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风景园林;新时代;公园城市;新模式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5-0038-0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8-04-10
修回日期:2018-04-1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2017ZY01)、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支撑项目“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周边园林景观设计提升与示范”(编号D171100000217001)和北京林业大学热点追踪项目“基于弹性特征的雄安新区村镇景观空间布局研究——以雄县北沙口乡为例”(编号2017BLRD01)共同资助
Abstract:Parkcityisanewtargetandanewstageofurbandevelopment,whichisadaptedtothedevelopmentsituationandneedsofChineseurbanecologyandhumansettlementenvironmentinthenewera,anditfullyincarnatesthedevelopmentthoughtof"people-centered"inXiJinpingThought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foraNewEra,andthenewconceptofgreendevelopmentofbuildinga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manandnature.Basedontheanalysisof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parkcityconstruction,theaimandconnotationoftheparkcitydevelopmentconceptareputforwardonthebasisoftheanalysisof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parkcityconstruction,andtheconstructioncontentandpathofparkcityareputforward.Asanimportantsupportofurbangreendevelopment,thedevelopmentoflandscapearchitectureinChinawillusherinanewopportunity.Thelandscapearchitectureshouldreflectthepositiveresponsesandthenewactionforthenewgoalsandnewdemandsofparkcity'sconstruction,andconstantlyenrichthetheoreticalbasis,cultivateinnovativethoughtandimprovethecomprehensiveability.ItwillprovidesupportfortheconstructionofparkcityinChinaandopenanewchapteroflandscapearchitectureinthenewera.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newera;parkcity;newmodel
当前,在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全新挑战。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天府新区视察时做出了“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公园城市是一个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这既是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发展的新目标,也对我国城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我国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科学引导,是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相关学科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1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形势
1.1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成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
1.2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绿色发展角度如何理解这个矛盾?我国社会总体已进入小康,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升,这其中就包括生态环境良好和生命健康。人们开始从“求生存”“盼温饱”,过渡到“求生态”“盼健康”,希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绿色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是人们的迫切期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城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和“风向标”。
1.3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亟待进行城市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和城市盲目扩延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破坏、环境严重恶化、水土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以及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城市发展时期,如何化解城市发展与环境改善的矛盾?如何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如何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积极探索我国城市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2新时代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
1992年,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2004年,首次向全国发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于2015年,正式对外公布7个城市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通过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大大提高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增强了园林绿化建设的管控能力,促进了风景园林的地位提升[2],使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公园城市在管理、经营城市的思想理念方面做出了重要革新。公园城市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最新认知水平,是我国城市建设理念的历史性飞跃,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最佳答案。公园城市在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其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公园城市建设是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建设公园城市不单单是建设城市公园,而是以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为目标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公园城市首先是绿色的,也是孕育和服务创新的,同时更应是共享和开放的,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协调。公园城市建设作为统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工作,将中央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变为城市建设的实践,以指导提升宜居品质,缓解城市病,推动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2公园城市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积极落实
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公”,面向公众,公平共享。公园城市建设积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人人可享受的高品质生活环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打造开放性、可达性、亲民性的公园体系,用公园体系这一最具吸引力的公共产品打造人人向往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2018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着力美化环境,又要让人民群众舒适地生活在其中,与美好环境融为一体。
2.3公园城市建设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蓝图
公园城市建设以创造优良的生态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将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将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山、水、城、林自然生态格局,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像公园一样美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交融和对话。
2.4公园城市建设是山水城市理念和中国园林文化的继承发展
中国山水城市理念强调天人合一,提倡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的协调发展。中国园林文化更是强调“生境、画境、意境”的高度统一[3]。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是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现代传承,通过构建融入山水自然、彰显文化特色的城市绿色格局,实现“望山见水记乡愁”,最终构建诗意栖居的城市理想境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塑造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城市典范。
3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与发展内涵
3.1环境与民生的统一协调
公园城市建设载体在园,核心在人,既是城市环境工程,更是民生幸福工程。公园城市就是人民绿色共享的城市,也是拥有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环境的城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建设逻辑,公园城市的建设就不仅仅是优化城市环境,更是要让公众共享美好的环境。从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角度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开放性、可达性和亲民性,统筹园林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使生态园林城市、园林城市的关注方向更倾向于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让园林建设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实现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2景观与生态的高度融合
公园城市建设既要景观的“高颜值”,又要生态的高品质。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关键是引导城市发展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价值。要以自然为美,要重视和强化城市内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把好山好水好风光通过优美的公园融入城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控和自修复能力[4],以优美品质全面彰显城市公园的生态功能。
3.3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公园城市建设不应拘泥于城市建成区内公园的建设,而应该是城市与周边自然、乡村的美丽同行。公园城市作为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空间上进一步促进城市绿地建设与自然环境、乡村人居环境的融合,构筑城市园林与城郊绿色资源、乡村绿色资源相融合的大地园林系统,努力让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自然和城市高度和谐统一的空间体系,同时引导其成为优美舒适、健康安全的城乡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基底。
3.4国际化与地域化的融会贯通
公园城市建设既需国际视野,更要地方情怀。公园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学习借鉴国际现代城市的生态绿色发展经验,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另一方面,更应该在城市绿色发展中体现文化特色、承载文化内涵,以地域情怀来建设城市公园,以人文理念打造公园城市,促使每一座城市都能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传播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使城市国际标准建设与传统地域文化相互融合。
4公园城市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4.1用规划公园的格局优化城市空间
公园城市的建设要求以公园体系规划的格局来构建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突破以往“建设优先、绿地填空”的传统模式,将城市绿色空间优先考虑,把城市融入绿色环境之中,实现从“城市里建公园”向“公园里建城市”的转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通过绿色网络、绿色廊道、立体绿化等不同空间类型的公园绿色开放空间形态,构建城市发展的绿色基底和绿色基础设施。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最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生态体系,提升环境品质,突出绿地与城市功能的协同互补发展。
4.2用管理公园的要求保护生态资源
公园城市的建设需要保护城市内外的生态资源,实现城市与自然的连通与融合。高强度的城市建设让大城市与外部自然环境彼此分隔。建设公园城市需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现有的绿地资源,通过水系廊道、绿地廊道、道路绿带等与城市外部自然有机相连,形成“城在绿中、城绿交融”的城市绿地格局,既保证了内外生态能量和物质的流通与交换,也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同时应该将维系城市生态安全底线、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区、森林、河流湖泊、基本农田等现状生态资源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点公益林等法定保护空间划入生态红线区,强化其保护力度,并加以合理利用。
4.3用建设公园的标准提升人居环境
公园城市建设不应单纯追求数量大、形象美。绿地面积总量和绿地率固然重要,但更应该体现绿地的综合效益。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内涵应是公园城市建设的“灵魂”,城市空间要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优美的绿色空间为目标进行建设。把市民公共空间使用的公平性、可达性和参与性作为评价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把市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城市工作的根本标准,并需要从满足市民需要的角度来谋划安排城市管理工作。充分尊重市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健全沟通群众的民意联系机制、服务群众的科学决策机制,以及惠及群众的政策保障机制。不断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参与度,让人民共享绿色福利,共建绿色家园。
4.4用经营公园的方式引导绿色生活
通过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公园城市工作的根本目标。通过公园城市的建设和经营,倡导居民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通过经营公园的方式向广大社会居民普及生态理念及绿色科普知识,培养全社会的绿色文化自觉,就是要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确立全新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人民对绿色文化的自信力[5]。
5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风景园林新作为
在公园城市建设新的思路与要求下,我国风景园林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作为创建和发展公园城市的基本保障,风景园林行业更应积极响应公园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和新需求。
5.1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公共服务载体和支撑平台
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构建一个绿色空间复合体系,更是构建服务城市和市民的一项绿色基础设施。风景园林行业应主动介入城市未来的发展,积极响应人民的需求,解决城市的问题,充分实现公园城市的综合效能。在新形势和新问题的导向下,城市风景园林工作应做好顶层设计,打破单纯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填空”的被动局面,合理引导空间布局,控制人工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和肆意扩张。同时跳开城市建设用地的限制,积极整合城市周边自然环境和乡村绿色空间,最终构建一个既能实现生态系统价值和功能,也能为市民提供多样服务功能的公共服务载体和绿色发展支撑平台。
5.2建立从公众参与到公众评估的工作新机制
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其建设目标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风景园林的各项工作应紧密围绕这个核心,关注市民对环境的需求和感受。瞄准人人可享受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在开放性、可达性、亲民性以及文化内涵上推进城市风景园林的工作。从大力要求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和均好性,提高绿地服务功能与质量,到园林规划和建设程序公开、透明地向广大城乡居民公示,再到将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等内容作为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从公众参与到公众评估的新机制才能保证公园城市的建设更加贴合实际,反映民意。
5.3弹性机制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变化对绿地的要求
城市园林工作的弹性响应反应在对环境弹性适应的基础上,包括对生态系统不同阶段的适应,不同对象需求的适应,以及不同尺度范围、不同目标任务的适应等。城市处于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我国当今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动态性更加明显。公园城市应该建构一个应对这种日益加剧的动态变化的综合发展战略框架,强化城市园林建设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增强城市绿地的弹性适应力,以此来化解建设与保护、近期与远期之间的矛盾,满足城市良性持续发展的需求。
5.4建立风景园林工作的多尺度应对策略
公园城市构建的是一个包含城市、自然、乡村和社区的大系统。风景园林应该充分考虑公园体系的多尺度和多层级的特点,针对公园城市建设提出适应尺度多样性的规划引导,为城市总体规划中区域、城市和社区等不同尺度的绿地建设规模提供指导,并按照不同空间尺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布局策略,让公园城市建设更具有尺度上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5.5催化不同行业和部门合作,创造协同平台
公园城市的有序建设离不开园林、规划、林业、水利、经济、交通等众多专业层面的紧密配合,也需要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的多方力量的协作。城市园林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搭建协同平台,构建一个多部门协调合作体系,打破各部门的职能权限隔离[6]。让不同的部门和专业从不同角度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支持,从而推进公园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建设实施。
6结语
我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环节。公园城市的发展模式代表着我国城市永续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定位,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具体实践。公园城市不仅实现了由过去的“在城市里建公园”到现在的“在公园里建城市”的战略转变,也是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内涵深化和拓展基础上引领新时代我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引擎。
风景园林作为我国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也必然是引领我国公园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的指引下,风景园林应该主动作为、积极响应,丰富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为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不断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撑,开启新时代风景园林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毛齐正,黄甘霖,邬建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4):1023-1033.
[2]张云路,关海莉,李雄.从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J].中国园林,2017(2):71-77.
[3]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6):26-33.
[4]张绍良,张黎明,侯湖平,等.生态自然修复及其研究综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1):160-166.
[5]李彦波.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阈[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2(3):86-89;96.
[6]张云路,李雄.基于供给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新思考[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1):1-4.
(编辑/刘欣雅)
作者简介:
李雄
1964年生/男/山西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本刊编委(北京100083)
张云路
1986年生/男/重庆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北京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