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是生长在海洋底层岩石上或海藻间的一种棘皮动物,因为它“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此得名。人们从水族馆里可以观察到活海参的外形,它那细长圆形的躯体,体表长满肉刺似的东西,人们又形象地称它为“海黄瓜”。
大多数种类的海参通常横卧于海底,因此变得背腹明显有别。海参深居海底,有触手的海参能够挖洞,并能像蠕虫般收缩肌肉而移动。各种海参都有管足,只是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缩在海底蛹动爬行,爬行速度相当缓慢,1小时走不了3米的路程。海参触手是经过特殊变化的管足,用以捕捉食物。它的内骨骼已经退化成只是皮肤内的一些结晶状微小块片。它生来就没有眼睛,更没有震慑敌人的锐利武器。别看海参其貌不扬,生存历史可非同一般。它们早在6亿多年前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比原始鱼类的出现还要早。海参的骨片化石已经成为古生物工作者划分地层和研究古地质的一项重要依据。难以想象,亿万年来它们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世界中是怎样繁衍至今的。
海参的习性
大家都知道,很多陆地上的动物比如蛇、蝙蝠、青蛙、熊等都有冬眠的习性。当寒冷的冬季来临,水冷草枯,觅食困难,它们就只好躲藏在各自的巢穴,靠体内的养分休养生息。
海参居然也有“冬眠”的习惯,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偏偏选择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休眠。比如刺参,当水温升到20℃时,它便不声不响地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仰面朝天地进入休眠期。在休眠期里,它不吃不动,一睡就是三四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它的整个身子萎缩变硬,待到秋后才会苏醒过来恢复活动。
那么海参为什么要在夏季休眠呢?据海洋学家解释说,平日里,海参是靠捕食小生物为生的,这些小生物对海水的温度非常敏感,当海面水温变暖时,它们就纷纷往上面游,当水冷时就潜回海底。在入夏以后,海面暖和了,平时生活在海底的小生物纷纷游到上层水域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活动,而栖息在海底的海参没有上浮的本事,迫于食物终端,它只好隐居在石下进行“夏眠”了!
海参还有个俗名叫做“海胖子”。最大的海参是梅花参,最长的可以达到1米多,这已经和一个小孩的身长差不多了。海参大多数是生活在20米深的海底,但在150米的海底也发现过海参的踪迹。平静偏僻的海湾颇受海参的青睐。海参通常以海藻为鲜美的饵料,海参的嘴四周长着一个由20只触手组成的“花冠”,用以寻找食物,进食时总是连着沙子一同“塞”进嘴里。一只海参每年塞进嘴里的沙子有时可以达到几十斤。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并不是因为海参爱吃沙子,沙子在它的体内也是无法消化的。主要是沙子上面有它们需要的食用细菌。
面对危机四伏的海底环境和凶残狡诈的各种敌害,海参以它特殊的斗争形式保护自己。每当有大风大浪来临的时候,如果不及时躲避,海浪会把附着能力较差的海参无情地卷走。但海参有预测天气的本能,当风暴即将来临之际,就能提前躲到石缝里藏匿起来。当渔民发觉海底不见海参时,就能预知到风暴将至,早早地收网返航。
海参还能像对虾一样,随着居住环境而变化体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为棕色或者蓝色;而居住在海草中的海参则是以绿色为主。海参这种变化的体色,能有效地躲过天敌的伤害。
尽管如此,海参也总免不了会遭到一些特殊的侵害,于是它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存竞争,“总结”出了一套特殊的求生护身术。当天敌来攻击的时候,警觉的海参便会通过身体的急剧收缩,迅速地把体腔内又黏又长的肠子及树枝一样的水肺一股脑地从肛门喷射出来,迅速地射向敌人,转移对方视线,而躯体则借助排放内脏的反冲力逃离。天敌的注意力会被海参的内脏吸引,从而让海参逃之夭夭。失去内脏后的海参经过几个星期的休养生息,体内会重新长出内脏,恢复元气。不仅如此,若是把海参切成两段放回海中,在几个月以后,海参头尾两部分甚至还会分别长成另一个新的海参呢。海参有了这种“丢车保帅的”高超本领,就能逃避敌害,保护自己。
虽然海参对外界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但对一种生物却是格外亲切,它就是光鱼。这种光鱼又称潜鱼,体型小而光滑,时常钻进海参的体腔内寻找食物或躲避敌害。光鱼出入参体的动作既麻利又滑稽,先是用小脑袋探寻海参的肛门,接着把尾卷曲先插入,然后伸直身躯,再向后蠕动,一直到完全钻入寄生的体内为止。有人发现,在一只海参的体内竟栖居7尾以上的光鱼。白天,光鱼把参体当作舒适的寓所,夜里,它们会偷偷地出来寻找一些小甲壳类的动物充饥。虽然光鱼在海参体内不时钻进钻出,时常会对海参的消化道产生某些伤害,但海参好像并不拒绝做寄主,它们彼此和睦共处,从不分离。凡是比较接近海岸的海参,几乎没有光鱼潜伏寄生,而栖息深海的海参,一般都有一尾或多尾光鱼隐伏体中。
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以及抗肿瘤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