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小确幸中的日本

小确幸中的日本

时间:2024-11-06 09:48:14

昭和与平成,上流与下流

明仁天皇或将退位,日本的平成时代或将打上休止符。从昭和到平成,如果用最到位的语言来概括这两个时代的精神的话,那就是“上流”与“下流”。

战后的昭和是“上流”社会,改朝不换代的平成是“下流”社会。感觉上是一个往“上”,一个往“下”。往“上”的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日本超过美国人均GDP成了世界第一。往“下”的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日本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了几千亿美元。中国坐上世界老二的位置。

这就是上与下的历史性错位。但这个历史性的错位引出了一个话题:日本的这30年真的是人们所说的“失去的30年”?

记得在日本被中国超越而成为全球老三的时候,当时的日本经济大臣与谢野馨,虽酸溜溜,但也不无前瞻地宣称:“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的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也曾多次说过,不丹王国很早就提出用全民幸福指数代替GDP,日本应该向不丹学习。问题是,日本人幸福吗?

这里,笔者想起了“小确幸”这个新词。这是村上春树在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里的生造词。何谓小确幸?村上的解释是虽小但确实的幸福感。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但日本人却能感悟生活中的小美。这小美是否就是小确幸?这个小确幸与经济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有什么关系?

人最终喜爱的是什么

日本拥有世界前十的人口数,但交通事故全年死亡人数只有3904人(2016年的最新统计),自1949年以来再次低于4000人。

日本警察厅认为,死亡人数的减少是交通安全教育的普及、车辆性能的提升、改善路口视野的道路改造、安装能见度更好的LED信号灯等所产生的结果。

日本政府更是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年将交通事故全年死亡人数减少至2500人以下的目标。显然这是技术与人的素质综合的一个结果。相对于交通死亡率高的中国,日本人看到自己国家这么少的交通死亡人数,不感到一种小确幸吗?

日本为癌症立法,2016年12月9日国会通过了新《癌症对策基本法》。日本人毫无隐瞒地宣布,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率先进入每2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会患上癌症的时代。但随着日本医疗技术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步,患者5年生存率已超过60%,不住院治疗已成为可能。

为此,基本法提出了一个旨在缓解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舒缓治疗”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最终指向是创建一个“能让患者放心生活的社会”。为了能让患者在被确诊后保持生活稳定,法律要求企业方面给予相应支援,使其能继续工作或就业。而对于儿童癌症患者,则除了要求创造条件使其能接受必要的教育和治疗外,还将在学校推进与癌症相关的教育。

日本为癌症立法,而且是用基本法的规格为癌症立法,令我们叹服。那么,你说,小确幸的天平翘起在哪一边?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欲望的满足,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句话,是尼采曾经怀着几近癫狂的意识说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与经济增长有关吗?

精致主义成了揪心的白日梦

多年前一位德国作家有一句名言:所谓富裕,就是需要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需要的场所能够立即到手。显然日本的便利店就是这种理想主义的实现者。现在日本全国共有56000家便利店(2015年9月数据),街道上相隔20米的距离必定有一家便利店。

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能在20多年前成为畅销书,就是日本人对破执和惜福的生活哲理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摆脱物欲对心灵的统治。尽量降低对基本需求以外的物欲的追求,用一种风雅之道关注生活本身的美好。因此,清贫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困,清贫即选择最简单朴素的生活。

收纳专家山下英子首提“断舍离”概念,本质上并不在于推出一种新的整理术,而是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样态:舍去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于是,我们看到日本人去百元店和便利店解决生活用品问题已趋日常化。远离百货商场,远离名牌,远离一切不需要的东西成了一种风尚。让精致主义和贵族气质成了一种揪心的白日梦。

微观经济的王者

日本是向内和收缩的王者,当然也是微观经济的王者。

“知其雄,守其雌”恰恰是日本能够影响世界经济的王道。在全球创新市场上,日本的产品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比如:美国移动电话配件的九成是日本制造的,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飞机零件也是日本制造的。

实际上,早在2002年日本就全面启动了一项国家战略:强化知识产权。何谓强化知识产权?通俗地说,就是用其他国家的品牌来包装日本的零配件。当其他国家的人们全力推销他们的国家品牌时,当他们的品牌越来越红火的时候,也就是对日本零配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的时候。

当蒋介石说中日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的时候,也说明了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和阳明心学的关系。这也表明正是内向、收缩、细微造就了日本匠人精神。2015年,日本超过150年的企业有20000多家,而中国却不足100家。

日本没有经历国家的大动荡、外族的侵略,因此日本人有一种一以贯之的、不会被颠覆的幸福价值观。在巴西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东京八分钟”,安倍晋三化装成超级马里奥登场。这绝不是政治收编,而是“失去30年”的一个副产品——零增长的公共无意识,日本人将经济的零增长带来的影响化为了一种民粹,一种向往未来的民粹。

这种“民粹”也间接地使日本成为很多东亚人度假、过节的“后花园”。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给东亚人提供了后现代人生活的一种范式:环境—安全—健康。到2020年,每年仅以医疗体检为目的赴日的中国游客数量将超31万,这带来的潜在经济规模将达5000多亿日元。

2017年1月3日的《读卖新闻》上写着:“泡沫经济崩溃后的30年是日本失去的30年。如果我们不去除掉深入生活的紧缩志向,就不可能构筑发展的基盘。”但是2011年12月17日的《读卖新闻》里也有这样的话:“理不尽的自然猛威,在日本人的精神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变了生死观和自然观的人很多。战后日本的那种增量生产、越富越自由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崩溃了。”

让人舒心地过日子的国家

看来,日本用30年时间,硬是将“增长”的发达国家转换成了“成熟”的发达国家。从增长到成熟,是个应该令人刮目相看的质的飞跃。日本无疑成了世界成熟国中的优等生。欧洲富国要向它看齐,老大哥美国有时也要放下架子向它学习。当然,这个成熟还表现在知性智慧的成熟: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本质,就是让国民过稳定的舒心日子。

这正如从事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橘木俊诏在其《解读21世纪资本主义》的书中亮出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幸福的源泉”观点,他认为日本在看似失去的30年里,走上了低生育的道路,虽然导致劳动力的不足,但同时也使得家庭消费需要降低,最后走上了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稳定生存转换之路。最近,中国留学生发起“全球分享日,从东京开始”的活动。为什么要从东京开始呢?这就是问题的根本。

确实,日本是个让人舒心地过日子的国家。在这里,没有熟人一样办事,没有熟人一样做生意,没有熟人一样升学,没有熟人一样看病,不送红包一样开刀;这里食物安全不用担心;这里自来水不比矿泉水差;到政府办事,点头哈腰的是官员;这里还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之一;这里的老百姓手中有钱,但国家没有钱,富裕像阳光一样,既照在宫殿上,也照在了阴沟里;这里政府基本不对国民隐瞒任何大事,如最近替代筑地市场的东京丰州市场,最终被检测出地下水苯超标79倍,当天的《东京新闻》就直接报道了。

这一切正如傅高义在37年前写下的惊世之作《日本第一》所言。37年后的今天,他再度肯定日本即便是经历了“失去的30年”,但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日本还是原来的日本,不可小觑。

早在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密尔就提出了“零增长论”的观点。密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有两个著名的设问。

一、对人而言最善的状态是什么?显然不是谁也不贫困的那种富裕,而是感觉不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威胁。

二、对人而言,总是与他人接触是件好事吗?绝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孤独的社会绝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作为时间概念的人的状态,孤独是人的思考和精神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这个社会里,人达到了最善的状态,感觉不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威胁;在这个社会里,你会很扎实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一种孤独、一种无助。孤独死后的“零葬(不举行葬礼,不留骨灰,不要墓地)”,就是日本常新的一个话题。

3·11日本大地震使日本人目睹了海啸卷走房屋和汽车的那些瞬间。这些物,在自然的强力下显得一钱不值。那么人为什么还要以此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因果链:俳句的艺术原点是脱俗;和歌的本质是草庵思想;茶道是在空无一物的贫寒小屋里完成了精神的洗礼;花道是在去繁、去艳、去色的基础上插出了原本“生花”的“清”与“贫”;枯山水则是用最经济、最原始的几块石头再造了一个无穷大的自然的小宇宙。

这就是吉田兼好反复强调的排除物欲,让人的心灵自由律动;这就是日本学者伊藤宏见所说的“乡愁”与“童心”;这就是歌人良宽禅师的诗句“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所要表达的心境。

因此,GDP下降并不一定能使这个国家的国力下降,零增长并不一定能使这个国家的人品格也归零。

(宋正怀摘自腾讯《大家》栏目,本刊有删节,邝飚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