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东李春艳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生态信仰是对生态文明的一种态度和尊崇,本文试述了云南众多少数民族至今保存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等质朴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以及历代先民与天、地、山、水、动物、植物的和谐相处,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生态信仰;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看望慰问鲁甸地震灾区的父老乡亲。要求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面对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我们如何破解工业发展、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的关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中叶,由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给世界经济带来飞速发展,人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大量林木被砍伐,草场被毁灭,矿山被开采,水体、空气被污染。地震、海啸、泥石流、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正遭受严峻的考验和威胁。人们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正遭受着大自然的惩罚。当下,是应该继续以破坏生态、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社会,还是应该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已成为不二的选择。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信仰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世居民族有26个,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原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住在与世隔绝的山区、半山区。由于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传统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饭,已经成为人们信奉的准则。
由于世代住在山上,长在水边,无论是生活在低矮坝区的傣族等稻作民,还是生活在半山区以旱作、稻作等山地作物为主的布依族、彝族;或再是生活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视山、水、树、草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因为自己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
于是,从古到今,少数民族同胞始终坚信“万物有灵”,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情,皆有生命。正是这些生生不息的生命在滋养和哺育着人类。因此,我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受“万物有灵”和“敬畏自然”等朴素自然观的影响,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普遍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只要触犯了神灵就会遭到报应和惩罚,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神灵的庇护。所以,人类要学会保护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能随意砍树、毁山、污水,而是要有节制的开发和利用,并要细心呵护和繁育。这里的“灵”,实质是自然,原始先民无法对自然现象(风、雨、雷、电、山、木、水、火等)作科学的解释,便把自己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神秘化,为寻求一个神秘现象或事物的代表物,这便是“灵”。凡是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事物和现象,他们都心存感激,都要对它表示应有的尊重,并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所以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这种传统的自然观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森林植被、江河湖水、野生动植物都等到了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非常优良。
(一)天、地是主宰着人类的本体
对先民而言,对苍天产生的敬畏感来自于对天气或气候等自然现象及天体运行规律的模糊认识以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日食、月食、地震、海啸等。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人们直观感觉到天与人们所依赖的山、水、树木,花、草、果、蔬,鱼、米、动物之间有着某种紧密的关联,但又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表达。于是便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意念投射到浩瀚飘渺的天空去,意念中自然就积累和创造了一个和人类差不多但又一定要比人类强大得多的东西,古人认为,这种超强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身边,这就是天神。天神主宰着人类的一切,包括吃、穿、住、行、生、老、病、死……
因此,人们经常要祈求天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庇护人类,施以阳光和雨露,使人、畜、草木生机盎然。对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等自然现象则认为是天神在发怒,要举行仪式对他们进行安抚,祈求这些神灵能理解人们的要求和愿望,能顺应人们的生存要求。
彝族先民认为大地是一切生物的母亲,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大地,为了祈求大地能赐予人们丰富的食物,人们对大地也怀着虔诚的敬仰。至今还有各种祭拜大地的仪式,许多彝族村寨建有祭祀土地神的土地庙,村民每逢春播或秋收季节,都到土地庙烧香祈福,感谢土地神的恩赐,并将自己在土地中的收获和土地神一起分享。
(二)山、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
“依山傍水”是历代先民居住的法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历代先民生活的准则。由于长期生活在山上,山神信仰在云南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的存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则把山神看做人畜安宁、管农林牧渔的大神,兼有天、地、父、母之共同神性。”云南地处高原,山多石头多,山石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部分彝族的原始宗教观念中,高大或样式独特山或山石是山神的化身,在自然诸神中,山神的力量最大,它能降服一切妖魔鬼怪,保佑人类平安健康。因此,彝族人民经常把山神作为地方保护神。在彝族聚居区通常都建有简陋的山神庙,将精心挑选的石头和树枝作为山神像供于庙内,逢年过节都要杀鸡宰羊去祭祀。有的人还以石头作为孩子的名字,拜石头为孩子的“干爹”,间接地将山神具体化为孩子的保护神。按照部分彝族的山神崇拜观,神山、禁地一般后边要有坚实的“靠山”,“靠山”的山脉走向要延伸很长,中间不能够有河流把山脉截断,认为这样的地方出生的孩子健康、长寿。坟地的两边最好也要有山梁环抱。这样一来,无论生死,彝族先民都已经很自然地将自己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古朴的先民早就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这个道理,特别是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高海拔区域的少数民族,由于水资源缺乏,更是把水视作生命。由于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对水也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对水的崇拜,集中反映在各村各社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水井、水槽、水沟、水塘的祭祀上。平时,人们视此水源为“神泉”或“神井”,严禁人畜进行破坏。彝族先民相信水是由龙神主管的,因而盛行龙神崇拜,龙神崇拜的实质就是水崇拜。在彝族居住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出水的水塘,人们认为水塘是龙踩下的脚印,所以把村中供人饮水的水塘都称作龙潭,人们认为龙神就住在龙潭里,平时人们经过龙潭时必须严肃恭敬,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抛物于潭中,不能砍伐潭周围的树木,唯恐触犯龙神而招致村寨人畜遭殃。为了取悦龙神,除了在天旱时祭祀外,在平时也要定期祭祀龙潭。所以普遍有祭祀龙潭的习俗。
神山、禁地是许多少数民族举行原始宗教活动的场所,这些神山、禁地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受神山、圣水和禁水、禁地等信仰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保持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
(三)动、植物是人类生活的同体
古往今来,先民们常把动物当作生活中的朋友、伙伴或各种保护神。许多民族都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有的甚至不止一条狗。大多民族都崇敬狗,在尝新粮时要首先喂给狗吃,待狗食过新粮后,人们才能食新粮。大多少数民族先民都崇拜与自己早夕相处或提供食物来源的动物,如傣族崇拜孔雀,佤族崇拜牛,彝族崇拜虎,藏族崇拜牦牛、鹰等。彝族崇拜虎,尤其崇拜黑虎。彝族举行祭祖仪式时门媚上要悬挂虎头画像。彝族小孩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认为能辟邪,把虎奉为保护神。
除了崇拜动物,彝族有崇拜神林、神树的风俗。他们把神林和神树当作村寨保护神,对之倍加崇拜,有一套祭祀神林和神树的繁缚仪式。在彝族原始宗教观念中,神林神树是村寨的守护神和许多自然神的居住场所,所以神林、神树自然成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村民不得任意砍伐神树,不得闯人神林狩猎、鸣枪,以至大小便。因为这些行为会亵渎神树,从而导致人畜患病。人们还认为神林、神树支配着刮风下雨,砍伐神树会使天气反常,会危害人们生存和影响农作物生长。家住大姚县偏僻山区的彝族,现在还保留着通过占卜、择吉播种的古老习俗。农民只有经过象征性的播种仪式以后才能开始播种。部分彝族认为所种植的稻谷、包谷、荞子、芋头等都有灵魂,他们对农作物的祭奠很隆重。古代的先民们由于生产力落后,大多数都实行刀耕火种的粗放耕作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某种意义上说,是山上的这些动植物养活了人类。动植物成了人们生活、命运的共同体。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良好生态的保障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从被动适应自然向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凸显。人们不再相信天地诸神,而是信奉“人定胜天”,人才是自然界的主宰。特别是城市、沿海等发达地区,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化的生活而大肆毁坏山林,污染水体,以至于造成无可挽回的灾难。
然而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人们依然保持着原始生态信仰,普遍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需要人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
原始先民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此物就是他们的祖先,因而对其进行图腾崇拜。如彝族多以虎为图腾,认为彝族是由虎变生而来,死后也会还原成虎,因而把虎作为自己的祖先进行崇拜,自然也要加以保护虎。有的民族以竹为图腾,严禁砍伐和毁坏,村人在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四举行祭竹大典。有的民族还以松树为始祖,认为他们与松树有血缘关系。有的民族以葫芦为图腾,认为祖先是从葫芦来钻出来,才来到人世间,有供奉“祖灵葫芦”的习俗。有的民族分别以水牛、岩羊、绵羊、绿斑鸿、白鸡、璋等作为自己祖先的名号。由于图腾禁忌的作用,图腾崇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生态信仰对保护生态的作用
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观质朴地告诉现在的人们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人类需要将自己与自然间的关系做一个理性回归,重新树立自己与自然间的道德感,并借此“制定道德规范,指导人们依据客观规律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造恶劣的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用道德手段调节在自然界领域人与人间的利益关系”。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其实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人类之所以要强调生态伦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人类的生存中有这种生态学意义上的客观需要。人类尊重自然,尊重其它生物的生存权利,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尊重人类自己的生存、维护自己生存的利益、幸福和命运。
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这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合理因素,充分发掘其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无疑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云南作为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能够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美誉,与少数民族的生态信仰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俊.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生态理论观研究—以楚雄州大姚县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田野调查为例,毕节学院学报[J],2009(11)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02.
[3]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31.
[4]李伟,马传松.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J],重庆社会科学,2007,(3):122一125.
[5]傅华.生态理论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