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风景园林;无锡;胶山;西林;安绍芳;金焦分胜;西林三十二景
章编号:1000-6664(2018)07-0134-0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11-17
修回日期:2017-12-09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编号2662015QC044)资助
Abstract:XilinGardenwaslocatedinthesouthofJiaoMountaininAnTowninWuxi.ItwasbuiltintheJiajingPeriodoftheMingDynasty,andreachedthepeakperiodintheWanliPeriodoftheMingDynasty,andwasfinallydestroyedinthelateMingDynasty.Onthebasisoftheinvestigationofthesite,thispapercontrastivelyanalyzestheimageandthetextaccordingtotherecords,paintings,poemsandotherrelevantinformationaboutXilin.Andaconjecturalplaneofthegardeninthepeakperiod,AnShaofang'stime,isdeveloped.InordertorestorethehistoryofXilin,thispaperanalyzesfromthefollowingaspects:1)ThehistorychangecontextfromAnguo'sGuipoPaviliontoAnShaofang'sXilin;2)Thespatialpatternis"abarrier,anisland,aholm"basedon"JinJiaoFenSheng";3)ThefeaturesofXilinare"spotsconstructedonwater",and"spotsconstructedonmountain".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Wuxi;JaoMountain;XilinGarden;AnShaofang;"JinJiaoFenSheng";theThirty-twoSpotsinXilin
无锡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组成之一,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对无锡园林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寄畅园,相比之下,有关无锡其他园林的研究甚少,尚需要多个案例的补充探析。本文选取无锡胶山西林作为研究对象。目前仅赵建中《胶山西林》对西林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对西林现存的十六景图册①进行了梳理和探究,以及一些分散的历史考证文献对该园的记载[1-2]。从至正《无锡志》[3]、明弘治九年《重修无锡县志》[4]以及清《泰伯梅里志》[5]等县志②中可以梳理出无锡安镇周边山水、人文环境的发展沿革,同时也可发现西林的少量记载。而江苏凤凰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无锡文库》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安氏家族文集以及安氏族谱对本文的宅园梳理和空间复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③。得益于以往学者的研究,以及收集到的古籍文献,本文对西林的历史沿革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试图呈现其盛期时的园林特征。
明无锡城依傍锡惠山,远望胶山,山水形胜极佳,园林营造兴盛。锡惠二山构成古城的底景,胶山则为古城远处之屏障,彼此遥相呼应。锡惠山水佳处自古多建别墅、园林,诸如邹迪光愚公谷彼时就已为人传诵,秦燿寄畅园则传承至今而未泯,如此种种使得锡惠二山与无锡古城相得益彰,与之相应的胶山则闻者寥寥。事实上在明代,西林兴建后,其同样因北踞胶山且兼得山水之胜而声名远播,“二百年以来,为东南一名区”[6]。明朝著名文人王世贞对西林的自然丘壑艳羡不已,并为之题写《安氏西林记》。在秦燿将凤谷行窝改建为寄畅园过程中,安氏西林营造经验对寄畅园的兴建亦不无裨益④,西林之胜概可见一斑。
1西林之选址
西林北倚胶山,南接安镇,为一处宅傍园林,其选址得之于安镇之区位。
1.1水陆便利
无锡城东北约20km有一座小镇,名为安镇,西林与安氏家族的其他宅园均位于安镇。据《泰伯梅里志》记载,在安氏家族进驻以前,安镇仅为一个小村庄,名堠村,明洪武时因为安汝德之墓又称安家坟,后因“前后安氏益大寖以成市”[7],发展并聚居成镇。
相对于锡惠山毗邻无锡古城,安镇则与其相距甚远,但以安镇为中心,其东为常熟,东南为苏州,西南为无锡古城,西北为江阴和常州,东北为张家港,安镇至这些城的距离都在50km距离以内。得益于江南发达水网,从安镇走水路可便捷来往各地。运河经过无锡城向北至南兴塘,再经南兴塘、石棣、九里、横塘、芙蓉塘、大成、宛山荡、谢埭荡、白米荡、最后流入蠡湖。胶山的南边紧靠信义渎分支——横塘,再向南约1km路程便是长达4.5km的九里河。信义渎和九里河2条河流平行地自西向东蜿蜒而行,构成无锡至常熟的水路交通要道(图1)。水陆要冲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安镇成为无锡城的重要交通节点,使得安镇具有良好的园林水源便利与材料运输便利。
1.2十二山之间的山水形胜
锡惠山与运河相傍古城的山水格局,使得锡惠山早已遍布古迹名胜及园林别墅,相应地,古城以东的胶山成为一块待人雕琢的璞玉而凸显出来。以安镇为中心画一个半径为5km的圆形,在这条圆形线上可以看到断续相连的12座山丘,这十二山可从安吉(安绍芳叔父安希范的后裔)解释其自号的文字中获得:“无锡出东廓而北三十余里,西垠村绕廓皆山,其东南日宛山,鸿山、高山、石宝山、白担山、佘山、奚山,其西北曰堠山、鸡笼山、凤凰山、牛腿山、胶山,居十二山之间,故自号十二山人。[8]”(图2)十二山在无锡城东形成的以安镇为中心的围合之势,而胶山在这一格局占北方主山之位。
离胶山最近的为吼山、凤凰山、鸡笼山三山,相较于这3座山,胶山体量更大,且有3座峰头(图3)。从殷商时期起,胶山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受到各代名人以及佛道两家的青睐。胶山中、东峰二峰间有玉皇殿,原为道教洞虚宫,始建于梁大同年间,后废,改建别处。另一座从未更址的是胶山寺,位于胶山北面,始建于梁太清初年,经历过数次重修,初为梁萧侍郞宅,后改建为胶山寺⑤。
2西林之嚆矢——宅园相济
2.1安氏宅第的组成
安氏早期住宅群“桂坡公第”位于安镇。安璿(安绍芳叔父安希范孙)所撰《胶东山水志》载道:“桂坡公第,胶山为屏,嵩山为案,东虞西惠为障,宛山为文笔峰,南阳山为远照。[9]”这使得安氏西林天然具有风水佳处的建园基质。桂坡公第由“台宪第”和“鸿胪第”所组成,台宪第由安绍芳曾祖父安国建成,传于长子安如山(安绍芳的祖父);鸿胪第由安国次子安如冈建于台宪第之西,后传于安绍芳。台宪第与鸿胪第的规模都十分宏远,可“睥睨中地”。后因安如山次子安希范名声渐大,在安氏家族中的地位无人可及,安氏便将扩建之后的桂坡公第统称为天全堂。入清以后,虽安氏式微,安璿时期,仍继续扩建其住宅,增建罨画楼。百年之间形成了安氏家族的宅院基本格局:鸿胪第、台宪第、天朝第与罨画楼依次错落于胶山之前。
2.2安氏园林的形成
2.2.1安国时期奠定山水基底——以工代赈的山庄河挖掘
明后期江南造园活动兴盛,安氏在不断扩大住宅群的同时,也倾心于建造属于自己的园林。安国因父亲安祚甚爱菊花,首先在堠村为其建菊乐园:“晚年安国筑园以娱亲,园中极亭池竹石之胜。[10]”之后,由于“性嗜山水”,安国便陆续修建了另2处园林:嘉荫园与桂坡馆。因嘉荫园建在鸿胪第的后方,可看出安氏住宅群与园林群是紧密相连的,宅与园的关系十分密切。
桂坡馆,即为西林前身,最初属于俞公卞氏:“西林,国初俞公卞氏万柳堂故址也。公卞娴诗文,隐于山阳,因畦结茅,绕洼种柳,耕读其中。俞后式微,渐归安氏。[9]”安国接手俞公之后,先种植满山的桂花树,用以经商,后因为自然灾害,雇佣百姓挖湖,建造桂坡馆的同时,又帮助邑人解决了他们的民生问题:“胶山数里无水,嘉靖间,岁旱民饥,国出粟,课民凿渠,日集千夫。自春及夏,遂成巨浸,活民无算。石田转为沃壤,圃亦遂为一邑冠。[5]”安国集资挖湖名为“山庄河”,其中建有仿镇江金山和焦山的二岛,曰:“金焦分胜”。
安国并没有对胶山与山庄河进行较多的整改,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仅是“循堤种树”“因山盖亭”,渐渐才有园林的格局。至安如山接手桂坡馆后,改名为“西林别墅”,建以观松听风为主的“风弦障”一景(此景亦为安绍
图1无锡胶山水路交通示意图(底图摹自清《泰伯梅里志·县境图》)
图2安镇与十二山之间的位置关系(底图引自GoogleEarth)
图3胶山地形分析(底图引自GoogleEarth)2.2.2安氏诸林的渐次营建——东林、西林、南林的建成
安希尧(安绍芳的父亲)建东林于桂坡馆之东,安希范建南林于桂坡馆之南,安绍芳扩建西林别墅为西林(西林应经由安希尧传至安绍芳,但安希尧时期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东林最先落成,位于胶山中峰之前,较西南两林规模更小,但能览西南两林之胜。东林与当时名噪一时的“东林书院”重名,东林书院明代由“东林八君子”重修讲学其中(安希范为八君子之一),为江南地区文人汇聚之地,同时也是谈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所以“东林”的含义不言而喻,进而可推测西、南两林的命名是因其位于东林之西、之南的缘故。安绍芳虽然是安希范的侄子,但就二人年岁来说,安绍芳比安希范大整整16岁,安氏家族在安国手上达到财富的顶峰,在安绍芳和安希范时期达到文学创作的高点。随着桂坡公第到天全堂,菊乐园到东林、西林、南林的相继完成,安氏家族的宅第和园林臻于极盛(图4)。
2.2.3安氏诸林为核心的山水胜地的形成——胶山四十景
得益于安氏西林、南林、东林等园林的营建,尤其是西林在明后期的繁盛,使得胶山周边获得显著发展,并以其为核心,逐渐成为与锡惠山相媲美的又一山水胜地。在《胶东山水志》中,详细记述了胶山周围安氏之园林、宅第、田亩、墓园、祠堂及一些道观佛寺等胜迹,共计四十景(表1)。这四十景全面细致地概括了安氏家族的所有住宅与园林以及周边为人称道的风景。
3西林之蕃昌
3.1西林别墅的改建——西林的落成
因多次会考未中,又一心醉于诗词书画,安绍芳⑥选择回乡修筑其父亲留给他的西林别墅,共三十二景,改名西林。根据王世贞《安氏西林记》记载,安绍芳添建另一处园林“时栖处”,并在山人叶之芳⑦(即茂长)的帮助下对于西林别墅则做了极大改观⑧:割胶山“半笼之”,并且“破石根”“疏登道”“斩恶木”,得以“涌神濮”“显幽穴”“出嘉蘗”。而西林的场所功能从安国时期的以耕作为主的苗圃之乐彻底转换为与山人墨客觞咏山林的山水之乐:“罗置图书彝鼎,每四方名流过,从置酒刻烛歌吹,间起至忘日夜。[6]”
图4安氏宅第与园林的相对位置关系(作者绘)
图5雪舲[2]3.2园记、园诗与园图的映照与追索
王世贞在园记中盛赞西林之盛,且对西林依真山(胶山)颇为羡慕:“……家有园,颇见称说,游客亦以近廛市,且不能得自然岩壑以为恨。而念数年前孝丰吴枢季尝为余言无锡安氏园之胜,盖即今‘西林’云。[11]”同时在记中将西林中的二十景进行了山水分类:“丽于山事者”“丽于水事者”“兼所丽者”(表2)。西林的台榭、户牖、果茹蓏蔬、鱼鳖虾蟹在王世贞眼里皆十分美好,令人向往,尤其是西林能兼得“山居”“水居”“适于目”“适于足”“适于四体”的同时还能“志于人与文”,王世贞叹之曰:“懋卿之西林,佹得之哉!嗟呼![11]”
吴门画家张复⑨受安绍芳所托,为其绘制西林图册。《西林三十二景图》属于册页,每页描绘一个景象单元,画面丰富写实,较为客观地体现了园林的原貌。现存的十六册页有五景为“丽于山事者”、七景为“丽于水事者”、四景为“兼所丽者”,其中西林的建成时间可从雪舲一图的题字中判断为万历八年(1580年)以前(黄晓亦在其论文《明代后期秦燿寄畅园历史沿革考》中指出)(图5)。西林建成后,安绍芳与叶之芳邀请王叔承⑩一起为西林各景题诗,共96首,描写了各景的意境与主人的哲思,通过对其三人诗词的总结分析,西林三十二景景名引用最多的便是屈原与陶渊明的诗词中的意象。
通过图文结合,笔者对西林进行了初步复原研究:根据现场基址踏查,凭依风弦障“高坪”地形特点获得西林的基本方位;通过西林写仿“金焦分胜”的创作原型,初步复原“一障、一岛、一丘”的基本空间格局;最后以园记、园图、园诗以及《胶东山水志》为重点研究素材,将图文资料与场地现状交叠分析,确定西林的八景“丽于山事者”、十七景“利于水事者”以及七景“兼所丽者”之间及其与胶山的位置关系,并绘得西林复原分区示意图(图6)。
3.3西林山水营建之胜
3.3.1“一障、一岛、一丘”——西林之“金焦分胜”
“风弦障”“上岛”和“沃丘”三景奠定了西林山水的主要格局。园记中描写“风弦障”时写道:“曰风弦障者,高坪直上接于胶,下瞰诸水,长松冠之,风至则刁刁鸣,故曰风弦也。[11]”“风弦障”具有“高坪”这一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高且坡度平缓,这一形态表征使得今时仍可清晰的辨别出它的地理位置(图7)。同时,“风弦障”(图8-1)与鸡笼山、凤凰山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并将西林水面划分为2个部分,安国所建“金焦分胜”二岛则分别位于这2个水面中。至安绍芳时,“金焦分胜”已经丰富为“沃丘”(图8-2)与“上岛”(图8-3),并以“沃丘屋绕林,上岛林绕屋”比拟“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沃丘”“上岛”与金、焦二山的格局虽然相对一致,但安绍芳将“上岛”布置得充满禅意,“沃丘”则是模仿后汉焦光的“隐逸”之居所。
“上岛林绕屋”,“空香阁”是岛上的唯一建筑,阁的第二层内供奉有佛像,四周植满了长松翠竹(图8-4),安绍芳时常会在阁中参禅静坐:“四壁石灯青,跏趺据绳床。[12]”可见“上岛”为安绍芳修行、参真归老之所:“松际识旃檀,微闻梵呗好。[12]”
“沃丘屋绕林”,安绍芳在西林的主要生活居所多半位于“沃丘”之上。相对于“上岛”只有一座建筑,“沃丘”面积远大于上岛,密集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屋绕林”这一特点。西林面积巨大,无法像其他园林一样修筑围墙,而“沃丘”周围的水面相当于一个隐形的保护层。三十二景中仅有“荣木轩”一景位于“沃丘”之上,它是一处庭院,安绍芳在此院中赏荫听鸟鸣:“高木有嘉荫,离离覆中庭;繁霜日夜零,上有悲鸟鸣。[12]”
在“金焦分胜”的基本山水基底上,对于自然山水中的基本构成单元的写仿成为接下来的操作手段。
3.3.2“屿、洲、渚、矶”——西林之水事者
西林仅“丽于水事者”就已过半,王永积在《锡山景物略》评价西林为:“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也。竭人力为之,高原大阜,顿成江河。西林非以林胜以水胜。[13]”在山庄河的基础上,安绍芳对湖岸与水面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自然水体的写仿,通过“屿”“洲”“渚”“矶”等方式以获得王世贞所点处的“丽于水”的景观特色。
图6西林复原分区示意图(作者绘)
7-1
7-2
7-3图7风弦障址(7-1、7-2作者摄,7-3引自谷歌地图)“凫屿”是水中的“最大洲者”,“洲”是指水中的陆地,以动物野趣为主,鹤鹭族栖;“屿”是指小岛,凫屿上有孤楼,即“萧阁”,坐于阁中,可看寒松飞鹤:“林端出孤楼,千松透寒翠;萧然一鹤巢,纷纷夕阴碎。[14]”“中洲”为“凫屿”之辅洲,在其上能纫兰为佩、葺荷为屋,在中洲岸边有一景名为“深渚”,“渚”释义为水中小块陆地,在此可濯足面峤、垂钓春渚。冬天垂钓则有“息矶”一景更佳,有一石矶悬于水面,可独钓寒江之雪,忘却凡尘俗世:“却笑磻溪翁,老与人间事。[12]”
3.3.3“磐、泉、谷、坞”——西林之山事者
胶山的自然岩壑被纳入园中是西林的一大特色,安绍芳充分利用胶山天然地势进行了“磐”“岩”“谷”“坞”的山事处理。《胶东山水志》载到:“曰层磐,山巅也。曰兰岩,种香菱也。曰石道,登山径也。曰遁谷,山水奥也。曰晨光坞,得名于晓望也。[9]”“石道”(图8-5)从胶山顶到山脚依次串联了“层磐”“纤纤泉”“遁谷”三景。“层磐”即山巅,上有一亭,能与客壶觞,赏月东山,坐看青壑:“一壑峰峦满,峨眉掌上盘。[10]”“纤纤泉”(图8-5)即为“石道”的一个节点,有文人雅士在泉边对饮,触石得玉,泠泠涧声。“遁谷”(图8-6)在山凹之地,画页上云雾缭绕的山谷之中落有蜿蜒的河流,两边散布着屋舍,可见文人雅士在倚窗畅谈:“中有韬光士,永讬松乔栖;谢彼汉世人,只尺花源迷。[14]”给人一种世外仙境之感。册页中远景的建筑易定为胶山寺,但根据实地调研,胶山寺在胶山北,较难形成如图中显示的视角,故笔者倾向于此建筑为“晨光坞”,“晨光坞”位于遁谷深处,园记载曰:“胶之逶迤而左右抱林者也。以左小缺,得嵎夷候独早,故曰‘晨光’也。[11]”
4西林之消逝
西林作为一座大型的私家园林从安国桂坡馆始,延续近200年光阴,安绍芳建西林三十二景之后,存在近百年时间。因为家族的繁衍以致家族财产逐渐分割,并且西林面积过大,难以长期维护,渐渐消逝。安璿在《家乘拾遗》中也记到:“安氏田尚可守其故,物而宗族自敝,他姓参错之使然也。[10]”安诗(安国第十一世孙)作诗《寻西林诗》:“台榭久倾颓,白云来去闲。”西林图册完成之后的30年间顾文彬曾至西林,其遗迹位置甚至已无法获得:“尝过无锡访西林遗址,而故老已不能指其处。[2]”胶东四十景如今也仅剩胶山寺和玉皇殿二景得以遗存,后人只能凭借景图和诗文追寻与想象西林胜景。
5结语
西林“半笼胶山”,引水为园,园以山水为胜,自安国以工代赈挖“山庄河”奠定山水格局,安绍芳时期充分利用山水形势,延续前人写仿金焦胜迹。经过对基址的实地调查,根据高坪“风弦障”的突出地形特征,初步得出西林的具体位置在胶山西南侧。通过“一障”界分“上岛”“沃丘”二岛,以象金焦,形成“上岛林绕屋”“沃丘屋绕林”的特色格局,渐次形成西林三十二景,成为明代无锡的著名园林之一。
本文是在文献资料相对不足,《西林三十二景图》册的十六景缺失,现存西林原址痕迹无存的情况下,以园记、园图、园诗作为主要史料考证,对安绍芳时期西林的空间布局及营建特色进行复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其间加入一定推测,最终的复原结果必然同本来面貌具有一定的差别。
图8-1风弦障[2]
图8-3上岛图[2]
图8-4空香阁[2]
图8-5石道图[2]
图8-6遁谷[2]注释:
①明代吴门画家张复于万历年间绘制,由于保存不够完善,《西林三十二景》图册仅存十六册页,现存于无锡博物馆。
②这些县志亦被江苏凤凰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无锡文库》收录。
③在第二辑中,安绍芳的《西林全集》提供了西林复原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安绍芳与张复、叶之芳二人所题的西林三十二景诗,共96首,同时收录了王世贞所做的《安氏西林记》),安璿的《胶东山水志》和安希范的《天全堂集》补充了安氏其他宅园的基本概况;第三辑中的安绍杰编、安吉增辑《安我素先生年谱》和安璿的《家乘拾遗》则记载了安氏家族从辉煌到没落的兴衰过程;第四辑中,安吉的《十二山人文集》《十二山人诗稿》总结了安氏选址安镇的原因,而安国的《北游记、西游记、东游记》、安广居撰《率意吟》、安希范的《安希范游记》等都为本文或多或少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④黄晓《明代后期秦燿寄畅园历史沿革考》一文中有提及安绍芳在万历二十年时写信给秦燿,鼓励其回乡筑园,在秦燿修筑寄畅园的6年之中,安绍芳时常为其出谋划策。从这2所园林的图册来看,寄畅园中部分造景与西林亦有相似之处。
⑤(明)《弘治无锡县志》(卷八寺观五五九)胶山教寺“十大刹之一,载江南通志”“明王召重修胶山记:夫天下之山多矣,然土阜荒芜,乱碟堆积而无峦峰之秀,泉石之美者,不足谓之名山也。天下之寺多矣,然而创立未久,规模卑陋,而无圣象之巍峨,僧徒之盛者,不足谓之古刹也。若夫胶山寺则併二美而有之矣……”
⑥安绍芳(1548—1605):字茂卿,号西林,善诗词书画,著有自刊的《西林全集》,共二十卷。
⑦叶之芳:字茂长,号雪樵,又号大浮山人,生卒年不详,著有《雪樵集》。
⑧《安氏西林记》载道:“……则与茂长谋所以宠灵之,益釐而为景者三十又二。景各有诗,茂长为之体九,而懋卿为之体仅一。”
⑨张复(1546—约1631):字元春,号苓石,太仓人。隆庆、万历间老画师。山水初以石田(沈周)为宗,属于吴门画派,此画派的特色之处便是以山水园林为主,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晚年稍变己意,自成一家。
⑩王叔承(1537—1601):吴江人,初名光胤,以字行,更字承父,自号“昆仑承山人”。安绍芳有诗《与王承父》《兼见王承父山人》等皆为安绍芳写给王叔承的诗词。如“兰岩”“中州”二景分别引用屈原的《离骚》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及《九歌·湘君》中的“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而“花津”“荣木轩”二景分别引典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荣木》“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参考文献:
[1]王赓唐,赵承中.胶山桂坡馆安国的家世[J].明史研究从论,1991(5):1.
[2]蔡爱国.张复《西林园景图》册及其史料价值[J].中国书画,2006(12):4-6.
[3](元)王仁辅.至正无锡志.明刻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本.锡山先哲丛刊第一辑铅印本.中华书局民国11年(1922年).
[4](明)吴翀,李庶纂.重修无锡县志.明弘治九年(1496年)刻本.
[5](清)吴熙辑.泰伯梅里志[M].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6](清)裴大忠,等.光绪无锡县志.清光绪七年刻本,光绪二十九年重印本.卷十四,古迹,13;卷二十二,文苑,13.
[7](清)吴熙纂辑.泰伯梅里志,无锡文库第二辑(第二十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99-546.
[8](清)安吉.十二山人文集、十二山人诗稿,无锡文库第四辑(第八十六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17.
[9](清)安璿.胶东山水志,无锡文库第二辑(第二十三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390-396.
[10](清)安璿.家乘拾遗,无锡文库第三辑(第五十九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55.
[11](明)王世贞.安氏西林记,无锡文库第二辑(第二十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9-30.
[12](明)安绍芳.西林全集,无锡文库第二辑(第二十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68-69.
[13](明)王永积.锡山景物略,无锡文献丛6[M].台北:台北市无锡同乡会,1983:36.
[14](清)王叔承.《萧阁》《层磐》《遁谷》,无锡文库第二辑(第二十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48.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阴帅可
1977年生/男/河北丰润人/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农业部华中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武汉430070)
李晓
1994年生/女/湖北鄂州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农业部华中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武汉430070)