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
6月28日,F5未来商店宣布获创新工场3000万元A+轮投资;几天之后,来自上海的缤果盒子(Bingobox)也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再加上娃哈哈早期创始人宗泽后与深兰科技合作推进的TakeGo,以及前“去哪儿网”CEO庄辰超在年初创立的便利蜂等等,他们和几家也跃跃欲试的传统便利店大厂及互联网巨头共同掀起了“无人便利店”这个今年继“共享充电宝”之后的又一资本风口。
这股风是从大洋彼岸吹过来的。去年12月,亚马逊公司公布了一段令人大开眼界的视频,在视频中,一个名为“AmazonGo”的概念化超市似乎实现了完全的无人化购物体验,这里没有收银台,也不需要排队结账,你要做的就是挑选心仪的商品,然后,带走它们。
要实现这一点,亚马逊公司使用了以计算机视觉为主的人工智能技术,同时辅以混合传感器及深度学习技术,它能够自动识别出货架上货物的移动情况并对其进行追踪,最终通过手机APP实现自动付款。
AmazonGo的出现显然让国内的许多创业者眼前一亮。
QuiXmart(中文名“快猫”)早在2014年就在上海推出了第一家智能便利店,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那时的无人便利店需要人们在出门时主动进行支付,要“先付后享”,这样的体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其创始人陈海波也认为未来的便利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未来要在便利店支付一定是无媒介支付,每个人都会拥有个人的终身ID;第二,我们身上最方便、安全的支付工具就是我们本身,不是卡,也不是手机,所以去商店拿到东西就不用再像传统方式那样结账。
而这两点通过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工具逐渐成熟,在现阶段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于是,借助着移动支付、人脸识别以及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无人便利店开始不再那么遥远。
伴随着相关技术进步共同吹起这股风的还有“便利店”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6年中国连锁品牌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行业增速达到13%。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就曾经对媒体表示,近几年便利店发展速度增快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便利店的即时消费性质使得其受电商冲击不大;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促进了便利店的迅速发展。
整个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带来的便利店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好遇到了以AmazonGo为代表的技术升级,无人便利店恰逢其时成为今年的热点。
就在本月初,阿里也在其今年的“淘宝造物节”上推出了快闪店“淘咖啡”,借助阿里的宣传能力,舆论又一次将关注的目光对准了这个领域。
现状
目前,相比亚马逊公司略显激进的方案,RFID技术才是大家使用较多、可行性也较强的解决方案。阿里淘咖啡、缤果盒子等公司目前都采用这一技术方案。
“RFID”的中文意思是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通过给每个商品贴上RFID标签,射频信号能够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取到RFID读取器中,从而获得物品的信息,实现自动扣费。再辅以多路监控摄像头搭建的人脸识别等身份识别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监控顾客在店内的行为,防止他们故意破坏商品上的RFID标签。
相比目前多数超市便利店使用的条形码扫描技术,RFID技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同时辨识读取多个RFID标签,而不用一个个轮流扫描,因此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成本。就拿淘咖啡为例,用户在选购完商品之后,需要进入一道“结算门”,系统会自动扫描你所选购的商品并自动扣费,整个过程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完成。6月17日,几名顾客在上海杨浦区长阳路附近的首家无人便利店购买商品(海新摄)但相对而言,它的劣势则在于增加了RFID标签的成本。虽然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但根据多个信息源透露的信息,目前一个RFID标签的成本大致在0.4至0.7元之间,再加上标签还有损毁的可能,这笔支出还是要占整个便利店支出的重要一部分。缤果盒子创始人兼CEO赵子林就向媒体透露RFID支出大概占整个销售额的5%左右。对于平均客单价10元左右的便利店来说,这相当于他们要在每个客人身上白白支出0.5元。
而传统便利店罗森以及年初就开始在北京布局的创业公司便利蜂则选择了更加保守的路线。与普通的便利店相比,他们只是允许让顾客自己使用手机APP扫描商品并在手机上进行支付,然后将支付完成后得到的二维码在自助机器上扫描一下,或让店员检查一下即可完成整个购物流程。在便利店客流量很大的时间段内,搭配人工服务,可以降低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
与上面的RFID技术相比,罗森和便利蜂所使用的自助结账功能并无太多技术方面的突破,而是在支付环节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了自助化升级,能够在人流较多的时刻通过自助结账帮顾客节省在柜台前排队等待的时间。
目前,年初才成立的便利蜂已经在中关村附近开了5家店,其中一家店里的店员告诉本刊记者,店里的自助付款机目前还需要大量人力的引导,不过在中午客流量较大的时候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疏解客流压力的作用。
除了技术方案之外,大家在未来的市场推广策略上也都不尽相同。
缤果盒子方面表示:“一年之内我们将完成5000个盒子的铺设”;阿里方面则明确表示“不会做传统意义上的超市或咖啡店”,但“会尽快推进落地完整的商业解决方案”;罗森则会在7月的试点完成后从办公楼门店开始“重点推广此项业务”。
但无论是谁,他们都在采访中表示目前的技术形态并不是最终答案,大家的共识是“运营方面的探索才是最难的”。缤果盒子就明确表示“RFID并不是他们最终想要的答案”,而阿里方面也认为“IP+人工智能”才是他们追求的方向。毫无疑问,就现状来看,即使是AmazonGo,在试运营过程中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正式推出的时间一拖再拖,这些都证明这个战场中的所有人都才刚上路呢。
争议
不过,围绕着这个新概念,争议却一直不断。
“我觉得目前整个舆论趋势对于无人便利店的追捧有点过了。”来自上海某投资机构从事消费零售领域PE投资的投资经理达米安(Damian)对本刊说道。在已经关注这个领域两年的达米安看来,从去年的AmazonGo到前一阵子的阿里淘咖啡,这些互联网公司有点强行向普通民众灌输“未来理念”,“有点为了无人而无人”。
而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此前在接受“36氪”专访时也明确表示“不看好”这个领域,他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这个事情很需要规模;第二,人其实在便利店这个行业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根据他的解释,便利店这种重资产商业模式的现金流回收期较长,对运营能力要求很高,“全家”从2004年进入中国,做了10年、开了1000多家店才做到盈亏平衡;而就第二点来说,现在所有的便利店其实差异性不大,而服务则是能代表不同便利店特点的重要一点。
但最大的争议集中在人力成本方面。
尽管近几年我国的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但数据显示,人力成本在整个便利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就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7-11”为例,根据其去年的财报,它的人工成本只占整个营收的1.8%,加上租金成本也不到5%。可以说,人力成本在便利店整个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但如果把人力都砍掉,那便利店内众多需要人工服务的项目就都做不了了,比如类似关东煮这样的熟食加工以及许多促销活动的推介,而那些项目又是它的利润构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毛圣博看来是不划算的。
达米安也认为对于便利店来说,运营是需要人工操作的。“越是想要给客户更丰富的购物体验,就越难以限制商品的售卖方式”,“而目前的无人便利店版本都是为了配合现有的技术而减弱了用户的消费体验”,这在他看来是与未来体验式消费为主的线下消费潮流背道而驰的。
同时,几乎所有目前的技术实现场景都是在“收银”这一个环节进行无人化处理,背后的仓储、物流、店面管理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很难讲无人便利店能减少多少成本,更不要提为了维护无人便利店所需要增加的人力了。
但就这个争议,缤果盒子给出了他们的解释。
“15平方米的盒子可售卖的数量与40平方米传统便利店相当,15平方米的盒子造价约10万元,40平方米的便利店投入约40万元,所以盒子的成本投入约为便利店成本的1/4;而我们的运营成本也只是他们的1/8,如果做得好会更低。”缤果盒子方面对本刊说道。同时,在具体每天的运营方面,“基于我们的铺店密度和测试模型,平均每个人一次补货需要20分钟,一个人每天负责20个盒子的货源更新”。
相比于传统便利店每家店至少需要5名员工,缤果盒子的做法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这些还需要大规模实践的检验,毕竟他们目前只是在广东与上海开设了10家试运营店。
此外,虽然缤果盒子方面表示他们目前在广东中山等地投放运营10个多月以来接待超过了1万人次的客流,偷盗与破坏情况都是零,但社会大众究竟能否在道德层面经受住更为长期和广泛的考验都还值得继续观察。
未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IT业者对记者表示,无人便利店未来应有的形态应该在自动售货机与小型超市之间,它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地处相对封闭或不太繁华的地区、SKU(库存量单位)尽可能小且商品尽可能标准化、SKU组合可根据用户行为灵活多变。
缤果盒子就同意这个说法:“传统的零售渠道并没有日消300~2000元这个区间的业态。传统无人售卖机是在1~100元,夫妻店是2000~3000元,还有3000元以上的连锁便利店品牌,但300~2000元是处于空白区域,而我们就处在这个区域。”
目前缤果盒子的店铺主要布置在封闭或半封闭的高端小区,主要服务小区内的居民用户,不像传统便利店那样依赖于大的人流量。按照一般便利店平均客单价10~20元的金额,缤果盒子认为每天只要有20个以上的个体消费就能产生正向现金流。
而不同体量也决定了不同的视野。阿里淘咖啡方面的工作人员杨树对本刊描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他们认为未来的零售业应该要有“四大优势”:
第一是大规模的数据应用。因为数据能让服务变得有据可依,你需要知道上帝有什么喜好、哪些习惯等等。第二个优势是运营效率。未来的零售业要既能提供前端营销获客、会员管理、现场购物行为捕捉和深度学习及无人支付结算等各环节技术方案,也能提供后端供应链体系、物流体系等一整套解决方案。用互联网手段重构零售体验和管理,提升商业效率。第三个优势是自动化。无人导购、无人结算;自动识别,拿了就走。在未来,只要认证识别过一次,可能连手机也不需要带了。第四个优势是“IP化”。IP场景和消费场景的结合会越来越多。因为性价比、品质、方便已经是购物的基本需求,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多的是精神上、文化共鸣上的满足。
在传统零售业者看来,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想法和他们既有重叠之处,也不完全一致。
达米安就认为零售业未来需要发展的方向有两点,第一是去研究如何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第二则是探索更成熟的品类管理分析技术。至于所谓的“大数据”应用在他看来可操作性与应用场景还不够清晰,而且传统超市与便利店已有的品类管理与单品管理都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了。
缤果盒子也认为对无人便利店来说,“一套适应无人零售便利店的后端管理体系才是核心”,其中包括“高效补货、精准的自动化促销、有效防损等等”,只有这些环节都能同时得到相应地改进,无人便利店才有它的实际意义。
最后,不同的玩家有不同想法。有的借着这股热潮试试水,小规模尝试新技术总是没错;有的完全押宝在这上面,笃定这就是我们能望到的未来;还有的则将它设定为一个秀场舞台,用来展示自己已有的技术和可能实现的无限可能。但最终消费者都会用自己的买单行为来证明谁才是笑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