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明月前身

明月前身

时间:2024-11-06 04:22:19

还没临完《芥子园画谱》,小学就过去了。我儿时的玩伴,多是图画里的人物:三头六臂的哪吒,七十二变的美猴王,手挥双锤的小将军岳云。儿童的世界真假不分,一半是现实,一半是幻象——仿佛一觉醒来便已脱胎换骨,变为莲花身;花果山水帘洞就在不远的山里;在正午,转过哪个山脚,沿路走下去,就到了宋朝。

一天天长大,与连环画里的古代世界日渐产生隔膜,唯溪边野花、田间草虫、屋后篱笆外的青山、山上的白云、雨中的树才是今天的。长大,有什么不一样呢?只记得看着草虫的世界,会感到可喜的寂寞:夏天午后,蜻蜓飞过凉荫,岁月寂静如梦;七星瓢虫的翅膀在空中震动的声音,欲追随而无从追随;正午石头下小恐龙样子的蛤蚧,夏夜黄灯微明照着的壁虎,都像爬在一亿年前;菜地里,小黄蝶小白蝶飞来飞去,春光更明媚。唯见了山里蝴蝶,无端心生惆怅,似乎阳光也很老很老了,我在世上已过了一千代、一万代,其实只是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那时,我们白天在野地里漫游,夜晚在月光和路灯下喧闹。夏天河里最好玩,在多雾的春天和明朗的秋天,我们结队入山,山林是最天然的游乐园,打发孩子们欣然陶然的光阴。玩耍的间歇,喧闹声渐渐平息,群山的寂静占有了我们,以及我们的沉默。然而小孩自身尚未有思,这般广大的沉默毋宁是天地之间的沉默。宋代山水画里便收藏着天地间广大的沉默,我曾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图》中遇到这伟大的沉默,当下默然震撼,没有了自己。天地间存在着运动与宁静两种力量,伟大的山水画家沟通这两种力量,使静者动而不改其静,使动者静而不失其动。小学五年级那年,《溪山行旅图》把我劈为两半,一半在遇到它之前,另一半在遇到它之后。从此,我看见了山水,看见了山水画。在我心中,范宽笔下的山水可以和宇宙相媲美。

山令人幽,水令人远。古人叠石成山,筑地为池,把山水移入庭院,朝夕晤对,念的正是这份幽远。旧居天井的白墙上,积年的雨迹恍如光阴的年轮,青苔无限幽深,仿佛收藏所有逝去的光阴。苔痕雨迹的寂静,可以栖身寄托似的,总让我生出归依之感。后来,我常想,山水画最要紧的就是画出这一点幽意与远意。江山如画,江山其实不如墙上的苔痕雨迹像山水画,苔痕雨迹的幽深缥缈是山水的幽深缥缈,令人沉湎而意远。造化之手以苔痕雨迹在墙上画出幻象般的山水构图,幻变,宛若云动;神秘,犹如心象;无限,犹如全息,使我早早地感到山水画的超现实——忽然已是少年,少年如青草,茫然生长,不知为何总要叛逆,也不知道为什么冷落了毛笔和宣纸。中学念到一半,父亲去世,随后《芥子园画谱》几经辗转,竟下落不明。后来北上求学,却是学油画。毕业那年冬天,老罗离京回广西,留下一册旧版《芥子园画谱》。翻看几页,想起父亲,以至后来想到父亲,便浮现《芥子园画谱》,久而久之,《芥子园画谱》成了父亲的背影。

至今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临摹山水画的光阴。午后的阳光穿过天井,折进窗子,风吹动屋后高高的尤加利树上的叶子,远得像秋天的雨声。我一笔一笔临摹,前厅,父亲在案上剪裁,母亲踩动缝纫机,声音断续复断续,和着屋后如雨的风吹树叶声,日子好长。在一笔一笔临摹之间,唯觉自己坐在时间的外面。回到时间里,常常听到“艺术”这个词,而这个词又被弄得专指西方的绘画,再后来又听到“绘画终结”的说法,更令人怃然神伤。那时候,我们在时间的外面,“中国画死了”,那纷争和我们不相干,和山水花鸟也不相干。外面的人画够了,我们还没有。绘画死了?果真如此,以后一代代生来爱画画的孩子简直活受罪。

绘画早就“死”过好几回了。苏东坡就说过:“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不单绘画,文学、诗歌、书法全都死过。但宋人还在画,还在写。在苏东坡身后四五百年的晚明,董其昌重提绘画终结命题,只是时间从唐转到宋:“画至二米,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但董其昌也仍在画,还开创出新的画境。这两次“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都是摄影和装置艺术出现以前的事了,如今是影像的时代,绘画遭遇三千年未有的大变革,又死了几回,只怕还要不断死下去。

贡布里希说:“只有艺术家,没有艺术。”所谓“绘画死了”,分明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家。事实是,绘画一再地死了,人们继续画画。在北宋,唐朝绘画死了;在晚明,宋元绘画过时了。但愿死的是绘画史,而非绘画。也许绘画真的过时了,但爱好不过时,画画时的那种忘我最迷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自从投靠西画,晋唐书法、宋元山水都成了旧梦。不料前年搬家,翻出不记得哪来的文房四宝,打开一得阁,闻到墨香,即刻提起毛笔,写写字。写字最是无用,然而“此间乐”,乐在读书画画之上。在我,又是以临帖的快乐最纯粹,因为无我。书法真难,若要纸笔依人,总难免做作,一味顺着纸笔,字会自然,可是无味,“心手相应”谈何容易!古人的句式“妙在某与某之间”——艺术,原来是妙在自然与不自然之间。静夜无事,随手写写,不当它是艺术,只求跟随线条走下去,走到廓落悠远的去处,不知何者是线条,何者是自己。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就是与自己独处,与时间相处,好比小时候在南国故居的灯下。

灯下看《诗词例话》,临《灵飞经》,是在画山水花鸟之外,我历然分明的记忆。说来也奇怪,那一年收起毛笔和《芥子园画谱》,不再写《灵飞经》,竟也找不到周振甫的《诗词例话》了。虽然从此转向西洋画,敬佩“文艺复兴三杰”的素描,恋恋于印象派的色彩,却还常在夜里看山水花鸟的画册。夜真是静,静到天地间好像只亮着一盏灯,灯下有人在看寂寞的古画,遇到八大山人,便自以为前身是朱耷,见了董其昌、钱选、牧溪、展子虔、顾恺之,又疑是前世,其实不过是我于看画之际的出神。万籁俱寂,想起自己上辈子是松石,是山月,是流水。

静夜独对一朵墨花、一座青山,恍惚自己便是一墨花、一远山,泊在无古无今的空白中,泊在杳然无极的时间里。

临过山水画,便想画真山。晴好的周末,我和阿盛、蓝然结伴写生,走入群山深处,像是到了大荒山无稽崖,唯有太古的静。山中的寂静是风和草木的寂静、石头的寂静、世界自身的寂静,没有时间,没有历史,也没有人类——我们忘了自己。

说是写生,其实是在真山真水之间寻找山水画,找“画意”,找“皴”——雨点皴、披麻皴、卷云皴、斧劈皴、折带皴、牛毛皴……“皴”用以描绘地貌纹理,也是一种符号,如同文字。符号是最简洁的图像,而山水画的高度符号化与程式化,说明中国人曾经最懂风格。山水画家以“皴”把握世界、编织风格,织成绘画的表面。美,在于表面。

艾略特说:“文学史每出现一位新人,前人的位置都要动一动。”我每新遇一位古代山水画大师,眼前的真山真水也随之一变,山水画“敞开”了“遮蔽”在山水中的“山水”,借此我得以目睹山水的“真身”:初见范宽,故乡的山骤然集结了亿万雨点;遇到董源,故乡漫山遍野都是披麻皴;翻阅郭熙和王蒙,云的形象潜入群山;心仪董其昌,身外的山山水水都空灵起来。山水画改变山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和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悬崖断壁如此李唐,雨后云山多么米芾,看过敦煌壁画,眼前的山水无不具有装饰性;观摩南宋“院体”,转身眺望真山水,格外感到空间的深远;流连于元代文人画,四周的山山水水竟呈现出一种苍润之美。山水因倪瓒而清空,因龚贤而厚重,因王原祁而苍老,因朱耷、担当而残损,因石涛之笔,天地间浸染了一股清新生气。

无师自学的少年时代,故乡的山水让我追忆古人。自城南去往省城的路上,长河无声,沿途村落悉如旧时曾住,每回途经,一路出神,丘壑延绵而深远。岭下有一代代人的光阴,要是董源将这些画下来,该多好啊。野山郁郁葱葱,聚拢无可名状的造型,简直如黄宾虹笔下的山水。

古代的山水画其实有光影,尤其是南宋画。秋来白日南移,在大地上投下斜光斜影,古老的群山焕然一新,次第缥缈远去,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便沐浴在那光的瀑布里。清如水、淡如雾的南方晚秋,光照在岩石上,却是倪云林疏散的笔墨最传神,萧萧数笔,便画出秋光的岑寂。原来古人的画最写实。

良宵月夜,下了晚自修,我们骑单车到木棉道班的桥上兜风,在水声中远眺,月下千山隐隐有仙气,俨然来到董其昌的画境。在打发少年无聊的光阴里,山水画给了我看山水的目光,故乡的山水拥有了美学。各地的山水各具形貌,那是自在自为的荒野,因为历代大师的描绘,荒野被人文照亮,无为的山水有了“风格”,也有了古今。对于看过古画的目光,山水是绘画史中的山水。

古今中外的美术,山水花鸟画最无为,至今犹在“终结”的艺术史之外,超然独在。山是千年前的山,花也是千年前的花,塞尚晚年一再远眺圣维克多山,莫兰迪年复一年画他的瓶瓶罐罐,想必能懂得中国人为什么千年如一日地画山山水水和花花草草。若问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不如问大自然存在的社会性,问问花开、雨下、光照、天空的意义。庄周梦蝶,梦醒后有大茫然。大茫然是认识自己的开始,也是哲学思考的开始。由此而言,中国文化一半诞生于庄子做的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的哲思一开始就指向花鸟山水,从中认识自己,忘记自己。

山水之于中国人,好比明月前身;中国人之于山水,亦如流水今日。

(松间照摘自台海出版社《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一书,李晨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