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被国学大师季羡林形容为“神仙中人”的周培源先生,是我国理论物理、力学和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他曾担任过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被誉为“科学家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科学家”。他还是著名教育家,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受教于他,杨振宁、钱三强、何泽慧都曾听过他的课。
2.
1902年8月,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他家是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周培源十分聪明伶俐,三岁半时便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来还进入洋学堂学习。当时的国内时局动荡不安,小小年纪的周培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从小便深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3.
1919年,由于参加“五四运动”,周培源被学校开除了,只能回家自学。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则招生广告,是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江苏省招收5名插班生的消息。周培源赶紧报了名。很多年后,他还饶有趣味地回忆道:“那则报上的招生广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一条非常小的消息,居然被我看到了。”
4.
在清华就读期间,周培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发表在了《清华学报》上。1924年,他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并获庚子赔款留美基金,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旅程。
5.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通过日食观测得到证实而引起全世界轰动,国内也掀起了介绍和传播相对论的高潮,周培源因此迷上了物理学。他来到著名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决心攻克理论物理学。苦读两年后,他又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读博。
周培源仅用了五年半的时间便拿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女儿曾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周培源说:“勤奋。别人夏天都休息时,我到处去选课,所以很快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
6.
1929年9月,27岁的周培源回国,成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年轻的教授。在回国与否这件事上,周培源从未犹豫过,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十分清楚地写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留学的,我们就是要回来做事。”
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辗转迁至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周培源举家随校南迁。为躲避日机频繁轰炸,许多老师在郊外安家。周培源的家距离学校有19千米,而且途中都是小路。于是他便买了一匹马,取名“华龙”,每天骑马上课。这成了西南联大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他还被戏称为“周大将军”。
8.
早在1935年12月,为教育学生学习物理学,以便将来为国防服务,以研究理论物理为专长的周培源根据抗战需要开设了弹道学课程。后来成为院士的何泽慧便是在此时受到影响,后赴德留学,专攻弹道学。
9.
1943年,周培源再次赴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担任访问教授,继续深入研究湍流理论。他还参加了美国国防委员会的研究,虽然美方给了他十分优厚的待遇,但周培源仍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可以随时离去”。4年后,周培源又举家回国,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
10.
周培源一生都谦恭有礼。人们提及周培源时,都竖起大拇指,视他为楷模。很多年前,他曾为爱因斯坦拍照,后来女儿问他为何不与爱因斯坦合影,周培源说:“他是爱因斯坦,那么伟大,我怎么能站到他身边去呢?”1993年,他因病去世,享年91岁。
责任编辑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