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工程蓄水防洪
种植作物少不了引水灌溉,最简单的设施便是水库,它起着蓄水、防洪和灌溉农田的功能。
在中国古代,水库被称为“陂(bēi)塘”,春秋时期修建的“芍陂”便是中国古代最早修建的人工水库。时至今日,它仍然作为一个调节水库,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另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座落在陕西省关中平原。事实上,郑国渠本身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为了抑制秦国扩张而采用的政治阴谋。郑国是韩国国君派出的使者,他到秦国去游说秦王修建灌渠,以达到消耗秦国国力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郑国渠建成后水利效果显著,关中粮食产量大增,不仅未能削弱秦国,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发展。
在炎热、干燥的新疆地区,还有一种被称为坎儿井的输水暗渠。人们沿着山坡挖掘出地下暗渠,此后每隔一段距离挖一个直通地表的竖井,用来定位和方便日后维护。暗渠在靠近农业区时便转为流出地表的明渠。通过隧洞输送水流,大大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了用水效率。有一些古老的坎儿井到现在仍然能够使用。
水患防治改天换地
河流赋予人类生机,但也暗藏危险。肆虐的洪水会淹没农田,并且对人畜的生命造成极大危害,威胁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上古时期的大禹曾因忙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数年终于降服了水患。大禹治水的故事有着强烈的神话色彩,但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秦昭王时期,岷江从险峻的山谷涌入成都平原,因为地势突然变缓,导致江水流速减慢。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常常在此沉积,造成淤塞和洪水泛滥。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通过精妙的设计实现了分流疏导,既灌溉了农田,又保持了水位平稳,一举解决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除了都江堰,汉朝王景治理黄河、东汉马臻(zhēn)修建鉴湖、明朝黄光升建造鱼鳞大石塘和万恭的束水攻沙等水利设施,都为当地的百姓远离水害、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中的一些设施至今还在使用。
人工运河贯穿南北
在没有汽车、飞机的古代,水运算是一种相对省力、快速的交通方式了。在没有自然水道的情况下,开凿人工运河虽然费时费力,但在促进社会、经济乃至历史发展方面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条人工河叫邗(hán)沟,是吴王夫差为了供吴国船队北上而开挖的,后来并入了隋唐大运河。
我们常用“鸿沟”来比喻事物间有明显的界线,但在历史上还真的存在过一条“鸿沟”,它开凿于公元前360年,是历史上第一条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不过,在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后,鸿沟就被荒废了。
隋朝开凿的广通渠开辟了从黄河直抵都城大兴(今陕西西安)的通道。后来,隋炀帝广征民力,开凿通济渠、永济渠,疏通邗沟等河道,构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抵杭州的南北大运河。民间传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为了游山玩水,但事实上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粮食、巩固政权。
在此之后,元朝的统治者整修大运河,截弯取直,引水通淤,历史上有名的“京杭大运河”就此诞生。它全长约1790千米,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为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盛世安澜,水利兴邦。中国古人深深地体会到了水利工程对人民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兴国安邦的水利之歌。
责任编辑郭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