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建筑家石井修被誉为日本有机住宅的开拓者,影响了此后日本的住宅设计。以石井修的独立住宅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住宅内部与外部空间的构成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了石井修处理建筑与地形关系的手法,总结出了结合不同地形条件的具体布局模式,并对树木在住宅中的布置方式进行了解析。具体结果为:1)在处理建筑与地形关系方面,通过将建筑的一部分沉降入土地中,减小建筑的视觉存在感并与环境相融合;2)通过综合分析内与外的空间构成特征,得出了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的若干种住宅布局的基本模式;3)树木主要布置在建筑与道路之间以及庭院中,配合沉降减小建筑的视觉存在感的同时为室内空间提供观赏。
关键词:风景园林;石井修;独立住宅;布局;自然环境;剖面分析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4-0105-07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12-12
修回日期:2017-10-12
Abstract:JapanesearchitectOsamuIshiiisknownasapioneeroforganichousingdesignerinJapan,andheinfluencesthesubsequenthousingdesign.ThisarticlefocusesonOsamuIshii'sdetachedhousingdesign.Bycompositelyanalyzingthecompositioncharacteristicofinteriorspaceandexteriorspace,theauthorconcludesthemethodthatOsamuIshiiusestomanagetherelationshipofbuildingandtopography,andsummarizesthedifferentlayoutbasedondifferenttopographyandanalyzesthearrangementoftreesinadetachedhousing.Theresultsareasfollows:1)Ontheaspectofbuildingandtopographyrelationship,inordertominimizethevisibilityofthebuildingandintegratewiththeenvironment,OsamuIshiimakespartofthebuildinggodownintotheground,2)Bycompositelyanalyzingthecompositioncharacteristicofinteriorspaceandexteriorspace,theauthorsummarizesseveralbasicmodelofbuildinglayoutthatcanapplytodifferenttopographyconditions,3)Treesarebasicallyplantedbetweenroadandbuildingaswellascourtyard,whilebuildingsaresinkingintoground.Asaresult,itreducesthevisibilityofbuildingandcreatessceneryforinteriorspace.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OsamuIshii;detachedhouse;arrangement;naturalenvironment;sectionanalysis
图1建筑家石井修[1]
1背景
1.1石井修简介及其设计观
日本建筑家石井修(1922—2007)出生于奈良县,1956年成立美建设计事务所,主要从事住宅、旅馆等居住类建筑的设计工作。曾以目神山系列住宅、天与地之家等作品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吉田五十八奖等奖项,出版过《与绿共栖的家》《家家》等著作(图1)。
对于建筑设计,石井修主张“建筑不需要外观,而要与自然融合”[2-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在日本住宅设计领域属于首创,为后来的建筑家提供了参考的同时,影响了一代关心景观环境的建筑师。纵观石井修将近50年的独立设计生涯中的建筑作品,当中绝大部分为独立住宅,最为出名的作品有目神山系列住宅、天与地之家、万树庵等[4-7]。其独立住宅作品多为山地住宅,设计布局方面重视建筑体与地形的巧妙结合,并与树木、自然环境相融合。例如图2~5所示,石井修本人的自宅——目神山之家1(1976年竣工),住宅整体置身于自然环境丰富的山体斜面,建筑体顺应斜面分为一高一低2个体块,屋顶倾斜并覆盖植被,建筑被树林环绕,视觉存在感低,整体融入了环境之中。从正面看满眼树木几乎感觉不到住宅的存在,沿着引道进入后经过下沉和转向,实现场景转换,建筑才逐渐映入眼帘。走进建筑内部随处可通过窗户看到室外的树林,具有融入自然之感[8]。
上述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布局手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属于首创,在经济高度成长过程中影响了日本的住宅设计。比如曾经在石井修的美建设计事务所工作过的竹原义二、远藤秀平等人,日后成为独具一格的建筑家,并活跃至今,在他们的作品中均体现了石井修的这种重视和自然结合的设计观。图2分析例(改绘自参考文献[1])
图3目神山之家(屋顶)[10]
图4目神山之家(引道)[10]
图5目神山之家(客厅)[10]1.2既存研究与本研究的目的
如上所述,活用地形、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是石井修住宅作品的主要特点。解析其住宅建筑的布局手法将是理解其设计理念的重要一环,并且对居住类建筑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关于石井修的住宅设计手法的现有研究[9]目前仅有大学内部的硕士学位论文,并未经过正式发表。其中对于石井修住宅设计手法的研究只停留在样式与数据统计层面,无法客观、具体地推导出其住宅布局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将从住宅建筑与地形条件的关系以及树木的布置为着眼点,通过分析住宅建筑的接地方式、建筑与地形、引道等的布局关系,以及树木与建筑的关系,综合解析石井修的独立住宅布局手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作品分析为主,实地调查为辅的方式进行。在可确认的范围内,石井修的建筑作品总数达188件(包括事务所成立之前的作品),包含住宅功能的作品有126件,其中108件为独立住宅作品。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取自石井修被日本最权威的建筑设计类杂志《新建筑》以及其住宅类分刊《住宅特集》刊登过的,去掉内带工作空间、多户合住的,具有足够分析信息的独立住宅作品共计39件①。通过将住宅的构成特点和以地形为主的环境要素相结合,分析住宅作品的布局手法,并对树木的布置手法进行解析。具体方法为,将住宅的构成分为外部和内部2个层面,外部构成包括引道与地形的方向关系、引道与建筑的连接方式、建筑体的剖面形状以及接地方式等,内部构成主要为入口(玄关)和主起居室的位置关系。首先,将住宅的内和外这2个层面的空间构成进行分类,总结出建筑与地形的结合方式。之后,将以上要素进行综合归类和分析,结合地形条件归纳出住宅的布局模式,并总结出与地形条件相结合的住宅布局手法。最后,解析树木的具体布置位置,以及不同位置的布置形态。通过以上3步,对石井修的住宅布局手法进行综合解析。实地调查中,对石井修的独立住宅作品最集中的目神山12坡道地区(兵库县)进行了考察,从街道方向对住宅建筑物的可视性以及建筑物与环境的结合进行了验证。
3基地地形与室内空间的剖面构成
对于独立住宅,特别是位于山地地形倾斜的住宅的布局,大致可以通过其引道相对于地形的方向、建筑体量的接地性等外部空间的构成方式,以及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入口(玄关)与客厅等空间的剖面位置关系这三方面进行解析。本章将在这三方面对全体作品进行分析。
3.1引道的布置
3.1.1地形与引道的关系
对于平坦基地来说,建筑、引道与地形的关系很好处理。对于斜面地形的住宅来说,引道的布局方式大致因为引道的朝向、引道和建筑的连接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类型。例如分析例当中,引道从位于高出的道路引入基地,沿着地形从建筑体的侧面与入口相连。全体案例当中,如表1所示,将引道的引入方向分为平地引入、斜面上方引入、斜面下方引入以及斜面垂直方向引入4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案例数量如表1所示,“平地引入”(39件作品中占15件,以下用15/39表示)与“斜面下方引入”(13/39)数量较多,“斜面上方引入”(6/39)与“斜面垂直方向引入”(4/39)数量较少。
3.1.2引道与建筑的连接方式
如表2所示,全体案例中,引道沿地形直接引入建筑的“沿斜面引入”(18/39)和“沿平地引入”(13/39)占大多数,通过流线要素引入建筑的“架桥引入”(3/39)和“外部楼梯引入”(5/39)数量较少。由此可以看出,石井修更倾向于将引道沿地形直接引入建筑的布置方式。
3.2建筑体的接地性
本节通过建筑体底面的样式以及同地形的接触关系2个层面分析建筑的接地性。如表3所示,建筑体分为具有平坦底面(25/39)和跨层底面(14/39)2种形式。斜面的剖面形状方面,则有通常的“斜面”(8/39)、斜面与平面的组合“斜面+平面”(1/39)、将斜面铺成水平基地的“斜面垫平”(2/39)、将斜面挖成平坦的基地的“斜面挖平”(14/39)、基地原本就平坦的“平坦地”(12/39)以及将平坦基地下挖形成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平坦地下挖”(2/39)5种形式。接地方式上,“斜面”“斜面+平面”与“平坦地”归类为自然接地,“斜面挖平”与“平坦地下挖”归类为下挖接地,“斜面垫平”归类为升高接地。
从各种类型的作品数量看,“接地”(33/39)的作品数远多于“架高”(6/39)的同时,“斜面挖平”(14/39)的处理方式在所有类型当中数量最多,平坦地形的情况中亦有将地形沉降并结合庭院做出半地下空间的“平坦地下挖”(2/39)的作品。例如No.17目神山之家8(图6),由于用地狭长,建筑体紧挨道路,通过沉降的处理降低了建筑的存在感,从道路上看两层的建筑物就像是一面矮墙。另外伴随着与将建筑体沉降,亦有让地形局部抬高,将建筑体的一部分掩埋的处理方式,例如No.6天与地之家(图7),用地地形平坦,通过造坡使建筑体的一层部分被地形包围,并结合树木降低了建筑的存在感。由此可以看出,石井修在住宅设计当中重视建筑体的接地性,追求让建筑与地形相结合、建筑被地形所围合等,降低建筑的视觉存在感,即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
3.3入口和主起居室的位置关系
本研究将住宅室内空间中最主要的家庭共有空间并且与地形环境关系密切的主起居室定义为主室(记为M),并分析主室与和外部空间相衔接的入口(记为E)的剖面位置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入口与主室位于同一层的“E和M同层”(21/39)超过了一半。不同层的作品中,入口在主室下层的作品占13件,入口在主室上层的作品占5件。图6目神山之家8
图7天与地之家[1]
图8箕面之家[1]
图9万树庵[1]
图10箕面之家通过布置树木隐藏建筑(改绘自参考文献[1])
图11树木结合引道布置(改绘自参考文献[1])4从室内外空间的构成类型推导住宅布局的模式
本章将第3章中归纳的引道的方向、引道的接入方式、地形剖面形状、建筑接地方式、室内空间的构成等要素进行组合并归类分析其布局的模式。如表5所示,横轴为住宅内部主室与入口的位置关系,纵轴为引道的方向和连接建筑的方式。将内部与外部的布局进行组合,通过作品的数量归纳出A~D4种剖面布局模式,假设引道-入口-主室为进入住宅的基本流线,以此基本流线的布局特点为评价基准对4种布局模式进行分析。
类型A为引道从平地或斜面上方沿地形引入,入口位于主室的上层,从进入住宅的流线来看,形成“引道·内部下降型”的布局模式。共包括7件作品,其中A-1(1/7)为平坦地形,通过下挖土地,形成结合庭院的半地下空间,A-2(6/7)为倾斜地形,引道从斜面上方引入。建筑的接地方式主要为下挖接地。A-2为倾斜地形当中道路高于用地这一类型的主要布局方式。
类型B为引道从平地或者斜面下方沿地形引入,入口位于主室的下层,形成“引道·内部上升型”布局模式。共包括10件作品,其中B-1(3/10)为平坦地形,B-2(7/10)为倾斜地形,引道从斜面下方沿地形引入。建筑的接地方式主要为自然接地,地形倾斜的B-2当中亦有下挖接地的方式。
类型C为引道从平地或者斜面下方沿地形引入,入口与主室同层,形成“引道·内部水平型”的布局模式。共包括13件作品,其中C-1(8/13)为平坦地形,C-2(5/13)为倾斜地形,引道从斜面下方沿地形引入。接地方式主要为自然接地,亦有下挖接地的方式。类型B和类型C为平地或者倾斜地作品中道路位于底端这2种类型的主要布局方式。
类型D为引道从平地或者斜面,通过人造流线要素(比如桥、外部楼梯)引入,入口与主室同层,形成“人工引道·内部水平型”的布局模式。共包括7件作品,其中D-1(2/7)为引道通过架桥引入,D-2(5/7)为通过外部楼梯引入。接地方式主要包括下挖接地与自然接地2种。
通过以上归纳和分析,总结出了石井修应对不同地形条件所采取的主要布局模式。全体作品的基地地形主要为平坦地、从道路向下延伸的斜面、从道路向上延伸的斜面3种类型。对于平坦基地,主要采用引道·内部水平型(C-1)布局,亦可见内部上升(B-1)以及人工引道(D-2)的方式。对于从道路向下延伸的斜面基地,主要采用引道·内部下降型(A-2)布局,并且多采用斜面下挖处理。对于从道路向上延伸的斜面基地,多采用引道·内部上升型(B-2)和引道·内部水平型(C-2)布局。
5树木的布局
第3章中提到了通过将建筑体沉降并结合树木的配置实现将建筑体“隐藏”的设计理念。本章将通过树木的安置位置解析树木配置的具体手法。解析过程主要包括树木的配置位置以及树木的配置样式。
5.1树木与建筑、道路的位置关系
通览全体作品,无论是平坦地形还是斜面地形,绝大部分作品中树木集中在建筑体与道路之间,如建筑体距离道路有一定距离的目神山之家1(图2)以及建筑体距离道路较近的作品(图8、9)。作品箕面之家当中,将基地地形下挖,形成接近平坦的平面,道路与用地的高差可以天然地将建筑的底层部分隐藏,建筑体离开道路的边缘,通过架桥将入口与道路相连,建筑与道路之间种植约两层高的树木,可以阻挡视线,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体的视觉存在感的同时,确保住宅内部空间的隐私(图10)。
图12万树庵的树木配置(改绘自参考文献[1])
图13实地调查对象:位于目神山12坡道地区的独立住宅作品5.2树木的布置方式
在斜面地形的作品中,住宅建筑往往置身于自然环境充裕、树木环绕的环境中,因此这一类型的作品多将树木围绕着住宅建筑自然布置,在建筑与道路之间的树木往往集中于引道两侧。例如,图2中的目神山之家1和图11中的目神山之家6、目神山之家4比较典型。
对于地形较为平坦的作品,树木除了结合引道布置在建筑与道路之间(如图11的“剑谷之家2”),还主要布置在庭院之中。例如图12中的万树庵,树木成列地布置在北侧与东侧建筑和道路之间,以及西侧邻地之间,主要起到阻挡视线、降低建筑的存在感的作用。另外,树木还分散着布置在了一层庭院与浴室外的小院当中,结合2层的屋顶绿化,为室内空间提供观赏。
6实地调查
为了验证前述设计手法(建筑物沉降+布置树木),笔者对其主要作品的住宅建筑物的沿街可视性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地为石井修的独立住宅作品最集中的目神山12坡道地区(图13)。该地区共有作品9件,如沿街拍摄的照片所示,除目神山之家8因为基地的进深不足,建筑物与街道之间难以布置树木,建筑物部分可视以外,其余所有的作品可视性极低,建筑物被树木遮挡,用地入口处只能看见通往建筑物的引道,建筑物很好地融入了景观环境之中。由此可见,前述设计手法在这些作品中均有体现(目神山之家8采用了沉降手法),得以验证。
7结论
本研究以石井修的独栋住宅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例分析,解析了石井修的独立住宅的布局手法。石井修的主要设计理念可归结为,将建筑融入地形、融入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的存在感——即有机住宅的理念与思想。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具体的设计手法为:将建筑体沉降入地下,通过引道的设置让建筑体离开道路,并在建筑与道路之间重点布置树木遮挡视线,个别作品将屋顶倾斜,并覆盖植被,让建筑更加融入环境(图14)。对应不同地形条件,本研究还通过将住宅内与外空间的构成特征进行综合解析,推导出了表5中的4种布局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地形条件。此外,树木除了布置在建筑与道路之间,还多布置在建筑周围(斜面地形)和庭院之中(平坦地形),为室内空间提供贴近自然的景观。
石井修在日本建筑界被定位为将住宅与环境相融合的开拓者,其独特的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将自然要素引入住宅的设计理念,在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住宅大量开发的背景下,为住宅设计提供了借鉴,住宅的布局以及室内外空间的关系也自此成为住宅设计中重要的关键词。并且,石井修还在设计生涯中培养出了竹原义二、远藤秀平等活跃至今的优秀建筑家。石井修的事务所独立后的设计作品中,竹原义二善于利用引道转换住宅内外的空间的体验,并且通过布置树木将建筑的棱角隐藏[11-14](图15)。远藤秀平则善于采用非常规的建筑造型来降低存在感,并将植物元素与建筑表面的材料相结合(图16)。此外,石井修在职业生涯的晚期还曾在淡路景观园艺学校(现属于兵库县立大学研究生院)进行教学,将尊重住宅的大地性、让建筑物融合于景观环境、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进行了整理,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了运用。
本研究以石井修的独立住宅作品中建筑与地形、植物的关系为着眼点解析了其布局手法,在住宅层面上探讨了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关系,对居住类的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14将住宅建筑与环境融合示意
图15竹原义二的自宅[11]
图16远藤秀平设计的三木网球馆[15]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注释:
①108件独立住宅作品中包括事务所成立前和成立后两部分作品,本研究取样的39件独立住宅作品均为事务所成立后的作品,且经过最权威建筑类杂志发表,最具石井修本人的设计特点和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平良敬一.石井修:住空間と緑[J].住宅建築別冊,1988,34:1-171.
[2]竹原義二.師を偲ぶ-暑い夏の日の悲しみ[J].住宅建築,2007,391(11):146-147.
[3]石井修.緑の棲み家[M].东京:学芸出版社,2000:1-191.
[4]石井修.同居は予期できぬもの「無駄な空間」がそのとき生きた[J].日経アーキテクチュア,1997(5):9295.
[5]長谷川堯.現代ユートピアへの試行[J].新建築,1981(8):178-179.
[6]伊藤明子.自然に溶け込む住宅群環境保全へ無言の力[J].日経アーキテクチュア,1987(1):107-110.
[7]木下光.石井修目神山の家7[J].住宅建築,2010,420(4):70-81.
[8]石井修.石井修氏の居間[J].日経アーキテクチュア,1991(12):122.
[9]延東治.石井修の独立住宅作品の空間構成とその手法に関する研究-阪神間独立住宅地における街並み形成への展開の可能性に着目して[D].神户:神戸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2004.
[10]平良敬一.石井修自邸目神山の家1/回帰草庵[J].住宅建築,2006,375(6):8-15.
[11]竹原義二.竹原義二の住宅建築[M].东京:TOTO出版,2010.
[12]竹原義二.無有[M].东京:学芸出版社,2007.
[13]李路阳,远藤秀平.竹原義二の独立住宅作品に見るアプローチ空間の設計手法に関する研究[C]//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2018:145-154.
[14]竹原義二,石井智子.家をつくる図面[J].住宅特集,2012,315(7):76-83.
[15]远藤秀平建筑设计研究所主页[EB/OL].[2016-12-20].http://www.paramodern/SM.html.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李路阳
1988年生/男/北京人/神户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住宅设计
沈悦
1961年生/男/北京人/博士/兵库县立大学大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