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郭桂梅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文选的方式,将具有相同主旨的文本聚合成同一个单元。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开篇教材都精心设置了相应的导语。这些导语有的概括了单元内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了单元所蕴藏的主题,有的则展现出单元训练的核心与重点,不仅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指路明灯,也是开展本单元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
一、提炼单元导语中的方法,让阅读教学更具指向性
与低年级导语中更多唤醒学生阅读兴趣不同,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导语的设置也逐渐丰富化、明确化,教材编者在设置单元导语时,将其言语表达的主要内容指向于三个层面,即:阅读本单元课文方法的提炼与指导、本单元课文中所集中体现出来的表达策略的感知与内化、本单元课文中学习所需要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这一部分的内容呈现不仅展现了教材编著的真实用意,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如导语“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悟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收集有关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在这一段导语中,编者明确提出了“边读边想”的要求,这是基于阅读方法层面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本组课文的重点所在,应该引起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据此,本单元的教学就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自己看到、听到的,或者运用朗读感知法进行想象式体验,体会文本所描述的情境。
以这样的方法去揣摩、体悟文本中的内容,才能准确洞察、把握编者利用导语所传递的方法和策略,为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如果我们对单元导语视而不见,只会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源、视频录像感知文本情境,就不仅违背了导语设置的用意,更与语文教学的规律背道而驰。
二、把握单元导语中的逻辑,让阅读教学更具层次性
语文作为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学生语言核心能力的训练绝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一定体系设置下有序列展开的。如果我们以发展联系的视角关注每个单元中的导语,就会发现某一种训练点教材延续着一定的逻辑展开设置,有着极强的层次感。因此看来,阅读教学就应该将具体的训练内容放置在相应的体系结构中来审视,才能让语言的训练不断走向丰富与扎实。如在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的导语中提出了“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要求,但事实上这一训练重点并非在这个单元中首次提出,而是在三年级中的《我们的民族小学》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而在此之后,教师在本册第五单元中则再次提出“紧扣课文语言,联想课文所展现的情境”,让这一训练点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而到了五年级下册,导语则再次明确了“入情入境体悟文本主旨,结合课文最感人的情节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使得这一训练价值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一个训练内容,出现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则有着不同的训练侧重点,只有弄清楚导语中所蕴含的编者意图,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加具有层次感。
三、紧扣单元导语中的文本链接,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每个单元的导语都以简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凸显其内在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将导语所传递的信息与具体的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实现导语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厘清导语内容与对应课文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洞察编者为什么要将这几篇课文融合在一个单元中,这些课文又是怎样从不同的侧面集中凸显这一主题的?
以五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例,导语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揣摩作家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根据导语中的这一要求,教师将其分散在单元中的不同课文,如聚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的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到的绝妙作用,揣摩《临死前的严监生》中的细节刻画对凸显人物吝啬形象的功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人物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技巧,《金钱的魔力》一文中人物的神态描写等手段。不同的课文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特色,这种方法的选择与作者意欲表达的人物形象有关,更与展现的故事情境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法。正是因为有了导语的整体性规划,我们才能在每一篇课文中探寻最为恰当的阅读教学价值点,从而在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下感知作家描写人物的独具匠心。有了这样的聚合与分解,我们才能在课文阅读中、对比辨析中促进阅读教学言意融合,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而言之,教材中精心设置的单元导语是每个单元的开篇之作,是教材中每个单元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决不能割裂单元中的导语,而将关注的视角直接聚焦在单元的课文中,将导语视为单元教学的基石,认真研读,揣摩作者蕴藏其间的编排意图,从而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下黄小学)(本栏责任编辑项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