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刘永好 民营企业有“希望”

刘永好 民营企业有“希望”

时间:2024-11-05 10:33:22

“改革开放40年,我们企业36年,体会很深。”

1982年,我们一家四兄弟都大学毕业了。大哥在电子厂做工程师,二哥在县教育局工作,三哥在县里当农业技术员,我在大学当老师。看似安稳,但我们都不甘心,总想做点事。因为父母是1949年后第一批国家基层干部,父亲曾官至县团级,能订阅《参考消息》。我们经常看这些报纸,了解外部世界,看看窗外的天空是怎样的,有很大的兴趣和志向。

无线电技术刚刚兴起,我们四兄弟就成了发烧友,学会了手动组装矿石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甚至电视机。现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装一个电视机需要32根电子管,一根电子管有一个矿泉水瓶那么大。我们自己研究线路、购买器材、安装调试,最后看到电视机呈像、听见声音,简直激动得不得了。这可能是那个年代成都第一台私人组装的电视机。

当时在我任教大学的宿舍里,摆满了各种音响,全是学校的老师同学让我装的,装一个收他们两三块钱,类似于现在的卡拉OK,我一共装了十几台。四兄弟把音响抬到大街上卖,看的人很多,最后连百货公司的人都跑过来问:“多少钱?卖给我们算了。”

有人提议,我们可以办厂卖。我当时没敢想,办厂一要人工,二要场地,三要资金,这些都没有。有一天,三哥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当知青下乡的生产队有很多小伙子在家待业,那有仓库可作厂房,还有草绳机,可卖了作启动资金。我们就兴冲冲地找到生产队长,队长一听就答应了。我们算过一笔账,装一台音响的成本大概是五六块钱,每台能卖到十几块钱,利润生产队拿大头,我们拿小头。我们和公社书记说这个事,他一听说要分钱,桌子一拍就说:“走资本主义道路?坚决不行!”

我们当时连名字都想好了,叫新艺电子厂,灵感来自爱迪生的GE(通用电气)。但书记一发话,第一次创业就夭折了。那是1980年,气氛还不是很成熟。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真做起来了,1984年中央开会讨论的,或许就不是动不动“傻子瓜子”,而是动不动刘家兄弟了。

第一次创业的想法被毙了,我们很不甘心,之后天天关注新闻报道。我一个人订阅的报纸量,和整个学校一样多,弄得收发室的阿姨开玩笑说:“你应该付给我工资。”1982年,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逐渐推广了,我们就想着不妨在农村试一下去做农业。

三哥是农学院毕业,有技术,也有场地。但经过上次的失败,我们有了经验,四兄弟这次直接找到县委书记,说现在国家政策允许,想到农村去做专业户。书记想了很久,说:“好,农村专业户缺乏科学技术,需要有技术的人,到农村去是好事,符合党的政策,我支持。”但书记提了一个条件,我们每年必须带动10个专业户,让他们富裕起来。

最早种蔬菜、养鸡,然后是养鹌鹑。鹌鹑每天下蛋,周期快,价钱也更高。我们在川西一带养得很火爆,养鹌鹑、卖鹌鹑饲料,带动当地养了千万只鹌鹑,是规模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即使如此,鹌鹑还是小众,猪肉才是大众商品。养猪需要饲料,所以后来转战到饲料市场,四兄弟一起研发猪饲料卖。四人各司其职,我负责市场采购和营销。

我算得上是刷墙广告的鼻祖。中国最早的农村墙头广告、电线杆广告等,都是来自“希望饲料”。“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80年代末的川西农村,家家户户的墙上都刷上了这句广告,宣传效果非常好。我当过教师,会刻蜡纸,每到过年都刻上有“希望”标识的门神、对联送给农户。蜡纸看着红火,农民朋友特别高兴,一直问:“要钱吗?”我就说:“不要不要,送你们的。”这就是我们早期的市场营销,由此慢慢做大起来。

到1991年,希望公司的规模达到千万,全国却出现了“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就有人说我们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办事变得困难:招人人不来,买东西人家不卖。“是不是国家不允许私人办企业了?”我们一度感觉社会又要大变,连母亲都劝我们放弃。想了好久,最后找到县委书记,提出干脆把工厂交给国家,“当个工厂管理者算了”。县委书记听了后,又沉思良久,说:“你们当初去农村做专业户我是支持的。目前我并未接到通知说要没收资产,但既然现在社会上确实有声音,你们就悄悄做吧,不要宣传了,就夹着尾巴做。”(李伟摄)1992年,突然有一天,《光明日报》全文转载了邓小平南巡纪实《东方风来满眼春》。我看了非常激动,立马叫二哥来看。那篇文章太重要了,让我们知道国家进入新格局,春天就要来了。此后10年,我们开始大规模地踏出家门和国门,在全国各地收购、建厂,一度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1995年,市场经济刚确立不久,国家工商总局做了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全国私营企业排名,希望集团排名第一。

在1993年前,希望公司还只是饲料公司,不是集团——当时中国还没有一个集团化的企业,但我们在全国扩张,没有集团化体系,管理很难,所以找到县工商局提出成立集团的申请。县里一听吓到了,说要请示市里;市里说这事太大,要请示省里;省里直接请示北京。我到北京跑了十几趟国家工商总局,领导说:“这是大事,会认真研究,正在看国外案例。”半年后,领导打电话说,国家研究决定,希望饲料符合成立集团的条件,可去地方申请,已打好招呼。这样,我们才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企业集团公司。

之所以动“集团”的念头,也是注意到海外有很多集团公司,他们走规模化、集团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之路。1991年前后,我们在中国饲料市场已做出很大成绩,算是最好的。一家美国知名的跨国饲料企业就找到我,说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想要跟我们合作。我问怎么合作,对方说换股。什么叫换股?我当时一点概念都没有,对方就继续解释并邀请我去美国参观。

在美国,我看到了美国的大农业、高速公路、超市……甚至是商场的扶梯,都让我惊讶,因为当时中国还什么都没有。那是一个冬天,对方董事长邀我去他家做客,他家别墅的游泳池,冬天可将水温加热,人能在室外游泳。我当时太诧异了,原来我们的差距有这么大,心里很不是滋味。对方说,将派会计和律师谈合作,会提供三年的财务报表和资产评估,希望我们也能给他们。我一听就傻眼了,什么是财务报表?中国那时也没什么会计和律师事务所,我们的财务制度、公司制度都很不完善。我心里很明白,合作肯定黄了。

回国后,我就暗下决心,要规范企业,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尽可能像这家公司一样现代化、规模化、国际化。1993年,我们从成都走出来,在全国各地兼并收购了近20家工厂。1995年,为完善治理结构,理顺产权,四兄弟分家调整。大哥热爱电子科技,去做电子科技行业;三哥学农,继续深耕农村做种植业;二哥和我留在饲料业。

那几年,民营企业逐渐被认可。1993年我当选全国政协委员,那年约有23个民营企业家当选,是改革开放后首批。“两会”上,我做了一个大会发言,叫《私营企业有希望》。有领导说,讲私营企业是不是太敏感,我说这是我的感触和体会,私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一样能成为国家的建设者。他说要再请示一下,最后高层领导通过了。我没想到,标题刚念出口,台下就爆发出热烈掌声。最后效果很好,新闻中心为此还专门安排了中外媒体联合采访。

还是1993年,我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是其成立以来首位民营企业家副主席。工商联是政府和民营企业的桥梁,我在任10年间,工商联组织了多次全国民企的调研。这些调研发现,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同时很难参与一些行业。最重要的是,他们融资非常困难,在成长发展阶段得不到资金支持,国有银行不给他们贷款,而另一方面有些国有银行坏债率极高,达20%,按照国际标准早该破产了。

我们就想,可否在银行领域做个试验,由工商联牵头,是会员单位的民企出资,办一个民营的全国性商业银行。1993年“两会”期间,我联合40多家民企提出提案,第二年经叔平先生以工商联名义给时任央行行长的朱镕基写信。朱镕基很快回复:“请人民银行予以考虑。”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成立。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大家听说这想法都很高兴,报名就报了100多位、资金100多亿元,结果到交钱时,好不容易才凑了13.8亿元。那时民企普遍比较小,拿得出钱、又符合条件的少之又少。有人说,是不是再找些企业?我说,既然没人规定注册资金一定要达到多少,不妨从小做起,就此求得发展。今天的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已有近6万亿元,年化税后利润约500亿元。民生银行的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允许,通过规范运作,很多事情民企是可以做到的。

1982年,我们创业时还没有民营企业这一说法,个体工商户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当年就有人说我“好好的教师不当,为什么去不务正业?”改革开放40年,我们企业36年,体会很深。

最高兴的还是源于改革开放,今天民营企业用近40%的资源,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可以说,40年间,民营企业成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手记

(孙恕摄/新华社供图)2013年12月2日,刘氏四兄弟刘永好、刘永行、刘永美和刘永言(从左至右)在四川,“希望饲料”可谓耳熟能详。记忆中的川西农村、四川电视台、电线杆广告里,有它的频繁印记。甚至,就连今日的四川火锅中,被木签穿成一串的鹌鹑蛋吃法,都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刘氏兄弟的灵感。有市场营销学教材曾分析,在改革开放起步的年代,“希望”的品牌名称呼应了人们当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希望”之后,是“新希望”。对刘永好的采访,被放在新希望集团的北京办公室。他皮肤黝黑,轮廓分明,看着比实际年龄67岁要年轻许多,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不禁让人想起刘父当年为刘氏四兄弟起名时的期望:“言行美好”。

说到投入时,刘永好会闭上双眼,沉浸在40年来的回忆中。长达36年的创业历程,让刘永好成为了解40年来民营企业家概况的最好样本: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当过知青,走过“文革”,在改革开放后下海创业……近70年的社会变迁,他是见证者乃至参与者。

而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创业者中,刘永好是为数不多的硕果尚佳者。当年与他同为政协委员的诸位民营企业家中,还在参加“两会”,甚至在商界沉浮的人已屈指可数。多数人或急流勇退,或被时代抛下,他却平稳地迈过了民企原罪般的几个大坎儿:创业、政商关系、企业传承、创新发展等。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评价他,“至今几乎没有大的战略失误”。

他从养殖起家,后转战饲料领域,击败改革开放后一度占领中国市场的泰国正大集团,借市场经济东风开启跨越式发展,创下了1949年后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诸多“第一”:第一个企业集团、第一个民营企业家出身的工商联副主席、1994年《福布斯》首次公布中国富豪排行榜时名列第一等等。除了以农牧业为主导的“新希望”连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茅外,刘永好还将眼光投向地产、化工、金融投资等领域。

他坚持“快半步”的企业经营哲学,“永远快半步,半步刚刚好,快多了容易踩虚”。刘永好说,中国市场变幻莫测,因而民营企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是必经之途。刘氏兄弟分家后,他开始涉足多元领域,同时力求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即使是成功接班的女儿刘畅,其过渡期也长达数年,为此还聘请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担任总裁。

厉以宁还曾评价他,“从没有被财富所扭曲,这更加难能可贵”。他说,这得益于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也与国运紧紧绑在一起。“文革”期间,刘父被划为走资派,家里经济陷入窘境。“那时我最喜欢下大雨刮大风。”刘永好回忆,这意味着他可以捡到很多树枝和树干拿去卖,补贴家用。即使事业有成后,他也严格要求后辈绝不炫富。一家人出游,儿女要全权负责行李、交通、食宿,“我们坐头等舱,他们一定坐经济舱”。

20岁前,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自己的鞋子。曾经,他有机会作为红卫兵来北京接受检阅,家人在废品店买的废胶鞋被踩坏了,他打赤脚不能被检阅,最后想办法打着绷带接受检阅。家里给他凑了十几块钱,他想到的是拿着钱、赤着脚去王府井买组装收音机用的电子配件。

他将36年的经营体会总结为12个字:“埋头拉车、抬头看路、仰头看天”。埋头拉车,即做好老本行,力求在产品等方面做到极致;抬头看路,随时观察市场有何变化,哪些行业和格局在变;仰头看天,时而看看“天气”怎么样,如“一带一路”等政策环境和国际格局影响,“是太阳高照还是阴雨绵绵”。

改革开放,就是最好的“天气”。刘永好及其企业的经历说明,虽曾有过微风细雨,但1978年后,中国的天空开始放晴了,“至少没鞋穿的问题不会再有了”。(黄子懿)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