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曲扎
时间:2024-11-07 07:15:51
人跟人真的是有缘分的。很多人问我,你在拉萨怎么会认识加查的牧民曲扎并且成为好朋友的呢?r这个人。r直到第二年,我去加查县,才见到曲扎本人。他的家距县城不远,就在加查县著名的千年核桃树下。我与曲扎虽然素昧平生,可一见如故。他说,通过次旦卓嘎,因为牦牛,我结识了吴老师,您做牦牛博物馆,这是大功德啊,我要尊您一声大哥!然后,他就从藏族历史、藏族文化、藏人生活,谈起牦牛,牦牛就是藏族的伙伴,就是我们的家人,要是将来牦牛消失了,我们藏族可能也就消失了。我很惊讶一个牧民能有如此之高的思想境界。听说曲扎不仅是个牧民,还是农民,不仅做木匠,还会绘画,我就要去看看。他们村的小寺庙,房子都是曲扎盖的,壁画也是曲扎画的。我马上就问,你会画牦牛吗?他说会啊,我立刻想到,一定要让曲扎在牦牛博物馆留下他的作品,让牧民到牦牛博物馆画牦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r原野。r曲扎画画,没有底稿,就用指甲勾勒一下,但正面这幅抽象画,是他从工地上捡了一张水泥袋的包装纸,在包装纸上打了一个草稿。我请他把这张稿纸留下来。临行前,他在我的住处吃饭,走时匆忙忘记留下了,我赶紧给他打电话,他已经坐上长途班车了,后来托返回的班车司机带回来,背面还写了一封信,我让司机米玛翻译,信中写道:“作为一个养牦牛的牧人,我要向牦牛博物馆的吴老师和全体工作人员致敬,你们办牦牛博物馆,就是在传承和弘扬西藏民间文化,我们都热爱西藏文化,我们是兄弟,因为我们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读着这信,我忍不住流下泪来。r曲扎走的时候,邀请我到他的高山牧场去看看,我说,好的,一定去。曲扎说,我跟一些活佛说请他们去,他们答应了,但没有去。吴老师答应了,我想一定会去的。他的这番话把我架在那儿了,不去不行了。r2015年,我带着北京电视台《牦牛宫殿》摄制组,驱车几百公里,翻越崇山峻岭,终于来到曲扎的牧场。曲扎见到我特别高兴,他跟我行贴面礼,说,那些活佛没有来,但吴老师您来了。那片牧场海拔很高,只一间石屋,条件特别简陋,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就坐在外面聊天。他说,他现在有三百多头牦牛了,但一头也不杀,只取牦牛的奶、绒,这个牧场上的牦牛会越来越多的。曲扎那时还用着一部旧式手机,不能拍照片,我去看他时,给他带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机。曲扎则把他当天挖到的30根虫草送给我,我坚辞不受,这可是牧民最重要的收入啊,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到县城换现金的,但他一定要送给我。他说,他明天还可以挖到更多的虫草的。曲扎还向我透露,他要在加查县也办一个牦牛博物馆,已经买了一万平方米地,可以让游客来参观,还可以经营原生态的牦牛制品。这个博物馆要请吴老师您当顾问。真的让我彻底晕了!我觉得,这个牧民曲扎真是个天才。如果他在寺庙,将会是一个高僧;如果他绘画,将会是一个名画家;如果他经商,将会是一个大老板;如果他做学问,将会是一个哲学家。但是,他钟情于牦牛,始终是一个牧民。r我们西藏牦牛博物馆建成开馆后,曲扎一直没能来。去年终于来了。曲扎带着家人第一次来参观,我们很庄重地给他献上了哈达。曲扎看完后,在我们的留言簿上写道:“到寺庙,可以拿到加持过的甘露丸,到牦牛博物馆,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像到了家一样。”我觉得,这是对牦牛博物馆的最高评价和奖赏了。r这一次,曲扎是自己开着私家车来拉萨的。我请他来家吃饭,曲扎一般比较严肃,言语不多,但说起一件事来,连他自己都笑起来了——r曲扎与他哥是双胞胎,他哥是出家的僧人,他们长相极似,如果他哥不穿僧装,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最逗的是,这对双胞胎各有各的身份证,但可以共用一个驾驶证,这个驾驶证是曲扎去考的,兄弟两人谁用车谁就带着这个驾驶证,交警绝对搞不清他俩谁是谁。曲扎能听懂一些汉语,但不太会说,这回他用汉语说:“这个,他们,不知道的……”r[桑旦拉卓读后感]r熟悉牦牛博物馆的人,对曲扎这个名字可能并不陌生。r是的,他的确是一个天才牧民,绘画、木匠、畜牧都很拿手,但更让我们震撼的是,据同事姐次旦卓嘎介绍,当牧民曲扎见到一个陌生人,到自己面前,谈论起牦牛文化、谈论起要建立一个关于牦牛文化的博物馆时,他对此没有产生任何怀疑,不仅选择了相信她的话,而且很热情地说道“你觉得能带的东西都带走,以后放在博物馆里展览”。r现在在这个充满猜忌的社会里能有一颗如此单纯的心是多么的宝贵啊!r这句话让我的同事次旦卓嘎至今难忘,也让我们至今很感慨、感动!这句话鼓舞着我们筹备办的工作人员建立牦牛博物馆的信念。r因为曲扎的单纯,他自己也收获了一份可贵的友谊,与牦牛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r我们在北京举办展览时,邀请了曲扎,曲扎是一个寡言之人,但每次谈到牦牛文化、藏族民俗文化,他的眼里就会放着光,并滔滔不绝地说上好几个小时,嘴角也会露出难得的笑容,他是那么地热爱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