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自主脱贫、自愿扶贫,义无反顾冲在扶贫最前线,他们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与贫困斗争的反贫困史,他们的成功对精准扶贫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在临沂的广大新型职业农民中,有许多“先富不忘带后富”的典型,他们践行着“沂蒙精神”,他们的事迹丰富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赋予了新型职业农民更深厚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
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就有这样一个沂蒙扶贫“六姐妹”模范群体。她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扶贫救困为己任,主动投身到反贫困斗争最后决战中来,靠微薄收入帮扶贫困群众,靠点滴善事汇集人间大爱。2018年2月,半月谈、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大篇幅报道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是:牛庆花、曹淑云、于学艳、林西臻、刘加芹、王洋。这其中就有两位是临沂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牛庆花和于学艳。
(一)牛庆花:绽放在山村的“电商玫瑰”
贫困群体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人群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新型职业农民牛庆花也曾是一名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她一人扛起家中重担,赡养双方老人、照顾年幼孩子,还种着20亩果园,养着100多头猪、40多只养、200多只鸡,经常累得偷偷哭。
2015年12月,牛庆花参加了临沂市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合作社、家庭农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内容。课堂上,她坐第一排,认真听,认真记。这次培训后,她立志要开网店卖农产品,做电商带头人。
她给自己的店铺起名叫“孟良崮果园”,2015年,蒙阴县苹果滞销,收购价才1块1毛钱,牛庆花网店的苹果都是她精挑细选出来的80果,网店卖到29块9五斤,达到6块钱一斤,每天都能接到一百多个订单。
现在,牛庆花的网店已发展到每天一千多个订单,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贫困户16户,带动贫困人口24人,人均增加纯收入2400元。今年65岁的北晏子村村民张继菊就在“孟良崮果园”网店工作。因为老伴体弱多病,张继菊已经习惯了常年举债度日。如今,张继菊已经陆续在网店中工作了一年多。“俺在小牛的店里干得挺好的,活儿不累,一天能挣80块钱,还能照顾老伴,不仅还清了欠亲戚朋友的钱,还想着过些日子把窗户、院墙都拾掇起来呢!”张继菊说。
牛庆花不仅直接雇佣贫困户,还通过“一店带多户”的辐射带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农特产品网销金额10多万元。“村里苹果的收购价是每斤3.5元,我就给贫困户4元。我开网店能多挣一点,就跟他们多分一点。”牛庆花说。
牛庆花已连续两年当选临沂市人大代表,被评为临沂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山东省劳动模范。
(二)于学艳:一“网”兜住穷乡亲
于学艳,结婚后与丈夫“面朝黄土背朝天”务农,连避风遮雨的瓦房都没有,就靠临时搭建的塑料棚抵挡风寒,一度全部家当仅有10元钱,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
2003年,在一家柳编厂打工的于学艳偶然发现了编西瓜网兜的商机,敢想敢做的她立马借钱开始创业。如今,她的公司已经安置当地群众就业近3000人,这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老人、妇女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
对困难群体敞开大门,是因为曾经一贫如洗的于学艳深知贫困户的无奈。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西瓜塑料网袋生产企业,于学艳一年会接到几十个集装箱的订单,想赶在西瓜上市之前备好库存,工人的效率很重要,但是在她的工厂和加工点上,老人和残疾人等干活慢的新员工来,她从不拒绝。
2016年,于学艳参加了临沂市农广校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她准备涉足农业创业项目,目前已发展大棚蔬菜、大棚草莓,希望在农业领域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共同致富。
二、临沂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义工活动
(一)费县农广校成立“费县新型职业农民义工联盟”
费县农广校顺应职业农民“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意愿,指导全县职业农民成立“费县新型职业农民义工联盟”。该联盟旨在弘扬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抱团服务社会的精神,为费县乡村振兴贡献新型职业农民的力量,展示新时代职业农民的风采,形成回馈社会的合力。
目前,该联盟已成立了义工分会13个,吸纳会员180余名。从2017年成立至今,已开展扶贫送温暖、植树造林等各项义工活动二十余次,树立了义工联盟“奉献、友爱、进步”的良好形象;激发了农民义工开拓自己事业、服务社会的决心和动力;引领了职业农民服务农村的时代道德风尚。
春节前,在费县农广校校长曹坤及会长胡勇带领下,对多位贫困孤儿、单亲学生、五保户进行了慰问走访,送去了过节的米、面、棉衣和现金。
(二)平邑新型职业农民自发参加“萤火虫义工联盟”
平邑县“萤火虫义工联盟”成立于2010年10月,2014年12月经平邑县民政局核准注册,现有义工3000余人,开展助学、助老、助残、助孤、献血、关爱留守儿童,帮扶白血病、尿毒症、重大烧伤、恶性淋巴瘤等大病患者多类公益活动。
平邑多位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加入“萤火虫义工联盟”,投身到联盟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中,他们虽然才刚刚发展起自己的产业,并不富裕,但刚脱贫奔小康的他们,心中时刻挂念的是处于贫穷与困境中的乡亲们。
三、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一)刘元强的“桃本桃”种植园雇佣贫困户
刘元强,沂南县岸堤镇艾山东村人,2016年的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员,2017年参加山东省青年农场主培训班。
艾山东村全村1300户,90%以上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弯腰下地,看天吃饭,往往是辛苦了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
刘元强承包了500亩荒山,采用古法种植蜜桃,每颗桃子甜度都超过20度,还原桃子最原始的果香。他和三个80后的年轻人合作开设“三个臭皮匠”电商公司,开设微信公众号商城,桃王卖到88元一个,普通桃子158元一盒10个,平均一个15.8元。
种植园雇佣的农工,都是附近村里的贫困户,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最大的75岁。其中,老弱病残及革命战争时期烈、军属贫困家庭后人占了相当比例。他们中就有“火线桥”组织者刘曰梅与水塘崮“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吕洪修的二子吕树贵,及“拥军桥”的架设者来凤举等。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的先辈浴血献身。
刘元强说“山村把我养大,我要把山村再养大”,他优先雇用年纪大的贫困村民,他们没有能力外出打工,在家种地也没有多少收成。随着桃本桃的发展壮大,这些在种植园打工的贫困村民的工资也上涨到年收入万元以上,“桃本桃”也被评为“临沂市电商扶贫示范点”。
(二)侯传宝的雪藕农场承担精准扶贫帮扶工作
侯传宝,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新屯村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创立郯城县宝赢家庭农场,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他在培训班上系统学习了合作社、家庭农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内容,这使他有了全新的创业理念。
参加培训前,农场主要种植玉米,培训后,他和临沂汪洋果蔬种植合作社签订了“雪藕”种植供销合同。年亩产量最高可达12000斤,实行套养泥鳅、黄鳝、斑鱼的模式,移动藕池的成功运用,成功实现了在任何地方都能种出来藕的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农民,他采用全新的营销模式。全程视频直播,从刚开始的鸡粪晒制、发酵成有机肥、藕种进地、藕的生长期全部过程由两台摄像头全天24小时无间歇记录,全程无农药无化肥。让买家买得放心、吃得放心。同时采取“订单农业”模式,每年种出的藕百分之五十都被预订走了,百分之三十实行农超对接和“即时到”公司的采购,真正实现了先卖钱后种地的“订单农业”。
宝赢家庭农场承担省政协第一书记帮扶项目,藕塘雇佣村里的8户贫困户,他们负责藕塘种植管理、收获分拣等工作,年底给贫困户分红2500元。侯传宝还主动承担一对一精准扶贫,帮扶户为郯城县城关镇关路东村杨幸福家。杨幸福家没有子女,媳妇精神有点异常,家里只有2亩地,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一年2000元的土地收入。侯传宝已连续三年,每年春节前给杨幸福家送去2000元钱,为扶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按照计划,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体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崭新时代。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说,“光输血”输不来真富裕,“等靠要”要不来真发展。投身扶贫工作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很多都曾亲历贫困,他们的自主脱贫和自愿扶贫是真正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总结他们的脱贫和扶贫经验,既可以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借鉴,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培育内容确定带来更有实践价值的指导。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临沂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