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为什么有些画让人感同身受

为什么有些画让人感同身受

时间:2024-11-06 03:55:40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安德鲁·韦思/绘当我们读一本小说、看一场电影或一出戏剧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像自己进入了角色,用另一个人的眼睛、思想和情感体验了他的人生,与他经历了同样的喜怒哀乐,好像他就是自己——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沉湎于书中人物的情感,故自嘲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电影、音乐等领域,也不乏让人“走心”的事例。比如,张国荣出演《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陈晓旭出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后来因走不出角色而令人唏嘘不已!

对绘画艺术来说,好像很少有人在画展上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让人“走心”的名画

美国画家安德鲁·韦思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一名女子匍匐在草地上,凝视着不远处的一个农舍。画中名为克里斯蒂娜的女子是画家的邻居,因患有小儿麻痹症而难以直立行走。一天,画家恰好看到她在草地上慢慢地朝自己家爬去,女子的行动艰难而迟缓,画家不禁心头一紧,后来便创作了这幅油画。

画中的克里斯蒂娜并非在爬行,而是在凝视,显然她爬了一段路,已经筋疲力尽。此时她抬起头望着不远处的农舍——近在咫尺却又如此遥远!画的题目如画龙点睛,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与农舍的距离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这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也成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状态的象征,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难以尽如人意的环境中。

绘画作品能够将人感动得声泪俱下的情况虽不多见,但也是有的。美国艺术史家詹姆斯·埃尔金斯,曾请观众讲述他们看画时感动得掉眼泪的故事。他发现,许多观众哭泣,是因为画面让他们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空虚、黑暗等。这些情绪的出现类似人们的触景生情——哀人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

美国抽象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的14幅画作被陈列在位于休斯敦郊外的一座教堂里,画作大如一堵堵墙壁,画面色彩阴沉,表现了人类境遇的永恒和悲哀。现在,这座教堂不仅成了著名的景点,供游人参观和沉思冥想,更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家园。

罗斯科出生于俄国西北小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0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一年后父亲就去世了。不难想象他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坎坷,这可能造成了他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他曾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建筑,后来转学到纽约学习艺术,在那里受到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罗斯科还是美国最了不起的色彩大师,在他的作品中,不规则的边缘虽然色面模糊但是非常耐看,仔细端详会觉得色彩好像浮在背景上,正在燃烧或漂流。

罗斯科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压力和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让他患上抑郁症且备受折磨,酗酒、滥用药物又使情况变得更糟。在罗斯科的晚期作品中,他放弃了多年来惯用的绚丽、明亮的颜色,改用深棕、紫红和黑色等,这在他为教堂设计的14幅油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无疑反映了他内心的抑郁和对未来的绝望。

果然,在完成作品的3年后,罗斯科在纽约的画室里自杀了,那天是1970年2月25日。他在自传里说:“我只对表达人类的基本情感——悲惨、狂喜、绝望等感兴趣。许多观众打破平静在我的画前哭泣的事实,说明我能够把这些最基本的人类感情传递给大众。在我的画前哭泣的人与我在作画的时候具有同样的体验。如果你在看画的时候只注意到色彩的关系,那么你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心理因素——共鸣

根据我的体会,在欣赏绘画作品的时候,凡是能够引起强烈情感反应的,必定是画作表达的意境与观者的兴趣、情感、经历等方面十分契合,才能引起共鸣。诚如鲁迅先生说:“贾府里的焦大也不会去爱林妹妹。”《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的作者韦思从小体弱多病,辍学在家,因此见到克里斯蒂娜如此艰难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感同身受,不由得产生一种不向命运屈服的斗志。

曾经有一幅画令我十分震撼,那就是林风眠先生的《芦塘秋鹜图》。画中乌云密布,天空阴沉沉的,枯黄的苇草在秋风中摇曳。一行野鹜凭着敏锐的感觉,毅然展翅,逆风而起,朝着有一线光亮的远处飞去。我第一次看到那幅画时,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画作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小小鸟……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每当我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那幅画就会浮现在眼前,给我勇气和力量。

陈列在教堂的罗斯科画作

罗斯科作品生理因素——镜像神经元

我们在观赏绘画作品的时候,常常能够走进画中人物的内心与人物休戚与共。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用内心模仿来解释对别人动作的知觉,他把这种感觉称为“同感”或“共情”。人类能够产生共情,是因为人的大脑视皮层里有一类特殊的神经元——镜像神经元。

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在研究恒河猴大脑里的运动命令神经元时发现,当猴子做一个抓苹果的动作时,会产生神经元活动。当它看到别人做这一动作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反应,这种神经元叫作镜像神经元。

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能够使动物在脑中想象、模仿其他动物的动作,甚至对并没有真正实施的动作也会有反应。比如,有人假装去拿苹果,但是最后并没有拿,猴子看到后其神经元也会放电。再如,猴子撕纸的时候会产生兴奋的神经元,后来听到撕纸的声音,神经元也会兴奋。

在恒河猴身上发现镜像神经元之后,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也有同样的神经元活动。在一项研究中,当受试者观看录像中的动作(咬苹果,抓苹果)时,他们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元也会产生反应,只有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区域才会出现混乱。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是脑科学研究里的一个重大突破。当我们看到别人做动作的时候,我们内心也在模仿,于是一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事情(比如我们看画的感受),第一次从神经生物学里找到了根据。

镜像神经元对人类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它,我们才能够模仿别人,通过不断学习,使积累的知识得到传承。我们还可以从别人的表情和行动中猜想他的感受,这是理解他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之,就像著名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所说:“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就像DNA之于生物学。镜像神经元将提供某种统一的框架,有助于探究许多至今还显得很神秘和难以实验研究的智力问题。”

(香茗摘自《科学画报》2018年第6期)

芦塘秋鹜图林风眠/绘

猴子抓物体时会产生神经元活动,在它看到别人做同样动作的时候也会产生反应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