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煜(北京物资学院继续.."/>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4-11-04 03:58:10


    陈炜煜(北京物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1149)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迅速,继续教育作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未来竞争力的原动力。在继续教育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全新挑战。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继续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尽快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办学机制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必须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要切实加大继续教育的改革力度,借助于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所趋。
    一、互联网时代赋予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互联网时代蕴含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机遇。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之间的转移、无边界职业生涯与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型学习方式,推动着我国继续教育正在从高校教育工作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

1、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的迁移

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中国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有别于其他任何时代,每年都有千万的劳动者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产业结构的转型催生了数以万计的新增与再就业劳动者。尽管这些社会成员对行业知识与学习方式的需求不同,但继续教育即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却是毋容置疑的。继续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人员素质,有利于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对继续教育提出新任务、新课题,进而转变继续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等,为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崭新空间。

2、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终身学习

互联网时代,新科学、新知识、新工艺层出不穷,打破了终身职业的理念。无边界职业生涯颠覆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忙工作”的两段式模式,“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停留于理念层次。职业人需要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常态,继续教育正以其独具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我国无职业生涯背景下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早就将继续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提高综合国力、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继续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我国教育界也在致力于继续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机制,为社会成员随时参加职业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3、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传播信息、创新形式、即时互动方面的便捷,为人们提供了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U-Learning学习方式。借助于录音、录像、摄像、电视、电影、卫星传播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引入课堂,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加之学习过程的趣味化和人性化,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展了社会生活的边界,更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交往方式。经济发展的进程已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将会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继续教育机构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同时也为继续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教育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其教育质量好坏是关系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网络远程教育等学历教育,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岗前与岗位培训、对外合作办学等多种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仍是继续教育的主流。事实上,这些办学模式虽然在一定发展时期满足了当时继续教育发展的部分需求,但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继续教育的功能与效果,却不得不承认,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

1、缺乏特色的教学体系

在长期以来轻能力重学历的思潮下,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可选的一种补救措施。以正规教育为主体的高校教育体系,使得继续教育深深地烙上了普教化的印记。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大都沿袭和模仿全日制普教的做法,在管理层次建构、教育目标设计、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授课方法、教师资格认证与管理考核等诸多方面都借鉴了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并没有紧贴继续教育在岗、在业以及社会实践需要的特点,没有形成独特的继续教育特色。高校的继续教育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办学与需要、教学与实际、学习与使用“三脱节”的现象,并未真正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这种忽略学习迁移性和终身性特征的教学体系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缺乏职业竞争力。

2、僵硬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地重复着“成考入门、听课糊弄、考试过关”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的继续教育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现实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继续教育的学生缺乏应有的技术技能,手拿文凭走向工作岗位却很难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保守封闭、僵硬乏味、陈旧功利的传统办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实需要。如何借助互联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多元人才,是继续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迫切需求。

3、滞后的继续教育网站建设

教育网站的建设成功与否,是衡量继续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互联网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发展继续教育的硬件障碍之一就是继续教育网站建设的滞后,难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尽管许多高校都独立开设了自己的继续教育网站,但许多教育网站建设都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不少网站的内容还停留在常规化的板块设置、僵硬的日程安排、纲领化的内容介绍等。究其缘由,牵制因素不少,但关键还在于重视程度不够、与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等。

4、亟待整合的教师队伍

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于高校自身的专业师资。近年来,由于继续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师资执教能力有限、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等问题。尤其是一些纯学院派的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极易出现知识供求不对称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队伍建设的零散及专业人才的缺失,制约着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

5、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

就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办学经费的投入问题一直是制约继续教育发展的症结。一方面,多年来继续教育的收费标准保持不变,并且远远低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继续教育要想谋求新的发展,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改善原有办学手段、与时俱进拓展教学课程又亟需大量的专项经费。所以,要切实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对灵活的财政政策,为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发展提供经费支持。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模式创新

发展继续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从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创新继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在传统主体教育之外的后续教育。首先,要明确继续教育是面对在职人员的实践型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办学目标的定位也必须有别于普通教育;其次,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目标也应当分别定位。学历继续教育要侧重于知识应用性和系统性教学,在专业设置、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材选用、师资配备等方面要突出理论功底与发展后劲;非学历继续教育要直面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特色化发展是继续教育的必然选择。所谓特色教育由特色项目夯实而形成的教育品牌。打造继续教育的特色办学,必须统筹整合校内资源,梳理细分教学内容,实现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2、灵活适用的办学机制

为推进继续教育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具体包括:第一,继续教学要满足在职人员对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的需要,继续教育要借助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方式解决工学矛盾与时空矛盾;第二,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量身定制分层继续教育培养方案。对专业技术人员,要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教学,保持对前沿知识的跟踪;对管理人员,要设置跨学科的课程,优化知识结构;对于学历继续教育,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对于非学历培训,要融入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满足职业发展需求;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继续教育在保持继续教育公益性同时,还必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按市场运作模式大胆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继续教育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

3、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

对继续教育的质量评价时常流于形式,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长期偏重于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必须尽快明确质量评估目标,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当然,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主要还是应当考察继续教育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是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参与继续教育评价的主体,除学术型专家,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也应当参与其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综合地、立体地考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是否真正符合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4、功能完备的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时代,全球资源共享的科技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可能。教育技术拓宽了继续教育的事业边界,受教育的学生、继续教育机构及授课教师在地域上可以是分散的,知识传递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实现。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传播迅速、形式多样、即时互动的优势?首先,要将继续教育纳入高校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优秀课程数字化,使不同制式的课件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被点播使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与在校生之间共享;其次,要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整合校际间的网站资源库,组成网络教育联盟,丰富现有教育资源数据库;再次,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师生实时交互与及时分享,为师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更好的学习协作环境。

5、紧贴实践的课程设置

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兴职业要求继续教育要以最新的实践发展来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必须是对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进行选择、提炼、再重构之后的产物。对于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对于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来开设课程体系,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继续教育的授课内容,要及时运用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对于继续教育的授课环节,要增加案例教学与实证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要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企业,选取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现场交流学习,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6、架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优良、职业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是继续教育质量提高的必须保障。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学生来自生产一线的特点,坚持开门办学,面向社会建立高水平的外聘教师专家库,提升继续教育活动的质量与层次。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双师”,首先要有从事教学的专业理论功底,又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地把前瞻性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以提升继续教育的独特品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继续教育的多元需求。另外,对教师队伍实施绩效考评,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7、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业教育

互联网时代剧烈的组织变革,迫使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获取能力。在过去近二十年中,美国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在职人员大规模地进入知名大学参加继续教育。从我国国情和现有生产力来看,企业需要大量的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企业成为了继续教育的主阵地。继续教育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教育的职业适应性,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特殊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要适应特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职业发展的未来需要。只有从地方经济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才能使继续教育真正成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8、开放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互联网使地域的边界逐渐被放大。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更有可能率先迈向国际教育领域。继续教育一方面应当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形式与手段,同时也可以直接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与国际专业机构共同开发教育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要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办学目标、理顺办学机制,以一流的师资队伍、过硬的教学质量、务实的教学体系,推动继续教育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式转变,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职业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东升,孙晓霞.和谐社会成人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18.

[2]闫幸,常亚平.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9):61.

[3]张文忠,宗伯君.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管理体制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0,(3):24.

[4]张霞燕.论地方综合性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转型、重构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3.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