄山松还能记得她,说明他有情有义,就凭这一点,姜川也心甘情愿为黄山松跑腿。

r黄山松知道,其实姜川是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的。论收入,黄山松还不如姜川,姜川在做生意,酒生意。黔北遵义这地方,除了因遵义会议有红色文化,还出酒,别说茅台酒了,董酒、鸭溪窖酒,还有很多仁怀市里推出的茅字头的酒,台字头的酒,多了去啦!姜川就是做这一层次的酒的,酱香型,沾了茅台的名气,他也赚了不少钱。而黄山松呢,在上海街道里的文化中心,当一个专职的书画教员,讲好听点就是个文化人,平时的工作由文化中心主任安排;实际上就是个打杂的,但凡和街道上的文化沾点边的事儿,都让他干。布置个会场啊,写个横幅啊,组织美术展览啊,送春联到基层啊,乃至文化中心举办名人讲座,让居委会、街道里请观众耳熟能详的沪剧明星、京剧票友、电影演员来和大家见面,都是他的事儿。这些年里上上下下重视文化,文化中心组织茶艺表演,同时展示茶文化,应离退休老年居民的要求,举办书法班、绘画班、古筝班、舞蹈班,外请老师,也都是他的事儿。

r世纪之交,他毕竟年近五十了,工作中还能充分利用文化中心的资源,和方方面面的文化人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r街道的文化中心,能开出的讲课费不高,超出标准必须报批,而他有时请到的名人,档次甚高,给人家一点点报酬,他都说不出口。但他能想出办法从其他渠道补偿人家,比如美术大家举办展览,书法高手举办从艺40周年、50周年展,在外租借场地费太高,他就和主任、副主任讲:“这些都是有点名望的大家呀,人家帮过我们的忙,不嫌我们基层讲课费低,我们在人家需要时,也给人家一点帮助啊!”

r主任、副主任都是明白人,文化中心的展厅,空着也就是空着,平时提供给人家跳个舞、开个会、上个课,能收几个钱?一口同意了黄山松的建议。美术展览举办了,书法大展搞过了,社区报、区报,甚至市里的大报、电台、电视台都发了消息,网络上及时有了报道,街道社区也沾了光,各方面都满意。书法家、美术家满足了心愿,给文化中心留下一件两件作品,挂在墙上,显示了文化中心的品位。有社区群众看到,惊讶地说:“呀,这么有名气的画家作品,拍卖价很高的呀!”

r还有人说:“以后缺活动经费了,拿一件去拍卖,钱不就来了嘛!”

r有一次举办拍卖知识讲座,拍卖行来的老师看到会议室、走廊里的书法、美术作品,也点头说:“其中有几件,可以参加拍卖的。”

r黄山松没想到拍卖这样的冷门行业,开办讲座时会来这么多的社区群众,会场里济济一堂,座无虚席。来得晚的群众,有的倚着墙,有的干脆席地而坐,听完讲座。

r到了提问环节,争先恐后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让拍卖行来的老师都吃了一惊。直到黄山松说:“既然大家这么欢迎,我们还可以请老师再来。”讲座才得以结束。

r事后,在黄山松建议下,文化中心举办了拍卖知识和鉴赏的系列讲座。

r正是在你来我往的接触中,黄山松和拍卖行搞熟了,并应他们的邀请,去看了国拍举办的几场档次很高的拍卖会。

r在那一场难忘的拍卖会上,一件拍品激起了黄山松内心的波澜。

r黄山松之所以能在街道的文化中心当上书画教员,是因他自小喜欢写写画画,写得一手好字,画出的画也能被称为作品。“文化大革命”时,才十三四岁的他抄出的大字报,不但同学说他的毛笔字写得好,连老师也说不看内容看这字也舒服。“上山下乡”刚刚来到碧沙湾寨子插队当知青时,公社里下通知,偏远的村寨上也要搞“红海洋”,知识青年们都接到了用红颜料写几条大幅标语、口号的任务。好多知青的字写得像“蟹爬”,不敢也不想露丑,情愿把写标语口号当出工赚的工分让给他,请他写,说他的字才能显示豪迈的气概。另外一个光荣艰巨的任务,也落到了他的头上。

r晒谷坪大院坝迎面朝东的集体粮仓,有一堵偌大的山墙,石灰刷的墙,太阳光照上去,雪白雪白的。公社革委会的主任下到碧沙湾寨子上,看到了,眯缝着眼睛想了想说:“要在这堵墙上画个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碧沙湾大队在这次的‘红海洋’活动中,就能得全公社第一。”

r领导的话就是指示啊,可碧沙湾大队哪有这样的人才呀?

r党支部和大队革委会开了联席会议,扩大到每个生产队、每个村寨的正副队长参加,看乡间哪个寨子上有具备绘画才华的人。有人提议说,这等事,找知青干,他们中肯定有具备这种才能的人。

r不用说,这种事自然而然就落到了黄山松头上。

r知青们都为黄山松捏一把汗,黄山松的字写得好,远近闻名;他能画几笔,大伙儿也晓得。可是这回要画的,是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啊。这堵山墙那么高、那么宽,一幅头像,比一个真人还要画得大哩,他能行吗?

r生产队长交任务时,问他:“给你10个劳动日,100个工分,能画出来吗?”

r他笑着说:“我试试吧。”

r“不是试,答应了就得画出来。”生产队长一脸严肃,“这可不是戏玩意儿,这是政治任务,公社交到大队,大队开了多长时间会才定下来的。你给我一个准信儿,行还是不行?”

r生产队长以为他要讨价还价,准备再多给他5天,谁知黄山松点头说:“行啊,我答应下来。不过你们准备的颜料不够红,要买牌子好一点的。”

r颜料专程从遵义给他去买回来了,毛主席身穿军装、头戴军帽的领袖像也给他拿来了,让他照着画成巨幅的像。

r起笔画的那天,大院坝晒谷坪里站满了寨邻乡亲,大人娃儿,这可不是画大公鸡,画乡间常见的灶屋画,画的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像,一点儿不能走样,不能出一丝一毫纰漏。生产队里专门为他抬来了两把梯子,还有架在梯子之间的搁板。

r黄山松不慌不忙,既不拿彩笔,也不拿颜料,耳朵根夹一支铅笔,手里拿一把从小学校借来的米尺,站上梯子架起的搁板,先是上下左右比画,然后取下铅笔,在石灰刷的山墙上这儿点一下,那里画一下,做了几个只有他看得清的记号。遂而让人把彩笔和红色的颜料递给他。

r他一不画草图,二也不打米字格,背对着众人,彩笔在手里点点蘸蘸,那红色的颜料,就直接画到山墙上去了。

r人们敛声屏息地看着他不动声色地画着,小声地交头接耳,猜测着他从哪儿画起。只有和黄山松同校同班的知青笑着道:“他行,在上海学校里,他画得多了!好多学校和单位都请过他。”

r人们虽然不再担心了,但还是站在他身后,看着他画。这可是画人人都认识的毛主席啊!

r太阳偏西,还没落到坡上,黄山松就宣告收工了。围观的男女老幼寨邻乡亲们也都放心了,雪白的山墙上,毛主席那带着笑容的脸貌,已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r哦,原来黄山松是以脸部的轮廓线开始画起的。一天工夫,他已经把毛主席逼真地画上了山墙,第二天,只要在轮廓线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涂抹上色,最多三天,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画像,就能圆满地完工了。

r“小黄,你轻轻巧巧地就白赚了10天的工分哪!”老乡说话实在,当面既羡慕又佩服地对他说。脸上挂着赞许的笑容。

r“胡打乱说,”满意得脸笑成一朵花的生产队长呵斥道,“你能画吗?你要画得出来,我给你100个劳动日,1000个工分。”

r吓得那老乡涨红了脸,连连摆手,往人堆里退着道:

r“我画不出来,画不出来。”

r黄山松的才华,就是这么在碧沙湾传开的。

r只是,这一辈子,黄山松的才华,只停留在碧沙湾老乡认可的水平上、普通老百姓认可的水平上。一般人看到他的字,见到他的画,都说这个写得好,那个画得像。但直到今天,他既不是书协的会员,也不是美协会员,他只是一个书画教员。在课堂上讲书画的基础和技巧,他可以讲得像大家那么好,有时候超过大家。大家来给社区里的群众讲课,有些群众反映听不懂,还有些群众干脆破口就骂:“什么大家,摆臭架子,东拉西扯,云里雾里,把我们当啥也不懂的小孩子。”相反,黄山松讲完课,人家会围着他不断发问:“黄老师,你看看我这幅画还有哪些不足?你画的人物肖像活脱脱是真人,我怎么画来画去也不像?”

r黄山松就会耐心地讲解,直到那人口服心服地离去。

r黄山松有他的“粉丝”,故而他也活得颇自在,得过且过地混着他在人世之间的这一份日子。

r他是街道文化中心的书画教员。这一二十年来重视文化,强调文化,文化中心的硬件设施又建得美轮美奂,深受社区老百姓欢迎。黄山松在这里既给群众开课,又负责外请专家、学者,名师、大家们来授课,也和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明星、大师、教授、作家们混了个脸熟。尤其是那些书画大家,应他的邀请来给社区里的群众授课,受到了热烈欢迎和追捧。有的还到文化中心来搞过展览,在联系场地,具体布展、收展的过程中,和他交上了朋友,他还不吝惜笔墨,给这些大家们写下一篇又一篇观展文章,称他们的展览如何受到社区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盛赞他们在老百姓中间的影响,书画大家受了感动。有主动送他书画作品的,有邀请他上门的,还有请他去参加其他地方的书画展的。故而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大大小小的书画、摄影、紫砂壶拍卖会的观展人潮中,和各方面的文人雅士接触多了,见到的各种各样艺术品真迹多了,他讲课的内容愈加丰富多彩。听课的群众纷纷反映,黄老师的课愈讲愈好,愈讲愈出彩,他们很受益。文化中心的邱主任、副主任都是比他年轻得多的干部,有的懂一点文化,有的对文化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只不过在这个岗位上过渡或是混,也就黄老师、黄老师的十分尊重他。见他有一回冒着大雨坐公交车赶回来给学员们讲课,淋得像落汤鸡,中心邱主任还关心地对他说:

r“黄老师,你去观展也是充电,不要总是坐地铁、挤公交,碰到今天这种天气情况,你可以‘打的’的,我们文化中心这点钱还是会给你报的。”

r黄山松感动得一迭连声答应着:“谢谢、谢谢。”但他出门仍然坚持坐地铁、坐公交,从来不搭出租车。邱主任为此专门表扬了他。

r其他街、镇的文化中心主任们羡慕地说:“到哪儿去找这样的老同志啊,又有才能,又谦虚,也不给领导揽事儿。”

r故而文化中心评先进,黄山松总有份儿。但黄山松经常还推辞,把先进让给其他人。他说:“哪有这样的事儿,先进得轮流当当,这样才像话。”

r别以为黄山松高尚,他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说:“我就喜欢书画艺术,这样的话,我出门去观展,就没人说闲话。”

r他就是这样被邀请去观看国拍举行的书画瓷器艺术品专场拍卖会的。

r没想到就是这么一场拍卖会,让他睡不着了,内心震颤得总有种亢奋状态。

r拍品有书法作品、绘画作品,还有古今瓷器。现代瓷器都是大师作品,不是省大师,就是全国级别的大师,造型各异,色彩纷陈。古代瓷器就名贵了,有越瓷、钧瓷、汝瓷、景德镇瓷,竟然还有韩国瓷。真正令人震惊的是古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那真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r让黄山松大大开了眼界。

r黄山松是盯着书画作品去的,拍卖瓷器时,他只是抱着“开开眼、长长见识”的心态,看个热闹罢了。

r上海人说的,所谓“看看白相相”。

r先是那件青花瓷报出的年代让他竖起了耳朵,仰起脸来睁大了眼。

r明万历年间的。

r继而是一路报出的价位,让他惊愕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r起拍价是150万元,在黄山松的眼里不过是个普通的青花瓷,以50万元的价格一轮一轮往上报。

r只在前几轮中竞拍的人们按规矩50万、50万地出价。拍到400万时,有人就忍不住了,直接喊出了500万的价。

r遂而角落里一张标牌举了一下,喊出的声音不高,全场却都听见了:800万。

r拍卖师的声调顿时提高了,笑吟吟地道:“有人报出了800万,明代万历年间的官窑青花瓷,距今400多年了。还有吗?还有吗?”

r到这个时候,黄山松的心已在怦怦地跳了,普普通通的一只青花瓷器,顷刻工夫从起拍价飙升到了天价。不就是一只青花水梅瓶嘛,黄山松记得,前一回来看拍卖,民国年间的一只青花水梅瓷瓶,品相也不差的,从800元起拍,只拍到了十几万。这一次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了,价位只在800万上停顿了片刻,场上就报出了1000万的价。

r这之后,让黄山松更加看不懂的事儿发生了,价格都是500万、1000万地往上报,直到一锤定音的那个时刻,明朝万历年间的青花水梅瓷瓶,以1.8亿元的价格成交。

r人们纷纷转过脸去,向那位报出全场最高价的女士张望。记者们纷纷向她拥去,但是这衣着朴实的中年女子只是拨开众人的竞相争睹,说了一声:

r“我只是奉命举牌。请各位原谅,对你们的所有问题,我只能说:无可奉告。”

r说完便随着拍卖行引路小姐走进内室。

r黄山松瞠目结舌地受邀坐在前排座位上,脸涨得通红,泥塑木雕般呆坐着。

r他不懂瓷器,民国红楼梦人物瓶一对拍出40万元,他觉得那瓶好看,值这个价。光绪粉彩赏瓶,他觉得这瓶一般,也拍出了十几万元,他认为有钱人买一只来玩玩,无可厚非。可、可这一次,就在他的眼面前,一只明朝万历年间的青花瓷瓶,竟能拍到1.8亿元,把他给彻底地震撼了。

r震撼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曾经有过一只明朝万历年间的青花瓷器,不单单是出自官窑,而且是出自万历皇帝。凭他的双眼,一眼就看得出,他的那只明代万历年间的官窑青花釉里红的瓷器,比眼前这一只同样是万历年间的官窑青花水梅瓷瓶,品相不知好到哪儿去了。

r他是不懂瓷器,可是好是坏,质地、花纹、瓷的质量,那是一眼看得出来的。

r只可惜,当年他并没把这只青花瓷瓶看得有多贵重,他只觉得那是个纪念品,是有那么点意义。他把它埋在碧沙湾乡下了,而且是在危急之中交给他的恋人杨心一去埋藏的。

r现如今,青春时期的恋人杨心一在哪里?他一无所知。她必定是出嫁了,嫁给了什么人,嫁到了何方,他一概不知。他离开了碧沙湾,把知青岁月里那段恋情,也一并留在了那里。他不想去回忆那段往事,那是苦涩而又辛酸的往事。是他说也无法对人说,想也不敢细想的往事。

r现在,因为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只青花瓷瓶,因为1.8亿的天价,逼得非要去想这件事,逼得他非要去寻找它的下落。

r1.8亿啊,如果有了这么一笔巨款,他什么事情不能做?他50岁以后的人生,会活得多么潇洒自在。他还需要窝在街道的文化中心当什么书画教员吗?

r可他到哪儿去找杨心一呢?可他又去哪里寻找当年的青花釉里红水梅瓷瓶呢?请了假回一趟碧沙湾去,向现在的碧沙湾人打听,杨心一嫁去了什么地方?找着了杨心一,再向她打听,青花瓷瓶在哪里?是仍旧埋在土里,还是在她出嫁时,被她挖出来带走了?打碎了?抑或还在她家里的某个角落里,蒙满了灰尘?

r绞尽了脑汁猜啊、想啊,想得他几乎发疯,也无用。他茫然若失地想入非非,却不敢贸然地采取任何行动,不敢贸然地去碧沙湾现身。他若冒冒失失地回到碧沙湾去,必定让上了年纪的碧沙湾老乡想起好些往事,他绘画的才华,活生生拆散他和杨心一这对鸳鸯的粗暴做法,他无奈地离去……这样的话,非但打听不着杨心一的下落,相反还会节外生枝,给他想要找到杨心一、找到记忆中的天价青花瓷瓶,增添很多麻烦。

r正当他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是好时,一次纯属偶然的拍卖活动,让他找到了堂而皇之风风光光回到碧沙湾去的理由和方法。

r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