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张小霞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预习不仅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是课堂探究向纵深推进的有效保证。怎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呢?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浅谈两方面的意见。
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动机是行为发生的前提,没有动机,一切行动都不会产生。我做的一个小调查显示:仅有24.4%的学生每天都预习,51.1%的学生有时预习,有时不预习,15.6%的学生偶尔预习,8.9%的学生从不预习。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上课时是要讲解的,预习和不预习没有什么差别,预习就是早知道课文而已;有的学生是老师要求预习时才预习,老师不要求就不预习;有的则是老师要求了也不预习。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预习处于被动状态,对预习没有什么兴趣,缺乏动机。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从而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其预习动机。一是让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享受到预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我首先肯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在上课检查预习情况时,对学生点滴的进步和成绩都给予肯定,同时予以鼓励和表扬。二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我充分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授予预习扎实的同学“预习能手”“预习之星”等称号,激励其他同学比学赶超。三是组织预习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让平时预习比较扎实的同学谈预习的好处,讲自己预习的方法,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以前不预习、现在预习的同学谈自己预习的收获等,以此来激励其他同学。
二、指导方法,加强训练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调节学习状态、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在激发学生的预习动机、培养预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1.规范常规性预习步骤。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作为中、高年级段学生常规性预习步骤。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所以默读是初读课文时的最佳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或道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找出全部生字,给生字注音,划出不理解或不太理解的词句。
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读准生字的音,弄清楚陌生词语的意思。
朗读。就是大声诵读。诵读对理解文章内容和加强记忆都很有好处。一般要求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要求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样的人、事、物、景,初步明确思想意义;第三遍重在感知预感,并通过自己的诵读再现思想和情感。
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语句摘录下来。“眼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思考。就是在上述四步之后,静心思考,把自己彻底搞清楚的、一知半解的、纯粹不明白的,或作批注,或作勾画,或做书面记录,以便上课时与同学交流分享,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究。以上五个步骤,强调在操作时必须细化。
2.加强引导和督查。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此外还要严格检查预习作业,使预习活动真正得到落实。
3.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学生的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在指导孩子预习的同时,参与到孩子的预习中来。家长的参与形式灵活多样,我尝试较多的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表演课本剧。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大多数课文都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课本剧为孩子们喜闻乐见。通过改编、表演,把预习内容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可以强化预习效果,甚至会有令人惊喜的创造性奇迹出现。只是表演时孩子不可能一个人同时担当几个角色,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亲子互动,共同表演。家长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这不仅使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再造中快乐地掌握了预习内容,而且可以促进亲子心灵的沟通。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实验,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已初步形成。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变得更加自信了。
因此我敢肯定地说,只要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检查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不是难事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正宁县山河小学)(本栏责任编辑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