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产业扶贫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业,同质化现象突出。比如某县有23个乡镇,发展杂粮产业的有14个,占到61%,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有15个,占到65%。品种单一、特色不足、附加值低,容易引起供需失衡产生滞销,一旦出现市场或自然风险,贫困户遇到的冲击更大,可能导致贫困程度加深或返贫。
地方和扶贫干部急于脱贫的思想,以及对产业扶贫的错误认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了实现“率先脱贫”目标,地方青睐易入手、时间短、见效快的产业,而缺乏对真正长效脱贫项目的关注,缺乏差异化和创新型扶贫产业的开发,导致产业扶贫效果下降。产业扶贫是大概念,不是村村都要上产业项目,每个村适合哪种扶贫方式就实施哪种。
充分考虑当地已有的产业基础,选择当地特色产业。发挥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衔接,抵御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扶贫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跟风,导致无效供给增加,产品价格下跌。应当强化省域市域产业规划。站在全省高度,明确各地产业定位,优化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从市域层面规划好产业空间布局,将产业布局和精准脱贫、区域发展统筹兼顾,科学地确定各个产业合理的生产量、生产规模。
建立项目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是防止扶贫产业同质化的有效手段。搭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大数据处理和云管理中心,对扶贫项目的生产、需求、库存、行情、成本等进行动态监测,并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与扶贫项目相关的市场风险,提前为生产经营者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最大限度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