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温宁服饰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跨越千年的渔家服饰

跨越千年的渔家服饰

时间:2024-11-04 09:34:43


    撰文|温宁

服饰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从赤身裸体的野人进化到懂得用树叶和兽皮遮身蔽体、防寒保暖。到了商朝时期,已经可以用皮、革、丝、麻来作为主要的服装材料。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还出现过桑、茧、帛等文字,可见当时的工艺水平已经很高了。

随着服装材料的日益精细和多样化、纺织技术及织绣工艺的进步,衣着已经不仅仅限于遮身蔽体、防寒保暖这样的基本功能,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服饰的美化功能也变得更为重要。汉初时,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尤为擅长舞蹈,她的舞裙上面有很多的褶皱,赵飞燕身着这种舞裙舞动时,体态轻盈如燕,舞姿翩翩,裙裾飘飘,宛若仙子降临凡间。此后,宫女们竞相仿效,这就是当时有名的“留仙裙”了。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南迁至中原,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相互融合,使得他们在经济、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乃至服饰文化上都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当时中原人民的服饰,尤其是常服、便服,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很多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可见民族融合也成为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一个经济、文化、各项工艺技术和对外交流都空前繁荣的朝代,它的服饰文化也随之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色彩艳丽、装饰奢华、衣着大胆开放。到了宋代,由于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也不复唐时的大胆与奢华,而是变得更加简洁质朴。在服装的样式上,宋代的男装大体沿袭了唐时的样式,而女装则较唐时变得更加拘谨和保守,女子缠足就是兴起于北宋时期。可见朝代的兴衰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也是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Tips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又简称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将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到了清代,由于满族旗人的影响,清朝的服饰改变了数千年来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的特点,变得更为修身,衣袖更加短窄。清朝旗装最具特色的是:马鞍形领掩颊护面、马蹄袖盖手、衣外加衣,增加了坎肩或马褂。

由此可见,服饰不仅具有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区分性别、区别身份、区别场合、表达信仰、表达审美、体现个性与文化内涵等的多种功能,服饰已经不是单一的着装与配饰,几千年来服饰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渔家服饰就是这个大脉络下的不可缺少的小小分支。

提到渔家服饰,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福建惠安沿海一带“惠安女”的形象了。其实早在远古时代,渔家服饰就是有迹可循的。据《山海经》记载,在远古时代,中国东南沿海有个捕鱼氏族,被称为“玄股国”,他们擅长用鱼皮制作衣物。在舟山一带还发掘出了石纺轮和骨刺、骨针等器物,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渔民就有了纺织和缝纫技术,有了自己的服饰。例如,舟山群岛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吴国与越国的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冬暖夏凉,日照充足。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使这一带的渔民自古便受到吴越古风的影响。春秋时期这里渔民的着装便与中原地区的民众有着显著的差别,那时这一带的渔民就喜着短衣,直至清代、民国时期仍旧如此。

由于中国是一个经纬度跨度较大、海岸线很长的国家,各地的海洋环境与气候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地渔民的生活习惯、审美乃至穿着服饰也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例如,山东地区的渔民在海上作业时通常穿着用桐油抹过的油衣、油裤,这既可防水又能防寒;江苏地区的渔民则穿着赭色拷布制作的背心、短裤,这种材料的隔热性能好,在烈日下不发烫且耐湿、耐穿、易干;舟山地区的渔民则穿着窄幅蓝色土布做的龙裤,深裆大腰,大裤管,蹲站方便,耐脏又透风,还不易挂缠;在我国福建惠安东部沿海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一带的汉族妇女被称作“惠安女”。历史上,惠安一带土地贫瘠,男人们大多外出谋生,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惠安女撑起了家庭和生产劳动的双重重担,她们所穿着的服饰别具一格,极富特色,被概括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这种着装的显著特征是:“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由于海边风大且日照强烈,因此她们常年头戴花头巾和斗笠,所以又被称为“封建头”;由于她们的上衣短小,很省布料,故而被称为“节约衣”,但肚脐常年露在外面,并不忌讳给外人看到,这便是“民主肚”的由来了;宽大的裤管通常宽度有40〜50厘米,因而被形容为“浪费裤”。其实宽大的裤管有很多优点,在海上不怕海水打湿,在田里不怕汗水浸湿,即便湿了也很快会被吹干。这种服饰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惠安女”形象了。

其实渔民的穿着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处的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对于常年生活在海岛、海边、靠海吃海的渔民们来说,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渔民长期在大海上劳作,决定了他们所穿着的衣物材料通常都是朴素耐磨的质地,在衣物的款式上,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内地的款式是潇洒风流的宽袍大袖,还是修身的窄衣窄袖,靠海的渔民祖祖辈辈大多穿着的是便于捕捞撒网、在海上作业的宽松简洁、易穿脱的衣物。腰带也多用布带或棕绳扎好,打活结,以防落水时便于脱去衣物,尽快逃生。这些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后,科技不断进步,渔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渔业作业的技术不断进步,穿着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运动服、T恤衫等休闲服饰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渔民服饰。但是祖祖辈辈靠海为生的渔民,在独特的地域和生存环境下孕育出独特的海洋与服饰文化却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