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明(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高校会计教育在会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与日俱增,对之加以深入研究甚为至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高校会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特点以及近年来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诸种问题,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予以辩证施策,并提出强化建议。
关键词:WTO;知识经济;高校会计教育
教育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犹如水之于鱼一样,会计教育之于会计发展的重要性亦如此。人类跨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正风起云涌,我国加入WTO,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会计学界,研究与探讨高校会计教育的学者也越来越多,表明高校会计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也亟待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21世纪我国高校会计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国际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是21世纪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全球一体化的迹象,在21世纪,世界经济无疑会加快一体化的进程。
全球经济一体化将给我国的会计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跨国公司的大量进人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对高新技术人才及熟悉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许多国家看好中国教育市场,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不仅如此,国外机构进入我国合作办学的条件也将放宽。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并在我国境内直接与我国现有学校竞争,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形成挑战。同时,会计教育市场的争夺,这对我们来讲,无疑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引进来的办法,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并且结合我们的国情,促进我国会计教育,尤其是高校会计教育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运用,依赖于人的智慧和创新。有调查显示,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较集中地涉及到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经济体制改革等,而知识经济是第一位的。
知识经济给会计环境带来的主要影响包括:一是知识的过时和报废率越来越高。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二是会计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计算机网络和会计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高素质、综合能力;而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风险加大,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值得重视。在知识经济中,随着社会的日益知识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型经济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更加显现并强调会计与会计教育的重要性。
(三)中西方文化的交叉与碰撞
任何经济、法律政策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会计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它们制约着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信念,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取向影响着该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过程和方向,文化是一个国家会计制度形成中的重要决定因素。综合分析各国文化,很清楚的看得出来各国之间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也在逐渐改变,自由观念和个人主义的增强,民主平等和法制观念的加强,竞争文化和信用文化的建立,理性、科学和自主精神的增强,等等,这些都将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反映在教育上,从传统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责权利应对等;继续发扬儒家文化善于归纳与类比的思维方式,但也要摈弃限制人们创新思维的弊端。在这方面,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以其亲身体会讲到:“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作为现代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教育目标模糊,教育理念滞后
如何确定高校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也不例外。从1978年开始,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技能教育;是高级人才,还是普通人才。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至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究其缘由,根本在于我国的教育理念严重滞后,与国外存在相当差距。具体表现在:1、教育观念固守传统惯性。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尽管我国的教育也在提出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但几乎没有切实将这一观念贯彻到实践中去。2、教育模式陷入封闭僵化。一直以来,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高高在上,口若悬河地讲授着多年不变的知识;而学生自己也觉得只能被动接受,埋头苦学。如此给会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3、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我国虽然一直在强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但没有形成对如何培养能力的一致意见。我国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读教科书,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4、终身教育观念缺失。
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成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增长1倍。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10%的速度更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已完全不可能了。过去,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现在,这一概念应当重新定义,终身教育,从摇篮到坟墓,应贯穿人的一生。那些“抱残守缺”、知识陈旧的人,必将被社会所淘汰。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有必要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与时俱进,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高校会计教育目标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简单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上课抄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早就是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三)课程设置粗泛,教学内容偏颇
目前,我国会计教学内容比较滞后,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课程过多导致学生学习不深不透。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国外大学学制一般为三年,每年所学科目8门,总共24门课程左右。而我国会计学专业的课程都超过50门,不免粗泛重复。而且国外每门课程课堂教学的课时都在40学时左右,我国每门课程的课时在54一90学时,导致学生课堂花费时间太多,自学思考时间太少。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是会计教学一个重要方面。在会计教材方面,我们认为我国教材的编写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这使得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全国会计教材五花八门,但合格者甚少。众多会计教材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质量较低。
(四)考试评价制度片面化、绝对化
会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生产合格的“产品”,即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产品”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理所当然有一个评价标准。而我国目前在评价学生时,都是以学校为主导,但学校在进行评价时过分强调全面发展以及评价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不关联,学校对成绩的考察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导致其他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处于下风,然而这些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对必修分数的考察又只注重卷面成绩不重视实际能力,只注重期末成绩不重视平时成绩。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仅凭考试来定夺,知识掌握不很扎实的学生往往靠临时抱佛脚能取得好成绩。当前,不尽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和长期积弊的社会用人制度的双重叠加,导致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用人观和错误的量人标准,直接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环境导向。要坚持把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改变原有考试评价体系和“一份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五)会计专业设置重复泛滥
曾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迅猛发展、突飞猛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几乎是“无会计专业无大学、无大学无会计专业”,本科扩招,研究生扩招。据《中国会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表明,1995年能招收会计学本科层次的高校为219所,在校生总数为45967人,2000年分别增加到262所与96232人,2001年达到293所与109865人,2005年又快速增加到475所与208145人。目前全国1032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488所设有会计学专业,在校生总数达68万多人。普通高校总共约700多万在校大学生,也就是说差不多每10个大学生中就有1个是学会计的。加之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再推波助澜,料想学会计的人数还会更多。
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会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这固然有适应社会需求的积极方面,但无疑也存在着盲目重复设置的问题,且这种重复设置的现象还在加剧,造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偏多而西部地区偏少。由于很多学校不具备培养相应层次人才的条件,使得毕业的学生良莠不齐、差距颇大,不仅在办学设施方面存在差距,而且在师资、教材选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许多老师都是改行来教会计的。这样的条件明显不能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不仅达不到会计教育的目标,而且还会加剧就业困难以致损害受教育人群的未来发展。因此,整顿会计学专业办学,规范其发展,着实提供会计教育质量,也是值得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三、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对策趋向
(一)厘清会计教育目标,树立超前教育理念
按照会计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通过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且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或创新能力的管理专家型人才的现实要求,兼顾高校教育与实际的衔接以及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强烈诉求。我们不妨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孰重、各种知识如何配置等问题深化考量,明确得出会计教育的具体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据会计教育各层次的特点,定位相应的会计教育目标,即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教育理念。所谓“分阶段”,主要是从会计的学历教育来说,就是分不同的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所谓“分层次”,主要是从同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来说,即使是同一学历阶段,也不应对所有学生树立相同的培养目标,而应有所区别。从目前来看,高校会计的学历主要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阶段,那么高校会计教育目标自然而然集结到以下情形:
1.本科教育应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大众教育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积累,通过严格选拔,能够被本科录取的大学生都富有聪明才智,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更现实的设想。他们知道,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如何走好这人生的关键一步,是需要自己去设计的。因此,在大学期间,他们往往能够确定是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还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选择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划分成两类,对于前者可以作为精英(这部分人的教育目标应区别其他学生)来教育,为他们未来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后者,就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而他们在企业应该是从事管理工作的。
2.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应用型人才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尽管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各高校中仍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但这种趋势将不得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改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拥有会计学硕士点的各高校每年招收的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共计近3000名(这还不包括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相关专业招生人数),有的高校会计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的招生人数甚至超过了前几年整个学校全部专业研究生招生的人数。这么大的招生规模,如果都要培养成研究型人才,那让他们从事什么研究呢?显然不现实。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应分层次进行,如果有潜力继续深造的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让他们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否则,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也不失一个最佳选择。
3.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培养研究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招生尽管呈上升趋势,但毕竟还是占小比例。培养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或会计教育工作,也许是最好的目标。
我们认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应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转变思想。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破解学生“边缘化”。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成功经验,乃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去引导教师进行改革。在教育观念上,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致力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和阐述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进入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引发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共同实现学生对知识系统的建构。当然强调自主学习并不是要让学生放任自流、弃之不管,教师需要对整个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引导和调控。
2.树立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观念。我们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完全可以解放思想,树立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平等的观念,特别要倡导尊重个性,鼓励敢闯、敢试、敢冒尖、保持好奇心和求异思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宽容文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3.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将目标重点转移到“学习如何学习”上。其实,我们应该为学生指导学习方向,至于教科书,只围绕最艰深的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其余部分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培养他们学习的习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4.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教育思想。在过去的30多年里,尤其是近十年来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及课程改革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和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其改革的核心是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目前,全球范围的终身教育的会议已召开了两届,这两届会议的议题都集中于全球性的人们的知识更新、教育的终身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第三届促成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成员宣读了一个重要演讲:终身教育引论。从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在全球范围里很快地得到传播。我国的会计教育也应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先进教学手段
1.增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很多高校也很重视案例教学,但诸多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发展。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要搞好案例数学,主要应抓好案例收集与整理这一环节,并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2.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必须首先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有没有积极性;二是教学所需要的条件,如案例从何而来、有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三是教学效果会如何,能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就我国现实的会计教学来看,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改进教学手段与方式犹如“镜中看花”。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的管理办法中,无论是评定职称,还是各种待遇的获得,更多的是以教师的科研成果来做结论,很少能考虑教师的教学情况,即使你花费很大的精力辛辛苦苦做了案例,在课堂上的讲课效果很好,可只能得到学生的一点好评。同时,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校是否具备满足需要的多媒体教室也是一个难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或来源能否解决。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和传统相比,差距颇大,教学的效果也不一样,但能否达到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也是要思考的,这必然涉及到评价标准与方法的更新问题。例如,你觉得案例教学效果好,学生学的也很好,可是全校统一考试该科目,用试卷分数来衡量,结果大多数学生不能合格,该如何解释呢?因此,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同时,必须研究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近几年来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教育部于2000年组织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持的“会计学专业系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已开发出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在内的系列多媒体课件。西南财经大学赵德武教授也主持开发了财务管理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相信这些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很有益处。
(三)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系统性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会计学专业应尽快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调整课程设置。在我国,如果打破课程繁多课时量大的现状,就可以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自学和讨论时间。其首要关键是确定知识目标主题,然后对课程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及实施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挑选带有鲜明特征、综合度高、实践性强、层次性、逻辑性、系统性相耦合的知识框架作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方向。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认为:一是要改造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使教材内容尽快实现国际化;二是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特别是比较薄弱的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当然,我们不希望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各高校没有必要选用一种会计教材,因为任何一所高校,在会计课程的各个领域,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都会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特色和研究成果无疑以教材为载体传授给学生,也便于不同学校的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方式。如果大家都选用一种教材,也不符合我国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至于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也要仔细斟酌。
(四)实行考试评价制度多样化、科学化
要改变学生评价机制,须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们应该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考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这种调查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首要选择,这是我们将继续深人研究的课题。目前,我们认为,在考试评价方式上,可以做以下尝试:1.考试方式多样化。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注重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融会贯通的能力。2.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现行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多注重平时的测试。而这种测试不一定是卷面形式的,可以是案例分析、自由讨论等方式。3.考试题型与题目突破传统。传统的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业务题等,这些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理解程度,没有运用的考察。即使是问答题,也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基本上是问什么,答什么。总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完成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重构会计专业设置,使之精简化
解决会计专业设置过多过滥问题的关键办法是建立扩招后的退出机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灵活的退出机制不仅能适当地保证扩招后的教学质量,尤其是使有限的会计教育资源在比较公平的状态下,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是一种体现市场机制的作法,建立这样的机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孙铮,王志伟.加人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J].会计研究,2002.6
[2]荆新等.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J].会计研究,2002.6
[3]盖地.从公司会计欺诈案件反思会计和MBA教育[J].财务与会计,2003.5
[4]阎达五,王化成.面向二十一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8.9
[5]汤湘希,夏成才.谈会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财会月刊,2002.8
[6]朱小平,宋常.走向21世纪的中国会计教育改革[J].财务与会计,1998.9
[7]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8]许家林.现代会计教育论[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9]汤湘希.会计教育改革研究[M].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秦荣生等.面向21世纪会计后续教育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1]孙光国.2003年8月6日.会计教育研究的现实分析与未来发展[N].中国财经报
本文为2014年湖南工业大学教改重点立项课题: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A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