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去聚会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不过是去听那些成功人士吹嘘自己的发家史。我妈一不小心,就成了那“大部分人”。
(一)
我妈是客家人,迁居潮汕,高中聚会在老家举办。
为了那场聚会,她提早两个星期拉我去附近的品牌服饰店寻找她要的服装。身材保持得相当好的我妈,穿起什么服装都好看。但是当她看到衣服后面的标签时,眼神瞬间黯淡,然后拉着我到附近的卖场,找到了一件风格相似的服装,价格只是一半。
接着她花了两百大洋做了一个发型,在发型师千万次保证两个星期后还能保持原状后,才心满意足地带着我到下一个根据地,她还要买鞋子和包包。
只是经过了那两次出血,她没有再下大血本购置其他的东西了。
那场毕业聚会我没有去,但我能想象到我妈应该像个维秘天使一样在走秀现场万众瞩目,毕竟她的朋友圈保持每两个小时更新一次的频率。
只是她回来的时候并没有兴奋地和我讲她的故事,她身上那件高仿的衣服褶皱明显,失去灵魂。
第二天她仍兴致勃勃地在刷朋友圈和抢红包,到第三天时,我问她:“妈你看我朋友圈那张自拍好看吗?”
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关闭朋友圈了,都是些炫耀的东西。”
震惊之余,才想起她昨天曾问我:“香港中文大学是不是很厉害?很难考?”
我刷着六级的题回她:“是啊,听说比985、211那些还厉害。”
她轻声说:“我班长的女儿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生,真是,怎么那么厉害!”
写着题的我,手顿了一下。想着自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只能心虚地回了一句:“人各有命。”再难接下去。
换作以前,我听到有人说现在的朋友圈都是一些炫耀的东西,不喜欢看时,我一定会不屑一顾,那是你的水平没到别人的档次,你才觉得人家在炫耀。
可现在是我妈在说这句话,我顿时觉得十分心疼,转而又觉得自己真是没用。
(二)
我们都讨厌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人家强。所以小时候的我十分害怕会被拿去和别人比较,幸运的是,我生长在一个十分开明的家庭,没有孩子间的攀比。
饶是如此,我却很享受被别人或自家的父母夸奖,无论是夸我乖巧懂事还是成绩优异。
小学时得个“红花少年”或“三好学生”时,恨不得把每层的房门都敲开,告诉他们我得了奖,回家立马找到一个502胶水把整面墙壁都贴满我的奖状。
我们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因为我们不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当我们成为了那个孩子,我们是会享受那种氛围的。
所以,当我妈朋友圈里都是“王班长的女儿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李书记的儿子在美国留学,张班花的女儿嫁给了当地首富,赵学委的儿子考上了省里的公务员”时,她就觉得他们是在炫耀了,赤裸裸的炫耀。
毕竟,我这个娃没有什么好给她晒的。
我到现在仍然很害怕听到《父亲》这首歌,里面那句“我是你的骄傲吗”,更是直戳我的泪点。
我们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但看和谁比不是吗?
为了寻求心里的平衡,我妈去跳了广场舞。但回来后更抑郁了,因为我家楼下跳广场舞阿姨们的小孩基本都是985、211的学生。
尽管我觉得这种探索内心平衡的方法有些不妥,但我最欣赏我妈的地方就是,她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她连续换了三个广场舞的根据地,终于找到了一个比她还“惨”的阿姨,生了两个女儿,都是初中肄业,现在外地打工,春节都不一定回家。
于是我妈在安慰她的过程中,慢慢淡忘了她朋友圈中炫耀的同学。
(三)
我也不是十分喜欢朋友圈,但那是具有生活烟火气的地方,朋友同学的开心、难过都可以从那里窥见。
只是在我妈眼里,那简直就是一个攀比的博弈台,筹码是儿女的成就、家境的殷实。这让什么都是中等一般的我妈有点玩不起。
不过这也让我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要成为她的骄傲,让她每天刷屏朋友圈夸她女儿多能干。
不过或许我有点多虑了。
我妈这个双面娇娃,屏蔽了人家朋友圈,却厚着脸皮跑去群里抢红包,再发一个中年表情包表达她的喜悦。还十分严肃认真地告诉我:“那么多年的朋友了,还是要好好相处的。”
这理由,真是无懈可击。
果然,我最欣赏的女神还是我妈。
编辑/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