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枣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枣阳是农业大市,地处鄂西北,全市版图面积32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32万亩,辖18个镇(办、区),504个村3622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4.06万人,合作社1341家,家庭农场1210家,种养大户3999余户。其中农村人口74.27万人,19.1万户。农村劳动力资源46.33万人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初中文化程度达66%,高中文化程度仅有10%,较为系统地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有8%。
枣阳市农民培训走过三大阶段:2004—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主要是培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累计培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民5万多人;2010—2013年,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培训农民近3万人;2014年至今,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主要培训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骨干等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学员4109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857人,专业技能型658人,社会服务型1594人,涵盖专业有小麦、水稻、优质桃、生猪、蛋鸡、肉鸡、肉牛、统防统治植保员、测土配方施肥员、沼气后续服务、农机操作等。2017年对102名新型职业农民学员进行了调查摸底,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以上17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44人、初中以下41人,分别占调查人口的17%、43%、40%;从年龄结构来看,16~30岁的只有4人,占调查人数的4%;31~40岁的农村从业人员13人,占调查人数的13%;41~50岁的52人,占调查人数的51%;50岁以上33人,占调查人数32%。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困与盼
一困政府主导地位不强,盼政策与制度的落地开花。
2013年,枣阳市被列为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根据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要求,枣阳市也成立了“枣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视度不够,基本上由农业部门在“单脚跳舞”。同时,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不明确,存在重发文、轻扶持,重培训、轻认定的现象。
盼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优惠政策的落地开花。当地政府要制定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也就是说要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明确的政策扶持,如:资金、保险、农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支持,使他们有当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各村、各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重要条件,直接与项目资金挂钩,“领导小组”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资源,抓好责任落实。枣阳市兴隆镇小山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流转了近千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马铃薯,在调查中发现,其流转模式是针对农户一对一的签合同,工作量大,遇到其中还有一两家农户自己要种植的,土地就难以连片,机械化作业难度增大,也难以管理。
二困培育体系不健全,盼统筹协管,有力有序逐步推进。
按照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枣阳市重点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对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等层面工作力度不大,在培训对象、培训计划、证书发放、监督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盼从本地实际出发,建立起“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的完整制度体系。构建三大体系,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职业农民考核认定体系、信息管理体系,从三个方面来保障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开发持证农民网上监管系统,对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农民的信息实行网上监管,建立完善持证职业农民的网上数据库。建立市、镇、村三级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资源调研和培育需求分析,分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培训、认定、扶持的具体实施部门,各负其责。主管部门牵头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形成以服务引导认定,以认定促进培育的良性循环。
同时,加强政府层面的政策宣传,使整个社会了解新型职业农民,树立立足农业也能富裕的信心,进而踊跃参与农业创业,营造争当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新型职业农民参训学员就存在“我参加了培训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同时,有不少参训学员从报刊、新闻上了解到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出台了政策,但不知道从何途径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又如何去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枣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困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资金不足,盼多元化资金扶持。
农业是一个见效慢、经营风险大、比较效益低的行业,稍有不慎就身陷“泥沼”。枣阳市兴隆镇小山家庭农场主李永江从2014年开始,就不断“拆招”。凭借多年在外打工积累的近百万元资金,2014年他返乡成立了小山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00亩,主要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创业前,他预算总投资100万元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当年土地投入等费用,但真正涉足了才发现远远不够。流转的土地平整、农业机械购买、仓储设备、人工工资、农资投入等,很快就超出了预算。用他的话说,国家政策是好的,但真正能拿到银行贷款还是很难,到了银行根本借不来钱,比如:抵押,公务员担保,这些根本搞不好。国家项目补贴更是困难,每年投资几百万都要到处借钱,利息1分至1.5分。每年利息都要十多万,所以像自己这样的农场主还能继续经营就感觉良好了。兴隆镇灵庙村种植大户谢正军也有同样的苦恼。种植面积220亩,因天气影响,2012—2014三年全部绝收,2015—2017年情况略有好转,但近年由于化肥、农药、种子一直上涨,收益微弱。农业是一项长效产业,持续投入时间长,而且风险较大,特别是进入中间阶段,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出现了资金困难的情况,那就是“进退两难”。
盼政府能够充分考虑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要,多渠道帮助解决农业投入问题,将其纳入金融信贷重点扶持对象,从贷款流程、利率及农业保险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总书记所言,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以增强成为一名职业农民的信心。
四困新型职业农民产业信息不畅,盼创业指导,以规避风险。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人员多是长年在外的回乡人员,他们有一定的资金,有一定的视野,但真正对农业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判断力还是不足,以致交了大量的“学费”。李永江就吃过这方面的亏,2016年土豆、花生市场行情不错,2017年他跟风种植土豆60亩、花生80亩。结果到收获时,产量是上去了,但价格却下来了,市场饱和,土豆压根卖不动,一算投入和人工费,不如不收,最后全部翻到地里了。花生也因碰到连阴雨,收不起来,两项经济作物亏损近60万元。农业本是一个弱势产业,受自然灾害、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急于求成的经营者很容易跟风。“如果有人指点,分析一下利弊,我也不会盲目决策了。”李永江事后懊恼。
盼政府出面,建立不同产业新型职业农民的交流平台,大家从品种、管理方式、市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最好能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导师制,进行长期跟踪服务的产业指导,一方面避免跟风进行同类化经营,同时也能让新型职业农民了解最新的品种、技术、市场动态,规避风险,少走弯路。只有跨越了这些障碍,疏解了存在的困与盼,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成长才能步入坦途。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