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用年轻人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用年轻人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24-11-06 09:01:20

“中外大学生对话”(FromUniversitytotheWorld)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文简称国际台)精心打造的品牌媒体活动。自2011年以来已多次举办,近两年该活动更是走出国门,在美国和南非成功举办。抓住年轻群体,用年轻人的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该活动有别于传统外宣活动的独特亮点。

“我记得我刚到南非时,南非的朋友请我吃一种肉干,我以前从没有吃过,开始有点不敢吃,但尝了以后感觉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停不下来!”

“中国人喜欢分享美食,大家在一起吃,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南非年轻人觉得和家人在一起吃饭不自在,但在中国文化中和家人吃饭很重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南非的大学应该开设更多相关课程,我们学了很多西方历史和文化,但是对于亚洲国家却了解得很少。”

……

2017年南非当地时间9月1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对话在南非开普敦开启。来自中国和南非的10位大学生在国际台英语环球主持人赫扬和南非开普敦当地著名访谈电台(CapeTalk)电台主持人的带领下,就两国青年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不仅有观点的碰撞,更充满了欢歌笑语。近两百位南非观众在现场和全球20多万网友一起围观了这场对话。这是国际台首次把品牌活动“中外大学生对话”搬到非洲大陆举办,这场重要的外宣活动也为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峰会成功预热。

一、“中外大学生对话”背景介绍

由国际台英语中心创办的“中外大学生对话”活动的前身是自2011年开始举办的“中美大学生对话”。包括美国加州大学、纽约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中美高校大学生都曾参与其中。对话的主要形式是邀请中外大学生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话题不仅涉及教育差异、校园生活、流行时尚这些和大学生们息息相关的内容,也包括中外文化、美食美景、风土人情、双边关系等更具广泛性和深度的内容。参与活动的中外师生都对这种开诚布公、直接对话的交流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国际台不断扩大该品牌活动的内涵和外延。2015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前夕,两场“中美大学生对话”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行。国际台英语中心还适时发布了国内媒体首个针对中美两国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2016年是中美旅游年,国际台首次带着中国大学生前往美国,并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中美大学生对话”,还推出了网络海选、问卷调查等一系列预热活动,引发持续热度。2017年,“中美大学生对话”升级为“中外大学生对话”,并在南非开普敦成功举办。参与对话的10位大学生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开普敦大学和斯坦陵布什大学,他们都是通过前期网络海选活动脱颖而出的优秀代表。南非多家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网络视频直播吸引了全球20多万网友的围观。如今的“中外大学生对话”,已经发展为一项历时几个月、具有持续关注度的媒体外交活动。

二、如何用年轻人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中外大学生对话”的特色在于抓住了大学生这个庞大的年轻人群体,不论是传播渠道,还是谈话内容,都向年轻人靠近,让年轻人来做主角,用他们鲜活的语言向全世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具体亮点包括:

(一)社交媒体传播,网络海选让更多人参与。

“中外大学生对话”全程依托互联网平台传播,并充分利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扩大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从2015年开始推出的网络问卷调查和网络视频直播都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参与。2016年,国际台英语中心又首次增加了网络海选环节。海选以英语短视频网络征集的方式推出,邀请全国大学生围绕“三分钟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拍摄短视频作品。在三分钟的短视频中,同学们用英语讲述了各色各样的中国故事,有的介绍了家乡特色美食背后的故事;有的讲述了中国汉字的故事;有的讲述了中国南海主权的故事;有的教外国朋友中国的网络流行语……这些生动有趣的用户生产内容(UGC)作品在国际台英语中心的海内外媒体平台展示后,获得良好反响。大学生们用年轻人的话语和视角呈现了有别于主流媒体叙述的中国故事,体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自信与活力。他们生产的内容虽然比较原生态,却非常真实,符合网络传播特质。前20强作品一周内网络累计视频点击量超过100万次,网络投票吸引了近10万人次参加。2017年,国际台英语中心再度推出面向中国和南非两国大学生的网络海选,要求报名者围绕“如果我是南非人/中国人……”为题录制三分钟视频,不到一个月吸引了近200位中国和南非大学生参加,很多中国网友也为南非大学生描绘的中国点赞。

(二)设计问卷调查,抓住年轻人的关注热点。

为了让对话内容更有针对性,国际台英语中心还推出了网络问卷调查。以2016年9月推出的“2020:中国、美国和我”主题问卷调查为例,内容涉及两国未来期望、高层交流、彼此印象、务实合作、文化感知、生活体验等六大领域,同时也征集了两国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有500多位中国大学生和350多位美国大学生参与其中。中国大学生最欣赏的美国人是谁?美国大学生最喜欢吃什么中国菜?中国大学生期待美国领导人未来访华时有什么样的文化体验?美国大学生希望中国领导人访美去到哪些城市?这些有趣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找到了答案,既为对话提供了内容支持,也促进了两国年轻人对彼此的关注,为公共外交营造了良好氛围。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制作的趣味动画短片,在现场播放时引发全场笑声。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也在官方微信转发了该视频和问卷调查结果,并将相关资料作为研究数据备份收藏。

此外,美国人为什么总是充满自信?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在美国吃的中国菜和在中国吃的中国菜有什么不同?再过四年中国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吗?这些通过问卷调查征集到的网友提问,也在对话中引发热烈讨论。

(三)接地气不做作,用亲身经历讲中国故事。

“中外大学生对话”给观众和媒体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大学生们都非常坦诚,主持人不会事先告诉大学生们将问什么问题,只会鼓励他们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大学生们在对话中基本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他们独具个性的表述和真实生动的回答,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比如2016年在纽约举办的“中美大学生对话”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周丁益同学在开场自我介绍时说:“我是一名中共党员。这是我第二次来美国,三年前在我在华盛顿特区分享这一情况时,在场的听众都被吓坏了。其实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他坦诚而幽默的介绍立即引发全场的掌声和笑声。在谈到美国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时,他分享了他的美国朋友汉娜的故事。汉娜在阅读了中国的《白蛇传》后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她认真学习两年中文后,便来到中国杭州找寻自己心目中的“许仙”。周丁益也希望能有更多像汉娜一样的美国朋友来到中国。相比于一些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这些大学生们讲述的中国故事似乎更具亲和力和传播力。北美发行量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在相关报道中写道:“移民美国20多年的张先生说,11日这场别开生面的对话确实非常精彩,给他和其他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首次在美国的公开场合听到有人,而且是一位年轻人,提到他的中共党员的身份,‘这完全没有想到’。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坦然的对话,发挥民间交流在促进美中两国关系中的作用。”①

2016年10月11日,国际台在美国纽约大学举办“中美大学生对话”。

2017年9月1日,国际台在南非开普敦举办“中外大学生对话”。(四)90后主播上阵,对话形式活泼互动性强。

作为面向年轻人的活动,“中外大学生对话”的中方主持人也非常年轻,由国际台英语中心《圆桌议事》(RoundTable)栏目90后主持人赫扬担任。赫扬作为新生代英语主持人代表,主持风格热情奔放、活泼风趣,深受年轻受众喜爱。2016年,她搭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1010WINS新闻台的资深主播李•哈里斯(LeeHarris)共同主持“中美大学生对话”,一个风风火火全程高能,一个沉稳老练直击重点,舞台上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这次对话的音频广播节目荣获了亚广联的最佳互动广播节目奖,主持人的全场把控力和鲜明特色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外大学生对话”还突出了年轻人喜欢互动的特点。2016年参加“中美大学生对话”的同学既有来自中国和美国本土的大学生,也有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曾经在中国读书的美国留学生,以及美籍华裔和美籍韩裔大学生。他们身上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兼容性,虽然背景不同,但相仿的年纪和共同的话题让他们能迅速打成一片。场上聊得不亦乐乎,场下也是自拍合影忙不停。在活动现场的互动表演环节,来自纽约大学音乐系的中国留学生曾汉林和朋友一起用中英双语演唱了自己创作的嘻哈歌曲,赢得了全场掌声。中国年轻人也能玩转美国年轻人最喜欢的嘻哈音乐,这不仅让现场观众,也让观看网络直播的全球网友感受到中国年轻人的活力。此外,每次对话都会设计观众和网友提问环节,台上台下、场内场外的互动使对话成了全球青年交流的舞台。

三、媒体活动如何助力公共外交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开展公共外交给予高度重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民相知。公共外交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让“民相知”“民相亲”,而媒体活动在这方面极具优势。“中外大学生对话”就是在借媒体平台推动中外青年的“相知”“相亲”。南非驻华大使馆全权公使包博森女士(DeboraBalatseng)在评说2017年在南非举办的“中外大学生对话”时,就非常感谢国际台为两国年轻人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她希望活动能继续办下去,“因为青年是未来的建造者”。

有别于其他以学者、官员或媒体意见领袖等精英人士为对话主体的媒体活动,“中外大学生对话”非常“草根”,没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解读,也没有面红耳赤的激烈争辩,媒体虽然也会扮演把关人和议程设置者的角色,但这种身份已经被淡化,事实证明这种“接地气”的媒体活动同样可以服务于公共外交。

2017年的对话选择在南非举办,时间恰逢金砖国家峰会在中国举办的前几天,就是为了让更多南非年轻人关注“金砖”。在对话中,中南两国大学生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金砖’最早是一个经济概念,但我觉得金砖国家应该推动国际社会形成一种文化和社会共识,这样才能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金砖国家不仅要在经济上发挥作用,还要在社会层面、政治层面都发挥作用。”

“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很多都是西方国家建立的,我觉得金砖国家能够搭建一个新的平台,让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话语权。”

这些大学生的观点可能还不成熟,声音或许还很微弱,但这些思考和沟通,对于未来中南两国的发展和金砖国家的共生共荣却不可忽视。

来自开普敦大学的威萨尼·西鲁玛尼(WisaniShilumani)在谈及他参加对话的感受时,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发声,“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总是为我们的青年造就美好未来,但我们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对话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为未来造就更好的年轻人,给他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中外大学生对话”举办的目的所在。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有影响力的媒体活动,服务于公共外交,需要媒体不断突破创新,多方借力,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国际台的“中外大学生对话”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效尝试。(作者供图)

「注释」

①万仁:《中美大学生纽约对话火花四溅》,美国《世界日报》2016年10月30日。

责编:吴奇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