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一体化;农信通;
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及相关政策、文件、资本聚焦三农的大背景下,农业的信息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打通农业信息化与农村、农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农业信息化能否顺利全面推行的关键。因此,农业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建设就成为了焦点问题。河南农信通集团身处我国农业大省,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实施路径,其经验和举措对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农信通集团发展概述
2002年农信通集团成立于河南省鹤壁市,集团的总部设立于北京中关村,在全国拥有十四家分公司和办事处,并在河南省鹤壁市设有集研发、中试、推广、培训、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信通集团是国内领先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运营商,志在创建全球最大的农业知识服务集团。
集团农业、电商业服务商家9800万户,带动农业消费3亿元以上,农业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服务业务市场全国占有率第一,为社会贡献了“中国农网、农信通、农科同、翼农、沃农、生活通、魅力城乡、农信、司令系列”等多个服务品牌,为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城市居民提供了10亿次以上的信息服务;为各级涉农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运维了3000多个信息化系统,占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涉农部委和二十个省左右的“互联网+农业”市场。已形成的农业大数据能够影响全球肉类的四分之一及谷物的五分之一。2015年,在“互联网+”时代理念的引领下,集团率先提出“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致力打造中国“互联网+农业”第一品牌企业,建成中国最权威的大数据系统,将农业信息化、农业电子商务及信息服务进城、下乡体系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2、“农信通模式”产业结构
农信通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分别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实施与运维、互联网+物联网解决方案、涉农信息服务、涉农电子商务、城市涉农生活圈综合服务。五大核心业务构成了农信通集团的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大版图。
2.1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服务的核心所在就是发展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农信通集团信息版图上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详见图1)。信息化农业是指以农业信息科学为理论指导,农业信息技术为工具,用信息流调控农业活动的全过程,以信息和知识投入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水平,切实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农村‘信息贫困’,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1:农业信息化建设构架图2.2互联网+农业物联网
农信通将“物联网”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在集团的发展方向中,从硬件产品,包括传感器、信息采集、检测设备;到软件产品,如云计算与大数据信息化系统;再到为农业和养殖业提供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解决方案的设计,农信通集团在互联网+农业物联网方向开辟出了新的领地。
农信通的农业物联网运作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全面感知:利用RE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信息事实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智能化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农信通集团自主研发设计的司令系列物联网智能装备及软件产品(详见图2)。
图2:司令系列物联网智能装备及软件产品在此运作过程上,农信通可以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对种植大田、养殖大棚及圈舍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采集,并对获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应用,进行宏观的生产指挥和决策。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生产新经营主体提供包括大数据信息分析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在内的综合信息服务。同时,针对种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提供远程诊断、信息咨询服务,提升劳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2.3涉农信息服务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国家提出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发展战略。过去农业信息化发展受到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共享困难、信息时效性差等诸多制约。为此,农信通集团整合12316网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现有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打造更加强大和高效的覆盖全部农民、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让农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都可以享受及时、权威、便捷、低廉、互动性的个性化服务(详见图3)。
图3:涉农信息服务结构图2.4涉农电子商务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占比28.4%,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增幅高达9.5%。相比之下,城镇网民占比71.6%,规模为4.93亿,较2014年底增加2257万人,增幅为4.8%。农村网民的规模增长速度达到城镇的2倍。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2014年全年农村网络消费总额约为1800亿元。同时,根据阿里研究院数据,2014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76.21万个,2014年阿里平台上完成了483.02亿元的农产品销售,较2013年增长69.83%。
图4:涉农电子商务结构图而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以及交通相对落后的现实造成了农村电商的物流配送、售后服务、技术维护难题。这一特点使得O2O模式在农村具有先天的优势。农信通集团大力发展涉农电子商务,除了建设网上电子信息交易平台,也着力在实体电商服务网店上开展业务(详见图4)。
农村消费者对于网购的接受度相对滞后于城镇居民,加上物流、支付方面的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只有达到“商品快递上门、服务维修入户”,才能最终消除农村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的最后一丝疑虑,真正使电商深入农村市场。其中,益农信息社作为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已初现成效。益农信息社(简称“益农社”)是由农业部主导开展的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旨在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延伸到乡村和农户。益农社以便民、惠民、利民、富民为目标,通过涉农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增值服务四个方面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农村开辟出生产、购物、售物、缴费、取物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通道,使农民的现代化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的同时,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全方位,高效且优质的信息化服务。(详见图5)。
图5:益农社构架示意图2.5城市涉农生活圈综合服务
近年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名词占据了各个旅游信息板块的每个角落,发展势头迅猛。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农林牧渔”四大产业皆可产生旅游开发项目。与此同时,浓厚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独特多样的土产民艺也是构成了农业旅游的重要组成。紧张的城市生活、不容乐观的空气环境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自2006年以来,2014年,我国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国内全部游客人数的三分之一。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0%,实际完成投资212亿元,同比增长60%。
农业旅游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就业率的同时,也将各地的农业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量。农业旅游在带动当地物流、运输、住宿、餐饮等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也功不可没。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带动农村的产业转型,从而拉动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农信通集团推出魅力城乡手机APP客户端,精选热门旅游景点和农家乐、农庄及特色乡村,从吃、住、行、购等多个方面,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指南。用户可根据软件提示的天气信息、旅游攻略准备所需物品,也可以根据软件推荐的住宿与美食信息,提前预定住宿和餐饮。通过景区的360度全景漫游,使其身临其境,提前感受乡村旅游的乐趣(详见图6)。
图6:城市涉农生活圈综合服务结构图3、“农信通模式”的启示
3.1立足“三农需求”是基础
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需求。“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无论是尖端的技术、高科技的硬件产品,还是最前沿的消费理念、最潮流的服务方式,都不一定真正适合“三农”的信息化需求。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是提供服务的唯一前提步骤。
3.2信息数据安全是保障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这是夯实农业信息化的“防火墙”。要做到信息化建设项目与信息网络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维。健全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科学布局建设灾备中心,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加强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措施,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防护能力。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明确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网络安全保障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强化监督检查,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技术到位、责任落实,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3业务整合能力、创新能力是核心
农信通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互联互通,相互涵盖影响,都以农业大数据的信息化平台为运行基础。在业务细分,追求差异化经营的同时,也应考虑运营成本、管理成本、用户接入成本等。因此,企业的业务整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业务整合的基础上,要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的迭代速度远远快于传统产业,“摩尔定理”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也鞭策着信息服务的加速发展。
3.4企业收入增长是前提
在农信通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中,目前以提供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为主要盈利业务,但其盈利额不容乐观。企业的业务盈利能力缺失,不足以支撑企业大规模、多层面的发展。而互联网行业的烧钱速度有目共睹,资金链条难以为继。如何有效快速的融资,成了企业发展的难题。目前,集团的业务版图依然铺开,各项业务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加之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各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农信通模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进一步彰显。
参考文献
[1]陈威,郭书普.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13(11):196-205
[2]闫小欢,霍学喜.农民就业、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流转——基于河南省479个农户调查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7):34-44
[3]王儒敬.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3)337-343
作者简介:
张柯,郑州财经学院电子商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