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走,到海里去!

走,到海里去!

时间:2024-11-05 08:40:29

辽阔的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蕴藏着无数奥秘,也是世界各国交流贸易的主干道。尽管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人们以农耕为主,但我们的先祖依然积极探索了未知的海洋,取得了大量成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

造船,我们不输人后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的居民已经学会了制作筏、独木舟和木桨,证明当时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近海航行的技术。到了夏朝,人们又在筏和独木舟的四周加装了木板,有龙骨的木板船由此诞生。而三国时期的造船技术更是得到大大提升。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之命,率领由240余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船是“五千料巨舶”。按照保守估计,这艘大船身长达70余米,排水量超过2000吨。它不仅是15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船舶,而且和150年后的世界最大商船“吕贝克之鹰”相比也毫不逊色!

动力,我们能走得更远

最早期的船主要以划桨的方式前进,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桨叶的角度会对船只的前进方向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发明了用于控制船只航向的舵。舵一般装在船尾,与船的重心距离比较远。这样,就可以根据杠杆原理,用很小的力量改变船只的行进方向。

橹是中国古人发明的另外一种船只推进工具。它比桨长很多,安装在船尾。通过摇动橹绳,就可以控制水中的橹板像鱼儿的尾巴一样拨水,从而推动船只前进,非常高效、省力。

人类认识了风的力量以后,风帆就出现了。汉代时,中国的风帆船就已经出现,并且从无法转向的固定帆,发展到可以灵活转动的活动帆,最终产生了有平行骨架的平行式硬帆。

风帆的出现和发展解放了人力,让中国古人有能力在海上从事长时间的活动,并且能够走得更远。

导航,我们有一套

茫茫的海面上没有路标,想要远航就必须掌握导航技术。最早的航海导航术是观星,西汉时的导航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观星要求有晴朗的天气,如果遭遇阴云遮蔽,船只便无法定位,于是中国古人发明了通过指南针判断方向的技术。世界上利用指南针进行海上导航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99年)完成的《萍州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比英国人在《论物质本性》中提及航海者使用水浮磁针导航的记载早了大半个世纪。而后来的郑和船队使用的“过洋牵星术”(原理类似于六分仪),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导航技术。

海图,我们画得好

有了海图,船只才能正确抵达目的地。早在唐代的《海岛算经》里,已经记载有测量海中地形、地物的高度与距离的方法,对后来航海图的测绘有深远影响。明代《海道经》中保存了一卷根据元代人底稿绘制而成的《海道指南图》,这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幅海图。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在航海中使用的《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远洋航行海图。

但在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清时期逐渐收紧海禁政策,阻断海外交通,阻碍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也逐渐落后于欧洲。

在新时代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海洋蕴藏的巨大潜力,中国也更加重视海权的维护与航海科技的发展。我们要以史为鉴,学习和发展航海科技,才能在海洋上找回昔日荣光。

责任编辑郭晓博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