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如何打造精良视频 抢滩海外社交媒体

如何打造精良视频 抢滩海外社交媒体

时间:2024-11-06 09:26:56

编者按:目前,视频是海外社交媒体上被网民分享最多的传播样态。本期选取新华社和CNN的“可燃冰题材”视频短片,分析如何打造精良的视频,并探讨受欢迎的视频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点评」

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的报道形式而言,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日益受到网民的欢迎,其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大量西方和国内主流媒体纷纷采制视频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吸引粉丝关注。如何打造精良的视频并将之推送至海媒平台,是新媒体时代对外传播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期,中国一系列科研成就以“井喷”之势获得全球瞩目,一件件涉及深海、能源、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的“国之重器”频繁亮相,蜚声海外。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报道团队抓住契机,精心采制了一批以中国科技进步为主题的英文视频报道,在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优兔(YouTube)三个海媒平台上播发,直接推送到不计其数的海外网民面前,引起了轰动效应。

在众多“重磅”新闻中,中国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被认为是我国海洋科考和能源领域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科技工作者已经可以将蕴藏在海底的“冰块”点燃成熊熊燃烧的火焰。中共中央、国务院专发贺信,称这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可燃冰题材立即成为西方和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焦点。新华社和CNN等中外媒体先后针对此主题制作了视频短片,但报道思路和呈现手法上各有特点。

珍贵一手素材占尽先机

5月18日,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1200多米深的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层中开采上来,点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

新华社海媒团队拼抢时效,视频记者在新闻现场高效采制视频素材,后方编辑精心剪辑,在当天迅速播发了英文短视频《中国在南海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短片以可燃冰海上点燃喷火的高清航拍画面开篇,用色彩饱满、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极强的精彩镜头瞬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视频随即揭秘了此次开采的“功臣”——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的工作状态。随后通过电脑模拟展示了这个庞然大物将钻头探入海床底部钻取可燃冰的动画效果,弥补了摄像机无法捕捉深海实景的遗憾。此片在脸谱、推特、优兔三平台的浏览量已超过45万次,获得了海外网友大量正面评价和转发。有网友跟帖评论说“恭喜中国,这是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此短片能被大量海媒观众点击浏览,首先应归功于新华社拥有的一手珍贵视频素材。由于钻探平台位于广袤的南海神狐海域,新华社记者提前搭乘直升机飞抵钻探平台,实现了“零距离”靠近开采一线。对于辽阔海域的场景,航拍无疑是最理想的拍摄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镜头加上高清的画质,完美呈现了“蓝鲸一号”钻探平台的全貌,以及湛蓝的海面上烈焰喷涌的绚丽色彩,给观众带来高度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让他们仿佛亲历这一罕见的可燃冰开采现场。

另辟蹊径找好“第二落点”

当试采成功的消息刚刚发布之时,鲜有媒体对可燃冰的实物形态和特质进行视频报道,因此公众对于这一罕见物质知之甚少。可燃冰到底“长啥样”?

两天之后,CNN于5月20日就此播发了一则视频短片。由于未能在试采成功的“第一落点”抢发消息,CNN把报道重点设置为解读什么是可燃冰。当媒体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一手素材拼抢时效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寻求“第二落点”报道的好角度。

该视频重点拍摄了一小块外观呈现浅灰白色的冰块状天然气水合物在实验室被点燃的画面,随后播放了实验人员戴着手套展示多块“冒着冷气”的可燃冰的特写镜头。此短片让观众第一次看到了从海底开采出的可燃冰实物,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此外,短片也播放了可燃冰海上开采喷火的场景,以及庞大钻头进行深海开采的画面。CNN准确的“第二落点”报道定位,在可燃冰题材报道热度未消之际,及时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成为消息类报道有益的补充。

按海媒传播规律进行视频后期编辑

数据挖掘机构Newswhip的监测数据显示,在不同的社交平台,被分享最多的都是视频。今年年初,脸谱视频的日均播放量已达到80亿次,日均播放时长达到1亿小时。但媒体发布的视频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才能更受海媒网民关注?

首先,内容高度精炼,视频短小精悍。Newswhip对社交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视频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热门视频的时间长度都在90秒以内。这要求视频镜头和字幕更有吸引力,更加准确、高效地表达出信息。

新华社和CNN的两则有关可燃冰的短片时长都控制在1分钟左右。视频均高度浓缩了精彩画面和事件信息,让“速食”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重点内容。另外,两部短片在重要画面位置都配有英文字幕进行解释说明,帮助观众迅速理解可燃冰开采的具体过程,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意义等关键信息。

其次,视频片头务必要“吸睛”。有监测数据显示,海媒平台上绝大多数的视频观众只会观看短片的前十秒。可见,片头这短短几秒钟的“黄金时间”决定了视频是否会吸引观众继续看片。一则视频报道的“生死存亡”往往取决于片头的质量。只有开篇的画面足够精彩,才能留住观众。

新华社和CNN的视频报道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在开篇均用海上钻探平台喷火的镜头来抓住观众的眼球。由于主题设置的区别,新华社用“蓝鲸一号”的多角度航拍和特写镜头继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CNN则把画面切到可燃冰实物点燃的实验上。

另外,添加大字号英文字幕,以适应移动设备与静音播放。传统的视频制作大量依靠解说和旁白讲述新闻事实。但目前,大量海媒用户习惯于静音模式观看视频,所以脸谱、推特等海媒平台的系统默认视频播放是无声状态。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媒体所播发的视频应尽量添加字幕,以帮助用户观看和理解短片内涵。此外,由于使用移动设备的受众越来越多,在不影响画面美观的前提下,字幕的字号应较大,以提供给受众舒适的观看体验。

新华社的短片在画面底部区域添加了大号字幕,既不遮挡宝贵精彩的镜头,又让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读懂字幕提供的关键信息。同时,视频保留了喷火等现场音效,并用气势磅礴的配乐陪衬壮观宏大的海上开采作业场面,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让那些打开声音看视频的观众能得到更好的音频享受。CNN的字幕位置居于画面中部区域,虽然遮挡住了小部分画面,但有利于观众的视线水平保持一致,不必在观看画面和字幕之间来回切换,观看体验更为舒适。

用制作精良的短视频拼抢海媒受众

一则题材重大、画面震撼、内容丰满、制作精良的视频短片,可以直观地向受众展现新闻原貌,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客观、生动的视频画面,有助于拉近东西方文化差异,消弭意识形态隔阂,打消西方媒体或观众的猜忌,提升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由于海媒平台具备极强的互动性,网民针对视频报道的点赞、评论、分享和转发,可以进一步带动该报道的几何级甚至病毒式传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海媒上浏览量达到数百万的视频并不鲜见,这种传播数级和传播优势,恐怕是传统文字报道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中外主流媒体争抢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战场。西方主流媒体早已纷纷开设了自己的海媒账号,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海媒报道运作机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报道模式,吸引了全世界大量活跃粉丝。

中国媒体应及早重视海媒平台的传播效力,要立足内容建设、加强议题设置,坚持以质取胜,在拓展图文报道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视频、直播报道,以契合传播趋势和海外受众需求的宣介方式扩大对外报道覆盖面和影响力,全面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和主导权,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更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责编:谭震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