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黔东南州水稻制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黔东南州水稻制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时间:2024-11-04 03:15:51

浦选昌吴治刚余治志杨华

(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凯里556000)

摘要: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是黔东南州的优势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优越的自然条件,成熟的制种技术使得黔东南州杂交水稻生产在全省保持优势地位。本文简要阐述了黔东南州杂稻制种地理优势、发展现状、制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

关键词:黔东南水稻制种现状问题作者简介:浦选昌(1975-),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水稻育种与栽培工作。通讯作者:杨华(1963-),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水稻育种与栽培工作。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是黔东南州的优势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优越的自然条件,成熟的制种技术使得黔东南州杂交水稻生产在全省保持优势地位。

黔东南杂交水稻制种从1975年开始,经历了摸索试制、扩展收缩、稳定发展阶段、200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常年稳定在670hm2左右,到2011年发展到2330万hm2,2012年迅速发展到3420hm2。经过多年的技术摸索,制种单产从最早1975年在海南岛制种的3.33hm2,平均274.5kg/hm2,提高到现在的3750kg/hm2,最高产量达450kg/hm2以上,部分品种制种单产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杂稻制种常年每公顷产值45000元以上,每公顷纯收入30000元左右,与中稻种植比较,每公顷增收15000元以上,效益是种植中稻的1倍以上。杂稻制种已成为制种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我州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杂稻制种基地。

一、黔东南州杂稻制种地理优势和发展现状

1、具有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

黔东南州稻田主要分布区域在200m-800m海拔之间,属中亚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4℃-18.5℃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无霜期270-330天,年降水量1000-1500mm,相对湿度为78%-84%。温光资源丰富,大于10℃有效积温5375℃,有利于水稻等喜温作物的生长,适宜多个水稻品种对气候因子的要求。制种田主要集中于江河两岸,坝区与溪谷、坝区与丘陵之间,有“高原上的小平原”之称,形成天然屏障,自然隔离条件好。据统计全州适宜杂稻制种的面积达20000hm2。

2、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和便捷的交通区位

制种区域水利及其设施塘、库、堰、河沟、防旱池、灌渠配套。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53条,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8.72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799m3。大、小支流呈网络状分布于制种区内,灌溉条件十分便利。境内有“320”国道、沪昆高速、湘黔铁路过境,是四川、重庆、云南、两广、湖南南下东出北上西进的重要通道。各适宜制种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乡镇田间道路纵横交错,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给杂稻种子及农资运输带来极大便利。

3、杂稻制种历史悠久,技术纯熟,产量高

杂稻制种产业在我州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不断引进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势品种,培养了大批杂稻制种技术员、(下转第89页)专家及管理者;使全州杂稻制种技术日益成熟,生产措施日趋完善,制种区域、制种面积不断的扩大,制种单产不断提高。制种区域主要集中在岑巩、镇远、三穗、黎平、天柱、目前州内杂稻制种面积常年保持在0.13万00hm2hm以上,制种单产平均达3750kg/hm2左右,最高的单产达4500kg/hm2以上。

4、杂稻制种基地逐年增加、品种多、品质好

2006年开始,制种面积持稳定增长趋势。由于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四川地震后,加上气候、灌溉、劳动力等因素,杂稻制种产业快速向我省转移。作为贵州省主要的杂稻制种区,我州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州配制的杂稻组合,从过去仅有的Ⅱ优、金优、D优等几个少量组合类型,扩展到Q优、中优、内香、川香、天优、T优、宜香优、两系等多个组合类型。南方稻区主要推广的杂稻系列品种,在我州制种都取得了成功配制。

5、我州杂稻制种产业得到农业部、省农委的高度重视

一是2010年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岑巩实施;2012年省财政在原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增加1000万资金用于支持种业建设,给予了我州重点倾斜,最终下拨种业专项资金319万元;二是8月28日,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种业发展处处长马志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信息与技术处副处长宁明宇一行到我州岑巩县视察杂交水稻制种产业。

6、积极引进企业,打造产业园区,不断壮大制种产业

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目前在岑巩县天星乡、注溪乡已建成两个杂稻制种产业园区;制种企业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30多家,三分之二的制种企业是全国种业500强。如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农大高科,丰乐等全国知名企业。在岑巩县成立龙江杂稻制种合作社,由最初的9个成员发起、43.53hm2基地建设发展到目前制种面积3539hm2,拥有员工720人,其中农民技术员35人;红四方公司、贵州绿丰种业这些种业公司也在不断壮大。

二、我州杂稻制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地建设力度不够,部门力量整合还有待加强

虽然国务院、省人民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都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的意见,但由于投入不足,部门资源整合不够,杂稻制种基地建设发展慢,特别是现代标准杂稻制种基地建设、国家级基地认证进展慢。

2、农村剩余劳动力少,制种机械化水平低,急需提高机械化应用水平

杂交水稻制种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要求较高,各产业基地劳动力较少;加之,目前,杂稻制种基地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制约了杂稻制种产业建设与发展。

3、制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部分适宜制种县制种技术还比较落后,农户种子质量意识弱,特别是在制种关键技术、高产制种、防杂保纯等相关技术上还不纯熟,需加大培训,普及相关知识,增强种子产业发展后劲。我州适宜杂稻制种的稻田面积达20000hm2,目前只利用了3333.3hm2,还有很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

4、种业结构不合理,对种业发展推力不足

州内本土企业小,资金、人员、技术薄弱,多是帮外地企业代制,工作量大、风险大、利润低,企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足。而外地企业多是通过代制方式,直接参与制种基地建设较少,对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意识。现行的土地政策与制种产业发展矛盾,家庭联产承包导致的生产单元小、经营分散等,严重地制约着产业规模化发展,影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下步应注重引进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较强,相关资质条件达到国家标准的种业企业进驻我州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鼓励企业建基地,建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或制种大户组织水稻种子生产,建立和完善土地入股流转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

5、州、县种子检测设施缺乏,种子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和农民利益保障措施亟待加强

各适宜制种县缺乏种子质量检验室,基本检测设备陈旧,种子质量检查完全依靠外地,成本高、效率低。种子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难以全面到位,种子质量存在隐患。亟需加强种子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解决种子质量认证难题,强化管理、规范生产并联合相关部门加强植物检疫管理,为杂稻制种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促进种子产业有序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水稻种质改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利用》(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3】6023号);贵州省水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黔东南综合试验站》项目(GZCYTX2015-06003)。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