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历史题材领域的创新

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历史题材领域的创新

时间:2024-11-06 10:19:09

田源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国际项目组制片人、主任编辑

汤嫣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跨文化传播中,“真实记录”这一特性具备良好的穿透力。因此,纪录片一直是文化间实现沟通、向世界传播中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外文化领域合作模式的各类探索在被积极尝试,这推动着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实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走出去”。

2016年4月,三集纪录片《金山》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随后频道对该片进行两次重播。同时,由数百家电视台构成的美国公共电视机构PublicBroadcastingService(简称PBS),迅速与中央电视台达成购片意向,拟定播出计划。该片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全资委托美国云霄制作公司承制。由于历史文化类题材更直接地涉及到不同接收群体的文化内核、历史传统、价值认同,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使得中国纪录片从业者在国际合作领域的选题,多集中于自然题材类作品。而《金山》是央视纪录频道在历史文化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初次尝试。

19世纪时,中国人在建设美国西部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少中国人藉着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淘金热来到美国,他们建设了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的西段,而这条大铁路带动了美国西部的快速发展;他们修建了堤坝,开垦了加利福尼亚州最具价值的耕地;他们还建起了唐人街,为美国带来多元的食物和文化。但1882年《排华法案》颁布后,很多中国人被遣送回国,中国人为美国西部建设所做的贡献也自此渐渐被尘封。

《金山》真实还原了上述一系列真实的历史,其选题既真切地展现了华人在历史上对美国做出的重要贡献与充满波折的命运,又触及了鲜明的美国文化背景与现实因素,因此得以被美国公共广播机构选中。

传播原则:在文化交集中对话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海外关注不断增多以及综合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中国文化世界化”进程,国际纪录片机构主动与国内机构的合作已成“新常态”①,中国纪录片正通过节目购买、联合摄制、委托制作多种方式开展着国际合作。

在此背景下,中国纪录片亟需探求适合国际传播的选题内容与表达方式。而已有的国内纪录片的国际合作领域多集中于自然题材类作品,历史文化题材领域需要合作双方在文化上求同存异,有待挖掘探索。

受到不同文化间意识形态、价值观、话语体系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以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间交流融合为内容题材的纪录片,其内容的倾向性难以把握,部分作品非但不能兼顾多方受众偏好,还会引发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误读,以至于投入高昂的合作成本但国际传播效果依旧甚微。

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实践领域,“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表现方式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纯粹讲述中国故事,在表达方式上加以国际化呈现,向世界讲述中国;二是讲述中国人在海外的历程,以两个区域文化间的交融部分为创作空间,以双方受众为目标对象,国际传播更加具备针对性与指向性。第二种类型所提供的在选题内容上探寻不同区域间文化偏好重叠空间的方式,可以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带来突破。历史上中国一次次主动或被动地融入世界、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日益活跃而深度地参与、中西方文化间长期的交融,均为此类纪录片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②。

题材选择:在历史领域中突破

历史上的19世纪,大量华人到达美国并在那里扎根,为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历史改变了许多中国人与中国家庭的命运,同时也为美国至今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众多表现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影片中,《金山》将视野聚焦到华人在其中做出的举足轻重的贡献,具有首创性与独特性。当这一选材被成功再现于电视屏幕上,人们发现它符合中美受众共同的文化偏好,而这一内容得以被选择拍摄,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则有其必然性。

在确定选题之前,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云霄制作公司对各自所在市场的受众情况进行了预判。

从对内传播的角度来看,央视纪录频道基于对国内纪录片市场的了解,发现中国缺乏类似《金山》这一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大多数中国观众的知识结构中,对于19世纪华人赴美这段历史的了解几乎为零,不论在教材还是媒体上都鲜有提及,他们所获得的关注度和他们曾经产生的社会价值相比,有着巨大悬殊,央视纪录频道希望可以通过这一选题,让国内观众了解同胞的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而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华工为美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排华法案》所引发的震撼的历史事件,一直以来在美国乃至世界历史影视作品中,几乎被忽略或是一笔带过。

因此,央视纪录频道对以《排华法案》为主题的创作提案进行了思考。在这段历史中,华人随着淘金热与大铁路修筑纷纷涌入美国,而此后排华浪潮与《排华法案》的出现,导致华人受到了严酷的排挤与驱逐。

对于美国制作机构而言,美国西部大开发则是美国纪录片对内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历史选题。云霄制作公司向央视纪录频道提出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纪录片提案,央视纪录频道则一直酝酿前述关于《排华法案》的选题。而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事实上凝结了包括美国人、中国人以及其他各国移民的共同参与和贡献。中美两方的视角一经碰撞结合,最终决定了以华人视角讲述美国西部大开发这一选题,推出表现华人在美国西部大开发历程中的故事与贡献的影片。

美国是一个多族裔国家,华人群体属于其中的少数族裔。以少数族裔的历史故事与生活现状为内容的影视作品,甚至是有关种族歧视的内容,在美国媒体尤其是公共传媒机构具有较高的需求量与关注度。正如后来出现在《金山》一片中的解说词所表达的,他们“不认为中国文化是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是美国多元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根据美国制片方的预调研,一方面作为多族裔的国家,美国对少数族裔的文化选材具有较强的包容度,另一方面美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观众及相关组织机构都需要了解与还原历史真相,正视与反思国家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的错误。因此制作方明确《金山》的叙事立场——影片肯定华人的历史贡献、认定《排华法案》的荒谬错误、支持并同情华人的历史处境,制作方判断美国观众能够认可并接受这类带有明确批判反思的声音。

联合制片:在交流碰撞中前行

这一选材所涉及的内容,关乎中美两国的历史,尤其关乎美国曾经出现过的一段非常严重的决策失误,而单纯依靠国内制作机构无法突破自身文化立场、知识结构、拍摄资源等各方面的局限性,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自说自话或是一味妥协迎合外国受众的偏好都不是纪录片“国际化”的正确策略。这也是造成国内类似的提案曾经一再被搁置的原因。如何既客观公正地描述历史真相,又能使中美受众自然地接受,是这一选材在变为纪录片作品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挑战,而单独由中国或美国任何一方的纪录片团队制作,都会有所局限。因此,央视纪录频道想要实现这一选题,必然要利用国际资源,以联合制片模式对华人参与美国大开发这一中美共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呈现。

央视纪录频道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国际联合制片的探索与尝试。其中,与美国相关机构以及制作人有着长期的合作。基于这些合作,这类机构与人士不断深入了解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诉求,加之对本国纪录片领域动态的掌握,能够精准地找出双方文化的共通性,因此有了上述历史选题领域的突破。与此同时,这些机构与人士也为纪录频道提供各种顾问与指导,使中国纪录片机构更加了解国外市场需求与国际表达方式,双方关系得益于这些前期的积累,在此次的深度合作中,较为顺利地推动了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

有赖于央视纪录频道和美国云霄制作公司的长期合作,从前期调研、资料搜集、方案制定到拍摄制作都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国际合作延展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双方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独特优势。

从合作模式来看,央视纪录频道对《金山》进行了全额投资,并参与了整个制片流程,一方面在整体的导向上进行把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该片抓住国内观众的收视偏好,为中国观众呈现历史真相。

美国云霄制作公司则承接了该片的具体制作,并由原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全球节目执行副总裁史蒂夫·伯恩斯担任制作人,发挥在国际制作水准与贴近美国受众诉求方面的优势。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双方始终保持深度合作,在不断的碰撞与磨合中探求出适合中国观众与美国观众的共同表达方式。首先,双方在社会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上,对内容的真实度与准确度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要求。为了将《金山》这一历史题材真实还原,确保所有内容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在影片正式拍摄制作之前,美国制作机构开展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利用其国内各种调研条件,从博物馆、图书馆,到专家学者等多方资料搜集与求证下完成了作品初步方案。而后,央视纪录频道对这一初步方案,在中国国内与美国开展调研工作,对其专业性、权威性进行反复核实。在影片的内容结构设置上,双方存在分歧与差异,需要不断对影片架构进行探讨与修改。例如在具体的内容结构中,双方在关于表现妓女的内容比例上产生了分歧,而后由中方主导进行了修改,既阐述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又不误导受众将其视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主流内容。

文本呈现:在国际标准下表达

作为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领域具有突破性合作的纪录片《金山》,既展示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和他们所具有的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追溯还原了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图景、美国文化的排斥与包容。而这些深层的话语,则是通过一系列符合国际标准的文本表达,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叙事方式上,美国制作机构选择了以个人视角叙事,将历史背景融入个体的命运与经历中。这样一种视角的选择,有别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群体主义倾向、宏大叙事风格,个体化的叙事更加生动,在西方文化群体中,更加符合受众偏好,更加具有接近性、通行性。影片选取了五个人物,生动再现了他们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的引人入胜的生活故事,以这五个故事贯穿整部影片情节、以此再现历史。其中有很早就来到美国、掘金发财的矿工陈发兴,有在一次扑克牌游戏中赢得自由的小妾波莉·比米斯,有和数千人一同在悬崖峭壁之上、在狂风暴雨之中于内华达山铺设铁轨的于吉华,还有和反华思潮奋勇抗争的记者王清福,等等。这几个人物角色是各具特色的华工,同时也映射出无数华工的命运遭遇与整个社会历史背景。

在具体的拍摄手法与制作技术上看,美国制作机构自身具有专业而丰富的制作经验,使得影片技术水准与国际接轨,满足国际市场的硬性要求。一方面,使用数字制作技术将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进行了动态化处理,使影像的表现更加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影片中个人故事呈现部分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依据详细的拍摄脚本,使用专业演员,制作精良,将历史人物的状态表现得真实、细致。另一方面,大量的实地取景拍摄,增加纪录影像的真实质感,使得该片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创作者先后选取的实景拍摄地点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威瓦维尔(Weaverville,California),这座位于群山之间的采煤小镇,曾有数千名中国矿工在这里生活,摄制组拍摄了云林庙的全景镜头,和早期中国矿工居住的地方相似的小屋,以及当年中国矿工淘洗金沙的河流;加利福尼亚州唐纳山口(DonnerPass,California),中国铁路工人曾在唐纳峰上留下影像,摄制组拍摄了6号隧道(华工耗时2年在坚硬的岩石之间开辟的隧道)、避雪棚、连接7号隧道和8号隧道的“中国墙”(ChineseWall),让观众感受到2400米高的山上艰难的生存条件;加利福尼亚州乐居镇(Locke,California),摄制组在这里跟随历史学家欧伟明一道追溯祖先,他的几段采访不仅围绕着追寻他的祖先与这个小镇的关系的主题,还放眼于中国人对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所做的贡献;加利福尼亚州沙加缅度三角洲(SacramentoDelta,California),在这里摄制组采用无人机航拍了河流和堤坝,正是它们保障了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的发展。

同时,精神、价值观等内核,附着于引人入胜的外在符号上,中国文化得以在精巧的视觉外衣下,潜移默化地实现跨文化传播。该片展示了华人带入美国的中国饮食、服饰发饰、节日习俗、庆典仪式等典型中华文化符号,在外国人的好奇、不解甚至抵触中,跌跌撞撞地扎根繁衍出唐人街、华人小镇等带有富有东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此基础上,该片由表及里,将笔触延伸至广大劳苦华工背后的家庭,展现他们与家人之间的书信与物品邮寄往来,由此将中国浓厚的家庭观念、家族观念、宗族文化、群体文化等深层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融入。而中华文化从外在符号到内在价值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伴随着美国西部从荒芜到繁荣的发展景象,美国的西部牛仔、西方服饰建筑等元素也被自然而然地展现。这些本土化元素的加入,让双方观众在接受异域文化的同时能够找到自身熟悉的文化符号,从而达成文化共鸣。

结语

《金山》的成功推出,得益于以开创性的历史题材选择与深度的国际联合制片模式,践行了寻求文化偏好重叠空间的实践。在题材选择方面,《金山》开创性地以19世纪华工涌入美国与《排华法案》为切入点,以华人对美国做出的重大贡献为落脚点,在文化偏好重叠空间中寻求文化共鸣;在团队合作方面,双方经由此前长期的积累与此次创作过程中的磨合,凝结了优势,做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视听呈现。这种对国际传播有效文本的寻求方式、与对国际传播合作资源的积累历程,是《金山》带给中国纪录片的新思考,也是带动中国纪录片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新模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4ZDA056)

「注释」

①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公众时代中国纪录片的“新常态”——CDRC前沿发布之2015年度纪录片产业数据发布》,《传媒》2016年第1期。

②张梓轩,雷建军:《自然的合拍——中国电视剧在非华语区传播的策略分析》,《中国电视》2013年第4期。

责编:谭震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