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智慧给人最高的自由

智慧给人最高的自由

时间:2024-11-05 02:51:22

文/魏启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在我的枕边,有一本常读书,是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所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这本书的购得,与一份珍贵的同窗友情相关。想起来真是让人感念!我大学毕业后,留在济南的母校继续读研,同窗C君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伦理学硕士。因我曾在一封信中表达希望能够阅读到《文汇读书周报》,三年读研期间,C君每两周给我寄一次《文汇读书周报》,除了寒暑假,从没有间断过。她还利用在华东师大读书的便利,为我购寄全套的华东师大版《陈旭麓文集》四卷和《冯契文集》十卷。这份书缘书情,至今难忘。要知道,1990年代还没现在网购的便利条件,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能够及时得到、读到散发着油墨香的好书,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冯先生对自由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自由,就是理想的实现,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就是建成真善美统一的社会,形成真善美统一的人格。西方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曾经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前者是“免于某种约束或贫乏状态”,后者则是“可以掌握或创造某种东西”。冯契先生对自由的理解,与伯林所说的积极自由比较接近,但比伯林对积极自由的界定更加具有实质内容,充满理想色彩。

冯契说:“什么是人的自由呢?简单地说,自由就是人的理想得到实现。人们在现实中汲取理想,又把理想化为现实,这就是自由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人感受到自由,或者说,获得了自由。”

这样,就把自由与人对理想的追求联系在一起,赋予自由更为积极的内涵。也就是说,自由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不受管束、不受限制、可以为所欲为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理想,没有崇真、向善、爱美的志趣,仅仅满足于追逐功利、算计得失、膜拜金钱、攀附权势,就不可能有真正自由的社会、自由的人格。

冯契先生说:“‘人格’这个词通常也只用来指有德性的主体。……真正有价值的人格是自由的人格。”“人格”不是一个空洞、中性的概念,它首先要求具备“德性”的内涵,即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品格的主体。

他特别指出道德规范“无例外地要求人们自觉自愿的遵守,道德行为以自由意志、独立人格为必要前提”。

我想起前几天发生在身边的一场小争论。这场争论是关于“扶不扶倒地老人”这个话题。

其中一种观点是,老人讹人是因为自己没有医疗保险,怕给自己的子女增加负担,所以才产生了讹人的动机。因而,老人讹人,其实是个社会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只要我们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观点可以说部分解释了出现老人讹人现象的客观原因。但是我以为,这个解释是不充分的,甚至是片面的。如果把老人讹人的现象,主要归因为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实际上就把一个伦理学问题,简单地转换为了一个社会学问题。本来是一个该做出是非善恶判断的道德问题,在这个“转换”中变成了一个社会体制该不该变革完善的社会治理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在这种视角下,“个人”是个没有自主性、没有自由意志、只有功利算计、毫无善恶标准的机器,其行为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体制,而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因而,“个人”也就毫无道德感、荣辱感和尊严可言。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无论社会体制如何不完善,无论倒地老人家境如何,对帮助了自己的人“以怨报德”,都是出于他自己的自主自愿,都对他人的善心善行造成了伤害,都是应当受到舆论谴责的不道德行为。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道德主体,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应当出自我们的道德自愿,而不是预设他人必然有正向反馈之后的道德投资。我们难道能告诉人们“行善有风险,助人需谨慎”?珍视自己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才能树立个人的道德尊严。

冯契先生认为,智慧是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所以,智慧不是客观知识,而是真、善、美的统一。在冯先生的理论体系中,理想、真理、智慧、德性、自由,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他说:“所谓理论富于智慧,就是说它具有哲理的性质,包含有对于宇宙人生的某种洞见,并且理论取得了理想的形态,被灌注了爱心,充满了想象,因而和人性的自由发展密切相联系。智慧给予人类以自由,而且是最高的自由。”

《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一书,我已经读了不下十遍,勾画了重要的句子,在书页的天头地脚写下了许多批注。但是,现在也不敢说已经完全读懂了书中的内容,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和心得。我还会继续不断地读下去。

责任编辑:尹颖尧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